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界法師:聞法儀軌

(第一講)

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佛學院第一學期的上課,我想利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說明,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才是一個最恰當的方式?為什麼我們今天聽聞佛法必須要有一定的儀軌呢?我們加以說明。

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說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

一個法,到底是一個功德法,還是過失的法,基本上是不決定的,是從它的整個生起的因緣來決定的。也就是說,佛法的修學是重視過程。在整個過程當中,你內心的造作,會決定這個法的一個相貌。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譬如說同樣是水,牛去喝水之後,牠產生牛奶,因為牠的內心非常的溫順,所以把水轉換成牛奶。蛇也去喝水,但是牠內心是瞋恚的,結果牠喝水產生了毒液。所以同樣的水,我們說水無自性,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因為不同的心態的造作,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同樣來聽聞佛法,有些人會得到很大的利益,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有些人聽聞佛法,因為他的過失,而產生了障道,他聽完以後,反而障礙他的修學。所以聞法的一些儀軌,是非常的重要的,會影響到我們聽聞之後,到底是不是能夠受用,或者是產生障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甲三、正聞軌理。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首先我們要在聽經之前要思維,我們聽聞佛法的這些殊勝功德。這是第一點。第二點,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那麼當我們對法,產生殊勝的功德思惟之後,對於所教授的佛法以及法師,要生起一種承事供養的心。

前面這二段,都是在聽法之前的基礎,叫做道前基礎,是聽法之前的準備。

第三科,正聞軌理。這個就是正式你到了講堂以後,你面對法師、面對法,你應該有的態度,第三科正式說明聽聞的軌理。好,我們看第一段甲一思維聞法所有勝利。我們在求法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就是一種善法欲。

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夠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的配合。說:誒!佛學院排那麼多課程,反正你排我就來聽。那麼你這樣的心態是種被動的,你很難得到大的利益。

所以,我們在聽課之前,要先思惟:到底聽聞這個法,對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先去思惟這個道理,而產生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追求的心態。

這當中有三段文,我們先看第一段,龍樹菩薩的《聽聞集》:

《聽聞集》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段文,龍樹菩薩把聞法的功德跟不聽聞法的過失,作了一個對比。

首先我們先看,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會有什麼過失呢?說唉,我們出了家,好好修行就好了,為什麼要聞法呢?

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一個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內,就是整個四面都有牆壁、有障礙的房間當中,這個人在完全黑暗當中,即便房間裡面有很多很多差別的色法,比如說,這個房間有珍寶,能夠讓我們產生安樂;有很多的刀劍會傷害我們,那麼我們到了那個房間,即使我們有眼睛,我們也不知道判斷什麼是珍寶、什麼是刀劍?我們沒有辦法判斷,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我們即使房間有珍寶、有刀劍,我們也不知取捨。

這個地方這樣的譬喻,我們看合法:

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那麼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得到人身,一個非常珍貴、能夠修學法器的人身,而且我們第六意識的智慧很正常。你看那個畜牲道的第六意識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癡暗鈍的。所以我們得到一個很正常的一個非常清楚的一個明瞭性的智慧,但是我們沒有聽聞佛法,我們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不知善惡法]。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也不知道什麼是錯的,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

比如說,唉你今天造了錯,你學了佛你還是會造錯,但是你學佛之後你能夠,善知善惡法,你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法,你對於你自己的行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當你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一輩子錯下去了,因為……為什麼?因為你不知善惡法。

所以了解善惡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們不能馬上讓自己完全清淨,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麼以這個標準不斷地要求自己、以這個標準不斷的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這個了解善惡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了。那麼當然這個了解善惡劣法是什麼?從聽聞而來的。那麼這一段是先說明: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產生的過失,最嚴重的過失就是[不知善惡法],這個是過失。

那麼這以下我們看聽聞佛法的功德: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你能夠聽聞佛法,就像一個人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們有第六意識的明瞭性,而且有燈光的引導,燈光就是佛法的正見。那麼這樣子有第六意識的清楚的明瞭性,再有法的引導,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珍寶,我們應該追求的;什麼是刀劍,我們應該遠離。那麼這個道理就是說:[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我們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經過聽聞,才能夠分別善惡法。

宗大師: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說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有一個根本,就是正見。所以可以這樣講,我們剛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那麼在禪宗來說:就是[認清路頭]。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

修行最怕的是什麼?

就是你錯認消息!

