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飛錫法師  2022/05/07  大字體  護眼色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原文】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號,以祈勝定,既契之後,心佛兩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

對曰:「誠如所問,聲亦無爽,試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浙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

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葉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誠如所問矣。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曰:‘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聽則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歟?言明證者,未若《華嚴經》偈云:

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問曰:「高聲下聲,稱佛名號,敬承其義。十方淨土皆有如來,面之西方,何滯之甚耶?」

對曰:「子問非也。此是方等佛經作如是說,非人師之意也。豈可謗之於方等經歟?」

問曰:「謹聞教矣,理在何焉?」

對曰:「亦有其理。如說癡人見觀世音有十一面,即設難云:‘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隨其語,又設難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將東難西,其義若此。猶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則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誠不可化,但可悲矣!

又《勝天王經·二行品》明如來八十種好,中有一隨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於一切眾生,非如冤仇不欲相見,慈之至矣,是其義也。智者大師,爰自撫塵之歲,終於耳順,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漸之際,令讀四十八願,九品往生,光明滿山,天樂遞奏,生於淨土。面西之義,不亦弘哉?」

問曰:「面向西方,敬聞教理。般舟之義,義在何耶?」

對曰:「梵雲般舟,此雲現前,謂思惟不已,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

問曰:「淨土妙門,般舟之義,具聞剖析。然近代已來,誰得登於安養之國?既無相報,焉知所詣?望為明之。」

對曰:「晉朝廬山遠法師為其首唱。遠公從佛陀跋陀羅三藏授念佛三昧,與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賢貴士、隱逸清信: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謝靈運、闕公則等一百二十三人,鑿山為銘,誓生淨土。劉遺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濽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如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霄勤,仰思攸濟者也。

然後妙觀大義,啟心正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以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捐大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公制〈念佛三昧序〉六:‘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移,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若以匹夫眾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知也。’謝靈運〈淨土詠〉云:‘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問:‘未見往生相報’者,有晉朝闕公則,願生而來報,後同誓友人在東京白馬寺,其夜為公則追忌轉經,於時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也!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果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支道林讚曰:

大哉闕公,歆虛納靈,

神化西域,跡驗東京。

徘徊霄虛,流響耀形,

豈欽一讚,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讚曰:

猗歟公則,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其道乃貴,

金光夜朗,玉顏朝睟,

不舍有緣,言告其類。

《念佛三昧寶王論》

【演蓮法師譯文】

問:方等經中,對於修無上深妙禪定的人,令其常常觀想阿彌陀佛眉間白毫,兼稱阿彌陀佛名號,以期達到更殊勝的禪定。既契入念佛三昧之後,則心佛兩忘,我相信有這個道理。既然如此,只要默念聖號,即如泉水澄清,念佛三味自至。又何必高聲念佛,使聲音傳入於里巷,震動於山林,然後才稱為念佛之道呢?

答:你這話固然沒錯,但高聲念佛容易攝心,所以也沒有過失。我今試為你說明。你知道為何要高聲念佛嗎?當念佛時,要排除昏沉、散亂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在聲音上用力。聲音不夠猛厲,其心難免竊竊然、飄飄然散亂無定。聲音如果夠猛厲,就如同猛力拔除茅草,便能連根隨之拔起。盡力念佛一聲,所有煩念,霎時頓消,心中當下就能平靜如水。這是其一。

就近的方面說,佛聲所到之處,即是佛光所照之處,一切惡鬼皆悉遠離,故能萬禍冰消。而此功德如同千山茂盛的松林一樣多得難以勝舉。這是其二。

從遠的方面說,如唐朝懷感大師精修念佛,見阿彌陀佛放金色光明;道綽大師一生念佛,臨終之日,眾見化佛住空,天華繽紛而下。這些感應事蹟,瞭若指掌,都是由高聲念佛所致。這是其三。

又如搬運木石,因重而不前。眾人一齊大聲呼號,以聲助力,便能飄然輕舉。這是其四。

譬如與魔軍相戰,兩陣旗鼓相望,於勝負未分之際,若能高聲吶喊,金鼓並震,必能破彼強敵。這是其五。

高聲念佛的作用既具有此等眾義,又何必厭棄呢?但也不妨喧靜兩全,止觀雙運,正好符合佛意,不也可以嗎?定慧若是均等,則兼忘心佛,的確就如你所問的一樣。是故廬山慧遠法師在《念佛三昧序》中說,若論功高易進,當以念佛為先。我常常覺察,只要一聽到這種扣人心弦的阿彌陀佛洪名時,心中的塵勞業累全消,所有滯情頓時融化清朗。這種高聲念佛,若非天下之至妙,豈能達到如此效用?

