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全部文章(第13頁)
【隨機推薦】
釋迦牟尼傳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聽到過這樣的故事:二...
何不往生兜率疑
第十,何不往生兜率疑 【註文】 又問:兜率內院近在此界...
彌陀名號聲聲喚醒夢中人
《觀經》告訴我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為什麼出家人不能禮敬白衣
在佛教中,出家為僧,除了個人的修證解脫、播種解脫種子之...
不可輕視外貌苦惱的修行人
雲居山近代也有這種事例,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寬定的師...
修行要發三種心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人生無常,抓緊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突然暈倒,而且大小...
不知道空性,則不可能了解心性
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
必須要在墮落三惡道前就趕快跳脫三界
在三界的修習叫做分秒必爭,你必須想辦法在墮落三惡道之前...
為什麼業力在得果報之前還有機會
為什麼這個業力在得果報之前還有機會?我們來看看種子的六...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淨,不能加以雜言亂...
念佛的正功夫和助功夫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淨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法時...
「如狼守齋」的故事
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是不...
親身經歷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加持之力
《地藏經》裡面,告訴我們種種的修行的方法。我那年在柘榮...
三聚淨戒功德難量,自持獲益轉授眾生
如明日月瓔珞珠者,日消罪霧,月照夜幽,珠療貧窮,律儀義...
如來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
如來的十力能無礙摧毀無明等障而不為餘者所摧故,如同金剛...
一天到晚起嗔心,你拜懺的功德一點都沒有
有時候,人的嗔恨心來了,什麼都不顧了,他的財富都不要,...
「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識」: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下劣凡夫,罪業深重,福善輕微,如何得生安養
第九,業重可否往生疑 問:求生西方固所願也,但我下劣凡...
末法最後住世一百年的佛經
佛教的法運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所...
出家人必須能節儉,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雪竇寺寺訓:儉勤誠公 今夜召集諸位職事茶話,特拈四字勉...
善人則親近,惡人則遠避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念佛人為何還會遭遇車禍
近日,有位初學佛的賈居士講述了一件事。最初帶領賈居士學...
以佛像為對境修恭敬
現在處於商業化時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品化...
真實功德和不真實功德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
梅子熟了!——法常禪師的故事
大梅法常禪師參馬祖時,聽到馬祖說即心是佛,就領會這一道...
修行必須要清淨你的心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苦難嗎?沒有不高興的事嗎?你事事...
菩薩戒從天竺傳入中土的故事
梵網菩薩戒號稱千佛大戒,我們再珍視都不為過。而如果追溯...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
為何會懷疑善惡因果報應的存在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
怎樣才能把善根啟發起來
流轉門、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命 丁一、總說 什麼叫...
訃告|禪門巨匠紹雲長老莊嚴示寂
人天眼滅,法海舟沉!當代禪門巨匠紹雲長老,於壬寅年六月...
過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絲不掛萬緣放下
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參話頭。心中用什麼功人家是...
節儉惜福,念恩報恩
修行的機緣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會共同修行,所謂十方同...
成人之美,勿壞人之名利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他人的名利。名名譽,是一個人...
慎勿於此十種對境犯淫
【原文】 閨秀豈容玷辱。一生名節攸關。六親體面沒遮欄。...
菩薩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外道相善,亂...
第七意識在心中所產生的影響力
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所知依,當然,它主要的內容是阿賴耶識,...
要用哪種思考模式來離開娑婆世界呢
在《法華經》的思想,天台教觀有三種方法離開三界,會有三...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說,頓等就是頓、漸...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都要檢驗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多少...
不可忘失自己清淨之心,這就是道
從前的人沒有禪堂,坐什麼香呢?沒有。六祖說:生來坐不臥...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
吾道一以貫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業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正見...
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
在觀想的過程中,生命產生了兩道力量
我們要知道,在觀想過程當中,當你起觀,不管是觀極樂世界...
戒之在色賦
【原文】 蕩蕩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癡呆難賣。亦念...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自古以來,古來的賢聖告訴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對...
