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智徹大師  2021/11/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舉話頭工夫動靜節次,與初機入道四眾安頓手腳處一一具陳,向下正與學人論根本始末來源去就。

何為根本?以五戒,是為根本。何為始末?以久長不變心,是為始末。何為來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為來源。何為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處,是為去就。學人既要明此一件大事來源去就,必須堅持五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馳心無散亂,動靜閑忙純一正念,方與工夫上稍有相應分。

前雲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云清信男、清信女也。先舉在家二種,首以孝順父母,敬重內外六親眷屬、坊巷鄰里,當知尊卑貴賤,謙讓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順父母之情也。

這孝順二事世人以為常語,不知其理甚優甚廣。略言孝者,四事供給。何為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敬愛侍養,是為孝也。

順者,順父母之顏色。順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為,不違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順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動心。此是世間孝敬善道,天倫之理,何異常乎?

更能持齋奉戒念佛參禪,欲求大乘,了脫生死。此又是出世間之大孝大善也。四恩普報,三有均資,何慮一生父母而不報乎?

(此下註明五戒之相,與五常相配而互用也。五戒者,一不殺生,故曰仁;二不偷盜,故曰義;三不邪淫,故曰禮;四不飲酒,故曰智;五不妄語,故曰信。此五戒,四眾既慾念佛參禪,必須堅持守護。

此再重明邪淫之戒,教中所謂在家二眾不能全持,單止邪淫一戒,隨順修行故。《楞嚴經》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生四天王天。」若能全持不犯,精進念佛,臨終之時,必往極樂,蓮華化生,決無疑矣。

此淫慾之戒,非出家二眾敢有違犯。出家者,脫塵離俗,圓頂方袍,入聖超凡,名為僧寶。寶者,如清淨摩尼之寶,令人眼見眼根清淨,耳聞耳根清淨,舌談舌根清淨,身觸身根清淨。又云福田僧,若復有人讚嘆布施得無量福,譬如良田,一粒種子投之於地,獲利萬倍,故曰眾生良福田也。

所以出家人舉心動念,即名破戒,焉有邪淫之事也。)

五戒者,止殺為首;五常者,以仁為首,故不殺可謂仁。仁者,慈也、忍也、博愛也。好生惡殺,故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遠庖廚。」此是仁之戒也。

義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當行則行之;合用之物,當取則取之。非義而不行,不義而不取,故君子見得思義。夫子之時,路不拾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是義之戒也。

禮者,中也、履也、大體也。《家語》云:「昔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人嫠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嫠婦室壞,趨而托焉。魯人閉戶而不納,嫠婦自誦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納也。’婦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所謂焉有邪淫之事歟,此是禮之戒也。

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知與日者,若人有知,如天之有日。知下安日,故曰為智。智日昇空,無幽不燭。是以飲酒,昏亂真性,則智慧之心不明矣。浮雲翳空,則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經云:「飲酒者,犯三十六種失功德事。」故《書》中《酒誥》制戒亦嚴。羲和酖湎於酒辱身敗德,故禹惡旨酒好聞善言。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葷酒,自云:「不飲酒,無昏迷障。」孔子曰:「不為酒困。」皆謂酒能昏智亂性,眾聖皆止,此是智之戒也。

信者,誠也、實也、真重也。昔有二賢士,即范張也。千里之途半年之約,范云:「九月十五日至謁。」張具雞黍而待之,時至人來。誠信君子故無妄也,此是信之戒也。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順天理而行,守死善終之道。稍有其過,則喪身敗德,無善道稱之,揚名於後世矣。何況吾教中四眾,念佛參禪,欲求無上妙道,又是出世間大善大因緣,永脫輪迴到涅槃岸得大安樂。而不遵守此五戒,欲脫輪迴到涅槃岸者,是不可得也。

《禪宗決疑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妙蓮法師:盜戒微細須防犯

盜戒很微細,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講好的樣本是值十塊錢...

供養三寶的錢,最好別指定用途

供養三寶,供養時指定這些錢要做什麼,一指定了它只能...

沙曷比丘飲酒醉臥樹下,為何世尊還讚歎他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千二百五...

菩薩戒之說四眾過戒

丙六、說四眾過戒 這一條戒也是屬於菩薩的重戒。也就是...

如何正確地理解持戒和念佛的關係

問: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對持戒念佛的理解總有偏頗,...

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

佛門戒律中的「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

煮菜時放一點料酒吃了犯酒戒嗎

問: 請問第五條戒,酤酒戒當中提到藥酒不犯,但生活中...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看看你學佛之後是否走對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長 1. 在初地菩薩之前,慈悲心是否...

人人都能親身感受的八苦

一、生苦。 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為...

持身不可太皎潔,處世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世不可太分...

現代人為何活得這麼累

如果把社會中的人,按工作性質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成...

一位醫生在長期行醫中看到這樣的無常觀

掐指算來,我從九六年考上醫學院至今已經十餘年了,從...

這十種念佛,就是利用種種習性來入道

(上)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繼續講第九修持門的淨...

殺生可以致富,那是前世的福德因緣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告訴諸比丘們...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

道生大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道生法師(355-434),中國東晉、南朝宋時高僧。亦名竺...

忘了這些,會使你年輕

一、忘掉年齡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心理年齡則不同...

慧律法師《從心開始》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請放掌。 祖國大...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

斷除淫慾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推薦】小乘跟大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從業果的思想,再進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這個問...

【佛教詞典】除蓋障菩薩印明

(真言)義釋十曰:作虛心合掌,屈小指無名指,入於掌...

【佛教詞典】須達多長者

是波斯匿王的大臣,樂善好施,慈濟貧窮孤寡的人,又被...

【視頻】德行天下--中華德育故事

德行天下--中華德育故事

【視頻】顯明法師《介紹蘇東坡幾首詩》

顯明法師《介紹蘇東坡幾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