這個車子開半天,就是上不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正見,沒有正法的引導。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產生正確的修行。看第二段:

又《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這個地方講到修學這個佛法的三個次第:

一、聽聞:聞所成慧。

當然現在有一些文字的檔案,但是從《楞嚴經》的觀念來說,我們學習佛法,六根當中聽聞的效果最好,聽聞的效果比你自己用看的效果來得好,因為印象深刻。所以我們一般來說,這個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我們叫做音聲佛事。佛法是把這些聖道放在音聲當中,讓我們經由聽聞,就把這個音聲的佛事轉成我們心中的道,所以你剛開始,六根當中是以聽聞來當作一個根本。

二、隨轉:思所成慧。

這個法義你聽進去以後,你心中不斷的思惟,心隨法義而轉,去消化這個法義叫[隨轉],產生一種思慧,這個思慧會產生一個勝解,堅定的理解。

三、修心要:修所成慧。

我們開始去修正、去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

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這個[聽聞隨轉修心要],是講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脫生死城]。

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一個修學的心要,就用很少的時間,就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我們可以這樣講就是……其實外道也是有很強烈的出離心,憑良心講,他們也很努力的用功在修學,但是他們跟我們佛弟子最大的差別,就是缺乏善巧,缺乏善巧慧,沒有智慧的善巧。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它那個九十六種外道,《楞嚴經》有講到其中一種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也知道生命的痛苦是罪業產生的。你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你有罪業。但是他認為這個罪業是真實的不能改變的!所以你要趕快離苦得樂、趕快把自己的業障消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能改變它的。那怎麼做呢?那就躺在有刺的荊棘上面,或是泡在冰冷的水當中,或者是倒掛在樹上,那麼他的整個苦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要快速的消除罪業、快速成就安樂的涅槃。

當然我們佛法認為這樣子是不善巧,因為你這個車子它走錯了方向,你把這個車子打壞了也沒有用,因為它是牛,牛車這個牛,前面那隻牛有問題,你對這個車子,你打這個車子是沒有用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沒有關係,你折磨你的色身沒有用,因為問題不在這個地方,你的問題是那個牛,那個牛要調整牠的方向。

所以我們從佛法的修學當中,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我們聽到龍樹菩薩說: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龍樹菩薩

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修學的兩個重點:

第一、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斷惡,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從因緣法的觀察當中,知道它緣生無性,當體即空。

第二、[亦名為假名]:那麼當我們入了空觀之後,我們幹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因緣的假相,因為它的假相有它的作用。

比如說吃飯,飯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那個發生了山難以後,那個人被埋在泥土裡面,被救出來之後,幾乎是奄奄一息沒有生命現象,趕快救起來以後吃個飯,休息幾天,誒!容光煥發,這個飯對我們色身的確有滋養的效果。

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說每一個因緣法當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為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產生的這種差別作用。

那麼[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個就是中道思想。

所以我們整個修學,不管是從假入空或者是從空出假,都是經由[聽聞]的引導而來的。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你一出家,兩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種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

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

沒有人說自己就去爬山的,沒有人這樣子的。所以說在這個蕅益大師他說啊,他說啊,我們每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想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花無果!外道種那個樹開了很多的花,到最後一個水果都沒有。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式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結果都沒有,沒有什麼樣的功德。所以外道的樹是有花無果,無益的苦行。

小乘佛法,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對於因緣法、對六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槃,所以一朵花結一個果。

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由[聽聞]來作引導的。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產生一個正確的修行。

所以說這個,我們整個身口意的修學,是由[聽聞]而產生隨轉、而產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它是一貫的,一個一貫的一個作業的方式。好,我們看第三段:

《瑜伽師地論》云: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一、珍寶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

這個地點作一個總結了,就是我們今天在聽佛法之前,我們應該怎麼去思惟這個佛法對我們的一個產生的作用呢?你要把佛法當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

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這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你看世間上有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必須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產生,而佛陀的出世是很難遇到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到了末法一萬年。這一萬二千年之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人類就進入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才出世。這一段出世的眾生完全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所以說呢,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但是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

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們應該把佛法當做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眼睛。我想我們一天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眼睛,有時候我們沒有去動手,也沒有動腳,但是我們眼睛一般來說,只要醒過來的時候,眼睛是一定要動的。那麼這個眼睛的意思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那麼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內心的善根。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時時]。我想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複!

