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全部文章(第15頁)
【隨機推薦】
國土有哪三種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這是...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眾...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如何誦《地藏經》
誦經他有一個規矩的,按照這個誦經的規定呢,上來一般就是...
佛並沒有涅槃
圓教和禪宗是一致的,佛說的法是對機不同,目的都是明心見...
存什麼心太重要了,這是保持人身的條件
有人曾經問過一位僧人:人的身體為什麼是直的,站著走路,...
遇佛法知前非,痛悔過獲新生
我今年31歲,學佛快3年了,學佛的這幾年,自己的感悟特...
助念他人,啟示自己
張奶奶老人家舍報了,家屬不同意為她助念,即便是免除助念...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
一個人的個性、脾氣很重要,個性好的,到哪裡都會跟人家和...
捨身護法的靜藹法師
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於身見。佛陀慈悲,為什麼要講二...
已生的惡法令斷,未生的惡法令不生
當我們修習四念處之後,接下來應該要修助行四正勤。四正勤...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歸根結底是因為貪圖慾望,正如一位大...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
九品往生之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這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世善,就是他不是修出...
修淨土的重點,就是要對極樂生起真實的信心
修習淨土第一個重點,就是你要對極樂世界生起真實、而不可...
如是等輩,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
【復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
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
【原文】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情的...
造地藏菩薩像感應三則
宋朝,開寶寺的釋惠溫,有一位侍奉他的童子,不知姓名,十...
造了很多的罪,臨終聞到佛的名號能解脫嗎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
打普佛念佛迴向出現的奇跡
章居士,湖州人。她有個老爺爺七八十歲了,摔倒了,把坐骨...
行住坐臥把持一句佛號
我們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行、住、坐...
【圖】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勢
在早晚功課和日常佛事當中,有幾樣法器比較常用,其持用的...
慧遠大師《三報論》之大略
《三報論》: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本尊...
在醫院往生沒有道友助念怎麼辦
前面那品,我們講過,人臨命終的時候,不問他有罪無罪,如...
83歲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幫她進入信願念佛的正軌
問: 我母親八十三歲了,精神不是很好,時而抑鬱,時而焦...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
淨土修行為何也需要明師、看經教
【原文】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
極樂世界的鳥是怎麼來的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
《阿彌陀經》三種註疏的特點
第三個結構段是談《阿彌陀經》三種註疏的特點。 古聖先賢...
對名號不了解,真的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嗎
如果我們對名號不了解,你敢說臨命終時,這句佛號你能提起...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信佛力的同時,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從大乘通途佛法的角度闡述了信心的內涵及其功能作用,...
佛知見與眾生知見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華會上才把他實際的事情說出...
禪宗五家七宗——溈仰宗
溈仰宗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溈山靈祐禪師(77...
只隔了一世見面,就彼此不知不識
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是帝釋天,雖居崇高顯榮之位,...
禪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來 曹洞宗創始人良价(807-869)及...
阿賴耶識把種子轉成果報時,有哪三種差異
前面的一科是講到阿賴耶識的因相。阿賴耶識的因地,主要是...
阿賴耶識的種子有六義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大乘...
病苦是對治我們貪慾的良藥
對於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是希望永遠沒有病苦。 身體的...
佛門孝子通琇國師度化母親
清朝玉琳通琇國師,俗姓楊,是江蘇延陵望族。明朝萬曆四十...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擁有
我們這種身體存在的現象,是由什麼來組成的呢?地、水、火...
普勸為人必修淨土
天如《淨土或問》云:今禪者見修淨土,鄙之為愚夫愚婦。此...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唐石...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原文】 有權力者,救人救世則易,害人害世亦易。若以害...
白衣居士可以說法嗎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心很散亂,念聖號是最好的方法
地藏菩薩能令我們的善根不壞。如果我們現在已經種下種子,...
這四種行業的罪業無量無邊
【善男子。譬如有人壓油為業。一一麻粒皆有蟲生。以輪壓之...
