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淨界法師文章(第2頁)
【隨機推薦】
佛陀的話具足哪五種功德
只要是這句話從佛陀口中說出來,就具足五種功德: 第一個...
老實厚道的人比較能夠得到師長的加持
第二是「疑師」:對於師長的功德產生懷疑。懷疑這個師長真...
我們造的業,都跑哪裡去了
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整個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現,...
【推薦】
如何對治貪財與貪色
無貪的境界,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清淨心,內心沒有貪煩惱的活...
一切罪業的根源來自於愚癡
在《俱舍論》上說,有兩種因緣,使令一個人出生會愚癡: ...
我慢是修行的大障礙,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已
對於慢,凡夫總認為我們的生命體、五蘊身心中有一個我,是...
不要惱害眾生,你以後修行就沒有障礙
這個不害,我們上學期研究小止觀時,有談到:有些人修行從...
怎樣去調伏這一念心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世間做的學問,在過程當中有一點類...
一生的修持資糧換成了三惡道的蛇身
貪煩惱能引生痛苦,但不一定不安穩,但這個瞋煩惱是不安穩...
一切都將過去!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這個講到國王的名言。說古...
三種判定罪業消滅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我們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
五陰的本質,到底是真還是妄呢
我們看丙二的迷真起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無陰 佛告...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呢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
處處不滿意又很苦惱,如何改變刻薄的分別心
《唯識學》特別強調分別變的重要,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活動...
為什麼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
見性是恆常不變、恆常隨緣,恆常隨緣、恆常不變;雖然是清...
修行有三個次第
修行有三個次第。我們看經文。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
一個人要健康,要常常感恩你的色身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說:在饑荒的時代,有一個母親,她要去外...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那麼這個地方的因緣觀強調對治,對治我們的愛取跟我見。 ...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諸位要知道,禪定是現量境,這不是妄想哦。禪定的境永遠是...
不去對治昏沉,你就在不斷增長愚癡
關於昏沉和掉舉的過失,《宗大師》說昏沉的自體是癡。一個...
日常生活中要怎麼用功
倓虛老和尚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他在期中考時出了一個題...
慳財者世世貧窮,慳法者世世愚癡
這個慳就是耽,是愛的意思。不過耽比愛的勢力更強大,是愛...
事懺的三個種類
一、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二、作法懺向清淨大小乘...
七情三想的眾生,會投生到哪裡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如...
如何區別真心與妄心
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佛陀再加以詳細的料簡。這地方有兩段...
其實輪迴就是一念的妄想
我們佛教的正見,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
隨業往生與隨念往生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到底什麼業會被...
我們臨終的那一念,必須有三種憶念
佛教講到我們生命的現象界,主要是靠因緣的力量來創造,那...
前六識的明瞭功能是怎麼產生的呢
先看阿難尊者他執著中間的相貌。我們看經文: 阿難言:我...
為什麼法是無我的呢
我們再往下看,觀法無我。前面在自我概念當中指的是能主宰...
先把六根收起來,感官是一個最低級的快樂
愛取的煩惱,它一定是兩個之間的作用,一個能愛取,一個所...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圖解
我們在學習師父一部開示的時候,最好將師父所講的大綱先進...
受用果報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業力
若從因緣觀來觀察,我們在個體生命的流轉上,每一個剎那生...
修四念處來破這四種顛倒
這個非量主要的就是我們對身心世界的這四種顛倒。我們對我...
攀緣心的相貌——前塵虛妄相想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
智慧資糧比福德更重要
我講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在《賢愚經》裡面,講到一個佛...
大乘佛法為什麼叫「大」呢
先看大乘,先解釋乘這個字,乘是指車乘,車乘有運載的功能...
惡業不能靠佈施抵消,只有懺悔才能折損惡業
我講一個小故事,大家體會體會這個觀念:佛在世的時候,捨...
這個色身是念念遷謝,新新不住的
我們看第一段的說明。身有遷變是說,這個色身是遷流變化的...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佈施的...
夢中見佛的公案
這個憶念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講到這個憶念,這個感應的...
懺悔的必要性——因緣果報有三大理論
我們看甲二的懺悔方法。前面講到懺悔的善根,這個是滅罪的...
法性本來空寂,是誰造業?誰來受果報呢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
如何知道這個人能夠承擔大事業
修行人順順境境的、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
從本來面目來發動佛號,每一句佛號都是不可思議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別的...
身體隨著佛號節奏打拍子,這樣有利於攝心專注嗎
問:在坐念的時候,有些人的身體會隨佛號節奏而快速的震動...
見性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擾動相
我們看第一個,開合寶掌來證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經文:...
不想臨終往生被別人障礙,要準備好這兩點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
念佛動中修,要修到什麼程度呢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總有...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眾...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過失
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是雜染生死...
把這兩個放進去,這個佛號就不可思議
你不修空觀,除非你保證:我臨終的時候,沒有太多相狀來誘...
