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1講

我們這次的主題,就是有關《楞嚴經》在我們日常修行上的應用。在講這個內涵之前,我們必須把《楞嚴經》在整個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個簡單的說明。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說成佛之道是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上去的。在古德對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個主要的次第。第一個就是所謂的安樂道。我們初修學佛法的時候是仰仗過去的善根,我們看到三寶起歡喜心,從皈依三寶、深信業果開始勉強自己斷惡修善。所以我們剛開始的修學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種善業的修學,我們告訴自己不能去造惡,那麼勉強自己去造善,所以我們的心是以善業為主。那麼從善業的修學當中,慢慢地去創造一個來生安樂的果報,在生命當中慢慢地去創造來生的安樂。但是這樣的安樂道有一個問題,在《楞嚴經》上說,我們依止一種善念,這個善念是怎麼樣?是向外攀緣的、是向外追求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善業的時候,我們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不得自在,因為你要去佈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環境的具足,如果沒有好的環境我們就沒有辦法去造作善業了。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完全不能夠操之在我的,因為你心隨境轉。所以我們會覺得外境不斷地變化,你看昨天的因緣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所以當我們在修學善業的時候,我們的心是躁動不安、不安穩性的,就不得自在。第二個,你的心不得圓滿。因為當我們的心開始住在外境的時候,它是產生對立的。我們幫助了某甲,我們就忽略了某乙。所以這個善業的修行它的兩大過失,第一個不得自在,第二個不得圓滿。

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業力的修學中的安樂道慢慢提升到第二個階段叫作解脫道。解脫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從一個善念、一個慈善的心提升到一個覺悟的心,你必須要有一種智慧的觀照。這個觀照不是向外觀照,是向內觀照你的內心的一念清淨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以前在修學善業的時候,心中是沒有家的感覺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緣,所以我們會躁動不安。到了解脫道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內安住的,依一念的清淨的不生滅心來面對人生的因緣。這個時候外面的因緣怎麼變化,你心是不動的。所以從一個善業的修學要轉成一種清淨心的修學,就是開始慢慢慢慢,我們不但是創造來生的安樂而已,我們開始去熄滅生死的輪迴,因為你心不動,生死的業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為生死是攀緣心帶動的,你心一定要動,你才會有生死的。所以我們從一種躁動不安的心轉成一種清淨的寂靜的心,這個時候生死的十二因緣開始逆轉,我們以前是順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那麼這個時候開始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所以我們慢慢慢慢地從善業的修學而轉成一種清淨心的修學,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從安樂道到解脫道。

那麼第三個階段,從解脫道再提升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淨心的觀照,再加上我們菩薩大悲的願力跟善巧方便,廣度眾生。從清淨心當中再升為菩提心,這個就是慈悲心的問題、善巧方便的問題了。所以整個大乘佛教我們是分成安樂道、解脫道跟菩提道這三個重點。

身為《楞嚴經》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個,就是解脫道。我們透過本經的修學,會讓一個躁動不安的心找到一個安穩的家,把心帶回家。三界是不安穩的。我相信每一個人到了這個年齡,你會感覺到生命是變化的,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生命,我們很難去抓住某一個東西,包括某一個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們會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異的,我們也可以預測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那麼在整個生滅變化的三界當中,我們如何找到一個自己內心安住的家?這個是本經的修學重點——菩薩云何應住?從安住當中才來談到菩薩的調伏其心。所以說本經的一個重點就是從安樂道到解脫道。那麼當然,如果我們《楞嚴經》安定了,那你有因緣學《法華經》跟《華嚴經》,廣泛地說明菩薩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從解脫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經的定位主要是發明一個菩薩的解脫道的修學內涵。

好,我們看經文。《<楞嚴經>修學應用》基本上分成六個主題,把整個《楞嚴經》的結構分成六篇,我們分成六個次第來跟大家研究。

第一個就是我們這次的主題叫《正見篇》。《正見篇》就是探討一個大乘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跟智慧來觀察你的人生,培養一個菩薩的正知見,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發心》。我們在行動之前一定是有一個願力,菩薩應該怎麼去發心,這個願力才會堅固,才會圓滿?這個是從《楞嚴經》的角度來探討發心的問題。

第三個是止觀。這個《止觀篇》我們會講到本經的二十五圓通,我們會摘錄幾個代表性的來討論我們怎麼真實地去迴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帶回家,這個是《止觀篇》。

