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界法師: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第1講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那麼我們從今天開始有四個課程,四堂課來解釋念佛止觀的方法。

甲一、總標念佛法要

在經典上,佛陀講到,修行的內涵就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那麼我們整個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是兩個次第:

一、剛開始是要求自己的身口二業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我們剛開始要求自己從身口的斷惡修善來做一個基礎;二、那麼進一步我們就是要自淨其意,要求來淨化我們的思想。

但是這個身口二業跟我們內在的思想事實上是有相互關係的。因為如果我們內心的思想是邪惡的,我們就很容易創造罪業;如果我們的思想是清淨的,我們也就容易創造善業。所以身口意的修學其實重點還是要以自淨其意——就是思想的改造、思想的淨化當作一個佛法修學的重點。

天台智者大師是把眾生分成了四個不同的種性。

1、三塗種性:那麼第一種人呢叫作三塗種性。就是說他的心是一種增上的恶心。這種人多數是對生命的因果完全不明白,或者是半信半疑。那麼這種人他認為生命是沒有軌則的,造善是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他對生命的訴求就是及時地行樂。所以他在做什麼事情,他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道理作標準,完全跟著感覺走,心隨妄轉。我現在打什麼妄想就去做了,我現在生起什麼念頭就去做了,他的生命是完全沒有任何章法的。這種人當然就很容易生起慾望的煩惱。那麼三塗種性的意思就是說,智者大師說這種人他在三界的流轉當中多數都是在三惡道呆過去的,即使從三惡道出來得到人身,他一下子又到三惡道去了。因為這種人他是完全沒有對真理的了解,講增上的恶心的三塗種性。

2、人天種性:第二種人是屬於增上的善心,智者大師說這種人是人天種性。就是說身為一個凡夫他也有一些慾望煩惱,但是他對業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學習跟理解,他知道生命是遵循著一定的軌則,在三界的流轉當中,是因為善業去創造安樂的果報,由罪業去招感痛苦的果報,他對這個善惡的軌則生起堅定不移的理解。那麼他就用這種因果的道理呢,經常來克制自己的慾望,克制自己的煩惱,因為他不想痛苦,所以他開始去以這個業果的道理來調伏自己的慾望。那麼這種人他的生命當中呢,善心就比較強,偶爾起起煩惱,但是因為他對道理的理解,他有一種慚愧心來克制自己、調伏自己,那麼這種人的種性叫人天種性。就是說他的生命當中在六道輪迴當中,他多分是在人天果報裡面活動的,這種人叫做人天種性,他對業果是有深刻的理解。

3、二乘種性:那麼第三種人是二乘種性。二乘種性基本上對生命的苦諦做很深入的觀察,觀察這個三界是沒有價值的,透過無常、苦諦的觀察。那麼當然從大乘佛法認為他是比較悲觀的,但是他對五欲身心基本上、他認為三界的果報體不管是善業所招感的是安樂果報或者是罪業所招感的痛苦果報,三界就像火宅一樣,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那麼二乘種性的人他的一個特色就是出離心很強,那麼他一心一意地想要遠離這個三界的火宅,但是他對積功累德、廣度眾生呢不生好樂,那麼這種人叫作二乘種性。如果他不加以調整,那麼他的生命就很容易趨向於涅槃。

4、菩薩種性:那麼第四種人是智者大師讚歎的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他能夠有智慧來觀察三界的無常、苦,他也有大悲心來憐憫眾生,就是悲智雙運。那麼這種種性的眾生,他的生命就能夠趨向佛道,成就究竟的安樂。

所以我們在座的諸位基本上我們是有四種種性的差別,那麼也就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的一個差別的果報。當然佛法是講到緣起性空,就是這個種性的差別是可以透過佛法的修學而加以改變,這個改變的方法就是止觀。所以今天的止觀就是改變我們內心的思想,特別是一些顛倒的思想。透過思想的改變,我們就會改變我們的行為,乃至於改變我們未來的生命。所以這個課程的主題就是《念佛止觀修學法要》,主要是透過念佛跟止觀的方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

