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過去的習氣種子就會起現行

良因法師  2021/11/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過去的習氣種子就會起現行

前面第一段講的是凡夫眾生求取世間的聲名,到最後「聲名顯著,身已故矣」沒有意義。接著第二段講修道人,我們修行人如果是追求世俗的聲名的話,結果又是如何呢?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修道人如果是一樣貪求世人的常名,這個「常」就是指的世俗常有的聲名,而不去學道,結果是枉費功夫,而疲勞身形,就是說到最後身心疲勞,對自己沒有幫助,對利益眾生也沒有幫助。

比如有的人他學佛了,但是他也是一片好心來創立佛教的志業,不管蓋道場、組織共修會等等的;當然蓋道場也好、組織共修會也好,本身這個事情也不是壞事,壞在哪裡呢?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沒有配合好好用功。如果沒有好好配合用功的時候,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一糊塗的時候,過去那種世俗習氣的種子就會起現行,開始貪名、貪利、貪財、貪色差不多這樣子。

所以到最後「枉功勞形」枉費很多工夫想要幫助他人,結果呢?「勞形」,自己自利荒廢了!對利他來說,可能眾生得到的利益有限,但是有時候負面影響更大!為什麼?當我們自己本身,比如你在家帶佛教團體的,或者出家帶道場的人,那個出家的大執事,我們如果太忙,忙到最後我們心思散亂,心思散亂的時候,我們就很難以讓底下的人得到佛法真實利益。頂多大家一起培福,到處東去西去,到處培福。

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的,但是福報培完了,回到家裡面,包括我們、包括底下的人都是一樣苦苦惱惱的──一樣。因為這個結要解的話,還是要從結的心來解。就像《楞嚴經》裡面,佛陀把毛巾打個結,打個結之後,把它移到右邊,問阿難說:這樣能不能解?不能解!移到左邊能不能解?不能!移到前面、移到後面都不能解。這個結到處移,不能解;那怎麼樣才能解這個結呢?只有從結心打開,才能夠解這個結。

很多的人因為種種苦惱,世俗的苦惱而來到佛門,來到佛門他是希望得到清涼自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當然會從培福下手,帶他們放生、助念、護持道場,種種的培福來下手。但是畢竟這只是個前方便,這並不是解開這個結的心,就剛剛《楞嚴經》佛陀講的那個譬喻,並不是真正解開結心,真正解開結的心就是要我們認識煩惱,然後去破煩惱,這才有辦法真正去解開他的煩惱,然後讓他得到真正的自在。

這個原理我們都知道,但如果一個主事者,不管在家、出家,主事者本身太忙,心中已經沒有法,沒有道了,他能夠給底下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辦法給!沒有辦法給的時候,大家好一點的話,大家一起快快樂樂的培福,見到面好像兄弟姊妹一樣,你看到我高興,我見到你歡喜,一起培福是好的。

再差的呢?就是一起培福當中一起造業,像有的人放生完了之後,接著去葷菜館大吃大喝,不然就是在佛堂聚會完了之後,下去的時候開始談一些世俗的事情,甚至一起去做些造惡業的事情,到處旅遊,再差的就是到處造業。這樣子雖然他也可以得到一點佛法的福報,佛門當中得到一點福報,但是對眾生並沒有真實的利益,眾生的心還是散亂的,還是貪瞋癡,這樣表面上是好心想要利益他,但是到最後自利不成,利他也不成。

尤其像現在不管各個團體也好,各個佛寺也好,居士團體或是出家團體都很忙,很忙的時候,很忙當中又要保侍正念,基本上是很困難的。

所以變成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就只能停留在修福報的階段,好的是修福報;不好的話在修福報當中還造罪業,包括我剛講的修福報之後,接著開始一起放逸,甚至再嚴重的,在修福報的過程當中,做一些違背因果跟戒律的事情,尤其是犯偷盜,在寺院裡面盜用常住的東西,或者是居士團體本身用錢不清不楚,結果培福是一點點,但是造的業更大,所以叫做「枉功勞形」枉費工夫、身形疲勞,到最後留下的是什麼呢?就是一身的業力跟習氣;業力──所造種種的惡業,習氣──想出頭的習氣,想攀緣的習氣,靜不下來!

像這種情況不要說出家修道,到最後連修道,自己關起門來用功都靜不下來!因為已經習慣動──動慣了。就像那個陀螺轉啊轉個不停!你要叫他突然停下來,是停不下來,他要一直轉,轉很久才能停下來,停下來之後「身已故已」,他轉到死為止。停不下來,所以「枉功勞形」。

底下舉個譬喻,透過譬喻的幫助,我們去感受這個事情的過患。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

