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第1講

這次學人受會長的邀請,來跟大家討論淨土宗的理論跟修學的方法。那麼這次的主題是淨心與淨土。這個主題的特色是什麼?它的宗旨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之前,跟大家做一個說明。

當我們回顧中國佛教兩千年的歷史,我們會發覺中國佛教在兩千年當中,是出了很多的祖師大德。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基本上是把大乘佛教是發揚光大了,這當中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宗派的建立。祖師們把整個大乘的經典,根據它內容性質的不同,把它分成了大乘的八宗,這樣讓一個初學者,很快能夠進入狀況,他減少很多摸索的時間。因為佛法實在太廣大了,你看基督教一本聖經,佛教是一百部的大藏經,可以說是一輩子學不懂,也學不完。

那麼在這甚深廣大的佛法當中,祖師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我們很快去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很快的上路。但是宗派的建立,給中國佛教帶來了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有它的負面的影響,尤其到了明朝末年以後,宗派之間的一種門戶之見。也就是說,宗派建立以後,它的門戶之見的影響,就彼此之間不能夠互相學習、不能互相融通。正如蕅益大師說的:分河飲水。同一條河水,水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東邊飲水的人跟西邊飲水的人,彼此不互相往來,叫分河飲水。

這種情況就構成整個佛教思想變成一種過度的區隔,而產生對立,這個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有鑒於此在整個佛教當中,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祖,他提出了一種禪淨雙修的思考。禪觀的主軸是強調心靈的力量,透過止觀把心力開展出來;淨土宗是偏重佛力的,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往生淨土,是彌陀本願的攝受。那麼在永明大師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互相往來的,強調心力的,就不強調佛力;強調佛力的,就忽略了心靈的力量,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到了永明大師,他認為說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開的。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不可能主動救拔我們,一定要用心靈的力量去帶動他的。你今天用一個錄音帶放佛號,這個錄音機,它把佛號念一輩子,它也不可能夠滅惡生善,它也不可能離苦得樂,為什麼?因為錄音機沒有心靈的力量,它沒有明瞭性。一個佛號一定要經過一個明瞭的心性,去推動,它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心靈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樣一句佛號,進入不同人的心中,產生不同的力量,因為心力是很重要!

事實上我們看永明延壽大師,他所提出禪淨雙修的思考,但是具體方法,其實永明延壽大師並沒有清楚描繪出來,反倒是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師,他的代表著作《陀經要解》,他把禪淨雙修的思考,提出一個很明確方法,《彌陀要解》它提出了三力不可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說:當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能念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啪」三種力量產生:第一個,心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法力不可思議;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三種力量同時現前。

那麼在《彌陀要解》當中,它所強調的是什麼呢?心力不可思議。它認為沒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在《彌陀要解》當中的心力是什麼呢?就是自性功德力,我們真如本性的力量。這個地方我們會描繪,我們為什麼很多真實的真如力量,沒有發揮出來?因為我們一直被妄想誤導,我們被我們過去地錯誤的想像,不斷的干擾。這個地方講我們要怎麼去開顯真如的力量,把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第二個:法力。法力就是名號功德。我們有心力,沒有阿彌陀佛的攝受,我們的修行是很多辛苦的,入道多辛苦。由這個心力去啟動法力,最後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功德力。

所以他以三種力量: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他以這三力來成就淨土的莊嚴。你把這個三力搞清楚了,你大概《彌陀要解》的整個修行的理念,你就清楚了。但是他的主軸思想是以心力為一個根源的,也就是說我們一定是釋放一種心靈的皈依:你的信心、你的願力、你念佛的專注力,信心、願力跟專注力,這三種力量一定要釋放,你的心裡一定要釋放出三種資糧,才能夠啟動彌陀的本願功德,才能夠成就淨土的莊嚴。以心力來帶動法力,以法力來感應佛力!