你說誒!我聽過了!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惟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個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情執重……貪瞋癡各式各樣。而這些煩惱的背後,是有一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累積而成的,煩惱是由[思想]產生,錯誤的思想。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中,不斷的重複、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

你看我們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一再的縱容它,但是我們面對正法的時候,我們卻不願意重複,這力量就薄弱了!

所以佛法它跟我們看報紙不一樣,唉,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要一次的聽聞、一次的聽聞,就像你印刷一樣,每一次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觀照的智慧,每一次的聽聞,慢慢的善根的增長,這個叫做[時時增長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須要有光明,能夠見到呢,這個[如所有性]是講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那麼[盡所有性]是講到諸法的別相,講到因緣法,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那麼這個就是把佛法當光明想。

四、大勝利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

那麼佛法它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

古人: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我們聽了很多的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的是有的用不到,我們大概一般來說,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所聽聞的佛法的部分,可能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為……為了你以後的菩提涅槃做一個佈局,因為你還有來生。這個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便你以後到三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

而這樣的一種大乘善根呢,跟著你的生命不斷的運轉,它就會慢慢的帶著你跟三寶結緣、繼續的聽聞佛法,慢慢慢慢的趨向於菩提涅槃的果報,它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引導的作用。

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他一時做錯了事情,誒!他就會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那麼你今天跟三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當你產生過失的時候,你就一直下去了。所以我們講,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槃的果報相應的,因為它可以做你一個非常好的引導。

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

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無罪想是說,我們今天內心當中,那麼順著這個法義去思惟,我們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罣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這世間上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沒有真實體性的。那麼你這樣子內心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產生一種開闊的安樂。那麼這個就是講到今生的,我們聽聞佛法去思惟佛法的一種快樂的感受。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在聽法之前,要把它當作貧窮人追求珍寶;一個瞎子追求眼睛;在黑暗當中追求光明;乃至於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的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產生一個殊勝的理解。

好,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這個須達長者在佛陀教法當中的修學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產生堅定的信心。那麼他就發願要無條件、盡形壽的供養僧團。所以他今天來到僧團就白告大眾師說:我對於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只要僧寶來跟我乞求,我一定滿他的願。那麼這個當然這個時候,比丘們聽了之後,很多比丘,好,需要一個杯子,就到他家乞求,就要一個杯子;那麼少一件衣服,就跟長者乞求,拿一件衣服……那麼這個整個乞求的方式是怎麼樣的呢?那當然大富長者有錢人門庭廣大,那麼大富長者他們家門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這大樹上面兩隻鸚鵡,這兩隻鸚鵡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的叫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長者就很歡喜的出來迎接比丘,把比丘所要的東西,供養給比丘。所以這兩隻鸚鵡就經常扮演一個通風報信的角色。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為這兩隻鸚鵡說法,如是如是的交代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來到長者的家裡。走進大門,這二隻鸚鵡又很高興的飛過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

這時候,阿難尊者說:誒!你先下來先下來!我有話跟你說。那麼就跟這兩隻鸚鵡說,說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那麼這個鸚鵡聽到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講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後,這個兩個鸚鵡非常的歡喜,就從地上飛到樹上,那麼也是念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再從樹上飛到地上,輾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通報那個長者。

那麼報告以後,那麼當然長者就出來了,也滿阿難尊者的願,就供養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隻狐狸跑到樹上,把這兩隻鸚鵡給吃掉了。吃掉以後,當然比丘們就覺得很傷心,平常我們去長者乞求,都是牠們兩個去通報的!那麼比丘就問佛陀說:這兩隻鸚鵡死掉之後,往生到哪裡去了?

佛陀說:這兩隻鸚鵡,因為聽聞佛法產生歡喜的關係,它死掉之後生到四天王天去了;那麼四天王天死了之後,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輾轉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之後,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輾轉七次,七次以後,死掉以後,來到人世間做一個人,那麼享受了一生的安樂以後,到了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那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只鸚鵡它經過輾轉的天上,它為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為它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你說誒,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用得到,總有一天你用得到!我們可以這樣講:只要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讓你聽聞的,它總有一天會產生效果,這個我們叫作[乘]。所有的教法,只有佛教有資格叫作[乘],大乘、小乘,因為它有這種到彼岸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把聽聞佛法做一個總結:

第一、你所聽聞的佛法,你今生用得到的,就是會讓你今生分別善惡法,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產生種種斷惡修善的這種安樂的感受,現世的利益。

第二、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說我們馬上講《楞嚴經》,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天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的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就是我們講第二個,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槃的,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準備好,也就是說你必須為來生做好準備!

