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佛法為什麼叫「大」呢

淨界法師  2024/06/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大乘佛法為什麼叫「大」呢

先看「大乘」,先解釋‘乘’這個字,「乘」是指「車乘」,車乘有運載的功能。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夠不斷地在佛法中熏習─聞、思、修,從聽聞之後,進入如理思惟,然後再「法隨法行、如說修行」。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法」就能夠產生一種「運載」的力量,把我們這一念雜染的心,運載到清淨的境界去,法有這樣的能力,這是不共於外道、凡夫。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及一些世間法,研究了很久,就可以依止這樣的學問,獲得一些個人財富。

但是你說研究這些學問,能夠把我們這樣雜染的心轉變成清淨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有許多博士、碩士,都是煩惱很重的人,因為世間的學問沒有「乘」,沒有到達彼岸的力量,這就是佛法不共於世間法的地方。那麼「乘」的前面加‘大’字,主要揀別它不是「小乘」,是一個大車子。大乘佛法為什麼叫「大」呢?清涼國師明確提出了四個意義:

第一、願心大——「求無上菩提故」為什麼叫「願心大」呢?我們的大乘佛法,一開始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要你成就無上菩提。「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不像小乘教法的發心,只是希望成就阿羅漢果,這樣的願力不夠大。大乘佛法願心大,所以一開始在凡夫地,就要發願成就無上菩提。

第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為什麼叫「修行大」呢?小乘佛教唯求解脫生死,所以選擇遠離人群自己用功,修學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他這一念心,從早到晚,只是念念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別人怎麼樣,跟他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他的所緣境就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眾生還在苦惱的境界中,顛倒、造業,跟他沒關係,完全是在「自利」的功德上用功。大乘佛法就不一樣,大乘強調「慈悲心」;要求你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撥一些時間來關心眾生,必須要自、他二利成就;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把你所覺悟的法門,這樣的光明智慧流傳下去。所以大乘的「修行大」,這種修行功德太大了──是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二利成就,叫做「大」。

第三、時間大——「盡未來際故」小乘的修行,一般來說,利根人「四生」就可以成就: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結果沒有成就阿羅漢,死了;第二生又繼續出家;第三生又繼續出家;第四生出家,就證得阿羅漢;利根人四生成就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入涅槃之前,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你想向他請示佛法,他也會告訴你;雖然說他不主動弘法,但是你有困難、向他請教佛法,他也會顯神通來幫助你。但是,當一個阿羅漢進入涅槃後,那是全面的休息,他在這個世界消失後,就不出來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仍在生死苦惱當中,他完全不管。

「菩薩」就不是這樣的態度,菩薩是盡未來際──「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自己跳出三界,由於他的大悲心,令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看到眾生在三界裡受苦,就像火宅一樣,燒得很厲害,菩薩跳出來之後,為了利益眾生,又跳回去。當然,這不是業力招感來的,是以願力故,而在三界受生,生生世世再得「人身」,來度化眾生。不然的話,你進入到涅槃去,誰都無法跟你接觸,怎麼能夠度化眾生呢?所以菩薩道是盡未來際,從凡夫修到成佛,一方面修行,另一方面度眾生;成佛之後是完全度眾生,那就沒有用功修行這件事。總之,我們在因地修學,要做兩件事,就是自利和利他的菩薩行;成佛之後完全是「利他」,因為「所作已辦」應修的已經完全圓滿。大乘菩薩是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不到涅槃休息之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說菩薩的修學時間大。

第四、功德大——「具足萬德莊嚴故」前面的「願心、修行、時間」,是約「因地」來說,這裡是約「果地」來說。大乘菩薩,生生世世在眾生的污泥中打滾,積功累德,具足了萬德莊嚴,所以是「功德大」。關於大乘菩薩,《攝大乘論》就有講到:菩薩還沒有成就「初地」之前,資糧位到加行位的菩薩,雖然還沒有證入法性,但是只要他投生到人間,就會轉世做「國王」,或是到天上做「天王」。為什麼?因為他的福報大。就是在他證入聖位之前,他到人間不是做轉輪聖王、就是做小國王,到天上就是做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福慧雙修,具足福德莊嚴。

這是說明為什麼被稱為「大乘」,因為「願心大、修行大、時間大、功德大」,非小乘佛法所能比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阿彌陀經》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

復明通諸經者,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淨名》《法華...

地藏菩薩最初的發心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

我們是否已經具備了這十種信心

依著徹悟大師的開示,看看我們是否具備了以下這十種信...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往哪一個方向去,就看你怎麼發心

法可以讓你成就一種資糧力,但是這個資糧力到底是往哪...

發心與發願是一回事嗎

發心也就是發願,只是願更為強烈與堅決,更具有目標性...

念佛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的圓頓法門

【原文】: 證心大德。問心要於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

具此三心者,必生極樂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

珍珠母貝的無言血淚

編者按:晶瑩溢彩的珍珠得到愛美人士的追逐,可是,人...

阿彌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雖然阿彌陀佛是管大家生命結束時的往生,而藥師佛是管...

【推薦】以佛號來壓制妄想,那效果一定很差

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 憶念真如、憶念阿彌陀佛名...

【推薦】應該怎樣觀察我們的色身

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開始的,要是說生命有開始,那生命就...

沒學佛的人生是沒辦法規劃的,因為做不了主

一個生死凡夫為什麼加罪障呢?因為我們的生命當中,每...

聖嚴法師《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我說我回到美國,回到台灣,卻不知道向何處是回?又向...

末法時期修念佛還是參禪

問: 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

慧律法師:學佛要發三種心

第一要有長遠心: 以前,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有...

古人的10句家風名言

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 這是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治...

富樓那尊者的四種辯才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何為「我執」

問: 請問師父,何為我執? 大安法師答: 這個我執是與...

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白話淺譯

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著 法...

以平等心來對待每個人

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非常護持佛陀弘法,並且經常布施...

一家人,各有各的業力

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

宿世業報

舍衛國有一個近二百歲的貧窮老翁,聽說佛陀能夠知道現...

【佛教詞典】火大

【火大】 為地、水、火、風四大種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

【佛教詞典】欲行諸色名粗

【欲行諸色名粗】 p0987 瑜伽七十一卷十六頁云:復次由...

【視頻】天因法師《善惡因果不能相抵》

天因法師《善惡因果不能相抵》

【視頻】早課(佛學智慧講堂版本)

早課(佛學智慧講堂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