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甲一、總標念佛法要,首先我們解釋念佛的方法。

甲二、別明止觀體性,第二個是說明止跟觀的體性。

甲三、正示念佛止觀方法。前面是各別地解釋念佛跟止觀各別的內涵,第三段就是我們的主題,就是把念佛跟止觀相互的一個運用作一個介紹。

甲四、結示勸修,我們作一個前面的回顧跟總結。

首先我們看甲一、總標念佛法要。這當中分兩科,先看第一科的明念佛超勝。這一科是蕅益大師的一段《彌陀要解》的開示,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隨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好,我們看第三面,我們把蕅益大師的開示作一個簡要的說明。那麼這段呢,主要是講到淨土法門在一般法門當中殊勝的地方。那麼這當中呢,我們先分兩段。

第一、總敘功能

先把佛法的修習的差別說出來。那麼在十方諸佛呢,他們在大般涅槃的寂靜安樂當中,都是以大悲心來憐憫這些流轉的眾生。那麼佛陀在度化眾生,基本上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施設不同的教法,這當中呢,三世諸佛在施設教法是遵循兩個規則。第一個是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第二個是方便有多門。

那麼佛陀在施設教法呢,有兩個主題:

(一)契理:就是契合三世諸佛實相的道理。比如說業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那麼這種道理是不能隨時空改變的,是不變的,就是說佛陀在三千年前是這樣講,現在也是這樣講。

(二)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有它的隨緣、方便,比如說我們今天契入這個道理,你可以參禪或者持咒或者念佛等等。就是說三世諸佛在施設教法有他的契理性跟契機性。那麼再看第二、別顯淨宗

在整個方便當中,這個地方我們是針對契機來說啦,在一切的方便的施設法門當中,我們如果要找到一個特別的直接而且特別圓頓,下手特別簡單而成就特別高超的,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那麼在所有的契入真理的方便當中呢,以念佛是最為直接跟最為圓頓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當然,其實我們講方便啊,方便有多門,那麼契入諸法實相有多種方便,但是這個方便其實不離開止觀,沒有一個宗派的修行能離開止觀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差別就是所觀境有差別,他所依止的、所觀察的境界有差別。

那麼智者大師把這個整個佛法的所觀境分成了三類:第一個是觀察眾生法,第二個是觀察佛法,第三個是觀察心法。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那麼智者大師在解釋《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九旬談妙,那麼什麼是妙法呢?智者大師就分成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

第一種、觀察眾生法:

那麼我們在修止觀的時侯,第一個我們可以選擇觀察眾生法,就是這個五蘊,我們現前的色、受、想、行、識,就是觀察我們這個身心世界。那麼基本上這個小乘的學者啊,我們看《阿含經》或者《阿毗達摩論》,小乘的經論,他的所觀境是偏重在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觀察身心世界在整個小乘的傳承啊,他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個四念處來觀,用四種的光明智慧來照我們的身心世界。

所以小乘學者基本上對生命採取比較悲觀的,認為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不淨、苦、無常、無我。所以當然,一切法因緣生,他不斷觀察以後,就把生命的這種相續的力量給消失掉,就是到了這種偏空的涅槃。所以一般來說呢,以這個五蘊為所觀境的,小乘的學者多分是採取這樣的方法。

第二種、觀察佛法:

第二種的所觀境是以佛法界為所觀境。佛法界當然是萬德莊嚴,依正莊嚴。以佛法界為所觀境的,在整個宗派當中,密宗、淨土宗的本尊相應法,是經常採用這種方法。你看密宗他是觀文殊菩薩,以文殊菩薩為本尊,觀察他的相好、他的功德;淨土宗當然是以阿彌陀佛為本尊,觀察阿彌陀佛的正報、依報的莊嚴。

