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要發三種心

淨慧法師  2022/07/16  大字體  護眼色

修行要發三種心

今天是第一個七的第一天,我們注意要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我們為什麼要打七?為什麼要開悟?為什麼要用功夫?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麼?出發點就是發心。關於怎樣發心的問題,歷代祖師講了很多,經典上講了很多,我想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談一點個人的認識。我們要想用功夫,真正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要發三種心。

第一,要發出離心。

出離心就是要出離貪瞋癡的煩惱,出離人、我、是非的生死心。人我是非的總根子是貪瞋癡,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是貪瞋癡,我們不能出離三界、流浪生死的總根子也是貪瞋癡。出離心者,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樣我們的出離心才能發起來。我們整天在貪瞋癡裡打轉子、兜圈子,天天被煩惱捆得緊緊的,想逃也逃不脫;況且很多人並不想逃脫煩惱,都在自尋煩惱。起貪心是煩惱,起嗔心是煩惱,起癡心是煩惱,叫他把這些煩惱放下,可就是放不下。

怎麼勸也放不下,脾氣照樣發,人照樣罵,是非照樣說。叫他覺悟人生,好像是說給別人聽的,覺悟不了,也不想覺悟;叫他奉獻人生,那更是難上加難,一毛不拔。如果拔「一毛」能利天下,他也要把這「一毛」用顯微鏡無限地放大,認為自己做了許多的功德,做了許多的善事,可是卻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得不到別人的同情,認為善事不好做,好不容易發起的一點善心又退失掉了。實際上,做善事要無相,要不著相。著相就是有漏之善,不著相才是無漏之善。

我們發出離心就是要出離煩惱,從眼前的事情開始做起,從人我是非中跳出來做起,從每天面對的這個菜包子開始做起。這是很現實的生活與修行,這就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出離煩惱,煩惱出離了就能出離三界。三界三界,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把我們關在三界之中,不得出離。要發起出離心,就要想到國土的危脆、人生的痛苦、煩惱的熾盛。我們的人生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這個八十歲老人,走了幾步路就咳嗽不止,坐下來咳嗽不止,想說話也咳嗽不止,必須一邊吃藥,才能一邊講話。你們說這苦不苦?好苦好苦,比黃連還要苦十倍!不僅老苦,接下來還有死苦,因為怖生死苦才會有出離心。

第二,要發菩提心。

出離心僅僅是自度而已,只有發起菩提心來,才能夠在自度的基礎上去救度眾生。出離心以解脫道為基礎,菩提心以菩薩道為基礎。我們修行度生,必須解脫道與菩薩道並行,這樣「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才會圓滿。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兩千多年以來在修行上長期保持的一個優良傳統。解脫道與菩薩道並修,就是覺悟人生與奉獻人生並重。菩提心的核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的具體內容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光嘴裡說發菩提心,卻沒有實際的行動,那就僅僅是發一個空願,就是自己在忽悠自己,對於修行來講、對於積累福慧資糧來講,毫無意義。

發出離心,發菩提心,就是在修積福慧二種資糧。在因地上修福修慧,在果位上就是悲智雙運,成佛時就是福慧二嚴身——福也莊嚴,慧也莊嚴,才可以成就佛果。這兩種心沒有前後次第,有則同時俱有,無則同時俱無。怖生死苦是出離心的核心,念眾生苦是菩提心的核心。念生死苦偏重於自我圓滿和解脫,念眾生苦偏重於利他和度生方面。我們在念自己生死痛苦和煩惱熾盛的同時,也想到大地一切眾生同樣如此,都是煩惱熾盛,流浪生死不得出離。這兩種心是修行的根本。

第三,要發長遠心。

前面講的出離心和菩提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圓滿成就的,必須假以時日,長期堅持,百劫千生,不退不轉。因此我們一定要發長遠心。

