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

在心念上修,就是要能夠覺察自己的妄念,煩惱生起的時候就能夠警覺,但是你不要一味地去排斥某一些念頭,或者去喜歡某一些念頭,要平等不二地來看一切法,不分好壞親疏,這個就是平常心,就是平心。

大安法師

一般凡夫的看法,總是覺得太容易的東西大概比較低級一點,效果肯定會有限。但恰恰在佛的立場來看,最簡易的方法是最慈悲的、最有智慧的、功德最圓滿的。因為佛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一定不能搞得複雜。能夠把方法搞得最簡易,這就不一般。

大願法師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這樣告訴我們,生活就如同放電影,它的這個動態是由許多許多的靜態的圖連貫,但是過得放快,你就看成是動態了,凡夫的心在妄動,所以欺騙了我們的眼睛,認為世界在動。

大願法師

種種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如夢幻泡影,要有這個出離心,不然的話你被這個境界,被這個世間黏著得太死了,你是無法修的。

弘化社

「積德於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造惡於人所不知,是謂陰惡;陰惡之報,較陽惡加慘。」《格言聯璧》

大願法師

我們來參禪,不要做書本的學生,而要做生命的學生。書本衹是啟發我們的一條道路、一個途徑,不要執著於這個途徑。
 

達真堪布

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因緣和合的,不要去執著。若是自己不去執著,什麼事都沒有。所謂了了分明,心裡知道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所謂如如不動,內心沒有因此而動搖,相續沒有被染污。這就是大自在的境界!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一定要報母恩】當你苦難時,著急時,想到的肯定是媽媽。母親生我們,養我們很苦,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報母恩,《地藏經》第一至第四品講的都是報母恩,而且咱們國土就是以孝為先,佛曾說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就是其中之一。

天台子達照

修行就從身口意三個地方下手,但以心為主。不要刻意去折磨身體,妄想多不是身體的過錯,而是隨時保持安心靜氣的感覺!進步總是在不急不緩時提陞的。
 

夢參老和尚法語

【心亡罪滅兩俱空】「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不管時間長短,你做的業它不會消失的。你要還了,就沒有了。業性本空,唯心造。能造業的是你的心。要妄心消失了,業還存在嗎?所以說心也亡了,罪也消了,心亡罪滅兩俱空,那你就成了,這纔叫真懺悔。

大安法師

清涼國師曾經說,就是觀想毗盧遮那成就的華藏世界海都能破無明。那麼我們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來作為觀想的對境,就能以真如熏無明,就能有效地伏滅煩惱、顯佛性、開智慧。

大願法師

修行不要求真,求真就失去真,求之心就是妄,衹是需要平息種種的知見,」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大安法師

因果報應是宇宙的法則,當我們遭受到不好的果的時候,一定不能從外面找原因。一切法都是我們業識心的種子的顯現。一定是我們種下了這個惡因,才會有這個惡果;你沒有這個惡因,絕對不會有這個惡果。

星雲大師

擁有清淨的心,五濁惡世也是安樂的國土; 沒有清淨的心,縱然置身極樂淨土,也如同污穢娑婆。

大安法師

隨喜功德就是:人家在做功德時候,你隨喜一下,就等於人家的功德也變成了你的功德了。就好像買香,一個人在買香,一個在賣香,你就在旁邊站一下,你就沾上了香味了。一方面對別人的讚歎,能鼓勵別人去行善;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有莫大的利益。這樣自利利他的行為為什麼不去做呢!

達真堪布

為自己,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為眾生,這是一切利樂的來源。把眾生的利益當做自己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利益;把他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纔是最大的快樂。
 

大安法師

當時佛涅槃的時候,摩訶迦葉就思惟到:佛的生身舍利是很多人都會重視的,現在我要關注的是佛的法身舍利。佛的法身舍利怎麼長久住世,就得要結集經藏。所以我們翻開經典就是在接觸佛的法身舍利。一切世間上好的語言、一切宇宙間最深廣的真理智慧,全在佛經裡面。

星雲大師

看到不喜歡的人,把原來對他的厭惡口氣,轉而稱念「阿彌陀佛」,可使自己逐漸有修養。

星雲大師

若愚癡不知進修,反而計較、爭逐、執著地去追求物質生活,怎麼會快樂呢?