當然,這樣的心態跟前面的觀五蘊就不同,因為你觀五蘊的話,你馬上知道五蘊的生死是有很多過失的;那麼在觀察以佛為所觀境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是讚歎跟皈依的,因為他觀的是一個佛的功德,所以他的當初的心情是一種讚歎的心情、皈依的心情來直接地契入本尊的功德,他基本上的觀法是樂觀的、肯定的這一面。

第三種、觀察心法

那麼第三種觀法是觀心,像天台宗、唯識宗是觀現前一念心性。當然天台宗觀心,是觀這個即空、即假、即中,它剛開始是強調是要從假入空,天台宗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說你在觀心的時候,你會發覺到我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惡的功能,但是你這個時候要把這些善惡因緣所生的功能都把它撥開來,觀到你內心的最深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性,那麼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原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就是,從因緣所生法,雖然我是有種種的煩惱跟罪障,從因緣所生法,諸佛是有種種的功德莊嚴,但是當我們把因緣所生法都撥開了以後,我們發覺我們的本性是如,三世諸佛也是如,一如無二如,這點在天台宗是非常重視這個觀念的。

就是剛開始在觀心,是把心帶回家,就是先把心歸零,就是你先回到我們心的最初的原點,就是禪宗說的本來面目。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知道,其實我跟諸佛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一種時間的差別,就是我遲早要成佛,因為我本性如此,我跟諸佛所差別的只是我的時間還不夠。那麼從本自清淨,換句話說,只要我通過懺悔業障、積聚資糧,我就能夠有一天跟諸佛一樣。

所以在菩薩戒的戒體當中就很強調你對本性的勝解,因為這是你能夠納受菩薩戒戒體的關鍵。當然他的即空,他這個時候一開始從假如空啦,空當然是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他有時候從空出假,他又從無有少法可得的心當中出來,出來的時候就跟境界接觸,他又知道,雖然是清淨但是因果絲毫不爽,有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有十法界的因果。

那麼當然觀心法門是一種心地法門,它是偏重在一種真如的觀察智,是無相形。前面的眾生法跟佛法偏重在有相形。有相形當中呢,眾生法當然它是一種屬於這種消滅形的,他觀察五蘊身心呢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他的心態是要把這個生命消失掉。那麼淨土宗觀察佛的功德是肯定的,我要成就像諸佛一樣的依正莊嚴。所以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同樣是修止觀,但所觀境是有所不同。

不過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呢,在三種的所觀境當中,站在成佛之道,講到最直接而且最圓頓的是以念佛、直接憶念佛的功德來求生淨土,這件事情是最直接、最圓頓,因為它有佛力的加被,那麼這是第一層的比較。我們再看第二層的比較,他是由粗到細,把這個所觀境慢慢地做一個比較。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我們說過在念佛法門當中,主要是一種本尊相應,所謂的相應就是感應道交。感應道交就是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跟阿彌陀佛功德的心要能夠接觸。那麼接觸就要有方法啦,那麼在淨土宗的傳承呢,我們這念心跟彌陀的功德要接觸啊,有三種的選擇:

第一個、觀像:你找一個阿彌陀佛的像,你眼睛打開來,你用眼睛去取這個阿彌陀佛的像,那麼把這個像記住,然後眼睛再閉起來,閉起來你看看在閉起來的時候你心中可不可以把這個影像現出來,那麼你剛開始會覺得很模糊,模糊的時候再打開,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呢再把這個像再取下來,再眼睛閉住,把這個像在心中再現出來,經過你一次一次的重複,到最後,你心中現的影像跟外面的影像是完全一樣的,清楚分別,這個時候你就成功了。觀像念佛,你的所觀境是一尊佛像,可能是一張紙做的或者是木頭做的,都沒關係,總之你要取那個像在心中顯現出來。

第二個、觀想:那麼第二種的修行是觀想。觀想就是前面沒有像,但是你假借經論的文字隨文入觀——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你就隨文入觀,把文字的相在你心中變現出一種佛的影像出來,這個時候也是要如鏡現像,經典上說,就像鏡子清楚把影像現出來一樣。這樣的一個方法也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

