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淨界法師:楞嚴經

要義一要義二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第八講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第十四講第十五講第十六講第十七講第十八講第十九講第二十講第二十一講第二十二講第二十三講第二十四講第二十五講第二十六講第二十七講第二十八講第二十九講第三十講第三十一講第三十二講第三十三講第三十四講第三十五講第三十六講第三十七講第三十八講第三十九講第四十講第四十一講第四十二講第四十三講第四十四講第四十五講第四十六講第四十七講第四十八講第四十九講第五十講第五十一講第五十二講第五十三講第五十四講第五十五講第五十六講第五十七講第五十八講第五十九講第六十講第六十一講第六十二講第六十三講第六十四講第六十五講第六十六講第六十七講第六十八講第六十九講第七十講第七十一講第七十二講第七十三講第七十四講第七十五講第七十六講第七十七講第七十八講第七十九講第八十講第八十一講第八十二講第八十三講第八十四講第八十五講第八十六講第八十七講第八十八講第八十九講第九十講第九十一講第九十二講第九十三講第九十四講第九十五講第九十六講第九十七講第九十八講第九十九講第一百講第一零一講第一零二講第一零三講第一零四講第一零五講第一零六講第一零七講第一零八講第一零九講第一百一講第一一一講第一一二講第一一三講第一一四講第一一五講第一一六講第一一七講第一一八講第一一九講第一百二講第一二一講第一二二講第一二三講第一二四講第一二五講第一二六講第一二七講第一二八講第一二九講第一三零講第一三一講第一三二講
 

(要義一)

前言

我們這堂課,預定要花兩年的時間,也就是有四個學期,來跟大家共同學習《首楞嚴經》。《楞嚴經》修學的重點,簡單的說就是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我們在講[首楞嚴王三昧]內涵之前,我們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為什麼我們要修習《首楞嚴王三昧》?到底這三昧在我們修行當中,有什麼樣的好處?

在大乘佛法的內涵當中講到,宇宙間有二種的力量是特別的殊勝廣大: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外在佛陀的力量。當我們這念心很清楚的現前,很堅定來憶念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這時候所謂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這時候產生了一種感應道交。在感應道交的狀態之下,使令我們的生命產生重大的變化。從現世來說,讓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創造了今生的安樂。從來生來說,使令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種來世的解脫。感應道交可以說是我們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所追求的修學的最終目標。

但感應道交的內涵我們過去也一再的強調,以心力為主導,佛力只是一個被動的配合。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內心產生了障礙,特別是煩惱的障礙,這時候即便你憶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加持力是非常的有限,這樣的感應的力量就相對的減少很多。所以感應道交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要破除煩惱的障礙,必須安住在正念,這是非常重要的標準。

安住正念在《楞嚴經》裡面它講一個觀念:我們這一念心是一體二面的,我們有時候產生煩惱變成一個魔鬼,我們有時候安住在正念,變成一個佛陀。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是魔鬼、有時候是佛陀,它是一體二面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樣將魔鬼的勢力、煩惱的勢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強。當然我們佛教的修學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對治煩惱,譬如持戒,譬如我們修四念處,都可以。但是這樣的對治,一般來說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對治,從一種功能作用上的對治,我們說是如石壓草。這地方草很多怎麼辦呢?我把那石頭鋪上去,這草生長的勢力就降低,但是我們就沒辦法從根本上去把它拔除。

本經《首楞嚴王三昧》它的特色,是把煩惱的根源找到,然後把它拔掉,從根本上去破壞煩惱的勢力。當然煩惱的根被破壞以後,它上面枝葉花果的勢力相對減低了,我們再配合持戒,再配合四念處來對治,這效果就更好了。我們在進入《楞嚴經》正文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剛開始先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告訴你怎麼把這根源拔除。

《首楞嚴王三昧》它的一個特色,它能夠讓我們很快的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安住正念!這就是我們在研究《楞嚴經》的時候,能夠使令我們很快的保持正念,乃至於達到臨終的正念。有臨終的正念,感應佛陀的加被而往生淨土。這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禪淨雙修,以禪觀來破除煩惱的勢力,以念佛來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樣的配合就非常的殊勝。這也就是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目的,就是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

甲一、總說 (分二:乙一、讚歎述益。乙二、誓願請加。)

乙一、讚歎述益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在聽佛陀講完《楞嚴經》三卷的觀念以後,他開悟以後講出的一句偈誦,來表達他內心的狀態。這段偈誦蕅益大師的科判叫做讚歎述益,讚歎法門的殊勝,而敘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第一段講到讚美人法,先讚歎能說的人,再讚歎所說的法。

讚歎 [人法]

