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一講)

甲一、前言

今天是我們佛法概要第一堂課。在正式上課之前,我想要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它的目的何在?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為什麼我們會努力地學習,為什麼要辛苦地工作,為什麼我們要很忍耐地去維持一個家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種本能不需要學習,乃至於一隻螞蟻牠都知道要去找飲食,找牠的洞穴,為什麼呢?因為牠要離苦得樂。因為這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使令我們的人類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來觀察我們眾生所追求的快樂原來是有過失的,這個必須佛陀出世以後,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那麼以佛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生命當中所追求的快樂,有兩種過失:第一個,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是無常敗壞的。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是變來變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說,世間的快樂「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你得到了世間的快樂,你心中是恐怖的,因為你知道隨時會失掉;當你失掉的時候,你心中是傷心憂惱的。所以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讓我們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靜、不安穩,我們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擔憂中。這是第一個過失,讓你今生不得安穩。

第二個是最嚴重的,就是來生的過失。它會帶動我們無量劫的生死輪迴,因為我們在享受世間快樂的時候,不管這個快樂是來自物質的享受或者是感情的交流,只要是世間的快樂,你一定會產生愛取,你一定會陶醉在這個快樂的感受當中,深生好樂不願捨離。而這種愛取的煩惱,就觸動了生死業力,帶動了煩惱障、報障、業障,就把生死輪迴的開關打開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在三界輪迴,因為我們想得到快樂。而不幸的是,這個快樂充滿了陷阱,你只要享受世間的快樂,你就要付出輪迴的代價。可以這樣講,你為了短暫的快樂,你必須要生生世世在三界裡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你不會記取教訓的,你來生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佛在世的時候,有幾位剛出家的比丘,在做完功課的時候聚在一起聊天。諸位都知道,佛世時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比方說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因為外道有禪定,所以他一但接受佛法的正見,很快成就阿羅漢了,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有一些企業家、政治人物出家的,這些都是有大福報,但是他也有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後,當然平常跟佛做早晚課,那下了殿以後在家裡閑聊。有些企業家談他過去榮耀的事情、輝煌的事情,講完以後大家就哈哈大笑。

佛陀在寮房裡面天耳遙聞,他聽到這件事,就緩慢地走出寮房,到了這個比丘討論的地方,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們在幹什麼呢?比丘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就訶責這些比丘,佛陀講一個偈頌,他說:「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他說你們以前覺得世間的榮耀快樂,其實是有過失的、是有障礙的。「常在燃燒中」,我們看到快樂的假相,沒有看到後面是有火,有煩惱火、有業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這樣的快樂值得你們哈哈大笑,如此的光榮嗎?

那麼怎麼辦呢?這個快樂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個快樂就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呢?因為我們心中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他不是依止智慧,而是一種直覺式的無明——幽暗之所蔽,這個「暗」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我們每一個人追求快樂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買到房子就是快樂;有些人對房子不重視,他認為買一輛車是快樂的,各式各樣。但是總而言之,我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去追求自己認為的快樂,這個從佛法角度來說,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愚癡,你無始劫來所熏習的這種習慣性的思考,就是直覺性的思考。我們願意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我們陷入了生死輪迴的陷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很大的悲哀,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喜歡追求快樂,但是在快樂中又陷入了輪迴。

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

「何不求光明!」其實我們是可以從快樂中跳出來,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出世,就是說你可以換一種生活方式。我們願意追求快樂這件事可以理解,這是每一個眾生的希求。但是你必須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覺之外,加一道心中的光明,你的快樂的本質就大大提升,你會把生命中有過失的快樂,轉成一種沒有過失的解脫的快樂,我們叫做萬德莊嚴。你可以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的萬德莊嚴,這是沒有過失的快樂,你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主要是改造我們生命的本質。我們沒有必要生生世世輪迴下去,我們是可以作出選擇。所以「何不求光明」,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當中,學習佛陀的教法,從教法上去思惟,我們的內心就會從黑暗轉為光明,由這個光明的判斷,我們再去追求快樂,而這個快樂就是一個功德莊嚴的快樂了,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為什麼要研究佛法概要?就是把你這種帶有生死輪迴痛苦的快樂,轉成一種功德莊嚴的快樂,是做這一件事。它可以引導你生命的改造。當然這個我們應該要讚美、感恩佛陀的出世,讚美歷代祖師把佛陀的法加以整理,讚美歷代祖師把佛法代代流傳,讓我們在末法時代還能夠得到這個教法,讓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也能夠點燃心中的光明。

