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2022/06/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34歲隻身返回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未落髮時不知出家事多,出家後才真正體驗到出家人不是為自己活,而是為眾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經歷了眾多苦難如瑞不辜負眾望,如瑞法師在五台山—普壽寺建立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在佛界有著極高的口碑。

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為難二字佛經無,無畏方為佛教徒。無盡眾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

如瑞法師敢當敢為,不去考慮到自己怎麼樣,只顧考慮到佛法怎麼樣,作為一個出家人,既為佛子,當行佛事的,所以當初憑這個心,法師毅然來到普壽寺。

如今,佛教聖地五台山的一百多個寺廟中有一所與眾不同的寺院-----普壽寺。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其一是因為它不對外開放;其二是因為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女子尼眾學院,據說當年歌手李娜出家後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這裡戒律嚴明,道風謹肅,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可在30年前,五台山普壽寺幾乎是一片廢墟。1981年,24歲的如瑞已不再是一名教師,而是削髮為尼。為繼承師願,34歲時隻身返回五台山。

從如瑞的家鄉太原到五台山,如今坐大巴車需要顛簸近4個小時才能到達,更何況是1991年。如瑞法師剛到普壽寺的時候,幾個很破的土炕,炕上甚至都沒有蓆子,人一躺下便渾身是土,如瑞要想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建立十方尼眾道場,幾乎是癡人說夢。

一面是艱苦的現實環境,但一面又是恩師遺願,如瑞來不及糾結便虔誠地開始了建設普壽寺之路,並堅持了16年,終創建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

以磚為炕,以紙為褥,終建普壽寺

一向積極樂觀的如瑞面對廢墟,積極想辦法,她發現普壽寺隔壁是一個磚廠,便和她就和弟子們去磚廠一塊一塊地撿來廢磚斷磚,回來再用它們搭成炕,就連貢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斷磚壘起來的。普壽寺沒有可用的東西,105元對於重整寺廟而言又少的可憐,如瑞只好去街上找能用的東西。

街邊有個小賣部,如瑞向小賣部的人要來點兒紙盒,或許是小賣部人認為如瑞可憐,或許是被如瑞的誠心打動,給了如瑞很多紙盒。如瑞把紙盒拿回寺廟,拆開舖到磚頭炕上,就這樣‘紙褥子’就有了。

之後有一位居士看到這些比丘尼的虔誠和清苦,給普壽寺寄來一筆善款,這也是普壽寺收到的第一份善款。

受到如瑞等比丘尼的感召,來此修行的尼眾越來越多,一段時間,由原來的幾個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個。

人數突然增加,但床位卻屈指可數,只能十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裡,晚上只能像沙丁魚一樣排著側身睡。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來後因為擠得插不進人一定沒有再睡的地方了,只能站著,五台山比較寒冷,冬天很是難熬,但比丘尼們都說‘能站著也行’,如瑞很是感動。

就這樣堅持了4年,普壽寺開始聲名遠揚。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裡的艱難,將旁邊的土地批給了普壽寺,因緣巧合,普壽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資金的支持,得以開工擴建。

崇尚佛法,削髮為尼,承恩師遺願

如瑞提起為何會來荒涼的五台山普壽寺,原來是1991年,如瑞的恩師通願法師往生,臨終前,她囑託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如瑞發願繼承老法師的遺願。

經歷了眾多苦難,如瑞從來沒有想過中途罷手,一定要完成法師囑託。回憶起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瑞法師一向樂觀積極,以「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的心裡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的信仰堅持著。

人生如此美好,可如瑞為何要在大好的年紀放棄教師職位,卻選擇削髮為尼,在普壽寺一生清苦。如瑞坦言自己生於佛教家庭,從小就崇敬佛法,通願法師是她的崇拜對像。1979年,如瑞來到五台山,見到通願法師,講述自己當教師的迷茫,得到通願法師的寬解。

兩年之後,通願法師來到如瑞家,如瑞第二次見到通願法師,自此改變了她的一生。當時如瑞想考宗教系的研究生,一心弘揚佛法的通願法師希望後繼有人,便介紹她到四川尼眾佛學院。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氣放下世俗的東西,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貢獻」。這是她對出家人的理解,普度眾生,去掉各種外在虛妄的偽飾,自然呈現真實,內心坦蕩,無所畏懼。

