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者,仁也

大安法師  2022/06/21  大字體  護眼色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義道德的仁。「仁」字是一個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裡面講「親也」,二人為仁,人和人之間要有一種親近的關聯。仁更有甚深的含義。古代的仁字是上面一個「千」字,從千從心,下面一個「心」字。由這個會意,仁是千心,是很多心。古人就有一句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雖然人的面貌千差萬別,性格各異,但是那個心就是一個。「仁」有時候解釋,這邊這個「人」——左邊的人;右邊二橫,一個指天,一個指地,能夠跟天地合為一體,所謂能達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的境界,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在《論語》裡面,很多處都討論「仁」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儒家一個最核心的概念。但在《論語》裡面並沒有給「仁」一個標準的定義,而是應弟子不同的提問給出了不同的回答。但有一個最重要的回答,那是針對顏回來問的——「顏回問仁」。顏回在孔子弟子當中那是上根利智,子貢、子路可能是中根機的人,司馬牛也問仁,就隨順他的根機來說,可能不同的根機他會不同地來回答。

顏回問仁,孔子和盤托出了:「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可能我們看這些都是一頭霧水——什麼意思?真的,這裡面有形而上的意思在裡面。「克己復禮」,能夠把自己的私慾、與天道天理違反的東西給它降伏住,回歸到「禮」,這個「禮」,就是那種本體性的境界。回到那種境界,「天下歸仁焉」——一切的天下萬物、人都歸到了仁的境界。這就有點《楞嚴經》講的,一人發真歸元,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天下歸仁焉。

那「請問其目」,怎麼保任?「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這些就談到仁,一種本體性的形而上的那樣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人達得到的。顏回只是「三月不違仁」——跟仁的境界相應,安住在仁的境界,最多維持三個月,其他的弟子可能就十天、八天、兩三天,甚至一輩子找不到感覺的。上根利智談本體,這就像參禪,禪和子來問:「什麼是佛?」「汝即是。」他馬上就承擔了:「唯。」就像大梅禪師參馬祖:「什麼是佛?」「即心即佛。」他就當下承擔,就有住山的本錢。顏回問仁,就有這種感覺,他就承擔了。其他人問什麼是仁?「忠恕而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仁。從功能作用也可以說得通,但不是談那種本體性的。

所以,一個人要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得要有一種對仁境界的相應,以及跟仁的行為相應。跟仁的行為相應,首先這列出四種。

第一「仁慈」,人得要有仁愛之心。能夠契入到那種同體感,才會當下體會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跟自己是同體,這種同體的無緣的心就生起了同胞心、同體感、兄弟心,這有點像佛教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意思。

由這裡他就生起了惻隱之心,「惻隱」就是那種同情心、憐憫心。在《孟子》裡面講惻隱心,比如看到一個小孩子在井邊在那玩耍 ,他不了解危險,要掉下去,一個人看到他一個小孩子要掉下去的那時候的心就有惻隱心。不管是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趕緊要幫助他,讓他離開那個危險的地方。人心就應該要有這種惻隱之心。所以,孟子講人之四端,「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都沒有,就不是人。

第三就是「自利」,自利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就是作為一個仁者,一個仁者是任重而道遠的,首先要自己修聖賢之學——作聖。《尚書》講作聖的學問,「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但我們現在人讀《尚書》都會看得一頭霧水,什麼叫克念?什麼叫罔念?什麼叫作聖?什麼叫作狂?這叫「希聖希賢」。自利就是《大學》裡面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家看《大學》。「大學」,不要理解成念完高中念大學。不是這個意思。

「大」是從心性上來說的,其大無外的心性,是心性之體為大;「學」是覺悟的意思。由體生起覺悟之用,或者通過覺悟的修德來領會、契入到這種本體的本覺,這叫大學。「大學」的學問,首先第一個就是「明明德」,第一個「明」是使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光明的性德。首先要了解我們有光明的性德,所謂的聖人之性。光明的性德被物慾所遮蓋,所以一定要去修行。修行就是明,明就是使本有的明德顯現出來,光大出來。能去做這個功夫,儒家講「內聖外王」。內聖外王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能夠去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就是在完成自利——自己把明德彰顯出來的內聖的功夫。這叫自利。

完成了自己的修養,就要去「利他」。利他就是《大學》的第二句「親民」。「民」就是冥的意思,他內心還很暗冥,他沒有通過修心養性把他的光明的性德彰顯出來,所以要去幫助他,這就是利他。「在止於至善」,就是自己的明德、他人的明德都彰顯出來了,來安立到至善的境界。至善境界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誠」,至誠的境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至誠是天道,天之道;作為人,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是作為一個人的使命。

能具有同體的仁愛之心,具有惻隱的恕道的精神……儒家文化講,恕道就是同情心,深厚的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身上,這可以稱為道德黃金律的。進一步地,去利他,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好東西盡量也要讓他人獲得。如果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的話,那就叫殘忍。所以自有人類以來,一切的國與國發生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戰端就是由於缺乏這種同體的仁愛精神所導致的。

如果有這種仁愛之心,不僅是要保護同類的,也要保護異類的蜎飛動物,也要保護無情的山河大地,因為這些都是跟我們同體的。傷害了他人,等於傷害自己;吃了其他的動物,最終也要被這些動物所吃;破壞了生態環境,最後反彈過來的,自己倒霉。這都是「仁」內在的這種法義傳達的信息。

《人字發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吉祥人生的四個道德實踐

講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實踐,這就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身...

為你點盞燈,將我心照亮

有這麼一個故事:漆黑的夜晚,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格局越大越不糾纏,智慧越高越不貪婪

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設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時,語子孫曰:舊聞地...

為大眾服務應該要有慈悲心

不管執事(執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務大眾的人)也好,...

人生的三條主線和一個目標

末學障重福薄,無緣出家,煩惱深重,無有智慧。不過靠...

聖嚴法師《人生如戲》

有位太太跟先生吵架,到我這裡來訴苦了半天,聽她講完...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如何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極悲觀

問: 弟子在生活中,體會到當今社會的種種五惡五痛情...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 盡說,也是有相當一部...

「勤勞」出窮人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而現在我們很多人整個的行為變...

淨土經典對企業管理的啟示

成功的秘訣一向專志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

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

【推薦】念佛人當如何面對病死之苦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

參夢老和尚為朝五台山的弟子開示

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沒有? 那我們朝...

常啖人間肉鮮美,誰知盤盞腸食毒

【豬肉】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牡曰,牝曰彘,子曰豚...

聖嚴法師《提升人的質量》

人的質量,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氣質。氣質是可以改變...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釣魚,殘忍的雅致

佛子們,盡量勸別人不要釣魚。曾幾何時,釣魚,一直被...

有一念的大悲心,就可感得無邊的果報

種種的方法,個人的用心不同,經常用這個心,你就是菩...

為梁武帝說法七晝夜的僧達法師

南北朝時的高僧僧達法師,曾受到當時四個皇帝的禮遇,...

遇到事情,先觀察自己很重要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

念佛的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一、晝夜...

工作生活忙碌,怎樣達到念佛三昧

問: 如果工作生活忙碌,怎樣達到念佛三昧? 大安法師...

【佛教詞典】瘡門

即人身泄漏不淨之門孔。指眼、耳、鼻、口、大小便道等...

【佛教詞典】法炬

西晉末僧。永嘉二年(308)參與竺法護翻譯普曜經,為筆...

【視頻】大安法師《極樂世界的文明形態》

大安法師《極樂世界的文明形態》

【視頻】破了受陰得意生身的老和尚(紹雲老和尚)

破了受陰得意生身的老和尚(紹雲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