就是說做這樣的事情,為了追求名利而來付出的話,這是沒有意義的。你讓別人聞到一點點的香味,但是你本身就像香一樣,已經被越燒越短,生命的長度正在不斷的燃燒當中,不但沒有利;第二個甚至有害,「危身之火,而在其後」這個香不斷的在燒,在燒的過程當中,火仍然在燒,香越燒越短,這個叫「危身之火」。「危身之火」當然包括迅速燃燒生命,這是一個,你如果說燃燒自己能夠照亮別人,那還可以考慮!但燃燒自己結果卻是敗壞佛法,讓大家以為學佛就只是這樣子!表面上看起來是弘揚佛法,但是事實上可能會變成敗壞佛法。

各位不要說出家人,在家人也是一樣,搞個在家團體放生、助念,到最後裡面人我是非一大堆,然後甚至偷盜,違背戒律的事情很多,亂七八糟的事一大堆。

所以就是古德告訴我們說:「凡夫眾生不要做法身大士的事業」,法身大士他能夠廣納無量無邊的眾生一起趣向佛道,帶他們一起培福修慧,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夫眾生就是老實謙虛厚道,走好每一步。因為我們很難在很轟轟烈烈、浩浩蕩蕩的聲勢當中,你能夠保持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個除非你過去生或者你過去曾經很長的時間在修道,在閉起門來修道,不然的話是很困難的。

尤其各位要是有真正關起門來修道的過程,你回憶一下過去你當初關起門來修道時的清淨心,跟現在一大堆人浩浩蕩蕩的動亂的、散亂的心,你會發現這個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心境,不可能居塵而不染、遊戲神通、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那個是說說而已──做不到!就像我們做執事或講經說法,再怎麼忙我們必須要靜下來,定期要定下來。

各位也是一樣,雖然你護持三寶、護持佛法,但是呢─動一動、靜一靜─不管怎麼樣,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功課,不要說「我為了佛法,我可以犧牲奉獻,我什麼功課都不要了!」事實上表面上看起來,你是為了眾生在犧牲奉獻,但是我們要知道──心像魔術師一樣──你被它騙了;事實上它是長養你的攀緣心、貪染心,但是一個外包裝──為了佛法、為了眾生。

所以我講這個不是說發心護持三寶、護持眾生不對,而是什麼呢?謹慎,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走好每一步路。就像我現在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建道場起步的時候,我也是非常謹慎小心,走好每一步路。因為一念差池全體殘,人要走錯路的時候,以就變成走入不歸路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良因法師文章列表

修行人二十種病氣

怯弱氣認為自己根淺慧薄,無力勝任大道。應發大願,立...

明一法師的出家因緣與信心來源

信入佛教一年多了,到現在不但出家了,連戒也授了,我...

我們該怎樣熄滅貪瞋癡呢

問: 法師,都說習氣如瀑流半點兒不由人,那我們該怎樣...

去除煩惱習氣要下狠心

但是我們這些煩惱習氣也不是一生養成的,過去無量劫來...

出家師父的法名為何要尊稱上下

僧人自稱法號有:釋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門某...

能出家修行便是最好的歸宿

我出生在浙江省永嘉縣楠溪江畔的一個古鎮,這裡風景如...

叢林中出坡的意義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開啟中國禪宗僧團制度的恢弘氣...

五百沙門出家證果之宿緣

昔時,佛與常隨諸大比丘眾,游化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天台宗的基本架構

天台宗創立於陳、隋之交,興盛於唐、宋之際,是漢傳佛...

修行人不可耽樂睡眠

若菩薩,懶惰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不知量,是名為...

素食火鍋的做法

現代人重視養生與健康,一般火鍋的高葷高熱量,雖然美...

親見虛老真功夫,方知機辯不是禪

光緒二十七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終南之舉。先命月霞法師...

「十念法」念佛儀軌

希望諸位平常堅持十念法能夠好好用功。不需要太長時間...

蓮池海會相與期,去去莫遲疑

一、反對下的學佛更有福報 曾經有學長告訴我,他學佛的...

八德之孝悌

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

心律法師:生命中的嫉妒苦

歷史上、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於嫉妒的故事。 戰國時期...

淨土法門發願的重要性

發願有什麼重要性呢? 淨土宗講信願時再再強調發願的重...

吃素要從何入手

我知道有不少朋友從心裡面覺得吃素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

《持世經》云: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

人的冤親債主是怎麼來的

問: 請問,人的冤親債主是怎麼來的? 大安法師答:...

受過菩薩戒應發此十大願

一、願我先世及今身所種善根,常繫在心,終不忘失; 二...

失望的牧牛人

佛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擁有二百五...

性如灰

一位修行的人,一直以性如灰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一...

往生後發願回娑婆世界,會不會又再墮落

問: 請問信願念佛人往生後,發願盡未來劫,仗佛願力普...

【佛教詞典】四菩薩行

【四菩薩行】 p0443 瑜伽四十九卷四頁云:菩薩始從勝解...

【佛教詞典】戒為眾善宏基依因所本

羯磨疏·序:「學雖多位,誠戒居先。豈不以眾善宏基,...

【視頻】慧律法師《淨土穢土同時俱現》

慧律法師《淨土穢土同時俱現》

【視頻】大安法師《花季在極樂綻放》

大安法師《花季在極樂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