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

我們的心像一個口袋,你裝一點點事情就叫心眼;如果你多裝一點就叫心計;你再裝多一點就叫心機,很有心機呀;裝得太多就叫做心事,心事重重。

大願法師

所以人活著為了什麼呢?活著的意義就在於了解並且開發我們這種覺悟的能力,開發我們自身潛在的像佛菩薩一樣的高貴品質,用禪來成就智慧心,用慈善來成就福德身。有了智慧心和福德身,福慧圓滿成佛道。

微博精選

人的兩隻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要平等看人。人的兩隻耳朵是分在兩邊,千萬不要偏聽一面之詞。人衹有一張嘴,要口吐妙蓮不要出兩面話!
 

夢參老和尚法語

我們學法的人,要是有嗔念,你不要發作,也不要掛在你臉上,再把煩惱佈施給別人。你要把煩惱收到心裡,給人家歡喜;再大的苦痛,你自己忍受,化解。一回、兩回、三回、五回,你自己的煩惱就漸漸輕了,你所給人家的都是愉快,別人所給你的也是愉快,這就加速消除你的業障。這就叫修行。

恆唯法師

原諒是一種生命的覺悟,它更是一種生命的坦白,處事宜寬,做人宜和,能原諒別人的錯誤,不如不計較別人的錯誤。可以這麼理解,不肯寬恕別人的人,起碼是一個固執的人。

夢參老和尚法語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如果你不能夠把佛法跟你現在的工作、生活結合在一起,用教義上所說的話來化解煩惱,就是你的心不能轉變客觀和現實的環境,不能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環境當中,那你學佛和修行所起的作用不大。

大願法師

不管人家是怎樣,你都提供善,你都提供誠實。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上面,你一直保持幸福喜悅的心,這樣就對了。

悟妙法師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慈悲的人,必定是平常的人。他們行走在塵世間,眼神是慈祥的,面色是柔和的,行為是寂靜的,心地是清淨的。具大智慧而若愚,有大才華而無華,福德寬厚而不浮,虛懷若谷而不躁。謙虛隨和,處事無亂,不爭不貪,不悲不喜,不張揚,不攀緣,是低到塵埃裡的慈顏,是自在游舞於日月的風骨。

大願法師

當你還是一個小老闆的時候,你可能感覺不到手中財富的社會價值,以及它帶給你的社會責任。這個時候財富對你來說可能衹是意味著給自己和家人創造優越的生活,這個時候你更多感受到的是財富的私有性而不是社會性。

傳喜法師

吃飯前唱誦: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佛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吃飯的時候,上要供諸佛,下施六道眾生.衹要是佛教徒,我們吃飯的時候都要施食的,連我們洗缽的水,要倒的時候都要觀想,洗缽的水要供養給那些眾生。

大願法師

雞蛋從外面被打破,那麼你得到的是食物;雞蛋從裡面被打破,那就是新的生命。

夢參老和尚法語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愛護一切動物,不論馬牛羊雞犬,飛行的、極小的動物,把它們當做人一般平等看待,因為他們本具佛性與我們無二無別。

恆復法師

你的身後如果中了冷箭,說明你走在他們前面;你會被他們傷到,說明你走得不夠遠,還在他們的射程以內。——所以不要停下來解釋自己,要證明別人是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為此你需要往前走,更努力,平靜而從容。

大願法師

問放射科的醫生:「你自己或親人得了腫瘤或癌癥,你願不願意用化療和放療的方法?」醫生都說:「我們絕對不願意!就是死掉,我們也不會去做化療和放療!」 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了的: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例子,化療和放療,能夠治好癌癥、腫瘤的,但是在治療過程之中所產生的種種痛苦,他們都親眼目睹了。

天台子達照

《用功辦道》參禪者用功下手處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時刻照顧好無所得的於事無心,凜然一覺。對治習氣可以兵分兩路:一是安住法,安住無為,隨其自然消除習氣。二是激進法,靠別人的指導和自己的警覺,發現習氣,立刻改善。自力他力,定力慧力,空力有力,共同努力,早日成就,救度眾生,圓滿菩提。
 

大願法師

心裡面生起貪慾的時候覺知心貪慾。比如說貪愛財、色、名、食、睡五欲,或者有些人他不貪愛那些,但是他執著於禪修時候的快樂的體驗等等,這些都是心貪慾。

慧海之光

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濤濤,悲願無盡化金橋。深達法空成佛易,橫生我執做人難。貪念是眾生生死之本,瞋恚是惱害苦毒之源。唯有佛陀所教之無我真諦能熄滅貪婪,破除人我之妄,化暴戾為祥和。以無邊之慈悲心胸,度化無量之苦海眾生;以廣大之智慧法眼,透視宇宙人生之因果真相。

天台子達照

《過好人生》:人生沒有世事如意,看淡就好;人生本就無常變幻,看開就好。陽光每天都適時升起,衹是雲朵時而遮蔽,知道就好;自心本質沒有瑕疵,任它風雲變化,隨緣就好。衹要自己一路走得正道,路途艱辛不必計較,心安就好;衹要自己是高山,永遠站在藍天最近的地方,明白就好!不染塵埃,人生過好!
 