我想沒有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是顛倒而能往生的,不可能。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你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你心力不現前,你還活在心中的顛倒想,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淨土宗強調正念分明。我們淨土宗不管你的過去,你做過什麼,但是它要求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正念,你臨終的時候心力不現前、法力就不現前、佛力也就不現前。當然蕅益大師也強調:臨終的正念從什麼地方來?從平常的正念而來。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你絕無臨終的正念!所以我們現在在念佛當中,除了把佛號念得清楚以外,你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緣境,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其實這一點是很重要!你生起顛倒了,就算佛號進入你的心中,也很難產生強大的力量。所有的佛號,一定在你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強大的接引的力量。

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在顛倒當中往生的,不可能!因為阿彌陀佛沒辦法救你。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什麼樣呢?是我們準備好了,彌陀才來救我們。

我們一個人躲在房間裡面,太陽是照不進來的,我們一定是要走出房間,才能夠去享受彌陀的光明,我們一定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夠救拔我們。如果彌陀可以主動救拔我們,那我們不用打佛七了,我們等彌陀主動救拔我們。所以我們今天在修淨土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遠是居在一種被動的配合,你有一分的準備,他給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準備,他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準備,他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叫能感的是心,所應的是彌陀的大悲願力,我們是能感,我們信願行是能感,彌陀是能應。

所以彌陀的功德,他是一種被動的配合,他不能主動的去救拔我們,不可以。我們看那個感應道交是: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前半段是描繪佛菩薩的自受用的功德,自受用!菩薩的心是清涼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安住在畢竟空,所以外境怎麼動,他心中不動,這個強調菩薩的自受用。但是菩薩的他受用,他怎麼救拔我們呢?這句話很重要哦: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我們佛教的他力的加被,是有條件的加被,是你自己要:眾生心垢淨,然後才菩薩影現中。阿彌陀佛不能夠無條件的救拔我們,不可能,你要起顛倒的時候,他不可能說跑到你的心中,去把你從顛倒的妄想救出來,不可能。你要走出顛倒的妄想,彌陀才能產生加持。

所以我們在修淨土宗的人,你一定要很清楚這個因果關係,你自己要正念,你才能夠啟動佛力,啟動法力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如何從一個淨化內心,最後成就一個淨化的淨土,你自己要做一些什麼樣的準備工作,我們為了臨終的正念,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準備,我想這個事我們要準備,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的課程。

我們看講義,淨心與淨土這個主軸思想,我們是根據《彌陀要解》,擇其精要,把它編出來的。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整個淨土思想,是透過三力:心力、法力、佛力,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眾生的心靈力量

我們談到眾生的心靈力量,到底我們心靈有哪些力量,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前面是講心力不可思議,這段是講佛力不可思議。

乙三、心力與佛力的結合

這一段是我們的主要重點了,我們如何把心力跟佛力做一個結合。也就是說我們如何透過心中的觀照跟憶念,把彌陀的功德,把它啟動起來。

我們剛剛強調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動,佛力是被動配合的,所以我們自己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淨土宗你不要管佛陀在哪裡,你說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個都不重要,其實佛陀是遍滿法界,他隨時都存在的,你什麼時候準備好,他就什麼時候對你產生加持。佛陀的加持是超越時空的,他沒有什麼時間、空間的觀念,所以重點不在於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重點在你準備好了沒有?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我們看:

甲二、正文

前言是簡單的把心力跟佛的關係,做一個簡介。第二個正文就是重點了,第一個是我們怎麼來產生心力呢?我們在淨土宗有三種心靈的力量,要建立起來:

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你對名號的功德,要有強烈皈依的心,不是只有聽聲音而已,你那個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那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善導大師說的: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信樂的相貌,這個順從本願的相貌,我們到了本文再說明。總而言之,你要具足一種真實的信心。

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啟願力

很多人念佛,他是有信心沒有願力的。你說:誒,念阿彌陀佛,你到底要去哪裡?去淨土。那淨土長的什麼樣子?他完全不知。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不可能,不合乎唯識學的邏輯,不可能!我們一定是了解了,才能夠產生意樂、產生好樂。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你完全不知道的地方去,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是有信心,但是願力不強,他對娑婆世界很熟悉,對極樂世界很生疏,這個是不吉祥的。所以我們對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要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你才能夠產生一種往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往生的願力,來自於一種智慧的觀照。所以益大師把信心跟願力,判作智慧的觀照,這是屬於觀照力。

乙三、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

那麼信願具足以後,我們就開始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就是開始去專注,培養自己的佛號。這個專注力,簡單講就是自己念,自己聽,以這個音聲來攝心。這個就是我們在淨土宗,你要準備的三種的力量:信心、願力,跟一種專注力,三種,也就是觀照力跟專注力。

甲三、結勸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乙二、培養專注之念。

淨土宗的人,其實你念佛不表示說你是修淨土了,你念佛也只是說你念佛而已了,你一定要有一種皈依的心,包括你對名號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對淨土莊嚴的願力,信願具足,你才來念佛,你才可以說你是在修淨土宗了。所以這個皈依的心是很重要的,這個皈依的心包括你的信心,包括你的願力。這個到了本文,我們都會詳細的說明。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眾生的心靈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乙一、 眾生的心靈力量   分二:丙一、創造生命;丙二、轉化生命。