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第一個,為了今生的滅惡生善、為了今生的離苦得樂;第二個,你要考慮一下你還有來生,你不是只有今生而已。你到來生準備來不及了,所以你必須為來生作好準備。就是我們講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應。

所以,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都要思惟,第一個,這樣的法進去你心中以後,對於你今生跟你來生,都是有很大的增上的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我們是在無量劫當中很難聽聞到的,是非常稀有難得、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這個都是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

好,我們看第二段,那麼第二段就講到這個,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第二個我們應該生起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我們要對於這個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這個[承事]就是一種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如《地藏經》云: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譭謗;

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那麼我們今天聽聞佛法的心態,第一個對法的態度是什麼呢?有三個:

一、你要專心,你不能打妄想。

因為你好不容易,過去在三惡道當中,你根本沒有因緣聽聞佛法。你在三惡道裡面,經過這樣子的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麼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成就解脫的因緣成就了,你要把握機會。身為一個人,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要專心。

二、要保持信心

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

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我們經過歷代祖師的傳承以後,第一件事情,當我們這個顛倒妄想的心,跟真理接觸時,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這個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第二個很重要,信心!

三、要產生恭敬心。

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那麼以這個專心、信心跟恭敬心三種心來聽聞佛法,那麼應該要避免,這個地方是講應該做的。第二個應該避免[不應於彼起譭謗]。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

蕅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

所以佛法基本上,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辦法說,廣學一切法門,你只能能在今生當中,選擇你自己適合的法門,但是你千萬不要對其它法門產生譭謗。你修淨土宗的,你對於禪宗的、天台宗的,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還是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我們產生譭謗,對我們未來會產生障道。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千萬不要對任何法門產生譭謗,這是應有的態度!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對法的內涵。第二個是講到這個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法師的身口意供養呢,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包括口業的讚歎,包括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於這個[師],授課的法師最好的態度,是把他當作像[佛]一樣的觀想。

宗大師說:你每一堂課、你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個法師當作[佛]一樣看待。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呢?你就等於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我想我們有一個觀念:身為一個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的,但是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那麼關於這個觀念,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那為什麼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那麼這個觀念是很重要的,這樣子想過以後,對於我們這堂課會產生,你這樣子聽下去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效果?我們下一堂課再加以說明。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面,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我們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於我們遇到的哪些法門,甚至遇到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會產生一種障道的力量。那麼這個問題點在哪裡呢?

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

蕅益大師說:它本來是一個珍寶,但是我們在拿這個珍寶時候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

所以說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作道前基礎。就是你這個蓋房子,先把這個地基打好,沒有地基,房子蓋起來是會垮掉的,那麼這樣的一個基礎的教育呢,我們看這個地點講到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我們看這當中有兩段,如《地藏經》云: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譭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這個地方就是說明我們在面對法跟面對法師的一個態度,第一個我們面對法的時候,法有兩種,一、是你今生所專修的法門,你主修的法門,或者說是你的根本法門。那當然沒活講啦,你遇到了淨土法門,或者是你所修的般若法門……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什麼態度呢?以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

二、你也會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沒有修習的法門。這個法門,你今生沒有把它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這個地方你要注意:[不應於彼起譭謗]!即便你今生沒有修學,你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隨喜讚歎,因為你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為來生結下一個善緣。這是對法的態度,包括你今生所專修的、也包括你今生暫時沒有修的,這兩種態度。

那麼我們對於這個人,對於說法的法師,我們在面對說法法師的身口意供養呢,最好的心態就是把法師當做佛陀一樣的轉想。那麼把這個師當[佛]的轉想,這個地方有兩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加以說明:

為什麼要把法師當佛一樣轉想呢?