第四《念佛篇》。整個《楞嚴經》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麼應用到念佛上去,去達到臨終的正念?這個是第四個主題《念佛篇》。

第五個《持戒篇》。菩薩的戒法是廣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時候,從《楞嚴經》菩薩是怎麼樣來安住,怎麼樣來調伏?這三個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觀、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個《破障篇》就是說,當我們開始把心帶回家的時候,我們的妄想會產生一定的反彈,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礙,包括我們內心的煩惱障,因為你那個時候真妄交攻。那麼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從《楞嚴經》的角度,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外障跟內障,這個是《破障篇》。也就是說,甲一、甲二的正見、發心是整個大乘的道前基礎,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道前基礎。三、四、五是整個菩薩的修學法門,菩薩的戒定慧跟菩薩的念佛。第六個就是當我們開始正式修行的時候,我們產生一定的正念,那麼跟過去的妄想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的時候,把妄想逼出來、把煩惱逼出來的時候,菩薩應該怎麼去面對這個障礙的問題,破障。這個是我們把它分成六科,來跟大家討論這部《楞嚴經》。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正見篇》,看講義的第二面。這個《正見篇》總共有三段,第一個是前言,第二個是正文,第三個結勸。前言當中我們先有二段,第一個為何建立正見,第二個如何建立正見。就是說,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什麼要建立正見呢?我們就去修就好了嗎?你該佈施就去佈施,該持戒就持戒,該忍辱就忍辱,為什麼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呢?這個道理在哪裡?我們先探討建立正見的重要性。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師的開示,我們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倘非黃卷赤牘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脅尊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佈,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殊不知恆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這段是蕅益大師對所有初學菩薩的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我們看講義第3面分成三段。首先講到建立正見的重要。蕅益大師說,討論研究佛法對於一個初學者是第一要緊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講呢?他舉出了我們的佛陀來做證明,他說,身為一個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師,何況是我們弟子呢?諸佛以法為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從諸佛的因地來看,所有的佛陀都是從凡夫開始的。那麼他為什麼能夠成佛呢?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以法為師,因為他掌握了整個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夠改變自己,從煩惱的心而轉成一個清淨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講究方法的,這叫道,這個道就是一個方法。那麼他從因地的時候以法做老師,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師人。佛陀出世的目的並不是顯現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過的道路,通過文字相再開顯給我們。所以說,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須要遵守這個修學的軌則。佛陀是我們的老師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做弟子的呢?這個地方是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這以下講出它的道理,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倘非黃卷赤牘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雖然說勝義法性,這個勝義法性指的是我們的清淨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那麼這個真實的道理當然可貴是在於親證,而不在於言說的文字;但是身為一個初學者,假設我們沒有透過黃卷赤牘(這個都是指的書籍),沒有透過書籍的記載、這個文字的引導來當作一個標出月亮的指頭,來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們又怎麼能夠悟入真如法性呢?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之所以成佛,因為他覺悟了一個道理,一個真實的道理。但是這個道理以佛陀自受用來說是沒有文字相的,離言說相的。但是離言說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滅度以後把這個道理流傳後世就必須假借文字了,好像這個標月指,月亮在這邊。那麼這個指頭不是月亮,但是我們透過指頭的指導我們可以看得到月亮。

也就是說,經典裡面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從文字去體會,你可以把文字裡面的道理讀出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所以菩薩修學空假中三觀的時候,你必須從這個文字裡面去體會的。所以初學者假設沒有文字的引導,那我們根本不知道東西南北。所以初學者必須由文字來做引導的,這以下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比方說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別,你看外道他們也是出家,希望能夠了生死。但是他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所以他們雖然想要求解脫,最後的結果反而是墮落。為什麼?因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進,到最後是天魔外道。

我們一般人不看經典,對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兩種看法:一種是斷滅見,一種是常見。斷滅見是反正人死如燈滅,所以從人死如燈滅當中產生及時行樂了,他不相信有來生。第二個就是常見,我們相信在宇宙當中有一個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說上帝、比方說天神,他可以主導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透過對上帝、天神的祈禱,我們就能夠趨吉避凶、離苦得樂,這兩個都是錯誤的。其實你的快樂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內心決定的,你生命的抉擇,你選擇做跟不做,那麼這樣的一個業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導者。所以說當我們不能夠了解教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攀緣的,是跟著感覺走的。