丙一、創造生命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生命的產生,從佛教的角度,是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了,每一個人各有各的酸甜苦辣。生命的出現,當然一般凡夫認為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你會活得很快樂,你會很痛苦,那表示你的運氣好,或運氣不好。所以在凡夫的思想是斷滅的,他認為生命就像一片樹葉,風一吹,然後就掉下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可能往東,也可能往西,但是沒有任何理由,所以你生命只有今生嘛。所以在一般人思考當中,他沒有來世的思想,也沒有過去的思想,他認為生命只有今生,所以造成一種及時行樂的心態,這個我們叫斷滅見。那麼外道在解釋生命現像是一種常見,他認為生命是一個大有力的主宰者――比方說上帝、比方說神我,來控制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沒辦法決定,是上帝決定的,這個叫常見。

但是佛教的生命觀是認為生命是有因緣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會在你生命中出現:你會遇到什麼人、你會跟什麼人結婚、他為什麼做你的兒子、你為什麼做這件工作?佛教說事出必有因,一定有過去的因緣,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現的,生命沒有偶然這件事情。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後的條件跟理由。那麼諸法因緣生,那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探討:那什麼是因緣呢?

我們看佛教的因緣觀。從大乘的思想當中,認為生命的主因是心中的思想,那麼它的助緣呢?就是我們所造的業力。這個地方在大小乘,解釋因緣是有所不同的。小乘的生命觀是偏重業力,我們叫做業感緣起;大乘是偏重你的思想,它認為你的思想決定你的生命。比方說你今生富貴,小乘的解釋是認為說:你因為過去生有佈施的善業,所以你富貴。小乘的思想是認為:今生的你,是過去的你創造出來的,所以你今生的快樂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沒有絕對的關係,你今生快樂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為你今生是在承受果報。要怪怪誰呢?怪前生的你。

所以佛教的因果觀是三世的,過去跟現在這是一塊,現在跟未來又是一塊。所以從過去跟現在這一塊呢,我們是怎麼樣呢?是在承受果報。這一塊當然我們佛教是認命了,但是我們在認命當中,同時又在創造來生,所以身為今生,我們是在同時承受過去的業力,也同時在創造未來。所以從今生跟過去來說呢,這個叫受報;從今生跟來生來說呢,這一塊叫造業。那麼從小乘的思想說:我們今生的快樂跟痛苦,是你過去的業力決定的。大乘不這樣認為,大乘佛法認為:你的果報是你前生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你今生會富貴,你前生經常產生佈施的思想。它認為行為不是重點,而是你面對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點。

所以在大小乘經典當中,強調業力的、強調思想的都有,但是你再看天台宗的判教,你會發覺,所有的經典,只要這個經典的層次是越高的,被判做圓教的、頓教的法門,都是強調心念的,萬法唯心。這個經典是判的比較基礎的,比方說《阿含》,層次比較低的會強調業力。兩個都對,都是佛說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認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是方便說。在整個天台宗的思想,認為最圓滿的思想應該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如果我們一直相信業力,這樣有什麼問題呢?你生命很難產生很大轉變跟突破,你很難改變。

修淨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強調生命是由思想來決定的。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怎麼能夠往生呢?那表示業性本空嘛!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善導大師講:那個至心信樂,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現前的時候,那是不能動任何念頭的,乃至於你說:啊,我是業障凡夫,我怎麼敢往生?那就不行了——障礙。我們都是自己在障礙自己了,淨土宗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都沒有關係,跟別人都沒關係。所以淨土宗是一個大乘的圓頓思想,你要相信:心力不可思議!我們過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我們相信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念悟,輪迴頓息,整個生命就是以心力做主軸,你才可能帶業往生的。

所以說在整個佛法當中,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要絕對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靈創造出來的。這不是靠嘴巴講,你要很真實的相信:當我心念改變的時候,我的生命就改變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我空法空。你臨命終時候,當你的心安住佛號的時候,你要相信:諸法因緣不生,只有佛號生。因為你的心安住佛號。所以,天台宗是佛號為法界,一切法趣佛號,一切法跟佛號相應,其它九法界不現前。

