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念佛的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淨界法師  2024/03/24  大字體  護眼色

念佛的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身為一個他力的法門,佛力加被的法門,這當中當然感應道交就非常重要了。感應道交的整個道理,佛陀在這當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講譬喻,第二段再講合法。(譬喻)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二個人,這二個人他們之間的互動,某甲是經常的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經把某甲給忘掉了,他心中已經沒有某乙的存在了,他在想其他的事情。某家跟某乙這二個人當中,在未來的生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也就說,他們二個即使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在同一個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產生彼此互動的作用,乃至於彼此都互相能夠見面,也都是視若無睹當面錯過。這意思就是說:人跟人的互動,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產生作用的,一定是我憶念你,你也憶念我。這二個才能產生一定的感應。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假設某甲跟某乙二個人,偶爾會彼此相互憶念,乃至於時間久了以後,二個人因緣比較深了,「二憶念深」,從偶爾的憶念變成經常性的憶念,經常性的某甲憶念某乙,某乙也憶念某甲,這二個人在未來生命當中,「從生至生」,從一生乃至於多生,就等同於身形跟影子一樣,彼此就不再分離了。所以我們在整個生命當中,二個生命體要相逢,我們講相逢就是有緣。那這因緣是從哪裡來的呢?就是我們過去生彼此互相的憶念,二個人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定的作用,會做成母子,會做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過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憶念,才能夠有這樣感應的力量,才能夠彼此的相逢。這個道理是通十法界的,包括眾生跟眾生之間的相逢,也包括佛陀跟眾生之間的彼此的相逢。

以下合法

(合法)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在十方如來一念涅槃清淨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麼樣呢?是「憐念眾生」,經常去愍念一切的凡夫眾生。那種情況,就像是母親來憶念兒子一樣的至誠懇切。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問題,身為兒子,如果一心一意的想要離家出走,而忘失了母親的存在,母親單面的憶念是不能產生作用的。也就是說,母親一直去思念兒子,兒子去攀緣其他的外境,那他們二個就沒有再相逢的機會了。反過來,作為兒子,如果經常的去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的至誠懇切,那麼這母子在未來的生命當可以說是,生生世世經常的相逢在一起,而不相分離。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眾生跟佛之間二個生命體的相互的作用。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現象,你看我們打一個佛七,二百、三百個人同樣念那一句「佛號」,但是這「佛號」對每一個眾生產生的救拔力是不同。你看打一個佛七,有些人沒什麼感覺,好像沒打一樣,有些人他打完佛七以後,業障消除法喜充滿。這句「佛號」在他身心當中,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在生命當中產生強大的加持力。

我們講事出必有因,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同樣一句佛號散佈在百千萬人的心中,會有不同的效果呢?這地方就說明了,問題不在佛陀這一部分,因為佛陀是平等心憶念一切眾生,問題在於我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我們講心態決定狀態,你用怎麼樣的心情來憶念這佛號,這時佛號對你的加持就產生一定相應的力量。這個地方也說出一個道理,就是佛陀不能主動的救拔我們,這觀念很重要,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看這個鐘,你把它做得很好,裡面有黃金,有白銀、有銅,但是這個鐘它自己不能響,再好的鐘具都不能響。你輕輕的撞它,它就出現小的聲音,你要大力的撞它,就出現大的聲音。這地方就說明了佛陀的救拔力,是完全看眾生的心態,而產生不同的加持。

這一段是說明感應道交,整個決定權在我們眾生的心態,以心力來帶動佛力。當我們跟佛產生感應以後,這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功德利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是講念佛的因地,我們想盡一切辦法來跟佛陀感應道交。這以下說明感應道交以後的功德利。假若眾生的心能夠依止憶佛(觀想),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的廣大功德;這一部分當然包括了信心也包括了願力,都在憶佛裡面(念佛偏重在持名)。這種有什麼好處呢?在現前,在當下的今生,有些人在念佛當中,當下的確是看到阿彌陀佛;或者當來,就是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見到佛陀。見到佛陀有什麼好處呢?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們見到佛陀以後,我們就能跟佛陀的功德,彼此互相的接觸,而不相遠離。所以我們在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加持之下,就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就能夠證得無生法忍。「心開」就是破無明證法身。講一個比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我們的身體是沒有香氣的,但是我們的身體在大殿當中,經常跟香接觸,時間久了,我們身體也能夠沾染香氣。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在五蘊身當中,是沒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但是佛號是總持彌陀的萬德莊嚴,我們的心經常去跟佛號接觸,使令這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的運轉,慢慢慢慢的在我們的身口意當中,也能夠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師說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以凡夫的這一念心,進入彌陀的功德海,這種情況就好像「香光莊嚴」,以佛陀的香氣,以佛陀的光明,來成就我們自己的莊嚴,把佛的功德,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大乘法門它的修習是二個不同:第一個是你自己修功德,我們自己心中產生菩提心,修習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波羅蜜來自我莊嚴,所有的莊嚴都是你自己要創造的。第二個是佛陀已經創造一個莊嚴,那你怎麼能夠轉他為自?說:我自己創造不是莊嚴,但是我想辦法把佛的莊嚴把它轉成自己的莊嚴;我們自己不能發光,我們自己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接觸光明、接觸香氣,我們能夠沾染香光的莊嚴,這就是念佛法門的特色。就是阿彌陀佛創造了四十八願,在宇宙當中已經存在的東西,但是你怎麼去跟他接觸、怎麼去啟動他的力量,轉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種功德?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說的感應以後的力量,有四十八種的加持力。