好,這是簡單地說明佛法概要的目的。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好,我們看講義第一頁。

《佛法修學概要》,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我們這次課程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甲一、前言,前言當中有三小段:

第一個,先解釋標題。我們把「佛法修學概要」這六個字簡單地解釋一下。第二個,教主略史。世間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為有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所以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應該對佛陀一生的歷史有所了解,這是一個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從第二堂課開始,就會發覺佛法是甚深廣大,佛陀的法不像聖經只有一本,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經。我們在深入法海之前,先抓住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法有一個核心思想,有一個根本法寶,由這個根本法門再開出枝末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深入廣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佛陀的根本思想、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先掌握住,就是第三個主要教義,我們談談佛法的根本思想。這個是整個在進入主題之前的一個應有認識——前言。

第二個正文。這個是我們佛法概要探討的四大主題。

第一個,談談發心。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的,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發願,然後再以願導行,你要先知道你希望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才可以啟動的。因為佛法的內容太多了,我們生命有限,佛法廣大。你發願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你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國王的果報出現?你來生要到淨土去,你要積集什麼樣的資糧,讓你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我們只能夠選擇性地修學佛法,因為佛法廣大而人生短暫,你必須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麼。先有目標,然後你才能夠選擇哪些東西是急迫的,哪些東西是暫時不急迫的,所以這個發心篇,首先設定目標。

第二個,正見。這個很重要。一種如實的智慧觀照,這個就是心地法門,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個,是修行篇。從智慧的觀照,還有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觀照力、誓願力產生的一種實際的行動力。修行篇,我們廣泛地說明修行的方法,付諸行動。

最後,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出現,這是證果篇。

前面的三科發心、正見、修行是因地的修學,是我們要做的。最後的證果是我們未來來生的果報。

這佛法概要總共有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

最後,我們看甲三的結勸。我們講完正文以後,把佛法的整個概念做一個簡單總結,整個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的相互關係。我們前面都是個別的解釋,最後我們把這個相互關係連結起來,來作一個說明。最後總結勸修,我們以古德兩個偈頌來跟大家互相勉勵。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一次二十四堂課所要上的三大主題:前言、正文、結勸這三個主題。

甲一、前言初、解釋標題。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義。

乙一、解釋標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甲一、前言。

先看第一個,解釋標題。

「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我們先解釋「佛」。

我們說學佛,學佛,那麼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什麼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

好,我們看這個釋名,請合掌: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雲覺者。如《佛地經論》云::「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好,我們把經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他做什麼事情,都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後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願力,才有行動。

那麼在《佛地經論》上說,什麼是佛呢?他能夠對一切的法(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聖人的清淨法)、對一切的種相(種就是它的因地,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淨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了解,也能以種種方便法門,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地醒過來了,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蓮花開,偏重在生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有內觀外慈,內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也是有生命現象的。我們看到佛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瞭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有六根的作用,只是說我們這個明瞭的心,雖然本體與佛都是一樣,都是清淨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瞭心性比較情緒化,容易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佛陀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後,你行菩薩道也做了很多慈善事業,結果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做慈善事業,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惻隱之心,他悲憫眾生,觸動他的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這個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我希望,我們淨土宗人慢慢了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的願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發願求生淨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麼你這種情況是帶有感情的,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衝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地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地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是: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麼情況發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因為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願力——誓願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教育以後,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願力。這個地方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因為他已經對宇宙的真理,產生覺悟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我們前面講到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是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先看兩方面的二義,先看覺察,再看覺悟。這兩個一起念一遍,請合掌。

一、覺察,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二、覺悟,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佛者,覺也。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兩個不同的觀照:對內跟對外兩種觀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內觀跟外觀。

