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誦經、持咒、各宗法門,都是佛留給我們的。我們講經說法,以至於辦事、處世為人,盡量保持不離經典,就是不能以我執、自私,不為名、利、眷屬。依著佛經做,都是文字般若。好比誦經,消災免難,增福又增慧,也是有文字般若。」輯錄·懺雲老和尚開示

弘化社

「宋神宗元豐三年,王舜封,奉命出使今朝鮮、韓國一帶。途中遇風濤,船被一隻巨龜背負著行駛,情形危急。舜封很惶恐,朝普陀潮音洞方向祈禱,忽見金色晃耀,現觀音菩薩滿月相,珠瓔燦然,出自岩洞。大龜消失,船才得以繼續航行。歸國後舜封上奏此事,皇帝賜名為「寶陀觀音寺」。」輯錄·《普陀誌》

弘化社

「唐朝的子鄰法師不知母亡後到了何處,專心持誦《法華經》,夜夢東嶽大帝相告:您母親在地獄中備受痛苦。您最好前往禮拜阿育王塔,或許可以解救。子鄰立即趕到塔前,哀泣禮拜,拜了好多天後忽然聽到母親致謝的聲音:蒙你禮拜佛陀舍利塔的功德,我得生忉利天了! 」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餘教修行歧路曲,此門直入坦途平。三祇行遠終難就,十念功成便往生。大石載舟還不沒,蒼蠅附驥始堪行。颺帆順水因風便,何憚迢迢十萬程?」輯錄·《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弘化社

「民國十一年初,定海知事陶在東向上呈文,概述了大師出家修行及在普陀的道德感化事蹟,獲得大總統所題賜的「悟徹圓明」匾額,府縣兩級政府把匾額送到普陀,香花供養,盛極一時。誰知大師對此事置若罔聞,說:虛空樓閣,自無盛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或疑居士敦篤倫常,力修眾善,而且多年念佛,何以臨終尚生惡疽?不知吾人從無始來,所結怨業,莫能悉數。若不念佛,將長劫報復,無有了期。昔戒賢法師尚嬰篤疾,玄奘法師臨終亦有痛苦,各蒙菩薩指示安慰,謂是宿世惱害眾生之報,況博地凡夫乎?!」輯錄《印光法師文鈔》·閩侯羅梓生居士生西記

弘化社

「宋儒恐人各學佛,以致儒門冷落,遂以如來所說治己治人治國治天下,普令眾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根本法,一刀砍斷。令一切人無希向畏懼。徒賴正心誠意,以維持世道人心。既無因果輪迴,一死即了。則正心誠意有何益?不正心誠意有何損?從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晉朝時,北方有逃出來的外族隱藏到漢地某城,北虜首領大怒,要興兵前來。城中所有大人小孩一起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沒多久,天上掉下一物,落入庭中,被風一吹,繞在柱子上。取來一看,是一卷《普門品》!首領很高興,就放棄了屠城計劃,全城因而得以保全。」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聽說西方無量樂,君王便是如來作。不立三光並五嶽,除溝壑,紅霞紫霧長籠絡。四八儀容金閃爍,缽中美味隨斟酌。發願往生真上策,堪呵責!死生路上飄蓬客。」輯錄·《西齋淨土詩》

弘化社

「有一劉姓居士編造了一本《自知錄》,以大菩薩的不思議境界加在主人公頭上。大師見此書後就指出,將自己的境界搬出來與人作則是不妥的。大師慨嘆時當末法,人多作偽,眩惑無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何苦以虛名而獲實禍,至於永劫沉淪呢?」輯錄《常慚愧僧印光法師的故事》·餘池明著

弘化社

「於天理汲汲者,於人欲必淡。於私事耽耽者,於公務必疏。於虛文熠熠者,於本實必薄。」《格言聯璧》

弘化社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格言聯璧》

弘化社

「嘉佑六年,歐陽修夢見一個地方,有十人頭戴冕旒,環坐一起。就問:諸君莫非就是佛門中所說的十王?又問:世人齋僧誦經,為亡人修福,真的有益嗎?回說:怎麼能無益呢!歐陽修自此若有所失,深悔從前排斥佛法。於是將這段奇夢訓誨子孫,在自己臨終前,還誦了《華嚴經》。」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會稽金太公早年打魚為業,後棄捕持齋修行,日持佛名萬聲,從不間斷。有一天,太公無病無痛,卻說:今見彌陀與觀音勢至到門前,大概我要歸淨土了!翌日又言:我已見金蓮花!然後到香案前燒香拜佛,雙手結印,安然逝去。全村皆聞天樂,並異香終日不散。時宋徽宗政和六年。」輯自·《龍舒淨土文今譯》

弘化社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格言聯璧》

弘化社

「後周時燕山的竇禹鈞,其家僕盜取錢財,留下幼女便逃跑了。竇公憐憫幼女,將其撫養成人直到出嫁。公樂善好施,生活儉朴,不蓄金銀,除日常所需等外,收入皆以濟人。公所積功德浩大,五子皆聰明俊偉、出人頭地,公八十二歲臨終時,身無病苦,談笑間安詳逝世。」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聽說娑婆無量苦,人皆染色貪樽俎。玉鏤笙簫金貼鼓,長歌舞,梨園子弟邯鄲女。冬衣紫貂春白苧,涼亭暖閣消寒暑。一旦神魂歸地府,應難取,空教淚點多如雨!」輯錄·《西齋淨土詩》

弘化社

「福建的羅梓生,母逝世後斷除葷腥,專修淨土,參與組織福州佛化社,不遺餘力,還獨自擔任寺廟的修整工作。臨終前十餘日,脖子生了毒瘡,身體忽冷忽熱,梓生想借此病苦,速往西方,於是命家眷助念,十餘日中,身雖有苦,心常能定,正念分明,安詳而逝。時1926年六月初九。」輯錄 ·《淨土聖賢錄白話》