太虛大師:三種般若
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譯。...
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最後一段結示。...
惟岸法師與小沙彌的往生故事
唐代有一位惟岸法師,專修十六觀(《觀無量壽經》十六妙觀...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發起菩...
無量劫造的罪很多,有沒有銷罪方便法
第九品《稱佛名號品》,我略說一下這一品的題目。前面我們...
阿彌陀佛的光明特別殊勝
觀察一個初學者,我們出家眾最清楚了,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
你所選擇的環境,對你善根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研究唯識,就知道眾生的悲哀在哪裡──種現相熏。 ...
丈夫天天喝酒玩樂,是否還要給他迴向
問: 我的家庭不和睦,丈夫天天出去喝酒、玩樂,勸說也不...
出了三途的眾生為何又回來了
修行必須有善知識護導我們。地藏王菩薩就護導我們,他把我...
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地藏王菩薩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幽冥教主地...
人化獸,獸化人,這確實是輪迴中的真實情況
神明不滅,就是這個神識不會隨著身體的朽滅而朽滅,他是相...
【薦】
送別公公——我所親見的死亡過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於榻的公公病逝於長沙。最後的四天...
造佛像的功德有多大
造像的功德,有一個《造像功德經》,只說是一般的世間因果...
以道念為家庭,以參禪為事業
參禪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禪參,有心可用。世間事放得下,...
地藏菩薩的化身百千萬億
第二品是地藏菩薩在各個世界所有化身,前頭是說所教者,這...
不喜不憂,善調自心至清涼
也許我是那種不是閑人閑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時候,最忙...
無念、無相、無住
徹底覺醒不空過此生 在禪堂裡面七天,可能每個人都能有一...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那...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前...
極樂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水功德: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護持佛法的功德大
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物質供應是有限的...
懷玉禪師上品上生的故事
這裡我舉一個公案,大家看看。把這位法師求到上品上生的這...
讀《華嚴經》為何我們只有「隨喜讚歎」的份
《攝大乘論》把六度分成兩塊:一個叫聖人的六度,一個叫做...
做點好事有點功德,但被這個吃掉了
在《正心地觀經》中說,我們的心就是夜叉。為什麼說心是夜...
勸人受五戒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嗎
問: 我有一位師兄,學佛半年就能背《無量壽經》。看他那...
人生就是一場戲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銀幕...
到底怎樣才算是正見
有一次,尊者迦旃延問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正見,到底怎...
淨土簡易早課
修持法門一 【原文】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
吃素念佛之人為什麼也會遭受苦難
問: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果我...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問: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宏海法師答: 這是個...
每日的功課都應迴向法界眾生
【原文】 每日功課迴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問: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對傲慢我總是無法控制,傲慢...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之...
觀苦空無常而修淨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
善用其心,清淨行為
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 巧願,是善巧的願。這個...
鍛煉身體是執著自己的色身嗎
問: 弟子深信淨土,誓死不退,現在也很少運動了,覺得鍛...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解脫生死,念佛怎麼解脫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
釋迦佛因地修忍辱,捨身飼虎行菩薩道
你看你們讀《金剛經》,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要這樣明因果
今天我們講講名詞,第一明因果,相信因果。 簡單地說誰都...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何還要三萬五萬
問: 一念、十念可決定往生,為何要一日三萬、五萬? 大...
淨土一法,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眾生隨修一...
三位高僧的自在往生事蹟
在古來高僧大德之中,有很多去留自在的情況,《高僧傳》中...
念了好幾十年的佛,臨終動了一念懷疑就去不了
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要想得很遙遠了,不要生很多妄想,這...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問: 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可...
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別明三毒無畏。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十四種無所畏的功德,其...
淨土法門不可不修
【原文】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
下品下生者,仗佛力亦能往生
【原文】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
人生雖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經濟不發達,旅店不多。許多人出行,夜幕降臨,多...
