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

一心不亂,貫徹信願行三者。不能老是在行上、功夫上談一心不亂,還得要注重信願也有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強調信願,若一日到若七日執持名號,能一心一意成就願力,一心願生,也是感得往生的資糧。這樣,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這位念佛人往生。

弘化社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大安法師

如果有人,哪怕稱南無佛一聲,他就等於是在大乘佛法道裡面所攝,就已得成佛之遠因。稱念一句佛號就是金剛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因緣際會成熟,自然就會破土而出,成就佛果。

弘化社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一念便有餘。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淨土詩韻》畫阿彌陀佛像讚偈·【北宋】蘇軾

弘化社

「若能唸唸在道,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於父母之邦,隨緣常住。」輯自《印光法師文鈔》·與融明大師書

大安法師

我們都有佛的菩提種子,但是如果沒有善知識的緣,它還生不起來。所以大乘經典中特別重視善知識的作用。善知識如慈母、如慈父、如良醫。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的力量。以善知識為根本,以善知識為因緣,以善知識為發起。

大安法師

《一函遍復》這一封大白話的函件,凝聚著印光大師一生自利、自證、化他的心血,凝聚著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精華,也凝聚著儒家的這種做人的學問。

弘化社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輯錄《華嚴經》·行願品

弘化社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弘化社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格言聯璧》

大安法師

淨土法門從哪下手呢?從仰信開始,你去相信。因為淨土法門全體的是建立在佛的果覺的這個層面,佛的智慧是二乘、菩薩不能窺測的,我們業力凡夫更是不能了解,這叫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九法界眾生靠自力不能信解的一個法門。於是我們就得要謙卑下來,惟佛的教法是從,佛叫我們幹什麼就幹什麼。

弘化社

「放生的利益呢?說到高處,不因為有利益才放生,就是看見眾生可憐。要實在講起利益,我們救眾生、教它少被人家網、被人家殺,那麼我們就消災延壽,還確實的!因果嘛!我們把它的生命給切斷,好比這一條鰻魚剁到八段,它就死了,這樣我們的果報也是短壽,同時也是痛苦。」懺雲老和尚開示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就是一個巨大的增上緣,增上就是有一種輔助、加持這樣的一個力量。如果你沒有增上緣,靠自己的一點念佛的功夫,或者修定慧的功夫,要想到極樂世界這樣的十方世界最為超勝莊嚴的淨土去,那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大安法師

對於一個上根利器的人,他聞到佛道長遠,不僅不生退怯之心,而且生稀有難遭之想,他會勇猛精進地去修行。聞佛道長遠而不生退怯,這是要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做得到。菩提心發不出來的人,他一定會害怕的。

大安法師

要得一個相好,一定要有悲憫眾生的心,幫助眾生的心,而且要長遠,相才能莊嚴。現在很多的人想要自己長相莊嚴,實際上要從這裡下手,這纔是真的使長相莊嚴的妙訣。不是在外面搞個整容,單眼皮弄個雙眼皮,塌鼻子弄個高鼻子,反而把自己的容貌搞得越來越糟糕,不可收拾了。一定要有悲心。

弘化社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弘化社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格言聯璧》

弘化社

「隋朝大莊嚴寺的智興法師,在扣鍾時會祈禱「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寒冬極冷,皮開裂掌出血,也不辭辛勞。隋煬帝大業五年,有一亡故男子託夢給妻子說:我不幸病死,墮地獄中飽經痛苦,幸賴莊嚴寺鳴鐘,音振地獄,方能解脫,要報答此恩,就送十疋布給智興法師!」輯錄·《緇門崇行錄譯白》

弘化社

「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弘化社

「「不邪婬」:淫慾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若是邪婬,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不說謊」: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輯錄《德育啟蒙》·印光法師著

弘化社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格言聯璧》

弘化社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輯錄《印光法師文鈔》·阜寧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

弘化社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格言聯璧》

大安法師

正信正見,信仰三寶,皈依三寶,是我們每一個眾生得度的先決前提。

大安法師

省庵大師住世的時間不長,49歲。但這位祖師悲心非常切,拜阿育王舍利啊;《勸發菩提心文》那真是非常讓人感動!還有《懷淨土詩》108首,寫的非常好,對八苦的描述、不淨觀啊,讓我們油生厭離之心。

弘化社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格言聯璧》

弘化社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格言聯璧》

弘化社

「修淨土宗者,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輯錄·弘一大師開示

弘化社

「「守信」: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仁慈」: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輯錄《德育啟蒙》·印光法師著

大安法師

我們在永劫的輪迴當中無明愚癡,常常就表達是暗夜,就需要智慧的火把來照明,所以佛來這個世間開示我們永劫輪迴的苦因,苦因就是有煩惱,令我們證得永生的樂果,涅槃的常樂我淨。這就是佛一代示現的一大事因緣、本懷。

弘化社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輯錄·弘一大師開示

大安法師

信心突破之後,那你這個清淨信心則生實相,這個信願就是你的佛性的表達,就是般若智慧的表達,就是菩提心的表達。你在這時候唸一聲佛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感應道交,阿彌陀佛就能加被你,於是你念佛才能上軌道,才有味道,才法喜充滿。

弘化社

「「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吃虧」: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衹要學吃虧!「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輯錄·弘一大師開示

大安法師

蓮池大師也是宗門開悟的,以後就導歸淨土,他的風格比較敦厚、平實、謙和,教下對華嚴也深有造詣,用宗門教下來闡述淨土,給我們留下一部《彌陀疏鈔》,他的很多開示都非常像長者的風度。

弘化社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時,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輯錄《印光法師文鈔》·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大安法師

佛號什麼人都能念,這纔能體現阿彌陀佛的平等的悲心,才能體現阿彌陀佛最高的智慧,越簡單的越有智慧,越平等的越有慈悲,一定要把這個領會好。

弘化社

「佛言彌陀國,去此實不遠。普告修行人,切勿生異見。佛為法藏時,四十八誓願。願願度眾生,攝受無限量。若有諸眾生,一稱我名號。若不生淨方,我不成佛道!父常念其子,子常念其父。唸唸若相應,還家依位住。」《淨土詩韻》讚安樂國偈·【北宋】楊傑

弘化社

「安徽有戶人家養了一百多隻鵝,吃了鄰居的稻穀竟被打死五十多隻。女主人起初很生氣,但轉念一想:丈夫醉臥在床,要是告訴他肯定要打起來,要是惹出大禍,不如忍了算了!第二天鄰居忽然暴死,丈夫的酒也醒了,嘆道:我昨天要是乘醉去打人,今天必然要家破人亡了!」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