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永明壽禪師垂誡》【唐】·永明延壽大師

弘化社

「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勸修淨土文》·【宋】師子峰如顏丙

弘化社

「殺業冤家漸積多,將何情理見閻羅。勸君一路超生法,不如知悔念彌陀。」《勸世念佛》【唐】·永明延壽大師

星雲大師

念佛要三業一起著力:身體緩慢莊嚴地頂禮阿彌陀佛,口中清清晰晰地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意念明明白白地觀想阿彌陀佛的慈悲,三業併用,必能水到渠成。

弘化社

「慣會官方損陷他,巧裝詞訟逞嘍囉。家財漸破招人怨,不如省事念彌陀。」《勸世念佛》【唐】·永明延壽大師

弘化社

「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一函遍復

星雲大師

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因為前面有無限寛廣的世界;如果不能前進時,懂得回頭更重要,因為回頭的世界,跟前面的世界一樣寬廣。

弘化社

「文章俊辯應高科,朱紫榮身志氣多。高官誰免無常至,不如方便念彌陀。」《勸世念佛》【唐】·永明延壽大師

弘化社

「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婬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婬以喪人格,或手婬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婬,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

弘化社

「凡非自己妻妾,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婬。行邪婬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弘化社

「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思歸集》·印光法師鑒定

大安法師

什麼叫正法?正法就是有教法,有修行,有證果,這就叫正法。什麼叫像法?像法就是略遜一點,但還依稀彷彿有點接近。像法當中有教法,有修行,沒有證果。像法就很難證果。那什麼叫末法?末法就是有教法,無修行,無證果。就是連真正修行的人都很少了,更何況去證聖果。

大安法師

戒,就是禁止身口意三業的過非的;定,就是禪定,來終止散亂的心;慧,就像利劍可以斷煩惱、破無明。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由這個戒定慧的因行就能夠得到解脫之果,這解脫之果就是涅槃。

弘化社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印光法師文鈔》·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弘化社

「螺蚌修成珍珠子,鱔鰍誥斗日夜求。蚯蚓尚能知聽法,人不修時空錯過。」《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文》

大安法師

一切不學佛的人,在臨命終時,我們要盡量創造機會讓他聽聞淨土法門。也許有些人不相信,不相信也沒有關係,也給他播下一顆金剛種子。但是也確實有當下相信的人,那他就得到大利益了!所以臨命終時遇到淨土法門,這是要靠我們淨業行人發大心,為他去宣說的。

大安法師

在所有財物當中,偷僧祇物——寺院的東西,罪過很大。因為寺院的財物是十方信眾的供養,是讓出家人安心辦道的道糧,而且供養給僧眾的,它的體性通十方,屬於十方常住物。你偷了這個寺院的東西,你不僅在這個寺院的出家人面前結罪,乃是十方所有的出家人面前都結罪的。

星雲大師

不殺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產,不邪婬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聲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當有人侵犯我們時,我們必定很痛苦,將心比心,別人當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這種不敢侵犯、不忍傷人之心,就是慈悲。

大安法師

念佛法門,大家不要小看,不要以為簡單,在教義上它是圓頓當中至極圓頓,是了義當中第一了義。一般說談般若的空性是很深的經典,但殊不知談從空生出的妙有是更深的經典。真空妙有,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這樣的經纔是甚深經典,充滿著法界當中事事無礙的這種玄門,是中道了義的一個展示。

弘化社

「須知為佛弟子,凡所作為,必須超過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實益,令他相觀而善。若口說修行,心懷不善。於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盡其本分。如是之人,名為假善人。因地既偽,實益何得。 」《印光法師文鈔》·復馬契西居士書一

星雲大師

我人常在閑聊時得意忘形,或一時不留意而得罪了人。如能利用閑談的時間,多念佛號、多觀聖容,不但可以免造口業,還可以增進道業,何樂而不為呢?

弘化社

「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餘門也。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印光法師文鈔》·復周群錚居士書三

大安法師

在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的當下,跟修清淨出世法的佛果,它是不可能兼容的。一定要捨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才能得到出世間的清淨的佛果。所以居士雖然在家學佛,也得內心有點捨的精神,不可能說一方面一點五欲的東西不放下,另一方面又要想得到佛法最高的利益,這就有點貪了,一定要處理好捨和得的關係。

大安法師

定散兩門的利益最終歸結到阿彌陀佛的願心,就是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的,以名號度眾生。雖然有四種念佛,但持名念佛最為捷要,最為圓頓。

弘化社

「柳眉星眼賽嫦娥,玉體時新著綺羅。華容豈可長年少,不如及早念彌陀。」《勸世念佛》【唐】·永明延壽大師

弘化社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宜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勸修淨土文》·【宋】師子峰如顏丙

弘化社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婬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 」《印光法師文鈔》·復甬江某居士書

星雲大師

「佈施」,是給予所需。你畏懼,我給你力量,讓你不怕;你不懂,我講給你聽,讓你明白;你受難,我給予幫助,讓你脫臉。乃至你演講,我專心聽,也是眼耳的佈施;你微笑,也是歡喜的佈施。

弘化社

「西方極樂七寶池,八功德水不思議;底有星沙岸香樹,蓮華湧出化生兒。西方淨土更無過,閻浮極苦罪人多;欲得今生出三界,唯須至意念彌陀。」《五會念佛讚》【唐】·法照大師

大安法師

修行心不要散,不能說今天念這個名號,明天念那個名號,後天再持一個什麼咒。好像佛菩薩很多,一一都要念到,一一都要供養到,如果缺漏一個還擔心是不是會得罪哪位菩薩。佛菩薩都是來度我們的,不會跟我們過不去,大家都能一心來念阿彌陀佛,每位佛菩薩都會高興。所以一定要專。專,行持就正了。

弘化社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佛遺教經》

弘化社

「所宜說者,務須實行為要耳。若學佛之人,不以躬行實踐為事,則與世之伶人無異。在當場苦樂悲歡,做得酷肖,實則一毫也與己無干。如此,便是好名而惡實之癡漢,心欲欺人欺佛,實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過。人尚不能欺,何況於佛乎。務須從腳跟下做去,方好。」《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復許熙唐居士書

大安法師

《觀經》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衹要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觀音勢至二菩薩的名號,都能除無量劫生死之罪。聞名都有這麼大的功德,更何況你還能夠一心憶佛、念佛,那得功德就更大了。

大安法師

對淨土法門來說,你發了成佛度眾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的核心內容。蕅益大師有個判言,叫「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能有深信切願的心就是無上菩提。為什麼?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目的就是為了作佛,作佛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

星雲大師

佛教稱我們為「有情眾生」,我們不能離開感情而生活,但感情應該有所節制,譬如植物不能缺少水與陽光而存在,缺少了水和陽光的植物,固然會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陽光太強,植物仍然會承受不起而死亡。

弘化社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衹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慾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永明壽禪師垂誡》【唐】·永明延壽大師

大安法師

地藏菩薩就是佛門的孝的楷模,地藏菩薩的大願就是由於他在因地當中作孝女所發的大願。所以地藏菩薩的孝與釋迦牟尼佛升天為母說法的孝,這叫同聲合響,同類相感,所以緣起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部勝妙的大乘的經典。

弘化社

「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