第三個、持名:是憶念阿彌陀佛的聲號,就是以聲音——南無阿彌陀佛。您能夠,這個聲音呢,你自己能夠在心中創造一個聲音,然後你再把這個聲音聽回去,你只要聽得到你自己佛號的聲音,這個就是感應道交了。這三個方法。因為,我們說過,淨土法門是一個他力法門。他力法門就是,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你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使令你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接觸,就是感應,這兩條線要能夠接觸。當然我們不能胡思亂想啦,什麼方法都是要傳承,那麼淨土宗的傳承,你有三個選擇:第一個觀想,第二個觀像,第三個持名。

那麼前面說過,在所有的方法當中,念佛是最直接、最圓頓。那麼如果我們再微細地分析呢,在三種的念佛當中,我們要找一個下手最簡易、成功的比例最高、最穩當的,那就是以信願的心來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特別的簡易跟穩當,特別在臨命終又是關鍵。淨土宗他的感應是在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是亂心位啊,所以憶念彌陀的聖號是最為簡單。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這是表示在《淨土三經》當中,《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當然《觀經》是講觀想、觀像,觀想觀像的所緣境太過於複雜了,我們一般人心思太粗重,境細心粗,觀難成就。那麼《無量壽經呢》,它是強調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它要你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對有些在家居士也有困難。那麼《阿彌陀經》的特色啊,我們讀《阿彌陀經》你會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講到修行的因地,釋迦牟尼佛對其它的助行,持戒、修福,隻字不提。只有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但是要我們執持名號,其它的法門完全不提。所以說這樣子的一個方便啊,在跟彌陀感應道交當中,執持名號這個法門就特別地普被三根,對我們一個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特別地方便。

這也就是為什麼淨土的經論這麼多,但是歷代的祖師呢,這種大智慧啊,只是把《阿彌陀經》列為我們的每天的晚課,那麼因為執持名號的法門普被三根,而且有事有理,這的確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那麼這個地方的開示主要是說,我們在修止觀之前,你一定要先選擇你的所觀境,因為你的所觀境會影像到你後來的結果。當然從這個地方呢,蕅益大師是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為所觀境。

在中國的叢林啊,我們看《淨土聖賢錄》講到一個事情,就是有一個法師叫做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長得矮矮胖胖的,就像冬瓜一樣。古時候的叢林不是在都市,是在山中。古時候他下山一次要三個小時,上山三個小時,就六個小時。古時的叢林如果諸位去研究,他就像一個小社會一樣,是分工合作的。到了早課做完,吃完早餐,你參禪的到禪堂去,念佛的到念佛堂去,你要聽教的到講堂去,那麼工作,你是屬於執事的,就去工作。那麼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採購,就是每天為大眾師去買一些飯菜。早餐以後就從山中走下來到菜市場去,眾生這些雜亂的環境,去買這種飯菜等等,買完以後再走上山去,一天就是做這個事情。那麼一年一年過去,當然修一點福報啦,但是福報是不能調伏煩惱的。

所以時間久了,他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覺得內心當中有這個煩惱波動,雖然他積聚善業,但是臨命終時沒有把握,他就希望找一個解脫的法門,他覺得,我出家不能老是修福報,太可惜了。那麼這一天呢,就有一個法師來掛單,剛好住在冬瓜和尚的隔壁。他就跟他請教說,我現在是真的想要修行,出家這麼久,時間也過了很多了,有什麼法門能夠簡單地、直接了當讓我能契入重點?法師說:你是幹什麼的?他說我是採購啊,整天要去菜市場買東西。他說,這樣的話所有的法門都不適合你,你就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然後以這樣的功德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那麼冬瓜和尚他這個人是單純啊,他聽了以後就相信了,念佛!他當然做事還是每天去菜市場買菜,心中就念佛。