第一點、我們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切法,其實是你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你看這個水,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濕潤的水;你看惡鬼道,他的那一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熱惱的火,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那麼同樣的水,有些人的感覺是濕潤的水、有些眾生看到的是感覺到是熱惱的火,有些眾生感受的是一個莊嚴的琉璃地。所以說水對我們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你看,同樣的水、不同的心態去接觸它,產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佛陀滅度以後呢,你今天能夠把每一堂課的上課老師,都當作佛陀的轉想,你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為。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就是說你把他當作佛陀,就等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這第一點。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為什麼要把法師當佛陀看待呢?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

宗大師: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

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眾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罪業,佛陀不能夠用祂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佛陀做不到。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祂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祂所有的波羅蜜,送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也不能為我們拔苦,也不能夠給我們波羅蜜,那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說法]。

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一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你自己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那麼這樣意思就是說,其實佛陀是扮演說法的角色,而法師也是扮演說法的角色,那麼從功能上,這兩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念恩生敬,因為他今天扮演的角色,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自己聽法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對於[法]跟對於[師]這兩種的心態。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兩種心態。這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看第二段,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我們對於這個法師啊,盡量能夠避免啊去觀察這五個處所:

一、戒穿缺。

那麼第一個這個法師的戒有過失,不過當然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這個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它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那但是你也不能因為這樣你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你不跟他學,那麼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

二、種性下劣。

第二個這個法師種性下劣,這個[種性],當然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種性,但是它的意思就類似我們講說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中學畢業,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你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

三、形貌丑陋。

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這樣子也不對。

四、文辭鄙惡。

這個法師講法不文雅,不能夠用美妙文雅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

五、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的來對治的言詞,那麼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的法義去思惟,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那麼這樣子你一個菩薩,就失去一個你自己進步的機會。

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我們今天要是生長在像法時代、正法時代,你看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的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我們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

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你要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那麼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想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就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去取得這些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

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相互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跟很多很多,我們覺得對方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一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我們就必須忍受這些垃圾,去得到這個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這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這點是……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要去看這個師長的過失。我們看第三段的《本生論》

如《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一個學習的一個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總結:

一、處極低劣座。

第一點,你自己到了講堂,不管你今天是什麼樣的身份,我是一個住持、是一個長老,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幾年前到蓮因寺齋戒學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差不多隻有五、六臘,懺公師父的戒臘,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講課的時候,懺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一次一進來的時候,他就悄悄的進來,然後坐在下面,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的聽幾分鐘,有時候會聽到下課,有時候會聽一半再離開。

我覺得老人家給我們做一個身教。你看他一個長老進來,他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所以我們今天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以後,不管你做到什麼樣的地位,只要你聽法,一定要坐在低位的地方。

二、發起調伏德。

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

三、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那麼佛法就像是我們的藥一樣,我們應該以[具笑]就歡喜心,偶爾去注視著說法的法師,就好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希求的心情。

四、起敬專至誠。

要以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這個前面說過。

五、善淨無垢意。

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什麼叫染污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指清淨的信心。也就是說你今天,你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所有的佛法,都會被你懷疑的心所染污了。

那麼這五點作一個總結: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就像一個重病的人,聽這個醫生的處方一樣,來對法師跟佛法產生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子才能夠得到利益。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做一個大國王,那麼他這個國王整個是可以說是財富非常的豐富的一個大國王。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國王就思惟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個大乘佛法的真理,那麼他就放棄王位走入山林當中,就看看誰能夠為他宣說大乘法。

這時候,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對他說:我有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為你宣說,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必須要終身做我的侍者。那麼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他本身貴為一個大國王,因為聽法的緣故,他就捨棄他的尊貴身,為這個修道仙人做他的侍者,為他燒飯、為他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於用他的身體,來當做這個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坐,那麼目的就是要跟他學習[妙法蓮華]。

那麼後來,到了最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他因為這一期生命的這個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係,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捨、使令釋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都是因為他肯謙卑的學習《法華經》的緣故。

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本師,你看他這個整個成長過程,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比一般的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的精進。再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是他求法的時候的心特別的精進,這是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比如說你吃飯的時候,少吃一碗飯,這個不是關鍵,這個是善調身心。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花太多時間,但是反而是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的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的地方,我們沒有把握機會!諸法因緣生,每一個因緣的輕重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經典,你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辦法判斷。

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都是同學,可能大家都是……唉,你三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發後,到來生以後,每一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為有些人能夠掌握一個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這個,關鍵的力量能夠掌握得住。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天要必須要聽聞?就是讓你能夠掌握什麼是成佛因緣的一個關鍵。好,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對法跟對法師的一種態度。最後我們看第三段,那麼前面二段,都是我們在聽聞之前的一個心理的準備,叫道前基礎。

這個地方甲三、正聞軌理,就是當我們進入講堂,也正式聽聞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麼事情,這個地方分兩段,甲三、正聞軌理  分二:乙一、斷器三過。乙二、依六種想。

