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路上,請遠離這六種人或事

2021/10/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人生路上,請遠離這六種人或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親近佛法僧三寶,多親近真正的師長益友,同時,也需要「遠離」以下這六種人或事:

遠離「非正命」

佛教的「八正道」裡鄭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謀生手段,謹慎選擇從事的職業。首先,遵紀守法是底線,但為自己的長遠考慮,也應遠離那些通過造作殺生、妄語、綺語等惡業的方式來謀生的職業,例如屠宰等。

日行一善,積功聚德。反之,應該沒有人真的會願意日行一惡。而職業是天天在做的事,職業與信仰的衝突,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真正認識到,為了自己的生計造下那麼多惡業,未來自己也要被迫承受相應的苦果,選擇不如法的職業是得不償失。同時,即使是為了生計,只要下定決心,天底下還是有很多如法的行業和職業可以選擇,乃至自利利他,既幫助到他人又為自己積累善業。下不了決心,那還是對因果的危害認識不足,心存僥倖。

遠離聲色犬馬

作為在家居士,尤其是受了五戒的,遠離賭博和酒吧是最基本的認知。此外,對於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也應保持距離。

或許有人會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是人間遊戲應酬,又不會做越界之事。還有人說,《維摩詰經》中能與文殊菩薩旗鼓相當的維摩詰居士,也是住豪宅、有妻子、服飾華麗,甚至結交權貴、出入賭場青樓。

但千萬不能忘了,我們哪裡能和維摩詰居士相提並論。維摩詰本是法身大士,只為度化眾生,自妙喜國土化生於這個娑婆世界,示在家居士相。他的上述行為,都是在走進這些人群度化他們,而不是我們為自己捨不下五光十色的娛樂活動而找的理由。

遠離邪師惡友

《佛本行集經》中講到,難陀出家後,盡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然安住不下來,常跟惡行比丘結為朋黨,喜好紮堆談論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帶他來到賣魚的攤位前,讓難陀抓一把墊魚的茅草,待他放下後問:「聞一下手上是什麼味?」難陀答,「腥臭撲鼻」。佛陀告訴他,「親近惡友也是這樣,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會染上惡習,令你惡名遠揚 」。

接著,佛陀又把他帶到一家賣香的店,讓他把香囊抓在手裡,放下後再問,「手上是什麼味?」難陀答,「有微妙的香氣。」佛陀說,「同樣,親近善友,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會功德增上、美名遠播」。

那什麼樣的是邪師惡友呢?不引導我們生出離心,不引導我們精進修持,助長貪著世間名利享樂;不引導我們守持戒律,反而慫恿破戒;不引導我們正知正見,大搞神秘主義等等……凡是讓我們煩惱習氣越來越重的,就需要遠離。

遠離名利是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如果一個單位或團體,擅長爭名奪利,流行勾心鬥角、是非短長,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遠離。

一來,這種風氣盛行之處,搞事的多、做事的少,發展前景是堪憂的。二來,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長期受到這種習氣熏染,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獨善其身、不受影響。沾染上這種習氣後,莫說是修行,就是對今生的事業和人生來說,弊遠遠大於利。

外面的天地雖然有不確定性,但也因此無限寬廣,把精力用在腳踏實地做事上,才是成就的捷徑。

遠離安逸懈怠

近年來,曾流行過一句話——「離開舒適區」,大致意思是別讓自己一直停留在某個心理和習慣的固定模式裡,需要適當地做一些改變和進步。

真的了解無常、相信輪迴的人,自當明瞭,一切安逸都是假相。沾沾自喜於眼前的安逸,並不覺是自己有什麼問題,把學佛當做豐富視野,給生活點綴雅趣,那就是「空手入寶山」。

修行是要改變自己,改變「身口意」,改變心念、語言和行為,改變過去世累積而來、卻從未意識到的習氣,所以說修行就像「一人與萬人敵」。

我們需要遠離那些容易令自己懈怠的安逸環境,如果天熱了不去做,太冷了不去做,下雨了不去做,路遠了不去做,人累了不去做,想睡了又不去做……不來精進修行,不來懺除違緣,不來行善布施……那麼,無常到來的那一刻既無思想準備,又無福報資糧,那該怎麼辦。

遠離貪執不捨

一切煩惱都是因「貪瞋癡」而引發的,貪能排在首位,實在是因為太普遍了。遠離貪執之心,不僅僅是放下對名利的無止盡追求,更可以在尋常生活中,間歇性地試著讓自己與最喜歡人、最執著的事物保持距離,這是在訓練對「捨」的覺知,不被外物所役,方可體會自在輕鬆。

有這樣一個典故,明代有位碧峰禪師修行頗好,他對世間的財色名利早已看淡,唯獨對御賜給他的那只紫金缽愛不釋手,時間久了便生起了貪愛,看著才覺歡喜和心安,最終妨礙了修行。直到最後,打破此缽才能斬斷輪迴。

如果平時疏於對「捨」的訓練,就生不起出離娑婆之心。待到不可避免的無常來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時,心裡若還放不下現世眷屬或是多年積攢的那些心頭好,阻礙了往生淨土,那才是最大的遺憾。

遠離上面這些人與事,並不意味著放棄他們,自未得度,何能度人。在修行能力還不足夠時,還請守護好自己這盞微弱的心燈。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把心從外塵境界上收回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練習養成隨時攝心的習慣,我們常...

曾國藩的人生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大」

舉世之人大概都喜歡大,大文豪經典傳世;大丈夫氣概沖...

我們這生命為什麼苦

我們這生命為什麼苦?因為我們的生命,始終就沒有契入...

【推薦】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災難與人生意義的省思

近日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如短期內多宗空難事...

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

《普賢菩薩警眾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怎樣擁有人生的光彩

有一個人去應聘工作時,隨手將走廊上的紙屑撿起來,放...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不急不急,...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如何誦《地藏經》

誦經他有一個規矩的,按照這個誦經的規定呢,上來一般...

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

汝母去得甚好,就是你母親走的很好啊,此殆汝母往昔善...

有時需要以退為進

退一步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古人勸我們要精進,...

遲早都要成佛,為何還要去極樂世界呢

問: 佛說,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

我們的業障消除了嗎

很多人似乎比較喜歡形式,比如誦經要講數目,佛號也講...

大光明雲中的十種光明特質

佛有常光,有放光。由於特殊因緣,放光就是要傳達信息...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流...

主導我們生命輪迴就是行蘊

那麼正念真如這一塊,什麼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呢?...

供香的起源

1、香為佛使 香在梵語中稱健達。古印度傳說中有香神,...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是六度。一、布施...

為什麼有的人輕輕鬆鬆就能賺錢

每一個人有各自的因緣不同,有福報跟沒福報相差很大的...

同登彼岸,不為渡河,是為度夢

好,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現在我們站在的地方呢,是佛...

為何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吵架

我們有時候宣傳佛法,也會盡己所能去跟周圍的人去講佛...

印光大師家教觀之淺探

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師(18611940)是一位舉...

能讓在家人獲得現世後世安樂之八法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叫郁闍迦的年輕婆羅...

【推薦】好聲音長者緣

往昔,盧留城的王軍王被佞臣所惑,因而惡逆無道。一日...

【佛教詞典】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

【佛教詞典】如病

【如病】 p0575   瑜伽八十六卷四頁云:如病者:謂如...

【視頻】《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大般涅槃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夢參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