心外無法,全佛即心,彌陀即我心,我心即極樂
初明性。 序文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
真正的寶藏
從前有一位國王,敕令使者召請一位眾人敬重的長者前來皇宮...
萬境本閑,唯心自鬧
【原文】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
輪迴的真相——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丙二、別明,分二: 一、...
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剛開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從善念要提升到一種願...
真正跟外境接觸,也就這麼一念而已
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這個差別有兩種,第...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
如何對治自己心量小易瞋怒
問: 眾生習性難改,我下決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體有針...
三世因果錯綜複雜 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請試論之: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
他依止慧遠大師修行,一生三次見佛
劉遺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義道德的仁。仁字是一個會意字,許慎《說文...
今既披緇,豈敢再隨身轉
參禪人,頓修戒、定、慧,即滅貪、嗔、癡,並不離參,而另...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內少閑人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們這個世間地球...
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應勸彼念佛求生西方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
把佛法灌輸到生命中
你能夠沒有妒嫉心、沒有障礙心,你就不會有煩惱了;能夠不...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遍...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
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
不能離開事相來談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經文當下令我們...
我們為什麼一直執著現在
我們知道第八識是不造業的,它只是收集業力,變現果報。那...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
印光大師的棒喝教學
德山棒,臨濟喝,開創了禪宗宗師的棒喝教學法。臨濟義玄禪...
造河船以濟人渡
造河船以濟人渡,就是建造船來渡人。我們面臨著江河湖泊就...
唯識學的精華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時...
暫居此地非吾土,遙憶西方是我家
省庵大師在《淨土詩》裡面常常點示我們:我們現在住的這個...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師,...
【薦】
《了凡四訓》漫畫版
《了凡四訓》漫畫版...
【薦】
《十善業道經》漫畫版
《十善業道經》漫畫版...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
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真理
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相用)...
一切善緣皆迴向願生西方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
即心是佛,云何識自心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
漢地寺院常見的佛事與疑問
供齋 第一個,供齋。所謂供齋,通俗地說就是你們拿錢請寺...
懺悔時當發七種心
北齊天平年間,有一居士,四十多歲,前來禮拜禪宗二祖慧可...
念佛的時候,你有沒有做這樣的觀想
當大家念經或者拜懺的時候,心總不能夠跟法、佛融合在一起...
「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何還要願往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
怕死之心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悖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
人者,忍也
人者,忍也。這個忍字,心字上面一把刀,從忍從心。心是很...
有愛則有苦
舍衛城中一位婆羅門因喪子而悲傷不已,不吃不喝,也不著衣...
平常都放不下,臨命終時能放下嗎
我們在座的老年人多,家裡的女兒、孫女、外孫、孫子,這些...
對治帶有執著的妄想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無明主。 不間不斷,...
世間相的不平等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一般的在家道友信佛之後求家庭平安,求吉祥如意,做生...
多生歡喜,莫生煩惱
一般社會上講精神戰勝物質,佛教講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
任何忍不下的,菩薩都要能忍
參禪人,要學菩薩行。菩薩行者,舉世間人行不到的,菩薩能...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洛陽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
下品下生往生之後的情形
捨報往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
只要生起邪淫念頭,就已經犯了淫惡之罪
【原文】 黃書云云。邪淫者。凡屬他人之妻女。我以邪心犯...
梵網經菩薩戒為何如此殊勝
從教理上來看 天台祖師把佛一代時教分為四種教,叫藏、通...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文...
真誠懺悔 消除惡業(圖)
一、貧家之子,勤勞孝親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隆春...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
你從什麼地方來
無始生死根本,有人分別心就想:我今生是生死人,這生死是...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
【薦】
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由於整個遍計執的名言、相貌、執著...
至誠禮敬佛陀的頻婆娑羅王
從前,佛陀在誐耶山頂,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出家...
吾今此身,父母遺體也
【原文】 夢中忽憶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猶可為也...
明明是苦事,他卻認為是樂
身一定要受,一天飲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得舒...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詳夫心者。非真妄有無之所辨。豈文言句義之能述乎。然眾聖...
