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在眾多的雕像中,尤以盧舍那大佛的造像最具代表性,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如同珍貴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千餘年來,這尊佛像以其博大、壯美著稱於世,又以他慈悲的面容、神秘的微笑,令無數遊人驚嘆不已,以致流連忘返,顯示出盛唐時期佛教造像的極高水準,是造像者本人佛教造詣與精神世界的完美流露。
盡管歷經歲月風霜的剝蝕,大佛的面容依然清晰豐滿。每一次佇立凝望,仍能強烈感受到內心的震撼。我們不禁想問,究竟是誰,讓他具有這般穿越時空的魅力,直抵眾生的靈魂深處?
祖師誕生
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山東臨淄縣的(一說為安徽省泗州)一戶朱姓人家,一個男嬰呱呱墮地。他,即是被後世公推為淨土宗第二代祖師的善導大師。
或許,動盪的時局讓他過早體會到世事的無常,幼年的大師即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縣)明勝法師座下剃度出家。明勝法師是三論宗學匠,與開創三論宗之嘉祥大師(吉藏)同為法朗大師的高足。善導大師出家後,最初學習三論宗的經典,並常讀誦《法華》《維摩》諸經。
如是經歷數年的靜心修學後,佛學修養漸見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導大師並不自滿,常自思惟:佛教法門甚為廣大,教藏經典其數無量,若不契機,功即徒使。應當擇一法門,潛心修學方為上策。之後依止妙開律師受具足戒,偶入藏經樓中,於藏經前默禱祈願佛力加被,指導所向。即於經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觀無量壽經》,大為欣喜,自言:「何當托質蓮台,棲神淨土?」便即常依是經潛修十六觀門,恆諦思維西方勝境。數載之後,觀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於定中備觀極樂世界樓閣、金台、寶池等境,如現目前,於是更加堅定了修學淨土法門的信願。
唐貞觀十五年(641)時大師29歲,聞說道綽大師在山西省境內廣弘淨土法門,開闡淨土道場。即不遠千里趕赴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請教修學淨土的要領。道綽大師見其誠意可嘉,便授之以《觀無量壽經》的深奧義理,並令其親觀淨土九品道場。大師此後更是精勤苦修,晝夜不斷地禮拜讀誦淨土經典。
唐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大師即轉赴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淨土法門,激發四眾同修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則「每入佛室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須流汗,此相狀表於至誠」;度人則「為人說淨土法,化諸道俗令發道心」。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與身教併舉,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共入彌陀願海,遂成當時著名的弘傳淨土法門的大師。
光明和尚
《佛說無量壽經》云: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阿彌陀佛以光明作佛事,光明即是彌陀大願的載體,光明調熟攝受十方眾生,十二光德是阿彌陀佛威神光明的具化。善導大師生前身後亦有諸多與光明有關的感應:
著作《觀經四帖疏》時,大師在佛前至誠袒露心聲,祈請諸佛證定:「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眾,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雜色寶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或住不動者。
又,大師在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大師發願說:「准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誑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誑惑眾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無出期。」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到了中唐時代,貞元之初,另一淨土高僧,「念佛佛從口出」世稱「後善導」的少康大師(?-805年)參訪洛京白馬寺,見殿內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異。向前探看,乃是善導大師所作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大師一見非常歡喜,便祝願說:「如果我與淨土有緣,惟願此文,再現光明。」祝願才畢,果然光明再度閃爍,光中有無數化佛菩薩。少康大師深受感動,當下立誓說:「劫石可移,我願無易矣!」
正是因為有如此之多與「光明」有關的感應,故世傳善導大師為「彌陀化身」。蓮宗八祖蓮池大師云:「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十三祖印光大師亦云:「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一代祖師
咸亨四年(公元672年),唐高宗發心在龍門修福造佛,皇后武則天以其脂粉錢二萬貫作為資助。由於善導大師的佛教藝術造詣早已名揚海內,上達天聽,於是皇帝下詔命他為檢校僧,負責前去主持監造盧舍那大佛與奉先寺。此時,大師已60歲。
雕鑿大佛前後歷時3年9個月,由於歷史資料匱乏,個中細節無從得知。然而,為了給後世留下偉大而永恆的傑作,也為了讓佛陀的慈悲與睿智觸手可及,展現在眾生面前的大佛是那麼圓潤飽滿又不失悲憫,直到今天依然無與倫比,善導大師一定傾注了大量的精力。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大師往生前不久,正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問其故,大師回答:「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
三月十四日,大師忽然示現微疾,掩室怡然長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大眾聽聞到空中有異香音樂,久久方歇,時年六十九歲。弟子懷惲等瘞靈骨於長安城內禾原,為大師造塔,並建伽藍(即今香積寺)。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唐高宗以師念佛口出光明,神異無比,故賜額為「光明寺」,後世學人也因而稱師為「光明和尚」。
由於大師的影響巨大,在長安弘教期間「道俗從其化者甚眾」。《往生傳》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往生西方略傳》記述「三年後,長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滿」。其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卷乃至五十萬卷者,有日課念佛萬聲乃至十萬聲者。其間現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記數,臨終現瑞相得生淨土者不可稱計。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可見當時大師弘傳淨土念佛法門的絕佳成績,可謂盛況空前。因此,善導大師被公推為淨土宗第二代祖師。
後世影響
善導大師寂後,留下五部九卷的淨土著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又稱《四帖疏》),《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二卷(略稱《法事讚》),《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一卷(略稱《般舟讚》),《往生禮讚偈》一卷(略稱《往生禮讚》),《觀念法門》全稱《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
其中,尤以《觀經四帖疏》最具影響力,大師以楷定古今的氣概請佛加持,寫完後自謂「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即告訴後世學人,《觀經四帖疏》應當等同佛經對待。此書一出,《觀經》的真實義,猶如杲日當空,朗朗然徹照大地,釋迦本懷、彌陀願力徹露無遺,真正顯明瞭《觀經》的真實目的和意趣,所以善導大師又被後人稱為「楷定古今之大師」。
近代印光大師也稱讚說: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善導大師謂眾生依彌陀的本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必須具備安心、起行、作業三條件:
(一)安心,即《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至誠心(真實心)、深心(深信心)、迴向發願心(迴向一切善根願生淨土)。三心乃成就淨業的必要條件。
(二)起行,起行是起身口意三業之行,分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示的行業,共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淨土經典),觀察正行(恆常思惟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正莊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讚歎供養正行(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可分為正定業與助業兩種。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餘四種為助業。正定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均為雜行(疏雜之行)。捨雜行而歸正行,於五行中,專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這即是大師倡導專修的義蘊。
(三)作業,即必須以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禮拜法)、無餘修(專修稱名,不雜餘業)、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長時修(常恆不退,畢生相續)等四修法來策勵實行,進一步落實專修的原則。
善導大師提出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彌陀淨土是報土,具足惑業凡夫可生報土,充分發揮了淨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眾生只要能具備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業)便可仗佛願力得生極樂。由此建立了淨土教法的嚴謹體系,可以說大師是淨土理論的集大成者。
讚曰 :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祈願淨業行人均能遵祖師教敕,顓蒙念佛,他年淨土花開日,真報祖師法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