自行化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把自己的修學過程,跟他的利他的方便做一個說明……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先講勢至菩薩自修的功德。我凡夫位的時候,我是怎麼成就呢?我就是靠憶佛念佛,而悟入無生法忍。大勢至菩薩還是靠他力法門,但是他本身的悟入無生法忍,他是在一個娑婆世界的穢土成就的,但是到了末法的娑婆世界,我是攝受念佛之人歸於佛的淨土。

古德說:「以念佛心入悟生忍」,這個是攝受利根人,他的理觀強,他可以在今生當中直接悟無生法忍。「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是攝受我們末法時代的鈍根菩薩,業障深重,智慧淺薄,所以我們偏重在事修,而事修的人就必須要往生淨土而成就三不退,有這二種差別。你看有很多念佛人今生成就的,慧遠大師他今生就成就了,一生當中三次見到彌陀,都是遍滿虛空。我們一般人當然就是帶業往生,我們念佛追求的目標就是歸於淨土,我們是到淨土以後再成就無生法忍。這地方有理觀跟事修的差別。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悟入圓通的法門,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最好的選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一念憶佛念佛的心來統攝六根,使令我們的正念能夠念念的相續下去。要按印光大師的說法是:「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也是一句佛號,來淨念相繼」。依止這樣的一種念佛法門,在整個成就三摩地的過程當中,是最為殊勝的。」我想我們一般人念佛的重點,應該都不是成就無生法忍,在末法時代,大概就成就往生多。當然這往生,重點就是要感應道交,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必須把你這一念心跟佛的心,你要能夠念念的感應道交。感應道交的關鍵在哪裡呢?天親菩薩提出四個字,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說:一個人念佛能夠成就,偏重在「一心歸命」。「一心歸命」其實開展出來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信願行」三資糧,它的整個修行的主要根據,其實來自於彌陀的本願,特別是第十八願。

所謂的十念必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的關鍵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信願行三資糧。善導大師很強調「至心信樂」。善導大師在詮釋《淨土宗》的成敗關鍵,他強調信心,以「信」來統攝三資糧。當然也不是說「願」不重要,不是說「行」不重要。善導大師認為「信」是最重要。他講出一個觀念說:念佛人什麼叫做有信心呢?你念佛的時候,你念念之間「順從本願」,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你說:我念佛,我是業障凡夫,我可不可以往生?你還在打妄想,你沒有順從本願,你沒有信心。以善導大師的標準,念佛人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你整個就是進入彌陀的功德,你不能有任何講話的餘地。說:我業障深重,我善根不夠。這個表示你心中還在抗拒「本願」,就是你抗拒本願,你還有你的想法。所以善導大師詮釋往生的關鍵的時候,他就是你念佛的時候,關鍵不在你這人是不是業障深重,只要你心中提起來的時候,你整個心是整個靠在佛的功德上,你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就是把自己空掉,心中只有『佛』,這個就是「順從本願」,善導大師解釋是信心是這樣講。

蕅益大師在解釋三資糧的時候,我們看《彌陀要解》,他是比較偏重在「欲生我國」,他認為發願是最重要的,你要如實的、經常的去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去觀想娑婆世界的過失,然後使令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善導大師他比較偏重在對佛的皈依,佛本願的皈依;蕅益大師比較偏重在對淨土的好樂,產生厭離。當然這二個各有各的傳承,諸位在實際操作當中,這二個當然都有它的好處。總而言之,我們從往生的角度,其實從歷代祖師的開示,這念佛還不是關鍵,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跟往生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這是決定你的品位。你能不能夠往生,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跟往生淨土的願力,這二個是關鍵,這二個是一個主導性。念佛法門它的重點在感應道交,你不管用什麼方法,你的心要能夠跟彌陀的心,要能夠「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個關鍵在於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淨土的願望而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這法門被古德判作「他力門,果地教」。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一定要正見,不要讓人騙

底下講智慧成滿。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究竟圓...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

問: 請問法師,東方淨土和西方淨土有何差別?為什麼一...

持戒念佛--明學長老的堅守

持戒與念佛的統一,一直是淨土祖師倡導的宗風。慧遠大...

魔境與勝境之分別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然...

大安法師2023年新春開示

正月初一開示 | 柔忍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師、諸位優...

虔誠讀誦《法華經》的不可思議感應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因經中宣講法義至高無...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一生的靈感奇事

少康大師(688 - 763)唐代高僧,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

當前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

問: 當前佛教界興起的般舟念佛是否如法?請慈悲開示。...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功夫做的純熟,妄想煩惱就會輾轉消失

不是說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幹的事情幹好,就是...

晚餐與疾病的不解之緣

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

我們的業障消除了嗎

很多人似乎比較喜歡形式,比如誦經要講數目,佛號也講...

怎樣做才是有道德之人

生活中總可以聽到道德一詞,那麼在到底何為道德,而我...

自作聰明的愚人

過去,有一個人到他人宅舍中,見到這戶人家房舍的牆壁...

出家憂道不憂貧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

不要讓車輪沾上血腥味

1.在日常駕駛中小心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別去...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無能所無對待,合二為一

在終南山有兩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覺一直沒有...

念佛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念佛求生淨土,則須具足根本,最關鍵的三大往生資糧:...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經常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就是昏沉和妄想。整個修行...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根機

什麼叫根機呢?我怎麼知道我根機好呢?當然,你根機好...

耆域的感嘆

西晉末年曾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天竺(印度)高僧來到中國...

滿願第一的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老鼠入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原文】 圓覺謂輪迴以愛慾為根本。而此愛慾,百計制之...

【佛教詞典】一喝商量

(公案)臨濟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

【佛教詞典】五字文殊菩薩

梵名 Majughosa。音譯曼殊伽沙。即以 (a,阿)、 (r...

【視頻】絕處逢生之智

絕處逢生之智

【視頻】體延法師講解「香供養」(英文版)

體延法師講解「香供養」(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