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最後一段結示。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這個你要深信不疑。關於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結示極樂國土功德莊嚴之因緣:
重重結示,本經當中有四番的結示——依報有三番,正報有一番。主要是讓我們生起信心,相信極樂世界的功德。
一、從佛陀所成就來說,是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就是說,極樂國土從佛陀的這部分來說,當然是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力,還有他的六波羅蜜,從佛陀的清淨法身變現出來的,這是佛陀所成就的。
二、從眾生所成就來說,是眾生淨業所感,唯識所變。這裡的淨業,從本經來說就是──信、願、持名。不但是信、願、持名,還有很多的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因為善根、福德加持在這句佛號,使令我們感得極樂國土。
但這裡我們要說明唯識所變跟種智所現的差異。種智它是沒有差別的,但是講到眾生的識,那就有很多的差別。你跟你的同學,二個人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到了極樂世界,二個人到八功德水,去喝那八功德水。你認為甜味會完全一樣嗎?不見得一樣。因為你在娑婆世界,你一天用功拜二百拜,他隨意拜一百拜,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有差異。
就是說,我們前面說的是總相的分析:極樂世界的果報,它受用殊勝,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有情無情同宣妙法,但是其實是有淺、深的層次。為什麼呢?既然是唯識,這個識就跟業力有關係,我們講業力所熏習的叫識,是不是!這跟你因地造業有關係。所以我們在本經當中,只能做一種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話,就看你自己的資糧情況了。
這樣,我們怎麼去理解本經呢?要把佛心跟眾生心相互對照──佛陀的心所創造的極樂國土,是一個總相的國土。眾生在因地,雖然都是念佛求生淨土,但是因地的福德資糧有差異,所以在總相當中,每個人得到自己的差別相。
怎麼說呢?看下面的譬喻: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阿彌陀佛的國土叫做本質,眾生去接觸這個國土,得到自己的影像,就像一間房子裡面有很多燈光,這個燈光從總相來說是似一,很難分清楚照在手上的光明,是哪一個燈泡照的,因為光明相互含攝,但是各遍各有各的獨立體相。
極樂世界的人民亦復如是,雖然大家都是在受用八功德水、七寶池,但是有他的差別相,所以極樂世界事實上是無量品。從道理上來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雖然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法身所變現,理上沒有差別,但是眾生因地的資糧不同,所以一心真如所變現的果地功德自然就有差異。
我們想要了解本經,可以從二部分:第一個,總相的了解,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這是總相的了解;第二個,別相的了解,每一個功德的淺深,跟你的持名、資糧有關係。光是往生的品位,有些人花開的時間早,有些人花開的時間晚,所以極樂世界的因緣還是有很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