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心靈的力量可以主導你的生命,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麻煩。我們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如果生命從今生才開始,這是很好修行的。你看阿賴耶識很可怕,學唯識學:恆轉如暴流啊!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累積很多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思想、負面的業力,我們每一個人是背負過去在修行,你逃不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饒不過你的,它會不斷的給你妄想,過去你打過什麼妄想,它還給你什麼妄想。所以說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你怎麼樣能夠把你的心念好好的掌控,不隨妄轉,印光大師所說的: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說你要能夠相信帶業能夠往生,就肯定要相信:生命是由你心靈的力量創造出來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面會說明,你的一個修淨土宗的,對人生的基本正見,雖然說我們背負著過去的阿賴耶識,但是那都是一種虛妄相,《楞嚴經》說的,說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無量的生命當中,打那麼多妄想,我們還可以成佛呢?因為妄想都不真實,它只是一個假相,它沒辦法染污你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真如本性是真實的,真實的永遠是真實的,虛妄的永遠是虛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萬遍,它還是虛妄的,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所以曇鸞大師說:臨終十念之所以往生,因為你安住真如嘛,保持正念嘛,那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過去生打那麼多妄想,它是一種虛妄的東西——真能破妄。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你要掌握你的心念的時候,你心念沒有掌握好,你就很麻煩了,因為它是生命的主導者。當然你臨命終能夠掌握心念,就表示你平常是操作的很熟悉的。我剛剛有講過,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你的臨終的正念,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平常不斷的訓練你自己,面對妄想的時候,你能夠在妄想當中,走出你的妄想,能夠不隨妄轉。

我們知道生命的因緣是由心力創造出來的,我們看第三段,那麼心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唯識學上說: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說我們的心,它通於善、惡、無記三性;這個界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受是感受——苦、樂、捨,三種感受。在整個生命當中,這個性當然是講因地造業的因緣,感受是約著果報。也就是說:在三界當中,我們的內心是不斷地變化的,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一下子到三惡道,一下到人天……完全是由心來主導的。那麼根、隨、信,這個根是根本煩惱,隨是隨煩惱,這兩個都是煩惱;這個信,信等就是這個善根。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念在造業的過程中,是善惡摻雜的,有時候你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惡念,它的念頭也不是固定的,它是變化的。

看第二段: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那麼它的造業力最強,它能夠驅動你的身體,發動你的口業,去造作業力,所以你身體跟口只是個工具,其實真正能造業的是你的心。那麼心造什麼業呢?造這個引業。比較重的叫引業,比較輕的叫滿業。這個業力呢,在臨終的時候,就牽引我們去得果報。

這一段的整個主要的思想,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來決定的!

一、你從你現在的果報,可以去檢查你過去的思想。

比方說你今生很富貴,你前生一定打了很多的佈施的思想,你遇到物質的世界,你喜歡跟人家分享,你打了一種佈施的思想;比方說你長得很莊嚴,你前生一定起了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說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創造的。

二、當然我來生是怎麼樣呢?你也可以檢查。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除非你後面有很大的突破了,你大概來生的相貌,大概已經畫得差不多了,四十歲!你今生當中你遇到外在的人事,你經常生起什麼樣的思想。你有一些財物,你很喜歡跟人家分享,你來生富貴的相貌已經畫出來了;別人刺激你的時候,你不選擇對立,你選擇忍辱,你來生的莊嚴相貌大概畫出來了。所以說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同時也在創造來生,所以你今生的思想,其實已經在決定你來生的果報,所以它生命構成一種輪迴性嘛,過去創造現在,現在也創造未來。所以從你心中的想法,你大概可以預測來生你是怎麼樣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商紂王,商紂王這個人他是一個亡國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這位箕子這個大臣,在侍奉商紂王吃飯時,商紂王在吃飯的時候呢,他出現一個很奇怪的相貌,就是他特別喜歡那個像牙做的筷子,他拿那個筷子在挾菜的時候,那種感受特別歡喜,箕子在旁邊看得一清二楚。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從每一個動作事相當中,他會會事入理,他會看到你的內心狀態,他也可以知道到底是什麼道理。所以箕子看到以後,他是有智慧的,他不會看到這個表相,他問商紂王說:大王,您這雙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說:我這雙筷子是諸侯國來供養我的。箕子說:這雙筷子是不吉祥的東西,你要趕快把它捨掉,否則會有亡國之禍。商紂王說:不就是一個筷子嘛!他不聽,他不聽這個箕子的勸諫。後來,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了亡國。當然有人就問箕子說:那你當初怎麼知道這雙筷子就會亡國呢?箕子說:我看到他那個用筷子的心態、表情,我看到他的內心的世界,他對那種筷子深深的執著。