宰相張商英的佛法修行之路
吾學佛,然後知儒。這句在歷代士林學子中廣為流傳的肺腑之...
八位祖師以出家身孝養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種誤解,認為出家人剃髮染衣、辭親割愛,必定於...
念誦地藏菩薩名號能離一切障緣
淨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現前的體性。...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世...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
精進修為何更容易出業障呢
問: 為什麼精進修時,反而比平淡修時易出業障呢? 宏海...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
破除滅結,圓破識陰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
在唐朝,出家是怎樣一種體驗
唐朝是我國佛教繁榮的時期,宏偉的佛教寺院,精湛的佛學著...
東晉士大夫的淨土情懷
東晉末年,在長期的分裂與戰亂中,隨著慧遠大師的到來,一...
學佛人如何智慧地處理好家庭關係
問: 當今社會,不信佛的人都是耽溺於五欲六塵,生命的意...
說四眾過罪的四個條件
說四眾過罪,它罪業的成立有四種條件: 第一個,因:要有...
唯識中的「異熟能變」
那麼在第八意識的左邊,有一個【一變、二變、三變】。一變...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
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問: 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親近賢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弘化,與侍者阿難在路行走。此時...
徹悟大師念佛偈
(一) 一聲佛號一聲心, 須信心深佛更深, 夢眼未開情...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我們要心存感恩,這個特別重要!今天的人愛怨天尤人,包括...
憶念菩薩的聖號,要生感恩心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
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所動作言...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達
問: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歲,公公八十九歲。弟子非常想回去...
以六根當所觀境
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難尊者的疑惑。阿難尊者的疑惑有兩點...
心態決定命運,不要把法當作定法
所謂補處上蓮台,這才叫成佛、覺悟。佛是什麼?醒來了,智...
佛說鹿母經
佛說:過去,有一個鹿群,有數百隻鹿,因尋逐水草而接近都...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一個...
參禪打坐應以什麼樣的精神來用功
祖師講: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
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
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
張玉琴老居士往生記
慈母張玉琴老居士是遼寧省鞍山市人,於2020年8月14...
臨命終的三個憶念
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還你...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
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若能至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
菩薩一發菩提心頓斷五欲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從初發...
問問自己的修行有沒有把握
當你兩隻眼睛一閉,壽命盡了,能不能解脫?如果沒有把握,...
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
淨土法門是一條捷徑,所證之果又非常勝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
真放下了,修行快的很
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娑婆世界,整天互相殘殺、勾心鬥角,你上...
梁雲娣老居士往生記
梁雲娣老居士,是江蘇省宜興市新街百合村人,於二〇二〇年...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這個歷緣對境的重要性,我看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他提出...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實義
接著再看第二點,是約著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那我...
妄想不管煩惱不停,你修行什麼呢
學佛的主要任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你仔細觀察一下,晝夜六...
盂蘭盆供儀軌
注意事項: 凡設供作此會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
情執是修行的大障礙
除了名利之外,還有一個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之情...
懺悔依教理有三種
懺者懺前愆,悔者悔後過,懺無始至今所造罪業,期仗佛威神...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了路...
持名念佛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所謂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要達到一心不亂,...
當你有對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這個大乘法門,大這個字,其實有很深的涵義。蕅益大師在解...
為什麼淨土法門那麼重視信願
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在實際念佛時,這三個是...
胎兒畸形就要放棄嗎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我已經懷孕七個月了,去醫院做產...
萬德洪名為何對每個人的加持力不一樣
淨土宗在整個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
出家人要好好辦道,不要往錢多的地方跑
現在,我們講二祖寺這個道場。《楞嚴經》第九卷講:曠野深...
走在五欲六塵的客途上,滿面塵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進,就會捨這個輪迴、這個南閻浮提的塵途。 塵途...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
在一切痛苦厄難中,應當念一萬聲地藏聖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
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要從信字開始。比...