[妙湛總持不動尊]。

讚歎能說法的佛陀。佛陀您能夠把這《首楞嚴王》的法門傳授出來,這件事不可思議。佛陀能夠將此法門傳授出來,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嚴王三昧》。蕅益大師他就用《首楞嚴王三昧》的三大特色來詮釋這段經文。什麼是[妙湛]呢?就是《首楞嚴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它是隨緣不變的。也就是說,修行者根據空觀的智慧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執取,而安住在不變的體性,不會隨因緣變化的,稱之為[妙湛]。

[總持]是發明不變隨緣的作用,在不變當中隨順種種的因緣,能夠善巧方便來積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總持,總攝一切的波羅蜜。這是講到它隨緣的作用,是修習假觀。

[不動尊]是修習中觀。當我們把空假二觀達到平衡的時候,顯現的一種相貌就是不動,不動就是不為一切內外的魔境所擾動。內在的魔境就是我們的煩惱,外在的魔境,《楞嚴經》所強調的就是鬼神道,不為內在的煩惱,不為外在的鬼神所擾動。

所以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就顯現整個《首楞嚴王三昧》內心的狀態是不變的、是隨緣的,而它的總相貌就是[不動]。而怎麼樣能夠成就這樣的心態呢?[首楞嚴王世稀有]。我們必須透過《首楞嚴王》法門的修學才能夠達到的。

《首楞嚴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的究竟堅固,我們以這樣的心態來做一切的功德:第一、它是究竟圓滿沒有欠缺。第二、它是堅固不可破壞的。你安住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狀態,你修習所有的善法,佈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壞,特別的堅定。

《首楞嚴王三昧》包括究竟義跟堅固義,這個法門是非常珍貴稀有的,佛陀也不是隨便開顯的。那麼這一段先[讚美人法],下一段是說明阿難尊者在修學過程當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就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地方講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

我們解釋一下:顛倒想我們又叫妄想,在《楞嚴經》的觀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在妄想還是安住在真心。那麼怎麼知道什麼是真心跟妄想呢?《楞嚴經》做出一個判斷的方法,什麼叫顛倒想?想是沒有錯,人是應該有思想的,問題是不能落入顛倒。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跟著感覺走這就是顛倒想,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

譬如我們吃苦瓜,當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有一個苦的感受,這個受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這苦瓜不好吃。這個就是顛倒想。我們今天去吃蜂蜜,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一個甜蜜的感受:這蜂蜜很好吃。這也是顛倒想。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這就是顛倒想。

那什麼是真實的想?是真心裡面出來的呢?譬如說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你這想法是從你內在對道理的思惟而產生的一個想法,是從內心生起的,這就是真實的想。所以我們在判斷什麼是顛倒想,什麼是真實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只要你這個想法是從外面來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這都是你要破的。就是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外境消失了我這想法就消失了,這就是顛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外境不管怎麼變,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外面怎麼變你的想法還是不變,這就是真實想。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顛倒想。簡單的判斷就是這樣,當然《楞嚴經》它會很詳細的說明。總而言之,阿難尊者說:這法門我得到最大的好處,就是消滅我的顛倒想。《楞嚴經》說:所有的煩惱有一個根本,不管是貪慾、瞋恚,就是顛倒想。你這個根拔掉以後煩惱就沒有根本了,所以當我們把顛倒想拔掉以後,就很快能夠證得清淨的法身。這是講到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所成就的一個自利自受用的功德,當然它的功德不僅於此,它會產生利他的功德。

乙二、誓願請加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囉心無動轉。

《楞嚴經》我們剛剛前面講過,我們剛開始在修學不變跟隨緣的時候,先從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顛倒想,成就不變的體,先悟入這個體。接下來從這個體依體起用,產生隨緣的作用,這就是菩薩的誓願,這時候他發起一個菩薩的誓願,而且請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分成三小段:

第一、發大誓願。當阿難尊者消除顛倒想以後他說:我對於未來有二個祈望:一、願今得果成寶王。我希望我能夠趕快成就無量的波羅蜜,成就佛陀,成就寶王。二、還度如是恆沙眾。我希望以我的波羅蜜,來救度一切恆沙的眾生,下化眾生。這樣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的心態是怎麼樣?將此深心奉塵剎。

