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34歲隻身返回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未落髮時不知出家事多,出家後才真正體驗到出家人不是為自己活,而是為眾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經歷了眾多苦難如瑞不辜負眾望,如瑞法師在五台山—普壽寺建立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在佛界有著極高的口碑。
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為難二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無盡眾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
如瑞法師敢當敢為,不去考慮到自己怎麼樣,只顧考慮到佛法怎麼樣,作為一個出家人,既為佛子,當行佛事的,所以當初憑這個心,法師毅然來到普壽寺。
如今,佛教聖地五台山的一百多個寺廟中有一所與眾不同的寺院-----普壽寺。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其一是因為它不對外開放;其二是因為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女子尼眾學院,據說當年歌手李娜出家後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這裡戒律嚴明,道風謹肅,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可在30年前,五台山普壽寺幾乎是一片廢墟。1981年,24歲的如瑞已不再是一名教師,而是削髮為尼。為繼承師願,34歲時隻身返回五台山。
從如瑞的家鄉太原到五台山,如今坐大巴車需要顛簸近4個小時才能到達,更何況是1991年。如瑞法師剛到普壽寺的時候,幾個很破的土炕,炕上甚至都沒有蓆子,人一躺下便渾身是土,如瑞要想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建立十方尼眾道場,幾乎是癡人說夢。
一面是艱苦的現實環境,但一面又是恩師遺願,如瑞來不及糾結便虔誠地開始了建設普壽寺之路,並堅持了16年,終創建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
以磚為炕,以紙為褥,終建普壽寺
一向積極樂觀的如瑞面對廢墟,積極想辦法,她發現普壽寺隔壁是一個磚廠,便和她就和弟子們去磚廠一塊一塊地撿來廢磚斷磚,回來再用它們搭成炕,就連貢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斷磚壘起來的。普壽寺沒有可用的東西,105元對於重整寺廟而言又少的可憐,如瑞只好去街上找能用的東西。
街邊有個小賣部,如瑞向小賣部的人要來點兒紙盒,或許是小賣部人認為如瑞可憐,或許是被如瑞的誠心打動,給了如瑞很多紙盒。如瑞把紙盒拿回寺廟,拆開舖到磚頭炕上,就這樣‘紙褥子’就有了。
之後有一位居士看到這些比丘尼的虔誠和清苦,給普壽寺寄來一筆善款,這也是普壽寺收到的第一份善款。
受到如瑞等比丘尼的感召,來此修行的尼眾越來越多,一段時間,由原來的幾個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個。
人數突然增加,但床位卻屈指可數,只能十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裡,晚上只能像沙丁魚一樣排著側身睡。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來後因為擠得插不進人一定沒有再睡的地方了,只能站著,五台山比較寒冷,冬天很是難熬,但比丘尼們都說‘能站著也行’,如瑞很是感動。
就這樣堅持了4年,普壽寺開始聲名遠揚。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裡的艱難,將旁邊的土地批給了普壽寺,因緣巧合,普壽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資金的支持,得以開工擴建。
崇尚佛法,削髮為尼,承恩師遺願
如瑞提起為何會來荒涼的五台山普壽寺,原來是1991年,如瑞的恩師通願法師往生,臨終前,她囑託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如瑞發願繼承老法師的遺願。
經歷了眾多苦難,如瑞從來沒有想過中途罷手,一定要完成法師囑託。回憶起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瑞法師一向樂觀積極,以「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的心裡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的信仰堅持著。
人生如此美好,可如瑞為何要在大好的年紀放棄教師職位,卻選擇削髮為尼,在普壽寺一生清苦。如瑞坦言自己生於佛教家庭,從小就崇敬佛法,通願法師是她的崇拜對像。1979年,如瑞來到五台山,見到通願法師,講述自己當教師的迷茫,得到通願法師的寬解。
兩年之後,通願法師來到如瑞家,如瑞第二次見到通願法師,自此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時如瑞想考宗教系的研究生,一心弘揚佛法的通願法師希望後繼有人,便介紹她到四川尼眾佛學院。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氣放下世俗的東西,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貢獻」。這是她對出家人的理解,普度眾生,去掉各種外在虛妄的偽飾,自然呈現真實,內心坦蕩,無所畏懼。
戒律為師,修繕內心,倡導智慧日
時間一下子奔了15年,如瑞不辜負眾望,終於建立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在佛界有著極高的口碑。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引導這些尼眾更好地修行,教育則是如瑞在組織普壽寺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把握的重點工作。
如瑞法師認為應該不是單單是修廟,更要注意修我們自身內心的小廟,要想讓佛法振興,必須注意內德施才,廟在心中,佛在心中,這個小廟比那個大廟更重要。在如瑞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淨土為歸」的宗旨下,這裡的尼眾,走路輕巧、談吐文雅,一舉一動都很注重僧儀,就連每天用齋都很莊重。
普壽寺裡的尼眾不僅奉行戒律,而且重視教育。寺中新建的圖書館裡有不同版本的藏經20餘套,各類圖書共十萬餘冊,尼眾們學習涉獵非常廣泛。而且為了讓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普壽寺開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個組織:即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舉辦的第一起慈善事業。
如瑞法師和她的弟子還發動居士,給有困難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她的倡議下,建立了一個300畝地的老人院,以照顧孤寡老人。一個獨特的群體,以獨特的方式,服務於這個社會,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瑞法師說,「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為他人服務吧!我希望跟每一個眾生都結成佛的緣,我希望為每一個眾生服務到底!」
如瑞法師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時常以未出家時蓮老法師對她說的話自勉:身著袈裟事更多。她未落髮時不懂,為什麼出家事更多,直到出家了才真正體驗到,出家人不是為自己活,是為眾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縱觀如瑞法師的大半生,一直都在追求朴實無華,明心見性,正如她自己所言:「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還是那樣的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沒有得就沒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獻、奉獻再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