若要說明依何經文為證的話,莫如《華嚴經》偈云:

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既然如是,則佛聲遠震,可以幫助開發眾生善根萌芽,猶如春雷之驚動百草,怎麼可以輕視高聲念佛而加以誣慢呢?

問:高聲、低聲稱佛名號,敬承開示其中含義。至於十方淨土,皆有諸佛如來。唯獨教人面向西方,豈不是太過於執情了嗎?

答:你這所問就不對了。教人常常面向西方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是大乘方等經中佛陀金口所說的,並非哪個祖師所出的主意。怎麼可以隨便譭謗大乘方等經呢?

問:謹聞指教了。但其理由何在呢?

答:當然有其道理。比如癡人見到觀世音菩薩像有十一面,就提出責難說:「為何不安十二面呢?」假如隨順其語安十二面,他又提出責難說:「為何不安十一面呢?」你要將東難西,也就如同這癡人一樣了。

當然,教念佛的人常常面向西方還有一層意思,猶如有人忘失念佛而未能及時醒覺,就教他把身體轉向面對西方,這樣就容易提醒使其自悟念佛。如其仍然不悟,那就真的是不可教化了,這種人只能令人感到可悲罷了。

又《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二行品》中,明如來身相有八十種好,其中有一隨形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然而佛尚且不背於眾生,常常面向一切眾生。而眾生向佛又不是如對怨仇,為何不願與佛相見?這可是佛的慈悲之至啊!念佛的人常面向西方,也是這個意思。當年智者大師,自年少出家為沙彌始,終於六十耳順之年。臥時便雙手合掌,坐必面朝西向。至臨命終時,令門人弟子誦讀四十八願及九品往生文。其時光明滿山,天樂頻奏,安詳往生淨土。那麼面朝西向的意義不也非常弘大嗎?

問:念佛的人常常面向西方,已敬聞其中所含教理。然而般舟的義理又何在呢?

答:梵語「般舟」,譯為華言為「現前」。是說思惟念佛不間斷,能於定中感應諸佛現在其前。修般舟念佛,以九十日為一期,身行無間,步步聲聲唯念阿彌陀佛,以助般舟三昧諸佛現前之緣。但這也不能算是正式解釋般舟的全部義理。

問:淨土微妙法門,般舟諸佛現前之義,已具聞剖析。然而近代以來,念佛的人中,有誰得以往生安養之國?既沒有人回來相報,怎麼知道他們的去處?希望能為我舉例說明。

答:晉朝廬山慧遠法師,是我國淨土宗的首先倡導者。遠公從佛陀跋陀羅三藏法師,授以念佛三昧。(成時法師註:考遠公於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與緇素一百廿三人結社念佛。歷十七年,至安帝義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羅方至長安。後以小故,往廬山。紫閣飛錫法師謂佛陀跋陀羅法師授遠公念佛三昧方結社,係未詳考。)其後與弟慧持法師,高僧慧永法師,以及朝廷中的賢貴人士,並隱逸在野的清信士,如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闕公則等,共一百二十三人,鑿山間的石壁刻上銘文,立誓同生淨土。由劉遺民著文,其大略云:

推究人生在世,每與佛法失之交臂而沉淪,感悟生命短促,無常之期已在逼近。審慮現報、生報、後報之相催,悉知險難惡趣之難拔。如其現前同志諸賢,之所以夕惕宵勤念佛,正為仰望阿彌陀佛能有所濟度啊。然又兼觀想阿彌陀佛廣大妙相,以啟發內心正念觀照。期望他日往生淨土,妄識因見佛悟道而清新,形體由化生而變革。借著蓮華優遊於七寶池中,憑倚嘉樹秀枝之下以歌詠。常以清旦飄著雲衣前往供養十方諸佛,在瀰漫著微妙香潔的和風中安度無窮盡的年月。體雖忘安而更加清穆,心超喜樂而以道自怡。俯臨三途而遠謝,傲視天宮以長辭。立此誓願,紹承前賢以繼芳軌,直至生死大息以為期。悉心體究此道,豈不恢宏廣大嗎?