那麼相反來說,脅尊者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這個脅尊者,佛滅度以後六百年,他八十歲才出家,那麼在這種年老力衰的情況之下,他因為白天看經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據這個道理來修習止觀,最後才成就阿羅漢果。你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外道在年輕的時候出家,在精神體力那麼旺盛的情況之下,這麼強的出離心,但是因為他不明白道理,結果是求生反墜。佛弟子他在八十歲出家,他用的精神體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個重要的關鍵,結果他成功了。這個道理是說,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軌則的,諸法因緣生。你看,太陽它一定是從東邊出來,晚上從西邊下去。你從來沒有一天說,太陽從西邊出來,從東邊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時候最小,到十五的時候變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開始變小。你看海水它漲潮,它漲到一定的程度,它又開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漲潮、漲潮、漲潮……一個真實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你會發覺人生是有一定的軌則的。這個軌則就是所謂的佛教說的流轉門跟還滅門。我們之所以不斷地流轉生死,這個背後也有一定的軌則,諸佛菩薩能夠安住在安樂解脫,他掌握了一個解脫的軌則。

所以人生雖然是在不斷地變化,但是在變化當中後面是有一個道理的,一個人會墮落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會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今天讀聖賢書,就是把那個我們為什麼會墮落,我們為什麼會往生,我們為什麼會成佛,你要把那個道理掌握住了,這人生就在你掌握當中了。我們一個人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用智慧來觀察人生,第二個用直覺去面對人生,跟著感覺走嘛,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那這個人就沒什麼希望了,就是佛教說的閉著眼睛過活,他完全不用智慧來觀察人生的,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然這個人無量無邊的生死在等著他了。所以我們從經典的學習,我們打開我們的智慧眼,我們知道我們這樣做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那樣做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你掌握了一個痛苦的道理跟快樂的道理,你才有資格談修行。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是先打開眼睛,然後才有行動的,因為人生是有它的軌則的。十法界的因緣果報背後的確是有它的軌則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如果說閉著眼睛修行,結果就跟外道一樣,求生反墜。雖然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但是結果卻是墮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研究道理了,就是我們說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爬山,沒有一個人說不用看地圖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後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到修學是要尊重傳承,歷代祖師所留下的這些開示的法語。

看第二段,就講出當初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這個是在當時明朝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說,你年紀輕,精神體力好,你應該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設你年紀老了,體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麼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號念到底了。那麼這種思想在蕅益大師來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他說,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難道年紀輕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嗎?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嗎?教理就像一個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個人的腳,這個眼睛跟腳,我們隨時隨刻兩個都要配合的,沒有一個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閉著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教理當作一個,好像如來的教法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一個舉子業,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文章,來博取功名於半生,好像教理是講給別人聽的一樣,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不重視教理,當然末法時代很嚴重,但是最嚴重的是淨土宗這一塊。我覺得蕅益大師講這個思想,「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這句話對淨土宗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到現在都還在受傷。我們淨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教當中,到了末法時代衰敗得特別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淨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問題是,是誰去念這句佛號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這個佛號,能念的心是主導者。我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有兩種力量,第一個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佛,誰是主動誰是被動?當然你的心是主動嘛!佛是被動配合的。佛陀度化眾生是有條件的度化眾生,這個地方修淨土宗的人,你絕對要認識一個道理: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因緣的情況下救拔,諸法因緣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共識,你違背了諸法因緣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們看經典上講到感應道交,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然後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我們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句佛號,在一百個人的內心當中,在一千個人念的時候,它產生的效果會不一樣。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你內心的準備是很重要。

我們當然不可能廣泛地學習,但是我個人認為修淨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你才可以去念這個佛號。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你四十八願完全不懂,你很難產生一個強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命終的時候順從本願,但問題是你對本願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才有所謂的信心,所以你對四十八願完全不熟悉的人,你這個佛號念起來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彌陀。第二個你要了解淨土,念佛不是目的,你是為了求生淨土才念佛的,這個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願力的,是有目標的,我們不是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而念佛的。

