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禪師帶著一個沙彌在山中修行。這個沙彌跟著老禪師久了,慢慢地心中也有一點悟處,有一點悟境。老禪師說:「某某人啊,你今天早上到後山去,去找一點草回來。」沙彌就去了。到了下午回來的時候,空手而回。這個老禪師說:「你怎麼空手而回呢?」沙彌說:「你叫我去找草啊,但是我看到滿山遍野都是藥,沒有一個是草。」
老禪師說:「好,明天你去幫我帶一點藥回來。」這個小沙彌第二天早上又空手而回。老禪師說:「我叫你找一點藥!」他說:「我去看全部都是草,沒有藥。」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所以你說它是見性也不對,但是你說它離開見性也不對。從這個道理,禪師講出一個消息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不離當處常湛然」。你找它,找不到,但是它在整個日常生活當中,都是見性顯現的萬物。
其實,這個觀念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常常講一句話叫「稱性起修」。這個觀念我講一下。蕅益大師常講一句話說,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 跟人天乘的整個下手處非常類似,它也是佈施,也是持戒,但是為什麼大乘佛法能夠叫作大白牛車呢?為什麼菩薩在佈施、持戒的時候產生的功德遠遠超過聲聞人,遠遠超過人天乘的人?為什麼?你今天持不殺生戒,他也持不殺生戒,憑什麼你所有的功德會比他大,而且你進步比他快?因為你的想法跟他不一樣,你的思考模式跟他不一樣。
那麼,身為一個修首楞嚴王三昧的人,他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云何應住?
首楞嚴王三昧,我想我們應該是這樣子思考:你要有一個整體的生命觀、一個個體的生命觀。這個整體的生命觀是沒有時空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它是一個清淨本然的離念的心體——無相的心體。我們不能離開見性。然後你本身呢,在你清淨本然的心中現出你現前的一個五蘊身心,你一個個體的生命,暫時的。我們講個體的、暫時的生命。
你修行要靠你暫時的五蘊身心。但是你不要忘了,你這佈施,比如說你今天拿一百塊給某甲,你為什麼會有福報,你知道嗎?如果你認為說,我給他十塊,因為我給他所以我產生一個善業,因為這個善業的力量反饋給我。那你這個不是修首楞嚴王三昧,你這種思考模式修行非常慢,要進步很慢。你要達到那種返妄歸真,要「銷我億劫顛倒想」,要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你很難很難。你應該這樣想:我佈施給某甲,我是假借這個影像,我是在自性中修學。因為佈施,所以把自性的功德開顯出來。
我講一句實在話,眾生只是一個助緣,你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你要借假修真。你不要以為說你今天幫助眾生,好像你給眾生恩惠。其實不是。你幫助眾生,其實你就在你的現前一念心性裡面造作嘛。幫助眾生的當下,你產生一種善的功能,你自己存在你的見性當中,以後它就產生善的能量,它就顯現一個好的五蘊身心出來。
相反地,你對某一個人起了一個惡念,起了一個惡的行為,其實你傷害的還不只是對方,你傷了你的見性。因為怎麼樣呢?我們不能離開我們每一個人的現前一念心性。因為你整個活動都在你的心性當中活動,你造了一個罪惡,你在你的心性當中累積一種負面的能量,最後是你自己受用。
記住一個觀念:我們的生命,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離不開你的現前一念心性,你離不開的!你就在你的心性裡面活動,而你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都一定會留下痕跡,你一生當中所有的善惡的功能都會在見性當中留下一定的能量。這個能量,來生見性再把它顯現出來,給你自己受用。
我們今天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不要講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要講那麼廣;我們就以今生,無量生命當中我們就取這一塊,今生這個生命。徹悟禪師提出一個觀念,他說:「我們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什麼都沒有;我們走的時候,我們也什麼都沒有帶走,也是清淨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