看《淨土聖賢錄》,不到三年,不到三年的功夫,這一天做早課,做完以後大家下殿,冬瓜和尚就跟維那師說:大家且慢!哈哈,我今天要往生淨土了,大家來幫我念念佛,幫我送一程!惟那師一想,平常念佛堂也沒看到你人,你要求生淨土?大家半信半疑啦,但是想說寧可信其有,為他念佛。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果然就在大眾當中在打坐的時候坐化了,坐化的時候他還講出一個偈頌,古人都會留一句話給大家參一參。他說是:

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

那麼他這個偈頌剛開始是描述他的身體的狀態,他說,你看我的身體啊,「終日走街坊」,哎,這個冬瓜和尚又出去買東西了,又跑回來,跑來跑去;但是你可知道我的內心啊,「心中念佛忙」,我的心中已經有一個法寶,跟以前的冬瓜和尚已經不一樣了,和以前那個散散亂亂、心中沒有皈依處的冬瓜和尚不一樣了。「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你們都不知道我內心當中啊,「別有一天堂。」

當然冬瓜和尚的成功,我們可以做一個檢討。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很務實地去面對我們自己的狀態,談玄說妙我看是不必,就是你很務實地面對你的現前因緣,我們不能夠違背因緣,你的家庭、你的工作時間,七除八扣,你的時間不多了。那麼我們在這樣的有限的時間當中,我們應該去找尋一個什麼樣的所觀境,特別契合我們的根基,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所以印光大師說:藥沒有好壞,治病就是良藥;法也沒有高下,契機就是妙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什麼是妙法呢?契合你現在的因緣,這個法門就是妙法。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佛法為了攝受眾生,開出了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當中最直接、最圓頓的是念佛,就是他力加被的本尊相應,在念佛當中,三種念佛又以持名最為簡易、最為穩當。這就是為什麼在整個三種念佛當中,持名的法門,這個傳承一直沒有斷,那麼它的理由在這個地方,因為他簡單、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最高。

好,我們再看第四面。前面是大致地把我們的所觀境、念佛法門的所觀境以阿彌陀佛的聖號來做一個解釋。所觀境就是說,我們講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問題是誰代表阿彌陀佛呢?這是個問題。你說你皈依,那麼佛在哪裡?這是個問題。站在一種《阿彌陀經》的傳承,就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為所觀境、為你的皈依處。

這個地方諸位要注意一個重點,我昨天也講了這個觀念,不管你今天是發出台語的聲音或者國語的聲音,你要永遠相信,你所創造的聲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很重要!不管你用什麼聲音來表達阿彌陀佛,你要永遠相信,你所創造的聲音,這個聲音就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的功德,他就是阿彌陀佛的代表!這一點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否則這句佛號他對你就不能產生救拔的力量。

在修習念佛的時候的止觀,第一個,我們透過重重的選擇,我們選擇佛號為所觀境,進一步我們再說明整個念佛的操作方法。我們看第四面,乙二、示念佛方法。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

好,這一段是《<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的一段話,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

第一個總標:信願持名,一經大旨。

整個《阿彌陀經》它的修學內涵就是三資糧:信願持名。信願持名在正式的修學應該先成就願。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目標,你自己要能夠觀察到娑婆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娑婆世界的雜染、極樂世界的清淨,那麼這個時候呢,你生起一種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希望。一個人一有希望,你才能產生行動。

那麼產生厭離以後呢,這個時候你觀察你自己沒有成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力量,你自己沒有能力。那麼這個時候誰有能力呢?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他的本願功德對你有救拔的力量,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而且他能夠引導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對阿彌陀佛的功德有信心,依止這樣的信願的心情來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那麼這個是整個《阿彌陀經》的主要的修學的宗旨。這段是把修學的宗旨標出來,信願持名三種資糧。