從對內來說,叫做覺察,它能夠覺察煩惱的障礙。就是這個貪瞋癡的煩惱,經常在我們內心當中活動,就像賊。我們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課,好不容易佈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寶,但是你這個脾氣一發,你的這個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壞了,就像盜賊把你的珍寶偷走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方法,要把這個煩惱的障礙消滅掉,否則你永遠都是在積集資糧,然後又把資糧破壞掉,又積集資糧,又破壞掉,我們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積起來,這個叫做覺察。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第一件事情,先觀察自己,這個很重要!這個次第不能錯!諸位!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痛苦,就是我們對人生的操作有問題,操作錯誤,這個很嚴重啊!我們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遇到事情我們先看別人對不對,這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常在燃燒中」。這個操作方式你不改變,你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你的正念永遠培養不起來,因為你永遠是向外攀緣,你頂多是個好人,你不可能變成一個道人。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操作,發生第一件事情,先內觀,觀察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在活動,這是空觀的智慧,把自我意識空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內調,你要內觀才有資格外慈,幫助跟度化眾生。所以這個覺察是第一件事情,先把你自己的煩惱賊調伏了,這是空觀的智慧。

當然身為菩薩我們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穩下來而已,我們開始外觀,這個觀,就觀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現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說,人事的差別這個不是障礙,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假觀的智慧,自己產生障礙,所以這個覺悟是一種假觀的智慧。我們沒有好好學習一切法的差別事相,就好像一個人在睡夢當中,糊里糊塗什麼都不知道,只有透過假觀的學習,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要學習兩種智慧:一種是內觀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別人,怎麼樣去幫助對方。只是第二道比較複雜,第一道比較深妙。空觀的智慧比較深,但是它比較單純,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觀就不一樣了,法門無量誓願學,那甚深廣大,你要學心理學、學科學、學人際關係,菩薩道的所知障太廣了,塵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線,你只要做一件事——內觀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視假觀,因為小乘以出離心為根本,它生命的訴求是以自己趕快離開三界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觀的內調以外,還要假觀,調他,安住在多事多業多希望住。菩薩戒就是這樣,你要廣學無量法門,你不是讓自己離苦得樂,你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淨土宗,它偏重在內調,它的確是偏重內調,因為淨土宗的訴求,我發覺,淨土宗前半段走得有點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這一塊,你看印光大師,他說,生死沒有把握之前,少管閑事。所以淨土宗在沒有求生淨土之前,他的行為跟小乘有點類似。但是不完全一樣,因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的希望規劃在到了淨土以後,然後再怎麼樣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把利他這塊往後,把那個 schedule(計劃)往後延遲。

所以,在淨土宗這一塊,它偏重在空觀的智慧,對於利他這一塊,相對於藏傳佛教這種生生世世在三界裡轉世的,有點區別。你看藏傳佛教,他們那些菩薩不得了!你看看他們的佛學院內容,要學風水、學打卦、學算命,因為他們要接觸無量眾生啊,每一個眾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樣,所以他們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淨土宗,你學這個就雜修了。但是,諸位!我要提醒淨土宗所有的菩薩,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傳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天這條路你要走。所以我們不能去譭謗人家,你要隨喜讚歎。

為什麼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學習要廣?就是要擴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隨喜讚歎,你要把未來的路先鋪好。如果你譭謗了某一個法門,其實對別人沒有影響,你障礙你自己!你說唯識學跟你沒關係,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你可以不學唯識嗎?可以不學中觀嗎?可以不學華嚴嗎?你學佛要通達無量三昧啊!那樣不得了,那假觀的智慧不得了,不是解脫道而已,你要成就菩提道啊!

所以,無量法門,我們可以不涉入,但是所有功德,我們皆隨喜。我們自己內心當中隨喜所有的功德,到了淨土你親近十方諸佛的時候,你學佛的道路是暢通的,因為你隨喜讚歎。「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因此,這個地方要注意啊!我們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但是我們必須為未來佈局。你未來的日子還很長,成佛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你最好是先把這個道路打開。

我們在修學當中,偏重在佛法概要,這次的主題,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也偏重在「覺察」這一塊:怎麼善調其心,怎麼達到臨終正念。所以怎麼幫助眾生這一塊,我們可能輕略帶過,只希望大家保持隨喜讚歎就好。

這個是講到覺悟的內涵,接下來我們談談覺悟的次第,它的修學有三個次第。

請合掌,我們先念一遍。

一、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眾。

三、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好,我們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時,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這兩句話太重要了!這兩句話是我們這一次佛法概要重點中的重點,主要就是讓你了解這兩句話。你現在可能不很懂,沒關係,但是三個月以後,你再來讀這兩句話,我希望你是真的懂了。