這段話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釋深心就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心。不為名利,不為人天果報,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為了眾生、為了菩提,這種深心。當然阿難尊者能夠生起這樣的深心,也就是因為他經過《首楞嚴王三昧》的洗滌,消除了顛倒想才做得到,沒有夾雜任何的顛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報答佛陀的說法之恩。[是則名為報佛恩]。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它是一個總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下一段叫做別相的增上的菩提心。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阿難尊者這時候跪在佛前,請佛陀來證明他的內心,他說:我今天要度眾生,是怎麼來度眾生呢?[是五濁惡世誓先入]。這地方就很特別,蕅益大師說:五濁惡世的特色,從外在的環境來說,去佛久遠,魔強法弱。五濁惡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淨的力量很少,誘惑很多。從內心的世界說,眾生煩惱粗重,剛強難化。眾生這個時候煩惱很重,到五濁惡世大家都很重。在這樣一種外緣跟內因都非常污濁的環境之下,一般的菩薩是不敢來到這個世界度眾生。阿難尊者他以堅固的誓願,他說:[五濁惡世誓先入]。而且他說假設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他絕對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師他在講別相的菩提心時他說:菩薩的誓願,是以他心中的智慧作基礎。阿難尊者今天敢發一個這麼重的誓願說五濁惡世誓先入,表示阿難尊者是透過《首楞嚴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能夠從眾生的妄想當中,找到清淨的本體,說是[把心帶回家],而從這家當中,他產生了一種同體大悲,方能致此,才能夠發起這樣的誓願,否則一般人不敢發這種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表示阿難尊者已經過《首楞嚴王三昧》,也真實的洗滌他的顛倒想,真實的找到他自己的家。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這一段是[請佛加被]。阿難尊者他只是悟得清淨的法身,他還未證得,所以他再次請求佛陀開示。[大雄]是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產生的智慧,它能夠破煩惱障;[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阿難尊者這時候,他希望能夠更進一步消滅他微細的煩惱。在蕅益大師的判教,阿難尊者他這時候覺悟了清淨法身,他的階位是圓教的初住位,斷見惑,他知見的煩惱破壞了,但是他還有愛取的思惑。在《楞嚴經》佛陀說:阿難尊者你已經覺悟了清淨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實的,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你現在慢慢的能夠不為煩惱所擾動,能夠成就不動尊。但是你無量劫來在六根門頭中累積很多的習氣,這個都要消除。微細惑就是要經過二十五圓通,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從六根門頭當中,去洗刷我們過去所殘餘的煩惱習氣。

這段經文等於是承先啟後,把前面三卷的觀念作一個總結,又帶動下一段二十五圓通的修行。所以他說[希更審除微細惑],等於是再一次的請法,使令我能夠早一點把六根的煩惱洗乾淨,而成就無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廣度眾生。這是請佛陀更進一步的加被。

第三段是說明[道心不退]:

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囉心無動轉。

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的特點,就是道心不退。舜若多就是虛空的意思,虛空是無形無相的,我們看到樹木被颱風一吹,倒了,房子也被颱風吹倒了,但是我們沒看過虛空被破壞了。這段的意思是說:即便虛空是可以破壞,即便鑠迦囉(金剛)是可以破壞的,我的心還是不動轉。這段的經文可以看出《首楞嚴王三昧》它的理體,它的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不變跟隨緣二種觀念。我們這一念心跟這觀念接觸了以後,產生一個修德。這樣的修學有什麼好處呢?從自利的角度能夠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破除我們的顛倒想。從利他的角度,我們能夠產生堅固的誓願: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首楞嚴王》的殊勝,它能夠從這地方來加深我們自利利他的功德。

甲二、別釋

乙一、原文

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體也。隨緣不變,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濕性。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遍攝遍含。一境三諦,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因果妙修,全歸性具。化他力用,寧隔體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義決而華屋有門。圓通既陳,信方便之無非聖性。圓根既選,知耳門之獨利此方。明誨慇勤,戒乘俱急。道場安立,顯密互資。無漸次而立漸次,能歷之正助圓彰。即位次而非位次,所歷之轉依如幻。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頂理而妄受輪迴。誰達空華無別體。詳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頂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滅業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觀掌果。智者大師,聞名遙禮,不憚dàn其勞。般剌尊者,剖膊遠傳,不辭其苦。智旭生逢像季,獲遘gòu雄詮,自非大士神功,曷hé繇yáo染指,特以文圓義妙,旨遠趣深。註疏雖多,宗極未立,悲了義之尚隱,痛迷津之孰告,不辭固陋,聊殫dān隙明,遍采眾長,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與前人苦較是非,但自向斯經深求脈絡。願我同仁,虛心著眼,必有知其同異淺深,違順得失者矣。

出自藕益大師全集 第六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這段是蕅益大師他在解釋楞嚴經之前的序,這段序蕅益大師講了三個重點:第一他先解釋經題,第二他將經文的綱要作說明,第三講他自己作《楞嚴經》註解的心態。

乙二、釋義

丙一、約經題明性修二德

淨界法師:楞嚴經

從經題中我們知道《首楞嚴王三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發明真性] [性]就是真實的理性,這個就講到性德。我們整個《楞嚴經》的修學觀念,就是根據[大佛頂]這三個字(到經文再解釋),簡單的講大佛頂就是真如理。蕅益大師說其實《首楞嚴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真如理表現在內心,我們稱之為佛性,表現在萬物稱之為法性,大佛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大佛頂是什麼相貌呢?

