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2021/10/13  大字體  護眼色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名山、四大叢林、四大禪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場。

在這些叢林道場中,不但年齡有老少、學歷有高低、年資有深淺,甚至有智愚賢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數總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參學的生活中,流傳了一些叢林術語,這些術語能作為警策的格言,也能讓我們了解叢林參學的情形。茲列舉數條如下:

1、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了上堂齋,吃的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必須要忍耐。

過去,寶華山是全國傳戒道場,出家僧眾有三分之二皆受寶華山戒,每年傳戒兩次,每三年傳一千二百人的羅漢戒期。由這首打油詩,不難看出戒子在叢林中求受戒法的發心。

2、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寧好供養,焦山包子蓋三江,上海海會哩拉腔。

金山寺即指江天寺,與高旻寺、天寧寺同為臨濟三大叢林。在金山寺禪坐要有一雙柔軟耐久的腿子;高旻寺坐香時間最長;天寧寺供養最豐富;晚香禪坐的點心,以焦山的大包子最有名;海會寺的規矩最為散漫。

雖僅是短短幾句話,卻道破各道場的宗風,可作為學僧們參學的參考。

3、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

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只不過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謂極盡簡朴。吃飯前要合掌念誦四句偈,並且食存五觀,表示修道者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這是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4、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的教育手段,不外是用「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的方式來接引學僧。故在叢林無是非的前提下,必須承受三扁擔、扁擔三的洗鏈。

5、把眼睛收起來!

在叢林求學時,糾察老師對學生們好奇的東張西望,總會喝斥著「把眼睛收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被外面的色塵迷惑,須專注於內心的用功。

6、生薑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一般來說,生薑是長在地上的,皂角是生在樹上的。如此考問,是對參學者功夫的勘驗。

7、未供先嘗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食物還沒有供佛之前就先偷嘗,會挨三記鐵棒;私自煮東西吃,要打九銅鎚;說明叢林生活的嚴格。平時吃飯須做五種觀想,能如此,即使是鋼鐵也能消化;反之,滴水也難消受。

8、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每一頓飯,都是經過農夫耕作、工人製造、商人販賣,同時還要結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氣等宇宙間所有的因緣、力量,才能成為飯菜讓我們充飢填飽,吃飯時,怎能不感恩懺悔呢?「禍從口出」,平時說話須謹言、莫論他非,以免引來紛爭,懊悔不及。

9、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一粒米是積集許多因緣所成,其功德大如須彌山,除了要惜福,更要精進於道業,否則信施難消,來生恐將作牛作馬來償還。

10、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禪堂中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故言大眾慧命所繫;維那必須好好維護,倘若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過錯了。

11、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

這句話大都書寫在禪門的鐘板上,時時警惕參禪者要珍惜光陰,精進辦道。

12、堂口之內,只准兩張半口。

「兩張半口」在佛殿、齋堂、禪堂等堂口,各有所指。在佛殿中,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香燈殿主約半張口,意即小聲說話。齋堂裡,大和尚、糾察師各一張口,行堂師半張口,意即行堂若為公務所需,發言要輕聲,並且只能簡短一、二句。禪堂裡,主七和尚、維那師各一張口,悅眾師則半張口,意即禪堂中除了和尚、維那開示所需,悅眾師說話也應小聲,不可干擾他人。

叢林殿堂是非常莊嚴靜穆的,不能有閑言雜話,除了「兩張半口」外,其餘皆不可隨意發言,如此,不但彰顯叢林綱紀,斷絕是非,同時也清淨僧團,成就道業。

13、五堂功課,鐘板齊全。海單集眾,道風遠播。

五堂功課不缺,鐘板齊全的道場,始稱「叢林」,也才能讓求道者欽慕參學。

14、描述威儀舉止的,如:

·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

·照面鐺子,平口引磬,合掌木魚,平胸鉿子。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鼻子只做探子郎;牙齒不露白,嘴邊不可顯鋒芒;手端莊,腳要長,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

15、警眾令修行者精進不放逸的,如:

·金衣鉢,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庫房。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寧在蒲團靜坐死,不作人間應付僧。

·大死一番。

·照顧蒲團,照顧腳下,提起正念。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寧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

道信大師的念佛觀

在中國佛教史上,禪宗與淨土宗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菜根譚》警句

《菜根譚》者,一名《處世修養篇》,餘以今年一月東遊...

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

平常心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

子真牧牛

石鞏慧藏禪師隨馬祖道一禪師出家修行,一日在廚房工作...

寧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時住境

現在正是用功的時候,功夫用到什麼地方,那只有自己心...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像有四類: 第一類現像是痛、麻...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一個「緣」字,意義甚深

在佛教裡經常說未弘佛法,先結人緣。只有把這人緣結好...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總而言之,大白牛車的啟動,我們講過有三個次第:安住...

心的覺悟

佛陀時常教育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沉溺於往昔回憶,...

如何判斷「所知障」和「煩惱障」

問: 佛家講,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

三種層次的念佛人

我們可以這樣講,從一種願力來取代業力的角度,我們可...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麼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

各宗要略——律宗

傳流 從第一次結集,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

三八等於二十三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對待真理的態度的,故事是這樣講的...

關於戒殺的問答

問:世上飛禽走獸的種類很多,如果人人戒殺,它們就繁...

業果和定業能不能轉?

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

人生道路中的三個不怕

在身處逆境的時候,我常常用三個不怕幫助自己看破放下...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靜 只需拈花一笑,萬千心事盡在其中。往...

諸佛境界,實是吾人各具境界

圓頓大法,塵劫難聞,得與勝會,確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世間好物其實不必佔有

我有個發小,非常有智慧,隔著二十年,我依然記得她那...

念念不離阿彌陀佛

一個參禪開悟的人,他是要選擇求生淨土的,這是一個反...

學佛什麼事能求什麼事不能求

問: 學佛什麼事能求什麼事不能求?請師父開示。 能弘...

【佛教詞典】鼻隔禪師

(雜名)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前境也,約鼻之一而總稱六...

【佛教詞典】空華

梵語 khapuspa。指空中之華。全稱虛空華。又作空花、眼...

【視頻】佛教動畫:大鯨魚

佛教動畫:大鯨魚

【視頻】賢宗法師《閉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有聲書

賢宗法師《閉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