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受菩薩戒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界詮法師  2022/05/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受菩薩戒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受菩薩戒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種呢?

第一種你要絕對相信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每一個眾生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跟佛一樣,他只是被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說現在依教來修行,那依教修行,先依戒作為基礎。

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一個總綱,所以先要修戒。從學戒、修戒、持戒開始呢!然後慢慢地修定、修慧,來顯發這個如來智慧德相,首先要相信這一點。

第二點,絕對相信戒的功德。戒也叫波羅提木叉,那是梵語,也就是別解脫、別別解脫。就是你持這一條戒,你將來就不受這個果報,叫解脫。你都不殺生,將來殺生的果報就沒有了。不偷盜,那將來偷盜的這個果報你就沒有,叫解脫。持一條解脫一條,叫別解脫戒,要相信這樣。

那麼這裡面經也講說,如果說沒有戒呀!就像拿沙來當飯來煮,煮多長時間呢,那個沙還是沙,它不能變成飯的意思。這個戒是修行的一個基礎、一個基本。

第一個相信有佛性,第二點相信戒的功德。

那麼第三點呢?我們剛才上面是從因而說。那麼從果上說呢?一切佛成就的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的成就,都是因為持戒的功德而顯發的,告訴我們這麼個道理。因眾生有本具佛性,要持戒才能夠證得。那麼諸佛菩薩他已經證得了,證得也都是因為持戒的緣故而證得,說明這麼一個道理。

明白這個以後呢!然後我們請的是釋迦佛,受菩薩戒應該祈請釋迦佛作我們得戒和尚。那麼釋迦佛已經入滅了,怎麼辦呢?所以說我們現在請法師來代理授戒,可以面對面。佛雖然說法不停止,也在說法。但是一期的因緣已經過去了,即使說法,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沒有辦法聽到,他的法依然留下來。所以我們內心還是要請求佛,釋迦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出現,作我們的三師。

因為明天受戒有三師,這三師也就代表了釋迦佛、文殊和彌勒菩薩,本來我們應該請這三尊的佛菩薩來授。那麼還有呢,一切諸佛作為證明,一切菩薩作為我們的同學等侶。受菩薩戒的規格很高的啊!一切諸佛作為證明,一切菩薩作為我們的同學。是這麼一種情形。

五戒,他只是自己受持而已,他沒有講到要如何面對眾生。菩薩戒他歸納起來叫作什麼?大乘戒,也叫三聚淨戒。三種精神都在菩薩戒裡面顯現,哪三聚淨戒呢?他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律儀戒就是戒相,不犯威儀。戒相裡面怎麼要求,我們都要去守持攝律儀戒。

那麼攝善法戒,一切善法都要修,一切惡法都要遠離,起這麼一個心念來受戒。那麼無論是持律儀戒也好,持善法戒也好,他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有情,叫作饒益有情戒。這是三種。

菩薩戒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三句話,攝律儀,攝律儀知道啊!戒相就叫攝律儀。一不殺生,二不偷盜,這叫作攝律儀戒。

那攝善法。所謂善法的標準是什麼呢?佛法所謂的善法是對眾生有利的。對自己有利,而且對眾生有利,這才叫善法。如果只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不利,這菩薩戒裡面還是不行的,必須要對眾生有利,對自己有利,這樣才是善法。

那麼一切惡法。所謂惡法對自己不利,對眾生也不利,不好的都要把它遠離掉。那麼饒益一切有情又叫度化一切有情,利益一切眾生。對眾生身心健康也好,那麼乃至能夠發心,學菩薩戒法的這種精神呢,一一都要去做,去完善。

那麼菩薩戒它種類很多,它的戒條很多種,但是它怎麼說,都離不開這三種。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經裡面講「眾生受佛戒」,佛戒就是菩薩戒,受菩薩戒,他就是馬上進入佛位。你要成佛必須要受持菩薩戒,菩薩戒雖然難持,但你要成佛,肯定要這樣的。

能夠受持三皈、受持五戒,是一個做人的一個準則開始。先修人乘,然後再天乘,再來修聲聞、緣覺乘,然後再來修菩薩乘、大乘。那我們現在只是種一個因,受個菩薩戒。凡夫來受只是種種因而已,慢慢地培養這個慈悲心啊!然後引發菩提心,這樣子一個過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界詮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正確地理解持戒和念佛的關係

問: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對持戒念佛的理解總有偏頗,...

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

略談菩薩戒中的「說四眾過」問題

菩薩戒也稱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

淺講《信心銘》

第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就是你要悟入佛...

戒能長養一切諸功德

這是說戒能生長一切的功德。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

哪十種行為是犯了盜戒

什麼叫偷盜,先把偷盜解釋清楚了,我們對這種行為產生...

持戒就是每天在改運

佛教持戒的目標,並不是求死後升天,或是求來世的享受...

戒律中為何反對飲酒

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虛雲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

菩薩為何不應住色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什麼講忍辱,一...

為什麼要福慧雙修

由於末世眾生愚癡太堅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無法...

痛念無常,用心真切

痛念無常,要下定痛心,十分現實的觀照到無常。十分現...

一滴水的思考

一滴水,單純而透明,在陽光下卻能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光...

禍福相依,福報不可享盡

有一個觀念大家要了解。我們有情眾生,特別是佛弟子,...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大器晚成

姜子牙是商朝末年人,他的始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

【推薦】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接觸佛法半年多,為什麼對佛法沒有什麼疑問

問: 我較深入地接觸佛法有半年多的時間了,別的師兄...

真如緣起的三種問難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三種問難,...

「三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即便對佛教並不了解的人,也知道古典名著《西遊記》中...

明暘法師: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

參禪人,無長遠心

參禪人,無長遠心。這一句話,粗不盡會。細向自己胸中...

念佛如何得定、開慧

問: 請問師父,念佛如何達到得定、開慧? 大安法師答...

如何稱呼出家法師的父母

問: 出家法師的父母、親人,弟子應該怎麼稱呼比較好...

【佛教詞典】掉舉惡作蓋之食及非食

【掉舉惡作蓋之食及非食】 p1017 瑜伽十一卷七頁云:問...

【佛教詞典】四十二字觀門

(經名)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一...

【視頻】課前念誦(喇榮課誦)

課前念誦(喇榮課誦)

【視頻】布施供養交通工具、湯藥的功德

布施供養交通工具、湯藥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