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佛陀在誐耶山頂,度化迦葉兄弟三人及其弟子千人出家,且都證得阿羅漢果。當時,頻婆娑羅王及大臣、人民,都已聽聞佛陀在誐耶山頂弘法度眾,並有上千位弟子。
一位大臣向頻婆娑羅王稟報:「國人最近在談論,釋迦族中有一童子,當他誕生時,有一位精於相術的婆羅門,從雪山旁的娑擬囉體河岸、過去迦毗羅仙人住處來為他看相,並且預言:‘此童子具足相好莊嚴、福慧圓滿,日後必定成為金輪聖王,統轄四大部洲,盡大海邊際都是他的領土。聖王以正法治國,人民皆奉行十善,並有輪寶、摩尼寶、女寶、主兵寶、主藏寶、象寶、馬寶自然出現,恆常跟隨聖王。
聖王的一千位王子皆身相莊嚴、勇敢威猛,能摧破敵軍,四大部洲皆敬畏其威德而臣服於王。若此童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正心修行,必定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位釋迦族童子就是佛陀,因此我特來稟報,請大王早作謀劃,以免後悔。若能殺了此人,便可保障我國長久吉祥安定。」
當時,頻婆娑羅王正在大殿中獨坐思惟,經常憶念五事:一、祈願佛陀出現於世;二、佛出世時,願能早日前往瞻禮,隨喜供養;三、願禮佛之後即能聽聞正法;四、願對佛所說法皆能通達其義;五、願能從佛受戒並奉持戒法。國王正在憶念此事之時,突然聽到大臣的計議之言,十分感慨、悲嘆,答道:「你這個癡人,竟然對佛陀生起惡毒至極的心念,實在是太愚昧了!快點退下,不用再說了!」大臣聽見國王的斥責,知道建議不被採納,慚愧惶恐地告退離去。
國王環顧左右,選了一位相貌圓滿、具有福德智慧的大臣,對他說:「你到誐耶山頂世尊住處,代表我恭請世尊前來應供。你要如此說:‘我謹代表頻婆娑羅王,至誠恭敬頂禮佛足、問候世尊,願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無憂。恭請世尊降臨宮城,接受國王微薄的供養,令王及人民獲大利益,得大安樂,唯願世尊及諸位聖僧、長老大德慈悲蒞臨。國王願盡此一生,供養僧團飲食、湯藥、臥具、衣物,一切所需悉皆供養,不令匱乏。懇請世尊慈悲應允,屈駕光臨。’」
使臣來到誐耶山,依國王指示恭請佛陀後,頂禮佛足,靜候回覆。佛陀默然,使臣知道佛陀已同意受請應供,於是頂禮繞佛,辭退而返。
國王聽說使臣返回,立即召他上殿,使臣向王行禮後,國王詢問:「世尊會受請前來嗎?」使臣回答:「臣奉王旨到誐耶山,遵照您的囑咐恭請佛陀及僧眾,佛已默許,必來應供。」於是國王敕令左右大臣,率領大眾盡心灑掃,使宮殿及城中各處街道一塵不染,又準備了各種珍貴名香及微妙香花,來迎接佛陀。
到了應供當天,佛陀與迦葉比丘及千位阿羅漢,從誐耶山出發前往王舍城,在離城不遠處有座杖林塔,佛陀與僧眾便在此塔暫時休息。國王得知佛與僧眾在杖林塔休息,立即下令嚴整車駕,親自率領眷屬及百官大臣,前導、後衛儀仗端嚴,出城至杖林塔恭迎佛陀及眾僧。
剛離開皇宮不遠,地面忽然出現坑洞,國王的車輪陷入坑中無法前進。國王思惟:「必定是我過去曾造惡業,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國王剛起此念,就聽見空中傳來聲音:「你過去並沒有造惡業,但是目前牢獄之中監禁太多囚犯,車輪陷入坑中,正是這個緣故。」國王聽聞空中傳音,知道必是賢聖提醒,極為感恩,立即遵照指示,派人至國內各處牢獄,依犯罪輕重程度赦免囚犯。
此時,國王及眷屬、百官、隨從的車乘共有一萬二千輛,國中的婆羅門、長者及人民也乘坐百千輛車,大眾浩浩蕩蕩,一同出城恭迎佛陀。當國王到達杖林塔時,從林內取了五朵迦俱那花,親手捧著花,在距離佛陀不遠處,下車徒步而行;又撤除傘蓋劍仗等莊嚴物,令隨從執持,跟隨在後。國王行至佛前,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三次自稱:「我是頻婆娑羅王。」佛陀也三度回應:「如是!如是!」
國王將五朵香花敬獻佛陀,然後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又以種種言詞讚歎佛陀。佛陀對國王說:「請王就座。」國王就座後,隨行的眷屬、百官、婆羅門、長者及人民皆歡喜踴躍,依序頂禮並說偈讚佛,而後各自退立一旁。
典故摘自:《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十》
省思:
頻婆娑羅王雖在富貴之中,卻能經常慕佛、渴法,具足對三寶的信心及恭敬心,所以不受讒言所惑,而能把握因緣請佛及僧接受供養。也因為這念恭敬心,當遭遇不祥之事時即能反省檢討,進而發起慈悲心赦免囚犯,終能轉增吉祥,帶領臣民禮敬佛陀,同沾法益。
佛法從恭敬中求,所謂「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佛法住世,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因緣,唯有以至誠懇切之恭敬心來求法、聞法、如說修行,才能與甚深微妙的佛法相應,進而契悟本具清淨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