沒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會寂寞
下面把妄想作一個總結: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
凡夫的一念心被兩種障礙所纏繞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
先找到根本,才有資格修學
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們看...
虔誠的迴向,讓逆子回頭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
懺悔的真實義是什麼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准《業疏》云:...
找到清淨本性,這才是成佛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
有對錯的概念,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
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問: 弟子一直有個疑惑,就是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
念佛法門的殊勝,在於能夠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根據所觀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
學《法華經》對修淨土有哪些好處
《法華經》當然最重要就是理觀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點跟一...
【推薦】
對治煩惱的最好方式
禪宗有一句話,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作...
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
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
法性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產生一個識,一個明瞭性。根塵...
從根本上的覺悟,才是真正脫胎換骨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
清淨本然的本體,怎麼會有染淨因果呢
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
修行是轉變第六意識,而不是消滅第六意識
我們這一科是把遍計執--所謂能遍計的第六意識,它計度分...
念佛消業的故事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淨土...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種地獄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
為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
蕅益大師說,一個利根人,七處破妄到第一關的時候就應該開...
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
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
隨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飯菜不同
外在六塵是講依報的環境。看六塵這當中有六段:色、聲、香...
佛陀講出例證來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
佛陀講出一個實際的例證,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阿難尊...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
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些人...
「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迴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
以善業奪惡業,以善心奪恶心
中隨煩惱有二種:『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
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
我們的內心是怎樣創造十法界的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十如...
寶蓮香比丘尼為什麼會墮無間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
五種不正見
當一個人先入為主,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自己在心中打妄...
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
『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
你造罪時心安理得嗎
你因為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在造罪的過程中形成...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我們...
淨界法師: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的重點,簡單的說就是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楞嚴...
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
你是哪一種菩薩
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
自我意識太強的人,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
你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因為你這個...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薩發...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
通過專注跟正知來對治菩提心的失壞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
何為「眾生濁」
這個眾生濁是由行陰引生的。什麼叫行陰呢?就是我們內心當...
以不生滅心來作你的發心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義。...
念佛的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
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
有受菩薩戒跟沒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
跟三寶結下好緣,這個非常重要
一個菩薩,你要跟三寶結下一個很好的因緣,這個非常重要。...
如何觀心呢
剛開始觀心時,我們要在佛堂裡把心靜下來,你不能在開車的...
人生有好的智慧,就能開展出好的前途
為什麼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樂的?你看他經常保持歡樂。為什...
如何知道是真心還是妄想
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這...
一般人死後為何還願意來投胎呢
娑婆世界的快樂,理論上是得不償失的。 雖然得不償失,為...
念佛人不要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一個人會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肆縱流蕩為性;障不放...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先了...
憶念佛菩薩跟憶念五欲,效果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什麼東西,比方說你憶念佛菩薩跟憶...
閻王也喜歡別人拍馬屁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簡單多了,你今...
經常這樣修行,就能解脫生死業力
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離...
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愚癡就是對事理的顛倒,顛倒染慧為性。這個邪見在唯識學叫...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號,安住自心
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背後有它...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
一個人太順利,未必是好事情
一個菩薩的心,跟大家勸勉一句話:我們的心不能太脆弱。你...
這條路走得熟悉,臨命終你就容易走
在這無相當中,因為因緣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別──迷晦即無...
一個人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繫縛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你跟...
受過菩薩戒,那個願力會產生一種動力
為什麼要這樣發願呢?因為法性無斷絕故。因為你既然整個修...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典的修行內涵,只有兩個字,就是妙法。我們怎麼樣能...
第八識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斷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越用功為何煩惱越重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佛...
落在鬼神道的祖先,希望子孫學佛給他迴向
你修行到一個情況,佛菩薩跟你感應道交,或者一般都是鬼神...
你不要去執著、去主宰這個妄想
佛陀的大智慧高明在哪裡呢?他沒有要你馬上處理妄想。如果...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生...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慧兩...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
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夢心消失的時候,你醒過來,看那個人事,覓之了不可得,三...
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前面講很清楚了,就是...
什麼樣的業最重
最嚴重的是第三種,邪執故重。所有業裡心力強,沒有對治,...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
佛法修學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當中...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靈峰宗論》是蕅益大師一生當中在佛法的修學心得。在蕅祖...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本論在唯識學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同時在知見的建立方面,很...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蕅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來做一個總結,就是我...
淨界法師:精進佛七開示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
【推薦】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
你要不動,外面的世界不會動
整個修行當中就是四個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動...
如何用心力改變自己的生命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一...
世間之道,會讓你今生趨吉避凶,但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道...
不能悟道的五個錯見
印度自釋迦出世,遍習外道異學,終於菩提樹下,證悟大覺;...
人生不堪迴首,不要再想你的過去了
蕅益大師提出三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
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記得要先離相
我們現在說過我們改變不了外境,改變外境這個是不切實際,...
真如緣起的三種問難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三種問難,我們...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在的...