弘化社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渾厚之見,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無疾病纏身,謂之福;無兵凶荒歉,謂之福。」《格言聯璧》

弘化社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格言聯璧》

弘化社

「前面說到我們最好趁年輕健康的時候把功夫準備好。什麼叫做功夫呢?並不是飛天鑽地奇奇怪怪的事,是隨時可以把心靜下來念佛的能力。總之,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對佛的「信心」和要去西方的「願力」都不會動搖、丟掉,都可以很清楚得打電話給阿彌陀佛。」輯自《毛毛蟲變蝴蝶》系列書籍

弘化社

「生產之苦,實為女人最大之苦。(臨產要出聲念,倘心裡默念,不但力弱難以感通,或因努力,有受傷之虞也。)凡念者,無不立即安然而生也!女人平常念佛,自無此苦;即不念之人,臨產肯念,亦有奇效。此時但取志誠,切不可以裸露不淨、疑有罪過而不敢念也!」輯錄《印光法師文鈔》·致謝浴淮居士書

弘化社

「聽說西方無量樂,彌陀聖主垂恩澤。洗我禪心清且白,難尋跡,月光倒射寒潭碧。舊債新怨都解釋,通身變作黃金色。一念須臾圓萬德,真奇特!十方佛授如來職。」輯錄·《西齋淨土詩》

弘化社

「浙江的陶石樑和張芝亭路過大善寺時,買了幾萬條膳魚放生。這年秋天,陶生夢見神僊相告:你本來不該考中,因放生的功德,所以提前一科考中了!榜發後果然如此。陶生心想:放生全賴芝亭一舉讚成,怎麼能把功德歸我一人呢?幾天後錄取的名單發來,張芝亭也在其中。」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李子清客居秀州(今浙江嘉興),數年前長受瘧疾之苦。我就對他說:「衹要你真能相信,定會快速痊癒!」於是吩咐他在瘧疾將要發時,至誠專念阿彌陀佛,他果真依從,當天就好了七、八分,第二天照樣念佛,病就完全好了!子清從此深信佛教,還常把淨土文帶在身上。」 輯錄·《龍舒淨土文今譯》

弘化社

「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就像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等行為,表示慎重和肯定!」輯錄《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弘化社

「須知眾生雖皆在迷,由宿因現緣不同,以致發生逆順二種現相耳。佛性如種子,宿因如播種,現緣如時雨。種子既播於地,一經時雨,能不發生乎?一切眾生,誰無佛性?長劫輪迴,決不能了無宿因。所最關要者,在善知識開導,及自己發決裂心耳。」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善女人何王氏聖緣生西記

弘化社

「「知恥」: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盡忠」: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只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輯錄《德育啟蒙》·印光法師著

弘化社

「有位長者阿鳩留,經過險道時,三四天沒有東西吃,快要餓死了。幸好一個樹神從指頭上化出飲食而救了他。長者很是好奇,樹神就告訴他:「迦葉佛時,我經常在城門邊給人磨鏡,總是舉起右指為入城乞食的出家人指示有齋飯的地方。所以今生受用,全靠這根指頭啊!」」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鬧時煉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格言聯璧》

弘化社

「南北朝時有一位比丘尼慧瓊,道行高潔,持戒嚴謹,粗劣納衣,為全寺表率,曾對弟子們說:我死後不用埋葬,可肢解身體佈施眾生!後來逝世時,弟子不忍宰割,便將遺體抬至山上,讓鳥獸自行來食。十幾天後遺體仍然完整、面容不改,鳥獸也只吃遠處的米,靠近遺體的米都沒有動。」輯錄·《兜率龜鏡集》

弘化社

「明朝華亭縣的顧正心,捐十萬四千七百兩銀子,買了四萬八百畝義田,提供給無力交賦稅的農戶。正心看到監獄中受凍的人,就送衣服,挨餓的人,就送飯食,可贖罪的,就代交贖金,還出錢修理獄室。兩縣地方官把正心的事蹟上報,皇帝授與他光祿署丞,從祀鄉賢祠。」輯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弘化社

「張某善畫虎,故屢養虎。養一虎已死,前年又買得一始生小虎,日須以牛肉餵之,一年當吃二隻多牛。乃玩物喪志,又令虎吃牛,實造殺業,何足稱述?光謂其友曰,宜勸彼以素食餵之,勿令吃牛。又彼日日畫虎撫虎,恐來生托質虎身,則可憐矣!」輯錄《印光法師文鈔》·復許煥文居士書二

弘化社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輯錄·《佛遺教經》

弘化社

「作踐五穀,非有奇禍,必有奇窮;愛惜隻字,不但顯榮,亦當延壽。」《格言聯璧》

弘化社

「北宋范仲淹,篤信佛法,凡是他所治理的地方,一定率先提議建造寺院,興隆尊崇三寶。范公在長白山讀書的時候,在寺院的偏僻處發現一窖黃金,他分毫不取。做官之後,才告訴寺裡的僧人,把金子取出來修寺。宋仁宗時,他陞官為樞密,死後謚文正。他的子孫代代做官顯貴不絕。」輯自《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

弘化社

「慎風寒,節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寡嗜欲,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格言聯璧》

弘化社

「聽說娑婆無量苦,為君一一分明舉。風俗婬邪人跋扈,多囹圄,命終未免沉冥府。檢點惡名看罪簿,因茲惹起閻羅怒。爐炭鑊湯燒又煮,爭容汝,自家作業非人與!」輯錄·《西齋淨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