大願法師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法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唯是一心,法法平等,因為妄起知見而有愛憎高下,所以參禪頓悟只不過是消盡煩惱習氣以後的赤裸裸地顯露出本來面目而已,本覺本有。

大安法師

常常有居士問:我一念佛就會妄想雜念紛飛,甚至有一些不好的惡念,甚至還會有一些想罵佛的念頭。這些都不奇怪,無量劫以來我們業識的種子就是這個樣子。如果沒有這些,那纔奇怪了,那你不會生到這個五濁惡世裡面來。生到五濁惡世裡面的眾生的心念都是很糟糕的。

大願法師

我們為什麼沒有自由?為什麼煩惱痛苦?因為我們將這麼個本來活力無窮、創意無限的人,經過大腦思維這麼一個框就把他框死了,像那個照相機的取景框一樣,衹能夠看到那個框框裡面,外面你都看不到了。

大願法師

智者的心是無為自在的,愚人在有為法裡面唸唸執著,被自己的觀念束縛了,所以煩惱痛苦,並沒有人使我們煩惱痛苦,也沒有事情能讓我們煩惱痛苦,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執著不生,後念智慧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

弘化社

「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

大安法師

開悟了的人,他如果真的開悟了,念佛求生淨土萬牛莫挽。蓮池大師說,如果一個參禪人說他開悟了而對於往生淨土沒有信心,甚至否定的話,那就說明他絕對沒有開悟。

星雲大師

臨終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亂,念茲在茲,才能金台接引,隨念往生。

弘化社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晚晴集》

大安法師

現在很多人把佛經放在桌面上跟那些雜物放在一起,看經典的時候毫無恭敬:躺在沙發上看,或者一邊挖鼻子,或者摳腳板,甚至放屁,諸如此類。這些不僅得不到利益,而且是一種褻瀆。

弘化社

「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格言聯璧》

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星雲大師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就是「修慧」。

大安法師

很多人把正念就僅僅理解為是念阿彌陀佛。當然這個可以這麼理解,但是不能僅僅局限在這個地方。正念包括他願往生的念還在佔主導地位,這個正念——信、願、行三者,他能夠保持願往生心,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可,才叫正念。

達真堪布

若有人看不起你、輕視你,這時不應該生氣、嗔恨,應該懺悔,還是自己福報不夠、緣分不好,自己應該好好修福報。跟他生氣有什麼用?若是生氣,他看你也是一個凡夫,就更加看不起你了。反之,這時你若是能夠保持穩重,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對方自然就會尊重你了。
 

大安法師

無論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或初學佛的往生者,臨終助念都有好處。已經是佛教徒的,你提醒他曾經已發的願,不要打失,係念佛號,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非佛教徒可能不了解,你得給他開示,法界當中有一尊阿彌陀佛,很慈悲,發了一個大願,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地方,衹要我們念他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會來接我們。

達真堪布

修行不是要練行為,而是要練心態。比如我們拜佛的時候,就要在心裡提起恭敬心。什麼是恭敬心?就是憶念對方的功德,生起歡喜心;反省自己的過患和不足,生起慚愧心。這樣修行,我們纔會有改變,才會有進步。
 

大安法師

人需要一種挑戰,他在應戰的過程當中,他纔開發了他很多生命的潛能,在逆境當中他纔成長得更好。在一個很粗礪的磨刀石上,你這把刀才磨得鋒利。在烈火當中,這個金子才更純淨。所以我們處在逆境,處在冤家惡人堆裡面,你能夠應對,你成長得會更快。

達真堪布

我們還是凡夫,有時候會做一些違背戒律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想:「沒事,過後懺悔一下就行了。」盡管罪業可以懺掉,但是這樣成就會非常慢。好比爬樓梯,剛上一步,就退回來了,再上一步,又退回來了,這樣什麼時候才能上去呢?很難。所以盡量不要犯戒,否則會影響自己的成就。
 

大安法師

《楞嚴經》開始就講「七處征心」,你心在哪裡?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六根之內,七處都找不到心,無心。你能夠無心,當下就是妙明真性。你執著有一個心,就等於在大海當中生起了一個浮漚,你把這個浮漚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整個大海,你執著這個浮漚是大海,你就遺失了整個的廣袤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