戒律為師,修繕內心,倡導智慧日

時間一下子奔了15年,如瑞不辜負眾望,終於建立了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在佛界有著極高的口碑。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一萬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引導這些尼眾更好地修行,教育則是如瑞在組織普壽寺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把握的重點工作。

如瑞法師認為應該不是單單是修廟,更要注意修我們自身內心的小廟,要想讓佛法振興,必須注意內德施才,廟在心中,佛在心中,這個小廟比那個大廟更重要。在如瑞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淨土為歸」的宗旨下,這裡的尼眾,走路輕巧、談吐文雅,一舉一動都很注重僧儀,就連每天用齋都很莊重。

普壽寺裡的尼眾不僅奉行戒律,而且重視教育。寺中新建的圖書館裡有不同版本的藏經20餘套,各類圖書共十萬餘冊,尼眾們學習涉獵非常廣泛。而且為了讓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普壽寺開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個組織:即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舉辦的第一起慈善事業。

如瑞法師和她的弟子還發動居士,給有困難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她的倡議下,建立了一個300畝地的老人院,以照顧孤寡老人。一個獨特的群體,以獨特的方式,服務於這個社會,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瑞法師說,「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為他人服務吧!我希望跟每一個眾生都結成佛的緣,我希望為每一個眾生服務到底!」

如瑞法師一直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時常以未出家時蓮老法師對她說的話自勉:身著袈裟事更多。她未落髮時不懂,為什麼出家事更多,直到出家了才真正體驗到,出家人不是為自己活,是為眾生而活,「事」自然更多。

縱觀如瑞法師的大半生,一直都在追求朴實無華,明心見性,正如她自己所言:「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還是那樣的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我要求自己,沒有得就沒有失的痛苦。我要求自己,奉獻、奉獻再奉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星雲大師《文人與禪》

各位教授、各位同學: 今天承蒙貴校的邀請,能夠有機...

【推薦】本煥老和尚最後的開示與4個心願

2012年4月3日是本煥長老圓寂的第二天,本煥長老的衣缽...

怎樣知道自己的功課和使命

問: 人此生都有自己在這世間的功課和使命,怎樣知道...

倓虛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歲,在營口開藥鋪,每天除看經外...

港版「林平之」撇百億家財過清苦佛門生活

何寶生 還記得在港版《笑傲江湖》裡飾林平之的何寶生...

【佛學漫畫】千古一僧:鳩摩羅什

他這一生,顛沛曲折,離奇而又違背常規,如同浮光掠影...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業越是會現形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還重嗎

韓國的鏡虛禪師帶著出家不久的弟子滿空出外行腳布教,...

【推薦】奧秘來自我們的日常生活

有父子倆是開飯館,賣打滷面的。打滷面的調料調配得特...

隋代高僧道綽大師

今天我們講的這位祖師叫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呢,跟曇鸞...

我身有無

有人旅行遠方,獨宿於空屋中。半夜裡有個鬼,背著一具...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 不要過分感性狂熱

玉琳國師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話:作為大德善知識,為眾生...

若修念佛,則實為穩當之極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無謂之話說。汝家不充裕,兼有...

正思惟與邪思惟

【原文】 禪那者,此雲思惟修,故稱禪思比丘,是貴思也...

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問: 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

生命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要先建立二種大乘的正見,...

【推薦】誦經的竅訣有六步驟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

從三個方面談佛教徒的環保觀念

佛教不僅主張對人要慈悲,對生命要尊重,對自然要愛護...

紅豆的營養

吃了半輩子紅豆,你知道紅豆都有啥營養嗎?有人用紅豆...

【推薦】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為何念他的名號不能往生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輔佐阿彌...

即心是佛,云何識自心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

聖嚴法師《尊重他人,和敬為先》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從上海帶了一串香蕉回家。...

不多游化之人有五種功德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比丘們開...

【佛教詞典】明地

(術語)十地第三發光地之異名。極淨明之智生,故名明...

【佛教詞典】露地敷僧物戒犯緣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六緣:一、常住敷具,二、知是...

【視頻】師父永遠在弟子心中(紀念通願老法師)

師父永遠在弟子心中(紀念通願老法師)

【視頻】《金剛經》慧平法師讀誦

《金剛經》慧平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