那麼信願跟持名的關係呢,看

第二段: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

這段是很重要。信願,在蕅益大師呢,它是一種慧行,它是一種觀照的智慧,它是一種觀照力。換句話說,我們對彌陀的信心跟願力啊,是透過觀,它是屬於觀照而產生的;那麼持名呢,它是一種行動力,它是一種止,止的力量,一種念力。那麼我們在求生淨土的過程當中呢,講到往生與否,是從你的信願的堅定與否來判斷,那麼至於你往生以後品位的高低呢,那就看你的念力,你念佛的這個力量到達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淺深來判定。這個地方就是說啊,念佛法門它的一個特點啊,它很強調你對佛號的皈依的心情,這個是決定你往生的一個關鍵!至於往生以後的品位,就看你這句佛號念起來有多大的力量。

我曾經去一個商店買東西。商店的老闆是一個一貫 道的教徒,看那意思,他也是一貫 道的一個高階的一個老師了。那麼他問我說,這個一貫 道教徒問我,你們寺廟什麼時候打佛七?我說,唉!你不是一貫 道嗎,你為什麼對打佛七有興趣?他說,念佛念下來啊,心安靜。他說他平常都念佛。我跟他解釋說阿彌陀佛的聖號他有多大的功德、有救拔你的功德,他完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那我說那你念佛幹什麼呢?他說念佛把心靜一靜,如此而已。

其實他不能往生啊!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對他的功能只是把他的心靜一靜,如此而已,他是把佛號當做一種攝心的方便。你看這件事是不是很可惜呢?當然我們也相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他的心中運作的時候,會有一些善業的力量,但是如果站在一種解脫生死,那就沒辦法了,因為他信願不具足。那為什麼信願不具足呢?他就是沒有好好學習淨土的經論、對阿彌陀佛的功德生起理解、生起信心、生起皈依。

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啊,說是一切法空。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會發覺,什麼叫法空啊?這個法呢,它是無自性。當然這個法很多了,我們以阿彌陀佛(來說),為什麼阿彌陀佛的聖號在有些人心中運轉的時候,他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力量?

阿彌陀佛的聖號在有些眾生的心裡面運轉,他產生的力量非常薄弱,發揮不了那種救拔的力量,只是增長一些善業,就是把這個摩尼寶珠換幾個糖果吃吃,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沒有好好地學習教理,就有這個問題!摩尼寶珠在心中運轉的時候,我們內心跟他感應不夠、皈依不夠,也就發揮不了這樣滅罪生善乃至解脫生死的力量。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他的慈悲心啊,特別地標出,你今天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是能夠成就感應道交,是在信願之有無。你心中是不是有一種希望要離開三界,你有一種希望要到淨土去?而且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能夠幫助你,你相信這件事情。

就是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到了加護病房,這個時候誰也幫不了你了,你的眷屬在旁邊除了哭泣以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你的錢財、你很辛苦地追求的地位、別人對你的恭敬讚歎,這下子都沒有效果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把心中的佛號現出來,你真的相信佛號能夠救拔你,你相信嗎?這是個問題。如果你不相信,你可能就開始疑惑,念幾句佛號轉成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幾句轉成地藏王菩薩,那就完蛋了。

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聖號為什麼你在心中運轉的時候產生不了力量,同樣一句佛號在印光大師的心中運轉的時候,他的力量這麼大?

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沒有栽培我們對佛號的皈依!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後面講到觀,我們如何透過觀察、思惟來作一些心理建設,這個後面會講到。當然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我不但是往生還要上品上生,那你這個佛號就要有一點力量!不過我們剛開始先不要給自己這麼高的標準說是要得到禪定啊,起碼你先要求自己對佛號生起強烈的皈依的心情。

那麼諸位要知道一點,一切法因緣生,只要你透過正確的方法,這個功德就會出現,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歷代的祖師他透過這個方法思惟,他可以成就這個功德,你也可以透過這個方法得到這個功德。問題是你這個方法有沒有正確。所以對佛號生起信願不是困難,困難是你方法是不是掌握得對。那麼這就是我們講到第二段,把這個信願跟持名的關係說明。

第三段做總結: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

所以呢,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對於彌陀的功德的觀察,這是一種前導,擬定我們念佛的目標。如果我們念佛,比如說打佛七,打板你就去念佛、放下你就出來,你為什麼念佛你也不知道,那麼你每一句佛號都沒有信願的指導,這個佛號就變成了人天的善法,發揮不出救拔的力量。