佛教慧日

天地萬物都是有靈性的,要尊重天地萬物,修身養性,要積德。這樣天地萬物都保護你。好風水,有德者居之,沒有德的人,你住在那兒,風水就變了。為什麼?風水不是死的,風水是活的。因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天地萬物覺得你有品德,你這個人有德行,就喜歡你,就護你,護你就是好風水。——傳喜法師

大願法師

不肯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衹是在境上改變,不在心上改變,所以衹是不斷地、重複地犯錯誤而已。

傳喜法師

不是所有的淚都是傷心的淚,傷心了會流淚,高興了也會流淚。一個生命昇華時,他也會流淚,像弘一法師一樣,弘一法師跟侍者說:「等會我流淚,你不要幫我擦。」他然後就寫下那四個字「悲欣交集」,弘一大師涅槃之前最後的那幾個字。其實那種淚用「悲欣交集」四個字也講不完,也沒辦法去描述的。

眾生之家

每一天提醒自己,如果你不聞、思、修教法,不念誦祈願文和咒語,在死亡時,你將無依無靠。死亡是確定的。如果你等到死亡降臨時才開始修行,那就太遲了。 想一想你為什麼修行。為了無病長壽,或增加財富和影響力而去修行,是狹小的目標。你要為了自己和他人從輪迴痛苦中解脫而修行。
 

夢參老和尚法語

如果對佛法真正有信心,身業絕不再造殺、盜、婬的業;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絕對斷除的;意業的貪、嗔、癡念也已經不起了。或者是起了這種念,前念起了,後念馬上就止住,絕不相續。這就是入了信位的菩薩。

微博精選

如果你剛剛遭遇到苦難,那麼,請一定要懂得看破、放下。人生的苦難固然是過往所造的苦果,但可以藉此消除曾經所造下的惡業,為什麼不能笑著面對,然後重新開始呢?如果處於逆境,請你放下仇恨,放下貪瞋癡,心懷慈悲,常懷感恩,用一顆柔軟的心去化解矛盾,他日因緣會聚時,自會有一番柳暗花明的景象。
 

夢參老和尚法語

佛法裡講的空理,我們要明白,空而不空。不是像我們說什麼都沒有了纔叫空,是說你在任何事物上頭,都不要執著,《心經》就是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執著,把什麼事情都看成是假的、空的、不是真實的,一會兒就過去了,就看破了。看破了,你就不執著了,不執著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就變自在了。

大願法師

如果遇到障礙的時候,不要從外面找原因,要從我們的觀念上來尋找原因。無論是經營之道,還是解脫之道,都應該從此地開始,我們要能夠突破觀念的局限和障礙。

微博精選

當你想行動或說話時,首先檢查你的心,然後,堅定地如法行動。當你覺得心中有貪慾或嗔恨時,就不要行動或說話,就像木頭一般如如不動。——寂天菩薩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世間的事物沒有永恆,都是變化不定的,這種現象就是無常。如能常時這樣觀想,無論在順境逆境中都會幫助你看開,放下遠離煩惱。

佛教慧日

聽經聞法最好進入一種定的狀態,因為佛法不僅是用耳朵來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來聽,用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反聞聞自性——觀自在,讓佛性在聽經聞法的過程中能夠顯發出來。———傳喜法師

全球佛教在線

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毀滅人衹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佛教智慧

生活在娑婆世間,每個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頓。然而,有的人,身處豪宅,但夜夜輾轉難寐;有的人,四方雲遊,卻席地也能安眠。因為,真正的安頓,是內心的安頓,心若沒有了歸宿,到哪裡都是流浪。正所謂「此心安處便是家」,當你真正放下物慾馳逐、放下自我執念,以平常心面對一切時,你纔能做到隨遇而安。

微博精選

如果你愛虛榮,攀比心,嫉妒心都比較強,那麼不管你外在的財富有多少,你都會覺得比不上人家,會覺得很煩。所以,你若想得到幸福,想要心安,把自己攀比心、嫉妒心轉化為平等心,隨喜心,那麼你自然就不會有煩惱,而時刻都處在一種快樂,歡喜狀態之中。

夢參老和尚法語

惡念跟善念,表面上看是兩個,實際上就是你心裡起念的一個念頭,一念。眾生跟佛平等,如果你有貪、嗔、癡,就是眾生;沒了貪、嗔、癡,就是諸佛,眾生跟佛沒有差別的,就在一念心當中。

大願法師

做企業猶如逆水行舟,伴隨著企業的長大,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壓力和經營風險也會越來越大,企業家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如果他沒有開啟內心的智慧,煩惱也會越來越多。

夢參老和尚法語

《大乘起信論》講「熏習修」。你感覺你哪一樣煩惱重,你就慢慢熏習,直到改變了。如果你一天在香鋪裡頭,你出來滿身是香的。如果你在魚市,你出來都是臭的。這就是熏,如果大家二六時中,常時憶念三寶或在自己的小佛堂,寺院中共同地學佛、共修這就是熏習。久之也會產生力量。

大願法師

一個最簡單的入手方法就是要將我們一直問「為什麼」轉過來問「是什麼」。如果你一直問「為什麼」,實際上你就會一直進入到大腦思惟的識性運作,而整個人變得非常緊張,而身和心處在一個生滅狀態,我們和世界處在一個二元對立狀態之中。

慧海之光

婬心不除,塵不可出。佛陀對出家眾是主張絕對禁慾的,事實也是愛慾總是最嚴重的繫縛,若不根本斷除,豈能得到清淨解脫,所以世尊要求行者必須斷淫慾,修梵行。縱使多智禪定現前,但若不斷婬,則必落魔道。其實婬戒對修學佛法之人是關係甚重的,當在知慾海中翻滾,在愛河裡浮沉,是眾苦之源,障道之本。

恆唯法師

不要糾纏於煩煩惱惱的來源,活著不容易誰都清楚,如何讓幾分,如何退幾分,是涵養不是軟弱,保持自己對生活的冷靜,不要等到煩惱重重再去反思,靜下來的時候,抽幾分鐘去想一想,自己的尺子只適合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