所以你對淨土一無所知,你說我來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不合乎道理,不可能!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願力,不可能!你說我要移民到美國去,我對美國一無所知,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你要能夠了解彌陀,你才能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厭離娑婆世界,就是明白淨土的莊嚴。了解彌陀、了解淨土,第三個,你要了解你自己。臨命終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因緣哪,你過去生的業力,你今生的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賬,它不會跟你客氣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惡交攻。我們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惡。你面對你內心的狀態,你菩薩怎麼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問題調伏了,佛力才會進來的。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情況往生的,沒有一個人。問題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個有因緣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如果說你不管顛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這樣子淨土宗變成他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就是離開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這個淨土宗變成他生的思想嘍,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要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好正念的準備,佛陀的力量才能夠進來。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佛力是準備好了,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正念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信願行三資糧準備好了沒有?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準備,佛陀可以把我們這件事辦好,那我們現在就不會再流轉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彌陀、了解淨土,第三個你要了解自己。我們不可能廣泛學習,經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彌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淨土,建立你的願力,第三個如何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礙。我個人覺得這三個缺一不可,缺一不可。那麼這就是我們研究教理,我們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於自己。你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對手的。你跟它硬對硬地硬碰,那就《楞嚴經》說的,妄想是什麼東西啊?那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過去生無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積到現在,佛號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對手嗎?你小孩子跟大人打架。所以你要沒有用智慧去觀它,那你面對妄想,那你肯定糟糕了,因為它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所以說,我們要保證臨終的正念,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為妄轉。只有一個方法,了解什麼是妄想,你才能夠超越它。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為你要調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夠把佛號持好。

好,看最後的總結。我們對大乘佛法的熏習,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當然每一個人善根不同了,同樣在娑婆世界末法時代,有些人的確善根特強,他聽幾次就懂;有些人的善根栽培不夠,他聽了幾次還是覺得似懂非懂,但是沒關係。你每一次的聽聞絕對不會白費,因為這個法都進入到你的心中了。我們所有的人會懂,也是從不懂過來的。你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那你今生不讀不是更遲嗎,對不對?就像印刷一樣嘛,你印第一次、印第二次、印第三次,我們不要羨慕別人善根深,反正我們就不斷地從因地上栽培。所以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聽聞佛法絕對不會白費的。你聽進去它就生生世世跟著你了,你到哪裡去它永遠跟著你,他的這個善根表現出來那是時節因緣的問題。

所以我們佛法的流佈是靠初祖的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第一代祖師了,佛陀滅度以後第一代祖師迦葉尊者,第二代祖師阿難尊者,這兩個祖師的徹底的大悲心。但是我們對於歷代祖師把佛陀經典的這樣的整理跟結集,我們把它當作是一個平常的事情,不知道珍惜。但事實上,在恆沙世界當中,這個是講到空間,在時間上,我們經歷了無量劫,我們要聽聞到大乘佛法的文字,是不可得而聞也。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在畜生道,或者到天上去嘛!你在人間你要遇到佛法的住世。所以我們在過去的無量生命當中,要善得人身,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要能夠放下萬緣來聽一堂課程,在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這種機會是不會太多的,不會太多的。所以我們以前栽培善根的時間太少,我們打妄想的時間太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不能夠擺脫自己的感覺跟妄想,因為我們的時間太短了。