所以,你整個念佛當中,一定要有這種智慧的觀察,以信願為前導,那麼以佛號為你一種前進的動力,講出一個譬喻啦,如目足雙運。就像你開車,你開車一定要把燈光打開,就像眼睛的關照,那麼燈光的關照就是我們的信願,那麼引擎的動力就是我們佛號的力量,那麼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的,缺一不可的。

目足並運是這樣子的,如果說從一個成就的次第上來說,你剛開始要先成就信願。那麼你對佛號功德的信心,你也知道你念佛的目的是要厭離娑婆,你念佛不只是我身體病痛我念念佛把這個病痛消失就好了,你要求往生。剛開始你要先透過經論的學習,生起皈依的心;由皈依的心,你自己要安排一下定課,因為你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佛號對你很重要了,你臨命終就靠他了!

那麼你做一些定課以後,你的佛號在心中的力量慢慢地增長,對妄想有所調伏,這個時候,你對佛號的信心就會加強、會加強,這時你對佛號的信心就從一個理解到真實的受益,你有一些宗教情操的感應啊,這個時候你對於彌陀的功德會加強一份的信心,這個時候你又能夠進一步地念佛,你會把念佛的時間來加長。

所以這個事實上,信願跟持名是互相增長,你剛開始是信願及持名,持名以後,你會加強你的信願,你會帶動另一個層次的持名,所以這兩個應該是分不開的。那麼剛開始下手,應該先培養信願,這是基礎。

好,我們這堂課先講到這個地方,先把念佛的方法做一個扼要的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念珠的數目就是你將來往生淨土的日期

明朝有位名叫道隆,他的母親李氏,年到四十歲,吃長齋...

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定蒙彌陀垂慈接引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

【推薦】醫院裡的「生死輪迴站」

世人總認為生死離自己很遠,若是有人與其談論生死,他...

哪怕往生邊地疑城,也從此與輪迴絕緣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是進進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點功...

四十八大願——(第9願)皆得神足飛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

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最低標準

《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種大根器修行淨...

誰都可以靜坐學佛嗎

問: 誰都可以靜坐學佛嗎? 大安法師答: 誰都可以。因...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離心之外,無別有法

問:世間染法,有貪瞋癡為所治;出世淨法,有戒定慧為...

斌宗法師《我人生死之由來》

前言 學佛主要在求離苦得樂,生死之苦冠於一切,同時...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南傳《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

暫念彌陀聖號,便勝百年佈施功德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為在這娑婆世界修行,...

極樂世界的池水莊嚴

我們看最後一段,莊嚴的第三段,池水莊嚴。 戊一、總標...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現在很多人學佛,往往流於形式,喜歡聚會、趕法會,自...

飲酒有三十六大危害

目前吸煙、酗酒或吸毒現象日趨嚴重,有害我們的智力,...

所有的法門,以無住為本

佛陀依止不生滅心,基本上是心量廣大的;我們凡夫依止...

把淨業三福作為日常行為的指導

問: 法師開示的淨業三福很好,但是做起來就好難,對現...

他是如何躲過命裡的大難的

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歲尚無子。有相士告訴他說十月份...

五百商人入海采寶

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城中有一商主帶領五百位商人...

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

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一是說話讓人結緣,二是做事...

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各位班首、執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今天是虎年第一...

有三種「火」在干擾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發覺生命有很多的差...

內心是最好的龍穴

佛教對於世間萬象,都有深入的觀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佛教詞典】孔雀種

(雜名)梵語摩由羅Maurya,譯雲孔雀。阿育王系譜有二...

【佛教詞典】寶要義論

(書名)具名大乘寶要義論,十卷,宋法護等譯。集諸經...

【視頻】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

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

【視頻】楞嚴咒心咒念誦(108遍)

楞嚴咒心咒念誦(108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