我先簡單講一下。「悟性真常」是「開顯真實」,「了惑虛妄」是「破除虛妄」。所以整個佛法概要,從淨土宗臨終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兩件事:一個是破妄;一個是顯真。破除顛倒妄想,開顯真實的心性,這個是最根本的。

那麼這種內調以後,我們如果還有時間,再來做覺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來度化跟自己有緣的眾生,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覺行圓滿。把前面的自覺跟覺他兩個都做到了,這個就是功德圓滿,當然我們偏重在第一個「破妄顯真」。

那麼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見篇主題以後,我們先講因果善惡的概念,因果的思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為你不能造太多的罪業。我們不可能永遠離開所有的過失,但是你不能去碰這些,有些重大的過失是不能碰的。淨土宗雖然是隨念,它不談業力這一塊,但是,業力會影響你的心念,這兩個它有關係。如果你罪業太重,你臨終的時候障礙太大,因為罪業會讓你身心世界產生極度的痛苦跟傷害,會破壞你的正念。

所以,我們先談談業力,怎麼趨吉避凶,先減少過失,尤其是有些重大的過失你不能碰,殺、盜、淫、妄根本重罪,你千萬不能碰,否則你光是業力這一關,你就過不了。所以我們在正見篇,先談談怎麼斷惡修善,怎麼趨吉避凶,先談這一塊基礎。

接下來就談到真妄的問題了。善惡是基礎,真妄的問題就是整個主軸——怎麼破妄顯真。破妄偏重在空觀,就是消滅我們心中的我執、法執,來消除我們生命中的對立。所有的煩惱跟妄想,都來自於一個根本的思想,就是你的自我意識太重了。我們跟眾生有對立,才會產生煩惱;你沒有對立,不可能有煩惱,所以遇到問題首先要消除自我意識。

有三個好朋友要出家,他們就選擇一個很有名的禪宗道場去出家。古時候出家是要考試的。第一個人就到知客寮,知客師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師,啪!打過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這個人一點主見都沒有!」;那麼第二個一看,哎喲,第一個被打了,第二個就進去知客寮,知客師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呢?」他就說:「我自己要出家的!」啪!「目無尊長,你爸爸都沒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出家!」那麼第三個,他想兩個都被打,第三個就去,「你為什麼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讓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頭滑嘴!」

我想這個公案,諸位在禪宗經常看到。其實會看禪宗公案的人,他會了解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那個假相。因為禪宗打你,重點不在你說什麼,他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動,有沒有對立心,有沒有自我概念在裡面。我們看禪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講一句話是挨打的,後來他心靜下來,他講同樣的話,是沒有挨打,是被讚歎的。因為祖師會看到你內心,是不是仁者心動,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他打的不是你的行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識。

所以,這個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就是說,我們要先經過破妄。諸位!我勸大家,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自我意識的這種雜染沒有慢慢調伏,你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但是這句話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你這樣做不對。佛法的次第你搞錯了以後,你是越修越糟糕。因為你自我意識沒有調伏,你福報修了老大,你福報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說什麼都算,你的自心中的這個我啊,也慢慢地養得又肥又大,對你非常不利。因為你這自我意識,是一切的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輪迴的根本。

你怎麼處理你的自我意識呢?

你心平氣和地看看佛法,其實佛陀教育弟子,剛開始修學佛法,你要先靜下來,先大死一番,先做內調,不是要你馬上去做善事,不是。雖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馬上做,你要先內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力、調伏力,然後才有資格從空出假,隨緣去做你的慈善事業。你這樣子以後,你有這種心地法門的攝持,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羅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句話說: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為什麼呢?因為你修福報沒有做觀照力,福報越大,別人對你恭敬就越來越厲害,你那個自我意識就越肥大,臨終的時候你就完蛋了!因為你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人事因緣的對立,一對立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帶動了業力,業力就帶動了生老病死,你等於是觸動了生死輪迴的重大開關。

佛法的修學,你要先內調,你才有資格去做善事。所以說為什麼他要先自覺才覺他,這個次第是不能錯的。好,那麼我們把這個覺悟的內涵跟修學次第,簡單地把綱要說一下。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