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發現孩子跟我們距離愈來愈疏離,我們一定要想,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我們關心得太少?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處得不好,絕對不能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一定要回過頭來想:「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才會呈現這樣的結果」。當我們都能把原因找出來,就會愈活愈明白,要學習做一個明白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中國有一句話叫「無債一身輕」。假如每天都想著要還債,縱使每天坐的沙發、睡的床都很高級,我看那個日子也沒什麼味道。這樣的生涯規劃,人生過起來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壓力非常大。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勤是致富根,儉是持家本」。一個家庭要維繫得好,一定要節儉,當然致富就一定要辛勤勞動,絕對沒有白得的午餐。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我們的組織、我們的企業帶不好,不能責怪部屬和員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湯王那句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罪在自己,這是君對臣的一種態度。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心行一如,當我們的心時時能真誠、清淨、慈悲,行為就會與之相應,言語、行為在無形中也會愈來愈緩和,愈來愈溫柔。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就是被物慾給障礙住,所謂「欲令智迷」,而且這個「欲」還會讓人的感恩心也被它障住。我們現在變成,想享受東西,東西都沒有壞就把它丟掉了。為什麼?虛榮心,所以這個物慾、虛榮一上來,我們都不會去珍惜別人的付出,不會去感恩人家的辛勞了,就只想著這個不流行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被寵壞之後,就會形成很多過失與壞習慣。「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沒有學壞,也沒有學好」,有這樣的事?絕對沒有。一個人的學問就像逆水行舟,當你任何事都不做的時候,一定會往後退。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孩子沒有志向的時候,做父母、做老師的就一定要營造機會,讓孩子去薰習聖賢的風範,孩子才會有遠大的志向。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國家真正要教化人民,改善整個社會的風氣,變成良好的風俗,什麼是良好的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每一個人明白道理,知道本分,都敦倫盡分,家庭跟社會的風氣就改善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仁」這個字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是哪兩個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是處處要替他人著想。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擔心,甚至於還擔心我們的下一代。在那一刻,我深刻體會父親對我們這份慈愛。我告訴自己,以後絕對不可以對父母講一句沖的話。當我們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自然而然就能提起這一份孝心。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看任何事情都要從根本著手,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哪裡表現出來的?心。行為是心的反射,言語、動作都是心的寫照,心與行是分不開的。當我們的心是為別人著想時,所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就是利益他人,所謂心行一如。提陞一個孩子的道德學問,從何處下手?從他的存心下手,直截了當,所謂一真一切都真。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孩子沒有志向,我們做父母的要反思,我們有沒有在孩子的心裡表現出有志向的態度?因為要培養孩子有志向,是要在父母、長者立志的環境中去薰習。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為人子在孝順父母當中,我們可以從奉養父母的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這四個角度來盡心盡力。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孩子有孝心,他一切的行為都是孝順的、真心的;一個孩子有了恭敬心,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恭敬的。因此,不要輕視禮儀,不要輕視孩子對長者的禮貌,這些禮儀、禮貌都是從外逐漸內化而成為孩子內心的態度,當孩子內化之後,言語、行為就不離恭敬之心。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規勸別人,雙方也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之上。「交淺不言深」,彼此交情深厚,我們不提醒他,是於情於理不相符,所謂「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就是沒有盡到做朋友的本分。我們待人衹要是用真誠心,就不會偏差太多。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身旁有進忠言的下屬,這對於領導者一生事業的成敗至關重要。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常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諸位學長,我們進去染了沒有?染了多少了?我們可能都有染了,得要把它洗刷乾淨。透過這些經典,來讓我們明白,什麼纔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觀。不然真的是人云亦云,都被誤導了,自己都不知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要時時提醒孩子要常存謙虛,縱使我們的才華再高,但是要知道這個才華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形成的,而是我們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長者給予我們的教導、照顧、提攜而形成的,所以愈有才華就愈應感恩所有的長者對我們的無私付出,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能否成就,絕對不是靠別人來逼的,要靠自己主動、努力、勤奮才能成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的道德學問要時時處處提得起恭敬,提得起寬恕,纔是真實學問。