永遠布施歡喜心
現在我講施心,能捨,捨什麼呢?屬於我自己擁有的、屬於我...
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心、境是一對,一對就是合而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極樂...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讀誦大乘。 對淨業行人來說,主要是讀誦淨土五經。此外,...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天台智者大師略傳
第一章:大師家系 止觀明靜,前所未聞。故智者大師把它作...
人生是業力說了算
你要我們這種一天到晚,在三界裡面打滾的人直接內觀真如,...
聞此極難信法能生信解,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界中,五濁惡時,若有...
《藥師懺》裡所說的十六種病與十三種藥
《藥師懺》中列述眾生無始以來有十六種病: 1. 貪瞋嫉...
在妄想上面又加了一層妄想
今天,第二個七又下來兩天了。打七期間就是在用功辦道,看...
先把這兩根攝住,其他四根就不攝自攝
六根中,最難攝的有二根,即意根與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亂想...
明禪法師憶佛源長老:光看書,那是沒用的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著佛源老和尚。對他印象最深的...
再搬最後一次家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華嚴經淨行品...
百丈禪師示大乘頓悟法要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居士應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絡上論壇、博客之類...
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過此
【原文】 汪舟次曰。諸惡業中。唯色易犯。敗德取禍。亦莫...
高旻寺的禪門家風
記者: 高旻寺素有冬參夏學的家風。廟裡每年組織十二個精...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越是你困難的時候、越要這樣去發心
無災無害地過這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這個誰都得不到...
這樣才叫真正的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
這人好像很富有,但是這個不是福德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試逃...
受菩薩戒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受菩薩戒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才可...
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
黃龍三關
大略是這麼三種關口: 對於破本參後,就是見性,但未了事...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規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講一個題目,就是出家人與在家人的關係僧和...
盡形壽皈依三寶
佛在《佛說大名經》中說: 受皈依者,先要懇切懺悔,生恭...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原文】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
文殊菩薩——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覺母智難量 左持利劍煩惱斷 右執青...
鳥類眾生好像沒有信願念佛,為何也能往生
問: 得生與否,全在信願有無。弟子在《念佛感應錄》裡面...
禁火莫燒山林
禁火莫燒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燒燬山林。那麼從下面這...
真為生死來學佛
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他...
欲利人,先須克己
【原文】 堂名大義,已為宣示。然欲利人,先須克己。倘言...
常行少欲的大迦葉尊者
大迦葉尊者勤修苦行,常樂閑居寂靜,諸根淳熟,降伏諸欲,...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淨土法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
何為用功法,辦道不污染
道心是在磨練中磨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家還...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
夫學道者,先須並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聞甚深...
【薦】
念佛能否往生,但問自心,不必他求
一心可現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從心所現。一心可現十法界。...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你被...
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是否感覺很風光
某某師!要是有人,你在那講經說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結手...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登山而網禽鳥, 就是不要登到山上去捕獵那些禽鳥,這禽...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製定者...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現前見佛,就是你當生能見佛。這就是你信心懇切,用功得力...
三條會「直立」的魚
屈指算來,我學佛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平時我也會和一些朋...
罪福相追 終無遠離
過去有一個國王,身邊有五位大臣,其中一位大臣前去請佛應...
甘果供佛得授記
從前有一位貧苦的少年,在國外得到一枚特別的水果,果實飽...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
聞具足,就是聽聞正法。就是以你們那種好樂心親近善知識,...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壞境...
你有多大的福報?竟奢望此一高位
【原文】 寧國府涇縣水東鄉民,忘其姓名。居常修善,齋僧...
魚籃觀音的故事
《舊唐書》上面記載,在唐朝末年,陝西有個金沙河。河裡四...
愛惜每一分的光陰
【原文】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念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如果你以一...
修善業的時候,要生起菩提心與空正見
你在修善業的時候,沒有生起菩提心、空正見,就不可能產生...
心力和佛力的結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兩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第一...
極樂國虛空舍宅之因
【原文】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以水譬喻七種人
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們:...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生...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慧兩...
