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慳財者世世貧窮,慳法者世世愚癡

淨界法師  2024/06/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慳財者世世貧窮,慳法者世世愚癡

這個「慳」就是「耽」,是「愛」的意思。不過「耽」比「愛」的勢力更強大,是「愛」得很厲害了,才叫「耽」。

‘耽著財法’,內心當中對於自己的財物、或者所攝持的法門,非常的愛著,‘不能惠捨’,不願意把你的財富,以及所學到的佛法,適當的布施出去;‘秘吝為性’,「秘」是把它隱藏,不讓人家知道你有財富、你有佛法;‘吝’是吝惜不捨,吝惜不給別人。一個是隱藏、一個是吝惜。它的相貌是︰‘能障不慳,鄙澀畜積為業。’

「澀」就是不流通、阻礙住了,鄙惡的一種不流通。也就是︰這些財物、佛法,不能從你的身口意流到其他眾生身上去,無法流通,‘畜積為業’,把它聚積起來,不肯施捨。

在蕅益大師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上說:「慳財者,世世貧窮;慳法者,世世愚癡。不可不戒也!」對財物慳貪,有什麼過失呢?世世貧窮。對法的慳貪呢?這個法有很清淨的傳承、很殊勝啊,但我不隨便給別人,那有什麼過失呢?世世愚癡。所以不可不戒也!這件事情要注意啊,這樣的因地是不好的!會使令我們貧窮、愚癡。

「財」跟「法」就像流水一樣,要流通才能夠增長廣大!以佛法的意思,要「捨」才能夠「得」,捨得出去才能夠得到更多;你把它保存起來,「死水不藏龍」,下輩子就糟糕了,會貧窮、愚癡。所以要用「施」波羅蜜來對治慳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能行即是佛,就不用念佛了嗎

問: 經常有人說能行即是佛,何須念?做的好,不用念,...

隨緣度化、無我、法布施

信佛,種福田了生死,這叫自了。三寶弟子,信佛,不僅...

每天我們可能都跟佛陀擦肩而過

我很喜歡提一個故事,一個我們在印度朝聖的時候所發生...

今生的際遇,是前世修來的

布施的道理,古往今來很多賢人哲士,都會用種種不同的...

供僧功德殊勝,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盂蘭盆經》 云:若能以飯食、臥具、 醫藥,供養十方...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縱欲是以消耗福報為代價

當慾望的享樂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時,一些在傳統道...

【推薦】「心霾」比「霧霾」更可怕

我們都知道,世間一切經濟的發展,實離不開能源,然在...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如何判斷發心的正與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

全佛是心,心外無有佛為心所念

徹悟禪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

學佛不能學成孤家寡人

現在有一部分在家居士,總想自己弄出點什麼名堂,試圖...

出家眾要遠離五種欺詐的邪命

這個詐,這種欺詐,從一個出家眾來說,有五種欺詐的邪...

眾生的苦惱就是錯認一切都不會變化

我們講肉眼看問題,肉眼是我們凡夫所具足的眼睛。從空...

如何斷煩惱無明和妄想

問: 如何斷除煩惱、無明和妄想? 慧律法師答: 師父...

坐在床上念佛是否會不恭敬

問: 早晚我坐床上念佛是否會不恭敬?因早上三點起來...

誰有資格「酒肉穿腸過」

逢年過節,大酌小宴,無不腥腥相惜,滿盤葷腥。略涉佛...

不能往生西方,則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間福報

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

四大本空無有我,一身自重不幹人

我們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條件就是要看得開、放得下,...

冬天,應多吃這些「大塊頭」

俗話說: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根菜是指以...

一切滿眾生願的都可以稱之為藥

佛教裡邊有一部經典叫《藥師經》,講到藥和病的關係。...

做供養要具備這三個條件

做供養要具足三個要點:第一,福田清淨;第二,意樂清...

三福怎樣操作才有把握往生

問: 《觀經》中佛告韋提希,欲往生彼國(西方極樂)者...

四十八大願——(第39願)受樂同於漏盡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

黃智海《佛法大意》

印光老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黃智海演述 佛經上說,萬法...

【佛教詞典】四地斷障證真

【四地斷障證真】 謂菩薩具修三十七品道法,發起慧焰,...

【佛教詞典】獨尊

(術語)三界中佛獨尊貴也。長阿含經一曰:天上天下,...

【視頻】夢參老和尚《略說佛的法、報、化三身》

夢參老和尚《略說佛的法、報、化三身》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文殊講堂)

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文殊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