迥脫根塵,靈光獨耀
蕅益大師,他在二十五歲時,他有一次在徑山坐禪。坐禪他是...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名言分享【圖】
《唯識學概要》名言分享...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忘念,則無一切境界之...
如何修不淨觀與無常無我觀
大乘起信論它對因緣所生法的觀,主要是提出兩點:一個是不...
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
淨土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淨土法門,如果你有志於解決生死問題,大概是我們末法時代...
內賊不把門打開,外賊是進不來的
在美國有兩個法師,一個叫恆朝法師,一個叫恆實法師。諸位...
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
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
【推薦】
把所有的願望願景,寄託在這句佛號
【平時思惟:一、罪障深重,求出無期;二、彌陀大願,必定...
一家人,各有各的業力
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
人生得不償失,快樂跟痛苦不成比例
我們建立一種憶佛、念佛的信心,那怎麼憶念?這個方法應該...
別人修行有困難時,應適當拉他一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薩就會給你七分的感應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
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
生起觀照力,減少遍計執
有人說你去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你把它讀過幾次,你自然...
是誰在流轉三界
我們講到五蘊的主人,藕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他曾經對我...
戒法的功能
《業疏》云: 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
天魔出現往往有這幾個特色
一般我們除非深入教理,否則很難從魔所說的相似法教理當中...
僅僅了解道理是不夠的,一定要生起觀照
下面這一段庚二,誡勸,作一個告誡跟勸修。這當中有兩段:...
務實地去面對人生果報
佛法認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但是你未來有無量的...
痛苦的果報,都是由錯誤的思想產生的
在依他起性當中,依他所執的遍計執是沒有的。這個地方我說...
對於善法不要得少為足
菩薩面對一切的善法,必須如貧得寶想,無有厭足,多多益善...
一個人會造業,一定是先有一個思想
此中說緣起者。如說: 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異熟與轉...
沒有生死心,你不可能有菩提心
三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 所以古人...
迴光返照,不隨妄轉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遇到事情不隨妄轉,斷相續心
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劫來善惡的業力、無量劫來所有煩...
妄本無因,真亦無得
這個迷指的是整個九法界心中的惑、業、苦;這個悟指的是十...
把心帶回到心性時,應該怎麼修
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全修在性。你...
找到成佛的因地
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以後很喜歡打坐。他剛出家,什麼事都不...
雖然控制不了妄想,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妄想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如果...
福報有淡化業障的力量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
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我們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第一個,我們 先修空觀 ...
妄想的作用可怕在哪裡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
判斷「生滅心」與「不生滅心」的方法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識,這個真妄不二的道理...
修行最怕的兩件事
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
不管遇到什麼因緣,它就是迴光返照這個明瞭的心性
我們佛教在止觀當中的修學,因為修行人因地發心的不同,大...
為何不能把心安住在外境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把握兩個很重要的原則...
「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呢
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呢?「遍計執」它也是有一種差...
從淨土宗角度看器官捐贈
現在有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贈,器官捐贈在佛教界有多次地辯論...
這個「我」最怕你迴光返照
蕅益大師指導我們從這念迷惑的妄想轉成真心: 試思平日,...
人生只有兩個東西
十二因緣的推動,它的核心在於我愛執。就是我們在業力當中...
如何斷食
斷食,就是我們平常一天吃兩餐或三餐,你身體經常為了消化...
你是怎樣懷疑自己的修行能力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
在夢境裡判斷你修行的功力
又見龍神 , 阿修羅等 , 數如恆沙 , 恭敬合掌 ,...
如何判斷這個人是否合乎善知識的標準
當然我們沒有生長在正法時代,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就有困...
比丘聞花香遭呵斥——香欲的過患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
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終一...
你為什麼不敢受戒呢
你為什麼不敢受戒呢?受戒並不表示成佛。我們可能剛開始做...
不應把生滅流動的心識,當做常一主宰的我
這個無我觀蕅益大師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離彼前塵...
何謂邪想坐禪
我們打坐的時候,會出現這種魔事,這個《釋禪波羅蜜》說,...
如何辨別邪偽的禪相
二分別真偽者有二:一者辨邪偽禪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禪時...
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
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
持戒的人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種警覺我們心念的功能,一種警覺...
身體五臟患病的相貌
二者五臟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
不惜軀命,正念不動
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
四大不調在身體上的表現
一者四大增損病相: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沉重,身體枯瘠,如...
十二時中,障礙修行人所對應的十二種動物
這個精魅是怎麼回事呢?它的本來面目是一個動物,但是一般...
上一頁
第2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下一頁
隨機推薦
吉祥
本源法師
佛七
聖嚴法師
蕅益大師
超度
禪修法門
業力
夢參老和尚
拜佛
嗔恨怨恨
人生感悟
鳩摩羅什
普賢行願品
忍辱
佛法入門
皈依
仁清法師
四十八大願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文庫首頁
大藏經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