一個人的心開始住在外境的時候,它是產生一種強大的等流性,它不會停止的。所以你看只有佛弟子,他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觀照,他能夠踩剎車。你看一般世間人,他造惡業的時候,他一直造下去――滾雪球嘛,肯定越造越重。佛弟子聽聞了道理之後,他會迴光返照,自我反省。

所以當箕子看到,箕子知道這個人肯定不會自我反省,他今天用這個筷子,過了幾年他會覺得:誒呀,我這個碗不對勁了,這個碗跟筷子不配合了,要肯定找一個象牙做的碗;再過一段時間,他又覺得:誒呀,這個桌子跟碗也不配了,他要做一個高級的桌子;再過幾年,他覺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肯定造一個華麗的屋子……到最後肯定亡國嘛。所以他從小的地方的一個因緣,他看到整個生命的緣起,其實這個跟神通沒有關係了,因為諸法因緣生嘛。

當然,生命的等流性,有對佛教徒是例外的,因為佛教徒他會自覺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在哪裡,諸位知道嗎?說:你學佛以後你也造惡業,他沒學佛也造惡業,不同!沒有學佛的人造惡業,他沒有一種迴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學佛人他造惡業之後,他回去做功課,他會產生自我反省,他會產生自我調整,自覺、自省、自調。

所以你看菩薩戒,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菩薩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說你――哦,我受了菩薩戒,我不造惡業,那你不造惡業,你就是佛陀了。受了菩薩戒的戒體,就是增上慚愧!

雖作惡業,速即能悔;

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就是一個菩薩,他為什麼他有菩薩戒體呢?他造惡業以後,他馬上能夠懺悔,他那個自我反省力量特強,他的觀照力強,所以他未來得果報的時候,他不會那麼重——雖墮惡趣,終不久留。你看我們現在有些人,他得果報的時候,他業障現前,他八十八佛拜幾部,誒,過去了!就是他因地的時候造惡業,他有慚愧心;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那個果報很堅固,他因為造業的時候很堅固,沒有慚愧心。

所以說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的內心當中,有很多負面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概括承受,我們過去生有很多邪惡的思想,這個你是逃不掉的。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烙下了很多邪惡的思想,但是我們學佛,我們有很多清淨的善根,比方說我們的止觀——觀照力。那現在就是說我們今天怎麼用善根,來面對我們的妄想,這是個問題了,你怎麼把妄想轉成善根。這個就是怎麼去改變我們的思想,造成生命的轉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光明徹照十方願

第十二願光明徹照十方願。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的:若我...

感應上了就很容易,感應不上就很難

這就不是世間人的經驗常識了。比如跑步,不快跑就已經...

二六時中該怎麼念佛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

什麼是你的心

寶通禪師初參石頭希遷禪師時,石頭禪師問道: 哪裡個是...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大安法師:念佛機在什麼時候放呢

現在製造了很多念佛機,是好事,也是壞事,何以故呢?...

怎樣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問: 怎樣修法能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 慧律法師答: 很...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會到來

淨土宗的祖師徹悟祖師,也叫夢中禪師,在前半生之中示...

如何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

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問: 師父,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慧廣法師...

寺院普佛有何含義

普佛是一種祝願、薦亡迴向的佛門儀軌,以禮敬諸佛、懺...

大安法師:如何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

問: 我們常常聽到依止一位善知識修學佛法,應該是百...

成功需要永不倦怠的心態

職場中有一種心態是令人尊敬的,那就是實習生的心態。...

溈山禪師警策文

夫業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問: 怎樣才能斷除妄想? 慧律法師答: 那是錯的,妄想...

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妙法

念佛免災減災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

聖嚴法師《在網絡的虛幻中體驗真實》

佛教是非常重視實驗、實證和親身體驗的,是從生活與心...

積攢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

為什麼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中...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古代刑法中...

「無禪無淨土」會怎麼樣

第四個偈子: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

忘恩負義的樵夫

從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不覺天色將晚,急忙收拾...

【佛教詞典】二種法性

出自地持經卷一。法即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

【佛教詞典】提點

(職位)禪林之職名。司金谷者。庫司知事之外有此職。...

【視頻】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妙境法師《如來大勢力,以法而將去》

【視頻】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

大安法師《印祖文鈔-淨土決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