為什麼要發長遠心?不但自己的煩惱多多,一切眾生的煩惱也多多,所以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需要我們發長遠心。無邊的眾生,無盡的煩惱,不是一天能度化得了的,也不是一天能息滅得了的,都要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在菩提心的鼓舞下,在菩提心的加持下,在菩提心的培育下,我們的生命有光輝,我們的人生有價值,我們學習佛法有目標、有任務、有力量。

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因此從菩提心的期限來講,那是久遠以後的事。但是就在我們當生當世,同樣要每時每刻堅持這種發心。不要一曝十寒,不要忽冷忽熱,不要忽鬆忽緊,不要想起來打一坐、想不起來睡大覺,不要敲了板不想起來、沒有人來喊就睡懶覺。這些都是生死的表現,不是菩提心的表現,不是出離心的表現,那更不是長遠心的表現。

修行好難啊!要發精進勇猛之心,要長期堅持發精進勇猛之心,日不足繼之以夜,晝夜六時堅持不懈,才會有少分相應。如果忽忽悠悠的,嘻嘻哈哈的,拖拖拉拉的,持這種態度,不但修道無成,做世間一切事都不會成功,都不會成就。我們可以看到,世間那些懶人,世間那些沒有出息的人,都是拖拖拉拉、吊兒郎當。

學習佛法一定要精進勇猛。六度當中有精進度,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毫不放鬆,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時時如此,才會有少分相應;否則會一生空過,轉眼就是來世。等到像我這個業障鬼這麼大年紀了,再想來了生死,已經沒有希望了。頭童齒豁——老人的頭髮沒有了,牙齒缺掉了;走起路來是頭去腳不來——老人哈著腰直不起來,頭到了腳還沒有到,連活這條命都費勁,哪裡還有精神來修行。所以修行要趁少年,要趁青年,要趁健康的時節,不要到老病交加的時候,再想來了生死,晚矣晚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如何改掉壞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

在生活中磨練自己,在違緣中堅定自我

什麼是違緣?違緣就是我們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

【推薦】出家沙彌淨人須知

這個時代大家能發大心出家,說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緣和...

接受「還不圓滿」的自己

在過往的經驗中,你肯定會遇到相當多不容易、讓你很傷...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

習慣上,正念是八種修行之道的第七種。當正念存在的時...

修行人的心一定要直

修行人的相有多種。現在講一個出家人,叫做持律,是民...

法門無量當廣學

佛陀在摩竭國弘法期間,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興建了竹林...

慧靜老和尚晝夜如一的參禪功夫

坐一支香,行一支香。行啊,特別特別重要,一定要把住...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大藏經】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淨慧老和尚新加坡雙林寺禪七法會開示

(第一天) 大和尚慈悲、常住的各位班首師父慈悲、各位...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

從隨緣中得到無量法喜

我們在四祖寺舉辦禪七,四祖寺就是四祖開闢的道場,四...

淨慧法師:頓悟成佛

我們在此打禪七,就修禪本身來說,它是不拘形式、不拘...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泰國高僧阿姜查大德的精彩開示

★切記!你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舍棄。我們不...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吃素與持齋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

禁止殺生可獲十種功德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修行很簡單,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再看第七意識蕅祖的批註: 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

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問: 念佛同修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功德寶山神咒的功德

功德寶山神咒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生活安逸發不起厭離心,念佛不懇切,該怎麼辦

問: 弟子按照印光大師說的耳聽心念的方法來念佛,但是...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

怎麼個修行?怎麼修法?怎麼修怎麼行?首先要知道我們...

聖嚴法師《生命的主人》

我們若不透過佛法來認識生命,那麼,生命的事實,只是...

為何把佛、法、僧稱為寶

佛寶、法寶、僧寶稱之為寶,略有六義:一希有義,二離...

【佛教詞典】功能

【功能】 p0529 此大菩提五相之一。瑜伽七十四卷十頁雲...

【佛教詞典】馬鳴寺

位於山東博興。據殘存之「魏故根法師碑」載,寺為根法...

【視頻】淨界法師《持戒與慈善的區別》

淨界法師《持戒與慈善的區別》

【視頻】靈岩道風

靈岩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