敬造佛像 獲福無量
昔日,佛在迦毗羅城弘化。當時釋迦族中有一位童子名叫金光...
這個五濁我們是負有責任的
五濁的世間是什麼情況?就是這個世間的眾生煩惱非常厚重,...
「至信」與「至樂」的含義
至信就是深信,裡面不夾雜懷疑。法相宗裡說信是一個善心法...
為何世人多把關公作為財神來供奉
問: 請問法師,關公是護法,為何世人多把他作為財神來供...
貪的對治方法
這講到對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捨貪吝。 若諸...
捨棄自我,依止真如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種的修行過程所成就的,這以下就各自...
佛學之宇宙論——九地
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
學禪的人,一定要走得乾淨利落
其實佛教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都落實到最小的時間單位裡,...
水陸法會有何功德
水陸法會是佛教中十分隆重的法事,是漢傳佛教在寺廟中以供...
七佛傳法偈
毗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請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在一切修清淨心的行門當中,念佛一法是最為直接、最為圓頓...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起來...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經當中,結集經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這...
古佛應世名震十方,尋聲救苦娑婆緣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音大士,...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別
這一大科講到佛陀法身的功德。這當中有十門分別,這個地方...
極樂眾生如何做到同時去多處佛那裡供養
問: 法師講過,極樂世界一人去供養佛,可以同時到多處佛...
不要用分別心來看這些事情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讓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經》、沒有讓他弘...
念佛至誠懇切的心發不出來怎麼辦
問: 法師好。念佛至誠懇切的心不會發,不知道心在哪裡,...
縱遇善知識,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縱遇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這個也沒...
【薦】
行住坐臥中如何積累淨土資糧
淨土法門有理有跡。理是內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於這...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
大妄語的過失
大妄語跟小妄語的差別:同樣是妄語,但是小妄語只是一種六...
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心之本覺曰佛,心之始覺曰念。顧本覺之在人心也,似異而恆...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的三種解釋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這個為第一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著《占察懺法》拜的...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禾谷...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知足一法是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開示,常常點示。一般會...
人到老年尤其要「淨念相繼」
修行人要把死掛在額顱上。你想到死的時候,一切對世間猛厲...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不期...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該怎麼辦
有些人生病了,癱瘓在床上不得動彈,但又死不掉,求生不能...
逆境也能種福田,看你怎麼善用其心
我們只要能夠善用其心,都是我們修福德的機會。第一個是遇...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心...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佛教反對的五種邪命
大家要明白,佛教反對五種邪命,哪五種? 第一種乍現奇特...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何以故...
曾經信願持名,後來退轉不念了能否往生
問: 往生與否,關鍵看這個人是否在具足信願的條件下念佛...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
坐禪與靜坐是不是一樣
問: 坐禪與靜坐是不是一樣? 紹雲老和尚答: 在廣義來...
人天行果——五戒
總說五戒 學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
上一頁
第15頁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第55頁
第56頁
第57頁
第58頁
第59頁
第60頁
第61頁
第62頁
第63頁
第64頁
第65頁
第66頁
第67頁
第68頁
第69頁
第70頁
第71頁
第72頁
第73頁
第74頁
第75頁
第76頁
第77頁
第78頁
第79頁
第80頁
第81頁
第82頁
第83頁
第84頁
第85頁
第86頁
第87頁
第88頁
第89頁
第90頁
第91頁
第92頁
第93頁
第94頁
第95頁
第96頁
第97頁
第98頁
第99頁
第100頁
第101頁
第102頁
第103頁
第104頁
第105頁
第106頁
第107頁
第108頁
第109頁
第110頁
下一頁
維摩詰
星雲大師
藥師法門
印光大師文鈔
聖嚴法師
紹雲老和尚
太虛大師
本性法師
道證法師
健康素食
廣化老和尚
佛教儀軌
法語系列
靜波法師
楞嚴經
文殊菩薩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文庫首頁
返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