求學問之人,人貴自知,不可自欺欺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做人,首先要學會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論語》裡提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父母對於子女要慈愛,但是絕對不能寵愛。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養出來的,絕不是被寵出來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我們在節約、節儉的同時,也是在斷自己的貪心。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不僅僅衹是利益他人,更直接的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當我們能處處愛惜物命,就不會加以傷害,就不會嗔恨;當我們能捨財作福,真正肯「捨」就能捨掉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慳貪,利人一定利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愛的感覺是溫暖的」,這一點要注意,決不是像情歌一樣,愛得死去活來,那不是愛情,而是「欲」,時時想要控制對方、佔有對方。「欲」是穿著漂亮的外衣,喬裝打扮成愛的天使,你沒有仔細看清楚,就會被它所欺騙。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節儉有三個益處,「其益有三」。「安分於已,無求於人」,生活簡單,花費就少,「可以養廉」,所謂儉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我身心的消費減少一些,來周濟極困難的人,「以賙極苦之人,可以廣德」。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寵」也是教育孩子很大的一個忌諱。寵孩子造成的是不孝。而懂得磨煉孩子,才能歷練他一生的本事。所以什麼是真正的慈愛,我們要細細去思考。有時候你愛之,反而足以害之。慈愛是要有理智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很多朋友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藉口。任何事衹要我們有心,就能做得很好。人與人的交往當中,有一個功課一定要學,就是學會拒絕,不必要的應酬要能推辭,把時間用來做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有「我」,「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這麼多了,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很不高興,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嗎?」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生氣都有一個前提?先想自己才會生氣,不想自己的人,生不了氣。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真正了解社會上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長養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們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家庭照顧好,否則家裡亂成一團,可能就有副作用.要先修身然後齊家,齊家而後才能發揮影響力去治國、平天下,這個次第要謹慎對待.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弟子規》也是因果教育,每一句經文在成就孩子的孝心,孩子的恭敬心,孩子細膩的心,設身處地為人想的心。而這個就像一個種子、一個因種在他的心田,必然招感來福分,招感來貴人,以及招感來世世代代賢德的子孫。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很精闢的家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看這個「道」字,我們讀誦經典就是要當一個有道德之人。這個字的右邊是一個「首」,左邊是一個「辶」部,這個「辶」代表要實踐;「前進」的進有「辶」部,就是代表要力行。所以,有道德之人首先要能力行,能做到纔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古人對這個心性的一種觀察非常細膩。所以我們剛講到的,節儉能夠時時想著可以去幫助別人,甚至於是我們在用水、用電,都能想著省下來可以給世界的人用,我們的孩子從小都是這樣的心境,那他的後福一定大。胸懷天下,胸懷世界,那孩子每天洗手都在積福,每天吃東西都在積福。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西方人的生涯規劃跟東方人不一樣。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戰場,老年是墳墓。他們不注重孝道,人到高齡後,每天在養老院裡面坐吃等死。沒有天倫之樂的老人,內心很孤寂,很空虛。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父子關係是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不是,它是一種天然秩序。當孩子出生時,有沒有人規定為人父者要對孩子很慈愛?沒有。當他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不自主的就會生起無限的慈愛跟關懷,只想著如何讓孩子能健康成長。孩子從小對父母也是非常地依戀,那種愛是天性。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養父母之心,就是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常給媽媽打電話,聽出來母親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這個時代要把好事做好,確實不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善行,一定要盡力幫助他。縱使是一句讚歎的言語,相信對他也是一種鼓舞。因此,不要吝嗇我們的讚歎,這就是成人之美。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生育、養育我們,給了我們身命;老師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導我們,給了我們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我們一生都應該記住父母跟老師的恩德,,都應該對他們孝敬、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