乙一、斷器三過。

第一個我們要斷這個器,這個[器]就是我們的內心,佛法把這個心當器,因為我們內心能夠盛裝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夠裝水一樣,所以叫作器。而我們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要斷除三種過失:

一、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而不屬耳。(專注)首先我們不要讓這個杯子倒蓋,因為這個倒蓋,這個法水就沒辦法倒進去了。這個意思是說,你到了說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這時候,你沒有掌握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你內心不專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你看你每次老師講完課,你也睡醒了,那你這一堂課就空過了,你就沒有掌握。為什麼今天你是他的同學,你們同時出家,幾年後,兩個人的修學的善根差這麼多?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要檢討。我們沒有掌握因緣,就是你到了說法的地方,而沒有保持專心的態度。

二、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誠敬)那麼我們今天到了講堂,我們精神狀態也非常好,但是這個杯子不乾淨,可能裡面有一些髒東西。為什麼呢?就是你心中已經有成見、有邪執了。

我覺得我們今天聽法的人,先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來,先聽聽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

我覺得我們一般人,剛出家的五年中會進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後,從今以後再也沒有進步了,這個非常可怕,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他沒有未來。昨天是怎麼樣,今天還是怎麼樣,除了今天的吃飯、睡覺以外,跟昨天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他再也不能夠去學習新的東西,我覺得這樣不好。就是說你不要聽到一些觀念跟你不一樣,就馬上把它切斷,不要這樣,你聽聽看嘛!

一個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的修正自己,不斷的讓自己的思想不斷的圓滿、不斷的進步,你就是保持謙卑了,先聽聽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種誠敬之心。

三、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思念)那麼我們今天有很專心,也很恭敬心把這個法聽進來了,但是離開講堂之後,沒有數數的去思惟,一下子就忘掉了。這樣,就非常可惜,沒有把這個法把它堅持,把它相續的堅持下去。

我個人覺得這三個過失,最嚴重的過失是第二個心中有邪執,我們不能夠保持謙卑的態度跟別人學習。

我自己是佛學院畢業的,當然,我在佛學院聽過很多老師上課,累積很多老師的經驗,得到很大的受益。那麼我畢了業以後,我聽了很多很多長老的錄音帶,甚至於有的長老,是不相信淨土的,甚至於裡面還批判淨土的。其實我離開佛學院以後,我衝擊很大,我到底該怎麼辦?但是這個法師有他的好處,有他的優點。後來我就是看了《聞法儀軌》以後,我覺得我應該調整我自己。因為,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我們不可能改變外在的環境!這個你要永遠知道一個觀念,就是山不轉水轉,你這個水到這個地方,山是不可能轉的,只有你水轉而已。不可能說哪一天說,山為了你改變,不可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師的思想跟我們完全一樣,不可能。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不聽。不聽你就永遠不能進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樣。尤其你出家越久,越發覺選擇一個善知識越難,讓你進步更難,甚至於這個善知識他唯識、天台、中觀都非常強,但他就是嚴重的批評淨土,你怎麼辦?那我問你怎麼辦?你必須調整自己!

我為了跟他學習這一部份的優點,我必須包容,這一部分我聽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轉換。但是重點是我要聽他對我有幫助的地方!

你別無選擇,因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不可能遇到一位圓滿的善知識,但如果你這麼挑剔的話,你永遠沒辦法進步!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你心念轉變一下,你就進步很多了。

你看,我講實在話,一個人他敢講一個錄音帶出來,他沒有花三、五年的時間,他不敢講錄音帶的,他的心得精華都在裡面。他敢講一個課程,他經過三、五年的學習,你謙卑的跟他學習,直接吸收他的精華,你得到最大的便宜。

如果你不跟他學習,你自己看註解,你要看到什麼時候?我問你看到什麼時候?雖然他的思想有問題,但是我們會過濾嘛,沒關係,我們把他不好的地方,我們心存保留,把好的地方吸收過來。我跟這一個長老,學習這一部份的優點;我跟另外一個長老學習其它的優點,你自己就進步很快。

所以我們保持謙卑,對自己有幫助,重點在這裡。

我講實在話,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是十全十美,因為他把心思放在這個地方,他其它方面就會不足,那你怎麼辦?