學佛證道之人必須具備這三點
【原文】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
心煩時如何調伏心態
每天事務的雜亂有時令人心煩,常會想下一步怎麼辦?一切事...
五點計數念佛法的實際操作
有一個老和尚說,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出聲念就是煮這...
聞信這部經的功德,比捨身命的功德還要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世間人都愛黃金,但真正修道人愛剎那靜
打禪七的殊勝因緣,確實是難分難離。馬祖門下龐蘊居士講:...
知行合一最實際
有幾位學生,見了我說道:師父,我們急切地希望學得快些、...
男女之事忘不了,這就是生死
我們這人吶,都是從母親這個陰門鑽出來的,鑽出來什麼也不...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
不知不覺又一天,你在這裡打坐,打了多少個妄想?一剎那一...
有嚴大師示「淨土易生」之理
有嚴。俗姓胡,台州臨海人(今浙江臨海鎮),六歲時,皈依...
有一種力,超出諸力之上
一日,拘尸那竭國五百多位力士聚集在一處,彼此討論著:我...
柰女從花化生的因緣
一日,佛與大眾比丘游化至毗耶離國柰女林樹精舍(即柰苑)...
慧律法師:說僧過惡,犯大重罪
【佛陀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譭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惡,...
在呼吸上用功夫
在禪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個關鍵,無論修哪一個法門,調好...
高僧「馬喝奈」的故事
太白頂西邊有個虎山,那是白馬寺海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清...
《阿彌陀經》的三大註疏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
發菩提心與求生淨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
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時,一日,取地上槁草,...
將不堅之財轉為堅固功德法財
昔日,在天竺國有兩個窮人,生活貧困,以賣酪來維持生計。...
佛說持八支淨戒的功德果報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十位...
《地藏經》最能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地藏王菩薩的法過去講的人很少,一般人以為《地藏經》是超...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春節是一家人團聚最為開心的時候,但我聽說有幾位女士卻高...
出家人用功辦道,越艱苦道心越堅固
當時,我們在雲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勞動量很大。每天要...
我們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須要不可破壞
佛陀這種權實二法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感應道交有四種差別
感應道交跟我們眾生的修學機感的情況,智者大師分成十類,...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中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
徹悟祖師一生的行業
徹悟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也比較...
入海采寶喻
昔日,有一位精通水陸之道的海導師將入海采寶,有五百人想...
有八種危害,能使財物損耗而無所增益
有一次,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及千位優婆塞弟子,離開...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之...
幸毋相忘眾生恩
了知六道眾生都對我們有恩德,這是一個全新的觀念。所以我...
凡夫念佛十疑
《彌陀疏鈔》中,蓮池大師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對照...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波逐...
十住位的「住」是什麼含義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於理,名之為住。謂此位菩薩已歷經十信...
禪宗參話頭法門疑情解析
參話頭是千年來禪宗門下最重要法門,但隨著禪宗的沒落,法...
新春的供養
今天講的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樣做人,怎樣修行,怎樣務實,...
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裡面說,無量的諸菩薩眾,在修菩薩...
上一頁
第13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第55頁
第56頁
第57頁
第58頁
第59頁
第60頁
第61頁
第62頁
第63頁
第64頁
第65頁
第66頁
第67頁
第68頁
第69頁
第70頁
第71頁
第72頁
第73頁
第74頁
第75頁
第76頁
第77頁
第78頁
第79頁
第80頁
第81頁
第82頁
第83頁
第84頁
第85頁
第86頁
第87頁
第88頁
第89頁
第90頁
第91頁
第92頁
第93頁
第94頁
第95頁
第96頁
第97頁
第98頁
第99頁
第100頁
第101頁
第102頁
第103頁
第104頁
第105頁
第106頁
第107頁
第108頁
第109頁
第110頁
下一頁
佛經咒語
出家
本性法師
菩薩戒
星雲大師
唯識學
消除業障
轉變念頭
無我
智諭法師
八關齋戒
迴向
婚姻愛情家庭
玄奘大師
金剛經
地藏菩薩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文庫首頁
返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