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淨界法師  2024/04/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我們修學聖道。因為菩薩的一切功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在寂靜的心境下生起的,不能夠跟煩惱相應,煩惱一活動,會障礙六波羅蜜,因為它的體性是違背涅槃──「煩躁擾動,惱害身心」,由此可知,它體性能破壞涅槃。這是解釋煩惱的體性跟業用。

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六不正見。【一、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為業。】六根本煩惱的第一個是貪,貪的體性是『於有』──三界的正報,是我們所貪的境界;貪愛自身,或者貪愛他人的色身,都是屬於三界的正報。

『有具』是我們正報所依止的環境,房子、或是車子等等資具,也是我們所貪愛的境界。對於這一切正報、依報,內心出現一種狀態,什麼狀態呢?『染著』。因為這些是我們所歡喜的境界,我們的心已經跟這些境界合在一起了,雖然境界不出現,但是經常想起這些境界、時時刻刻希望這些境界能再出現,這就是貪的體性。

這樣有什麼過患呢?『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為業。』如果我們經常思惟、附著在三界的色身、三界的資具,就會把我們過去生,所栽培無貪的善根給破壞掉。你過去生本來修四念處修得很好,今生一放逸、貪煩惱一活動,就把這些善根破壞掉,『生苦為業』,因此而引生很多的苦惱。如果我們沒有學習佛法,世間人的心情就是:從小學、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讀很多書,到社會上工作,幹什麼呢?就是追求五欲,娶個太太、買個房子、生活美滿,我們認為五欲的快樂,能夠使令我們內心安樂。

但是我們觀察到:雖然物質一天一天的進步,人類的苦惱卻愈來愈厲害,自殺率、犯罪率、離婚率都在提高,所以說『生苦為業』,其實苦惱的本身,不是外境來的。你為什麼苦惱呢?因為我的生活環境太簡單了,不是!愛是苦本,事實上我們的愛著心才是痛苦的根源!

在《涅槃經》裡,佛陀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個貧窮人向天禱告,禱告了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天人就到這個貧窮家去敲門,一開門,啊呀,看到一個相貌莊嚴的女眾,穿得非常高貴莊嚴,貧窮人問說:「你是誰呢」?她說:「我是功德天」。貧窮人說:「妳來我們家幹什麼呢」?她說:「我到你們家來,可以賜給你種種的幸福、快樂」。這個貧窮人說:「太好了,妳趕快到我家來」!就把功德天供奉在家裡。

那麼隔沒多久,又有一個人來敲門,門一打開,啊呀,一個很丑陋的女子,這個貧窮人問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黑暗」。「你來這裡幹什麼」?她說:「我來這個地方,我要把你的幸福全破壞掉,帶給你種種的痛苦」。這貧窮人說:「我不希望你進來」!黑暗說︰「不可以!因為你前面接受的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妹妹,我們兩個姊妹從來沒有分開過,你一旦接受我姊姊,也一定要接受我」。這個貧窮人一想,我要是得到了功德天、也一定要得到黑暗,那乾脆兩人都不要,就把她們姊妹統統驅逐出去。這兩個姊妹就到另外一家貧窮人,那個貧窮人就接受下來了。

佛陀講這個故事是說:第一個的貧窮人是一個修行人,他知道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內心的貪煩惱,所以拒絕了五欲的境界,以戒定慧來調伏煩惱。第二個貧窮人收下功德天跟黑暗,正是世間愚癡的人,雖然能得到暫時的安樂,卻為未來種下很多痛苦的因。世間的五欲果報,它是由業力因緣所變現的,我們過去造善業,有一定的時間,好比佈施,我們也不是經常佈施,這個業力有一定的勢力,當業力一消失,我們果報就要變化了。

我們面對五欲的境界:眷屬、房子、財富,已經深深的愛著,心住在這些境界上,當境界被破壞時,我們內心就很痛苦,痛苦是這樣來的。所以說「愛是苦本」,痛苦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愛著;世間一切法──「諸行無常」是諸法的真相,但是我們看不到,染著,心住在境界上,境界一變化,就很苦惱。所以說貪煩惱的過患,能令我們生起很多的痛苦,這是貪煩惱的體性跟業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負面情緒的根源就在於貪瞋癡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

修行人沒有障礙

在東林寺念佛堂外,聽過一位師父和大家講他出家的感想...

如果選擇逃避,問題永遠都解決不了

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候,要躲到那裡去...

貪念惡念感召生死輪迴苦

佛住在波羅奈國鹿野苑時,一日早晨到城裡托缽,看見一...

【推薦】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去做不該做的事

在整部《楞嚴經》的理論篇當中,佛陀主要是告訴我們兩...

天天看美女跳舞和演奏如何?

淺薄的樂,往往是苦因。 一位鄉下財主,一天,在一高...

定力不夠時,如何與煩惱重的人相處

問: 自身定力不夠時,如何與煩惱很重的人相處? 慧律...

恐懼生死苦,更應濟物命

母親不論用怎樣的料理方法,辛苦烹煮的肉、魚蝦、蛋等...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我們往生的電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關於第十八願末學有新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

隨緣自適,煩惱即逝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

通過報身佛的無量相好,能否見到法身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

67條忠言語錄

1、一切快樂,沒有比祥和更為快樂;一切享受,沒有比...

出家的資格和條件

有網友問到出家有什麼條件和要求,今據律藏《四分律行...

助念最好是在斷氣前還是斷氣後

問: 臨終助念是斷氣前進行邊護理、邊助念,並加以佛...

怎樣教育孩子成為陽光孝順的人

問: 我侄子今年十七歲,父母已離異,學習、生活主要...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

淺談天台宗與淨土的關係

靈岩山辦學宗旨的來由 教學天台,修歸淨土,這是我們靈...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

念佛

△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問: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大安法師答...

徹悟大師:淨土宗修行綱領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

如何理解《金剛經》的「無」與《無量壽經》的「有」

問: 我修淨土宗念佛,但一日初聞《金剛經》後,雖然...

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作為出家人,有時候為了弘法,常常奔波,迎來送往,電...

寶靜法師:略說天台宗大旨

天台宗教義,浩如汪洋,非一言所能罄,今僅作概要之敘...

【佛教詞典】無諍念王

系阿彌陀如來於因位為轉輪聖王時之名。據悲華經卷二載...

【佛教詞典】洞家

(流派)曹洞宗之一家也。對於濟家之稱。...

【視頻】天津大悲院

天津大悲院

【視頻】課前念誦(喇榮課誦)

課前念誦(喇榮課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