又慧遠公制有《念佛三昧序》云:何以稱為「三昧」呢?就是思專、想寂的意思。思專,則志向專一而不移。想寂,則氣度清虛、神志明朗。氣度清虛,則心智恬靜而能照見諸法。神志明朗,則凡幽微玄妙之理無不透徹。這思專、想寂二者,乃是自然有其相互作用的符合,如能會而為一,就能達到三昧的妙用。又佛說種種三昧,其名稱很多。然而論其功高而易進,還是以念佛為先。如果與平常修習眾定的所緣境相比,用不著去評論其優劣,自然可以知曉。

謝靈運《淨土詠》云: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

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

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

你今既問未見有人往生淨土後而回來相報的事蹟,那麼,我就隨舉一例吧。當時參與慧遠公蓮社的闕公則,他發願往生後一定回來相報。闕公則往生後,與他共同立誓的蓮友們,在洛陽白馬寺,夜間為闕公則作忌日誦經迴向。其時整個山林佛殿,皆作黃金色。眾人皆聞空中有聲音說:「我是闕公則也。以前在蓮社時祈願往生極樂寶國,今果然滿我所願,故來相報。」話說完後就寂然無聲。當時有高僧支道林為此作讚曰:

大哉闕公,歆虛納靈。

神化西域,跡驗東京。

徘徊霄虛,流響耀形。

豈欽一讚,示以非冥。

又有名士虞孝敬作讚曰:

猗歟公則,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其道乃貴。

金光夜朗,玉顏朝晬。

不舍有緣,言告其類。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阿彌陀經》跟《圓覺經》的會通之處

如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是《圓覺》義。《佛說...

怎樣才是對淨土法門有真正的信心

問: 怎樣才是對淨土法門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師答:...

【推薦】道源老法師為臨終者的助念開示

大德,我現在要向你講幾句佛法,希望你靜下心來聽著。...

如何知道自己信願是否具足

前面也講過,「願」就是生命的方向,我們怎麼知道自己...

臨終接引願對我們非常重要

勤修我皆接引願,亦稱臨終接引願。這一願表達的是:十...

【推薦】地獄五條根,財為第一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為什麼把財放在第一位,因為...

淨業行人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經》中佛為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為念...

念佛是除業障最好的方法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往生善知識,他就...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

問: 師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說只要一心不亂專念阿彌陀...

「一日夫妻百日恩」有何含義

一日夫妻百日恩,其中的時間從一日到百日,這裡的一日...

生活在報恩的世界裡

給遺棄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 給傷害...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黃龍慧開禪師有一首詩偈,廣為流傳。偈云:春有百花秋...

妒火殺死親生子

白泰官,清朝雍正年間有名的江南八大劍俠之一。 有一...

【推薦】不清淨的願,佛菩薩能滿願嗎

那些大菩薩行菩薩道時,遇到種種眾生。一切眾生每個人...

附體的仙是造什麼業才得這種果報的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不是念佛就表示修淨土宗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

出現不好的逆境,不要恐懼也不要瞋怒

在修行過程中都是凡夫,對一些事情一些人冷漠沒有熱情...

不孝父母,學佛一切皆無意義

想想父母未生我們以前,我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

善待我們的父母

世人疼愛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無論是孩子吃的...

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一 出家要真參禪,參透未生以前; 一日凡軀脫落,靈光...

【推薦】當你的父母漸漸老去....

哪天,如果你看到我漸漸老去,反映慢慢遲鈍,身體也漸...

幾則打獵致命失誤的事例

古今中外,千古不變的規律:打獵的時候,很容易發生錯...

沒有真正的慧根定根,談了生死都是空話

近幾十年,建了好多大廟。建廟的宗旨是什麼?有的是為...

你究竟在怕什麼

一個少年怕獨自走夜路,父親問他:你怕什麼?少年回答...

【佛教詞典】大圓鏡智

(術語)顯教四智之一。諸大乘教說如來之四智。凡夫之...

【佛教詞典】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無想等至與滅盡等至差別】 p1098 瑜伽六十二卷七頁雲...

【視頻】《佛說法滅盡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法滅盡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傾聽波羅蜜

傾聽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