大佛頂者

即心自性之理體也。

這地方的關鍵就是[自性]。我們在修大佛頂的時候你要有一個觀念,大佛頂的道理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自性就是眾生本具的,我們只是恢復它本來的相貌,不是你後來增加的。譬如你從小接受教育,我們要好好的幫助別人,我們要好好的讀書,這觀念是怎麼來的呢?這不能說本具,因為你是受過教育,經過後來的薰習產生的,這是外來的。但大佛頂理不是,是不管你怎麼流轉,你永遠不會改變的一個本性。當然我們現在離我們的本性很遙遠,所以到底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蕅益大師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有二個相貌:

隨緣不變,融四科而惟是本真。

不變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我們原來的面目有二個面目:一、不變性;二、隨緣性。我們凡夫就是失掉這個不變,二乘人失掉隨緣。我們簡單講一下:凡夫的心是變來變去的,到處亂變。你看我們的心跟如意的環境接觸產生一個樂受,產生貪愛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們接觸的環境是我們不如意的、我們不喜歡的產生苦受,我們就跟著這個感覺走,我們就產生嗔心,這個東西對我越少越好;我們產生一種不苦不樂的感受,我們產生愚癡,我們產生情執,產生愚癡的想法。我們的心是變來變去的,一下子起貪,一下子起嗔,一下子起癡。怎麼會這樣子呢?我們就是被感覺、被這個受,心隨妄轉被它帶著走。所以我們凡夫變到最後連自己是什麼相貌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完全被感覺、被外境來牽動,我們凡夫失掉不變的理體。

在整個四科(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到經文都會詳細說明,簡單的講就是身心世界,就是色心二法。總而言之,你要在身心世界當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然後從不變當中,再從七大而顯現種種的清淨法界,種種的莊嚴。二乘人失其隨緣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變、完全不動,就失去了積功累德的機會,所以《楞嚴經》講隨緣講得很清楚。你看《楞嚴經》講空性,講發明不變的體,講得很清楚,它講因緣觀假觀講得更清楚。

講因緣法是怎麼樣?循業發現!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緣當中,你有你的小因緣,它講到共業跟別業,而我們又有一個大因緣,而我們的小因緣又在大因緣中繞轉。那這怎麼辦呢?從《楞嚴經》的觀念主要就是修六個字:明相位、立德業。

首先我們要在因緣當中,找到相狀,這是什麼樣的因緣,然後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們一個人很容易犯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站錯位子。你看我們出家眾有三個階位:剛開始淨罪集資,第二階段積功累德,第三階段安養進修。每一個階段都有它應該做的事情,你應該進修的時候跑去弘法,你現在的因緣該弘法的時候,你跑去進修,這個都是找錯了定位。乃至於我們在整個僧團,在整個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為我們深受過去業力的影響。我們在佛法的修學不能否定過去的業力,叫做循業發現。我們過去有一股很強大的業力,雖然我們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在不變當中它會顯現身心世界,而每一個人深受你過去業力的影響,但你不能離開因緣,《楞嚴經》說你要就路還家,從因緣當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第二個更重要:立德業。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

其實整個《楞嚴經》的觀念,它就是在發明怎麼樣的隨緣不變。第一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後告訴你怎麼樣從不變當中,來隨緣積功累德。整個十卷的經文就講這二個觀念,一個從假入空,一個從空出假。它的經文講得非常的詳細,佛陀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他一定有辦法讓你懂。

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濕性。

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

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我們發覺冰的相狀是堅固的,這表示一個人的惡念;水是柔軟的,表示一個人的善念。其實不管惡念善念,它的體性都是濕性,它的體性都是清淨本然不變的體性。這是發明它的不變之體。譬太虛之群相,不拒發揮。當我們從空出假的時候,你看虛空是很大,它本身沒有形相,但是它又不障礙所有的形相去發揮,你要蓋房子也可以,你要種樹也可以,這是說明它隨緣的妙用。

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遍攝遍含。

一境三諦,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

整個十法界(四科,七大)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楞嚴經》講得很多很多,海公在講《楞嚴經》他講一個觀念:所有《楞嚴經》的經文,沒有離開你當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麼談玄說妙,都是在講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楞嚴經》是就著因緣來發明真理,沒有離開你的身心世界。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從內心來說,它是事造理具,事造是講隨緣的作用,理具是講不變。從外境來說是橫辨豎歷:橫辨就是隨緣,講到差別相;豎歷就是不變,講無差別相,它是非並非別。

《楞嚴經》的真如理,我們看它經文的結構,它要你先發明內心的真如,你的心先調整好,你的心先找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然後再找外境。哦,原來外境,你的身心世界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一切的外境也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第二個。第三它告訴你,你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怎麼樣的關係,你怎麼用內心的真如來帶動外境的真如。

《楞嚴經》講真如理講三件事,第一講內心的真如,第二講外境的真如,第三講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麼關係。這三個主題講了三卷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