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環境,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只能夠怎麼樣,把這個環境把它利用到對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優點。而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你要有足夠的謙卑的心,那麼這個是我們一種學習的心態。

所以你看,一個人不同的學習心態,會讓一個人裹足不前,也會讓一個人每天不斷的進步,這個心態非常重要。

同樣的環境,你看,他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但是他為什麼有進步,你為什麼都沒有進步呢?那是心態不同!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乙二、依六種想。

我們把它先念一遍,那麼前面是講到遠離過失,這以下是我們必須要建立的想法: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

那麼當我們在聽聞的時候,最好的心態就是把自己當病人。

很多人他為什麼不肯聽經?我看很多人出了家以後,好像前面幾年聽經,到最後都不聽經了,為什麼?因為他認為自己沒病,這件事很嚴重。

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病,這件事就很嚴重了,他就沒辦法進步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是一個有病之人,你非常需要藥物的治療,非常需要佛法的藥物。

我除了講經的以外,我幾乎每一天,除了我今天要講經,我每一天至少都會去聽三十分到四十五分鐘的佛法,每一天。而我聽的佛法老師是不一樣,即便我離開了佛學院,我還是不斷的聽聞佛法,因為我自己覺得我有病,我覺得這對我幫助很大。有時候我聽十五分鐘也不錯,一個人要永遠讓自己保持進步,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你就要讓自己有進步,那麼這當然就是說,你自己要覺得你自己有病,你非常需要這個佛法。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那麼[法]它自己不能宣說的,是要一個有明瞭性的法師來宣說。所以你要聽法,你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遇到人,因為一定要有人才能夠說法,法不能自己宣說。那麼我們對於這個演說法的法師,應該怎麼辦呢?把他當醫生來轉想。

我記得有一次,我那個時候剛出家,差不多四、五年的時候,去齋戒會上課,懺公師父要我去,我就去。齋戒會那些所謂的,除了懺公師父和那些法師,幾乎每一個人戒臘都比我高,輩分也比我高。懺公師父在齋堂就說話了,懺公師父說:我們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醫生一樣的轉想。你不要管這個醫生是不是很健康,也不要管醫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這個醫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了,那就可以了!

誒!這個觀念很正確!這個說法者可能戒臘比你低,有可能,也可能他在其它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重點是他所宣說的這一部分,能夠讓你幫助,你也得要很虔誠的來聽。這個醫生他自己身體健不健康,那是另一回事,重點是他可以把你的病治好。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那麼我們對於所教誡的法,你要把它當作吃藥一樣。不管是這個法的獲得,是多麼的辛苦。我們今天得到癌症,要去求這個藥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藥想,這樣的一種希求心。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要把它當做一個治病。你看我們今天長一個腫瘤,也不是一天、兩天,這五年、十年、無量劫來產生的病。所以你這個,在擦藥的時候,聽聞佛法,為什麼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呢?你這個藥擦一次,有稍微消腫一點,再擦第二次,又消腫一點,沒有一個仙丹說一次就能完全治好的,不可能,都是要慢慢來,要不厭其煩地數數的聽聞。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我們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來源──所有的法,雖然是由法師弘傳,但是法的根源只有一個,都是佛陀流傳下來的,我們要思惟佛陀是最圓滿、最徹底覺悟的大善知識。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聽聞佛法以後,你必須有一個把這個法弘傳給下一代的使命感,這一點也很重要。你不只是自己受用,你希望能夠讓這個法的光明代代相傳,使令這個法久住,要有這樣的使命感。

那麼宗大師說,當我們能夠做六種的轉想,來聽聞佛法,我們就會在這個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這個是聽聞佛法的一個最圓滿的態度。那麼當然這個是講到這個在聽聞佛法的過程的一個心態。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我提出了三點給大家參考,當你聽聞佛法以後,應該怎麼辦?

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是在改變觀念,不是增加知識。

我覺得佛學院的學生,有些人的態度是錯誤的,背了很多的名相,增加很多很多的常識,但是他沒有把他改變觀念。其實這個時代知識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識很容易獲得,你去看這個電腦,你一檢索,知識就秀出來了。知識很容易獲得,觀念很難改變,你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就不能改變!所以我覺得我們聽聞佛法,我們思惟消化的時間太少,所以我們不能改變觀念,這是很嚴重的。所以你要知道: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