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這個因緣會改變的,因為一入耳根永為道種。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佛教的因緣觀是三塊,過去的因緣產生現在的因緣,現在的因緣又引生來生的因緣。我們從今生來看,我們要繼承過去。所以人生的問題就是,我們很難擺脫過去,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過去生所留下的痕跡,包括煩惱、包括業力,會不斷地干擾我們。你看我們講心跟境,我們的業力創造了外境,這個外境又牽動了內心,又去造業,造業的時候又創造了一個來生的外境,這個外境又牽動了內心……你看境去引生心,心又創造另外一個境,到來生的時候,你遇到這個境,你繼續造業。那我看我們輪迴性這個力量,心境的一種惡性循環,那怎麼改變?先改變內心還是改變環境?是的,要改變內心,因為這個外境是被動的嘛。你一定是從內心的覺悟,你才能夠從現在的因緣跳出去。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是舍衛國的波斯匿王,他領導一個兵強馬壯的國家,在印度的十六小國當中它是非常強大的國家,所以很多小國要巴結它了。那麼隔壁的小國家就送了波斯匿王五百隻白鶴,這個波斯匿王很歡喜,就把這五百隻白鶴安住在舍衛國祇桓精舍隔壁的山林裡面。波斯匿王度假的時候就到這個森林裡面去欣賞這五百隻白鶴的飛翔。那麼這五百隻白鶴平時在空中飛翔,但是當佛陀在精舍說法的時候,這五百隻白鶴就停下來,在樹上聆聽佛陀的開示。時間久了以後,誒,這個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佛法的文字相,每一個文字相都帶著佛法的道理在裡面,文以載道,所以經過這個白鶴的思惟消化以後,它把文字的道理轉成它內心的道理,轉成心中的觀照。後來有一天這五百隻白鶴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遇到了獵人用網子全部把它網住,就全部被殺死。殺死以後,波斯匿王很傷心啊,就問佛陀說,這五百隻白鶴往生到哪裡去了?佛陀說,這五百隻白鶴因為聽法的關係而心開意解,往生到忉利天去了。當天晚上,因為天人他是有神通的,他一到天上以後第一件事情,他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往生到天上,他會知道,因為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以感恩心,晚上的時候來到精舍跟佛陀頂禮。佛陀為說四諦法門,講到無常無我的道理,這五百隻白鶴轉成的天人當下證得初果,向佛陀頂禮以後又飛到天上去了。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墮入到畜生道是很難跳脫出來的,尤其是這種鈍根的人。我們一個人不聽經會有什麼缺點?你那個明瞭的心會變成鈍性,菩薩有一種鈍根菩薩(跟利根菩薩),就是他沒感覺,你跟他講什麼道理,他沒感覺。他看到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也沒感覺。那我們聽經的人他的心有一種明瞭性,他是一種利根菩薩,他能夠借事顯理,他從事相的變化馬上覺悟到道理而產生生命的調伏跟改變。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聽經的人,你一旦墮入到畜生道你就很難出來了。你墮入到逆境當中,不要說畜生道,就算你在人間你遇到一個惡因緣,你沒有智慧的人你也很難跳脫出來。你不能在生命當中產生扭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生命是永遠被動的,他必須在好的環境他才可以修學,他必須在一個好的環境他才可以增上。一個利根菩薩,不管外境是好的是壞的,對他來說順逆皆方便,因為他有一個敏銳的智慧來突破障礙。你看比方說五百隻白鶴,它雖然有業障,但這些白鶴善根強,他能夠從白鶴的身很快地轉成天上的果報,從天上的果報很快地轉成初果。有些人生命的改變是很快的,你看他學佛沒幾年,他進步很快。有些人學佛了三十年,你看他這樣子,還是這副德性,這個問題跟你的智慧有關係,因為你沒有真正覺悟嘛,你還是活在信仰當中,你還是用信仰的心來學佛,那你進步就很慢啊。

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說你先學佛你就先成佛,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家,這跟你這個乘有關係,三乘,成佛之道,這個法門,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智能就是車乘,你看你去OFFICE(辦公室),你騎腳踏車可不可以到OFFICE?當然可以啊!你坐汽車也可以到OFFICE,哪一個快?當然汽車快。你培養一個好的思考模式,你在突破障礙的時候,在整個修學當中你就會進步快,因為你坐了一個快速的車乘。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鈍根的菩薩,那就很糟糕了,你永遠活在生命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明天還怎麼樣。從佛教的因緣觀察,你寧可煩惱重、善根強,你寧可這樣子,因為你煩惱重,你善根強,你還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說煩惱淡薄、善根鈍,不要這樣,這個不好。

所以說,你的生命的改變是來自於你真實的覺悟、真實的智慧,你才可以產生一個強大的改變,而這個智慧怎麼來的?是聽聞佛法來的,沒有其它的方法。因為在我們的生命經驗當中,很難得到這樣的智慧,一定要佛陀的出世說法,一定要歷代祖師把佛陀說的法加以整理,然後代代相傳,這個懺公師父常說,佛祖一脈相承的佛法,它是有傳承的。所以說這個就是我們要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從這個地方得到寶貴的生命的智慧,知道什麼因緣是墮落的因緣,什麼因緣是解脫的因緣。好,我們看第二段,如何建立正見。我們先休息十分鐘,時間到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銷我億劫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起瞋怒心會引起的三種過患

第一是心遠離安樂。一個經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識...

古人論富貴貧賤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培養第二念的覺悟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

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

下半場的人生需要做一些減法

天有黑白,月有圓缺,就人的健康和體力精力而言,人生...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時,一日,取地上槁...

修習淨土的人常犯兩個毛病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佛教詞典】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

【佛教詞典】非得

梵語 aprāpti。即不使法成就,稱為非得。為「得」之對...

【視頻】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視頻】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