你看我們之前有一個觀念,我問大家,很多人說,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好了,所有的教理都不要看了。這觀念對不對?錯誤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點我覺得對淨土宗的傷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器的人,這句話適用;中、下根的人聽到這句話,接受這個觀念就完蛋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為你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信願──對阿彌陀佛的皈依,不只是對佛的皈依而已,還要對極樂世界國土的皈依,包括對佛的皈依、包括對國土的皈依。因為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你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麼你這個念佛跟修禪定是差不多,不能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叫[信願]持名。

所以蕅益大師也說:你不要以為說啊,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說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看我們在聽聞佛法當中,我們就可以調整理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我們聽聞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

每一位法師,都有他的專長跟心得。今天這個法師,把他的心得丟出來,你吸收了;另外一個法師,也丟出一個心得,你也吸收了。但是,當然你要不把它消化,你就覺得沒有事情,但是你一旦你一思維,你就覺得有問題了,有些觀念是衝突的,你看我在佛學院的時候,我的老師都是修淨土的,沒有一個例外,都是傳統佛教的,沒有一個例外。但是我畢業以後,我跟廣泛的很多長老學習,我就發覺很多思想是衝突的。這個時候,你自己要做一個工作,把它融會貫通。

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我再講一次,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一個人都完全一樣。成佛之道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一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的。他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所以他必須這樣對治;這個人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所以他必須這樣對治;你的妄想是另一個方式形成的,你必須有你的對治之道。

孔夫子:吾道一以貫之。

你必須在這麼多的善知識的法當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你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了,因為每一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所以第二個要融會貫通。

三、要付諸行動。

你得到一個觀念,你就要試著去實踐,即便你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於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會很薄弱。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夠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產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

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你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去付諸行動!

所以我是覺得,個人的心得就是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第一件事情,要去改變自己、改變觀念;第二個、融會貫通;第三個、付諸行動。

好,那麼我們這一堂課,簡單的把聽聞佛法的一些儀軌跟大家做一個宣說。好,那我們這一堂課就上到這裡,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寺院晨鐘暮鼓的儀軌

佛鐘包括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不同的佛...

藥師法門的意義及修持儀軌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 我曾給我的《藥師經》...

弘一大師:簡易施食儀軌

先念 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藥師法門》修法儀軌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

因最初多聞之力而成就菩提

問: 祖佛大意,貴在心行;采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文...

在家佛前自受八關齋戒儀軌

(一)唱八支香讚 八支齋體,受持夜朝,關閉諸惡長善苗...

浴佛祝聖儀軌

一、聞板上殿 法會開始前,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放兩...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只要話頭得力,不拘動靜,自然不被他轉

問:古人云:參究,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今之學者,要...

南懷瑾老師:念佛法門

現在,貢獻大家念佛的法門,也就是習慣所稱的淨土法門...

六大進補的誤區

誤區一:用進補代替鍛煉 醫學家對人們提出忠告:生命...

忍辱勝過怨恨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 所謂忍辱勝...

為何地藏法門的要求比淨土法門還高

地藏法門的修學,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錢是一味藥

《全唐文》中收錄了一篇唐人張說的奇文《錢本草》,全...

親身經歷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加持之力

《地藏經》裡面,告訴我們種種的修行的方法。我那年在...

全世界的真相就是假相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於相上言,真的是佛以...

賽月童子

人生如夢,而人就在無常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幻想,所...

相信阿彌陀佛是唯一的救助力量

如果你在臨命終時還會想家親眷屬,說明你這個厭離娑婆...

受菩薩戒的好處

你能求戒,得戒體,就能有相當的把握讓你不去犯戒。如...

修淨土的正經和副經

此前,我們把《西方合論》作了一個剎土門,就是各種淨...

佛教常用讚偈

1.晨鐘偈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

以善心對人,馬上有善報

我以善心來對你,雖然我無求於你,但當我以善良的心來...

【推薦】具足了所有功德的六個字

阿彌陀佛把他因地當中,無量劫以來備修菩薩六度萬行,...

佛說八種大悚懼的事情

這八種大悚懼的事情就是要經常思維八種使我們感到害怕...

【佛教詞典】蓮華藏世界

(界名)諸佛報身之淨土也。為寶蓮華所成之土,故名。...

【佛教詞典】衣缽侍者

指掌管住持資具、錢帛之僧。禪林象器箋職位門衣缽侍者...

【視頻】大安法師《阿彌陀佛跟我是何關係》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跟我是何關係》

【視頻】慧律法師《凡夫二種力道最難斷》

慧律法師《凡夫二種力道最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