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

自我貪著,使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覺,欣賞自己的長處,無視他人的存在,甚至嫉妒他人的長處。隨喜,就是從自我貪著中走出來,學會關注他人的存在,欣賞他人的長處。這有助於我們打破自他的隔閡,更好的接納他人。
 

濟群法師

佛像要裝藏,才能有靈。寺院、僧人也應該裝藏。缺少佛法的內涵,寺院不成寺院,僧人不像僧人。因此,讓佛法回歸到寺院,培養寺院學法、弘法的風氣,這是在給寺院裝藏,也是在給僧人裝藏。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一切的佛法,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攝之盡竟。如果你平時沒有其他的修行,十大願王就夠了。「普賢行願品」你難得背誦的,就念這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迴向,以此誦經的功德來迴向佛,報答佛恩;也是報答父母恩,報答三寶恩。如果你平日的修行時間能夠唸唸十大願王也就夠了,以此功德來迴向。

濟群法師

學佛人有兩件大事:一是個人修學佛法,解除人生疑惑,開智慧,斷煩惱。二是傳播佛法,成就無量福德,無量慈悲,也能幫助更多人從迷惑走向覺醒。在菩提道上,佛和眾生具有同等的重要,不學佛無以成就智慧,不度化眾生無以成就慈悲。而悲智具足,福慧圓滿乃能成就圓滿的佛陀。
 

夢參老和尚法語

有道友問,看到空中出現九朵蓮花,跟阿彌陀佛出現在空中的時候該怎麼辦?九朵蓮花,滿空中都是蓮花;沒關係,你不起執著,照念,就是你功力已經有一點了,才有這種現象。是不是魔試驗你呢?你辨別不清楚。魔也好,佛也好,不執著。這個意思懂吧?你不執著這個相,常時有的;你一執著了,以後沒有了。

濟群法師

何謂慚愧?慚,是違背個人做人的道德,生起羞恥心。愧,是違背社會公共道德,生起羞恥心。羞恥心,是止惡行善的心理基礎,也是成為一個合格人的心理保障。佛經說,有慚有愧則有善法,若無慚愧則同禽獸無異也。
 

濟群法師

沒有福報的人,很辛苦;有福報,如果缺乏智慧,也會為福報所累。當我們在消費福報的時候,福報往往也在消耗我們的生命。
 

濟群法師

每個人心中都有佛,信佛、學佛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心中的佛,成為生命的主人,不再繼續做無明煩惱的奴隸。
 

濟群法師

隨緣,並非消極、放任,而是智慧的努力。不隨緣,容易自以為是,一廂情願,結果會帶來許多煩惱。
 

濟群法師

要學會自我批評,但不要學會用自我批評來保護自己,這是凡夫心慣用的伎倆 ,暴露一點小問題 ,用來轉移視線, 以掩蓋更大的問題。
 

濟群法師

信仰佛教,並非在接受一種與己無關的東西。佛教對於人類具有普世的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有困惑、有煩惱,佛教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困惑和煩惱的真相,並提供究竟的解決方法。如果了解這些道理,就會知道佛教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濟群法師

在今天,當過去的很多奢侈品都成為日用品的時候,我們也把本該是日用品的「幸福」變成了奢侈品,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濟群法師

人管不住自己,卻要為此付出代價,承受—切不良後果,怨誰呢?我想是因為生命系統有問題。衹有改善生命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問題。
 

濟群法師

一個人原本擁有很多快樂,因為他不希望看到別人快樂,結果把自己的快樂也搞砸了;—個人原本衹有一點點快樂,因為他樂於和別人分享,結果他的快樂無限的增長。
 

濟群法師

除了基本生存,人類幾乎都在為了我的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而努力奮鬥。這些感覺雖然虛幻,且有很大的負作用,可是人們卻深深貪執著,即便痛苦不堪,也還是欲罷不能。
 

濟群法師

從自我需求出發,在追求財富、身份、榮譽的過程中,需求也在增長,使得幸福成本越來越高;同時也因為對財富、身份、榮譽的貪執,帶來各種煩惱。從利他出發,做事會增長慈悲心,不僅可以給他人帶去快樂,也能化解自己的煩惱。
 

濟群法師

貧窮、匱乏的人,只會不停的索取;富有的人,才會想著施捨。貧窮、富有都是一種心理狀態,並非財富的多少。一個人即便一無所也不覺得缺少什麼,這種人纔是最富有的。
 

濟群法師

病毒都有快速複製和傳染能力,我們的根本病毒貪瞋癡,它也會傳染到各種心行上,依托各種事業存在,並演化出各種新型的心理病毒,讓人防不勝防。凡夫的心理世界基本上都在貪瞋癡病毒的控制之下,因為不知不覺,我們還以為是活出自己了。
 

夢參老和尚法語

佛菩薩天天在我們跟前,你睡覺、你的一切行動,佛菩薩無處不現、無處不有,你周圍都有,每個人都如是。何況你天天念《地藏經》拜地藏菩薩,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念阿彌陀佛聖號念《阿彌陀經》,怎麼會說佛菩薩不加持呢?我們這些眾生心,跟佛心無二,但是無量劫來的染污太重、太深,所以不能進入。

濟群法師

放下特殊身份、能力、貢獻帶來的重要感、優越感和主宰欲,才能享受平常的快樂,輕鬆的生活。
 

濟群法師

美人,古代也指美德之人,現代偏指美貌之人。古人崇尚智慧、道德,所以哲學、宗教倍受推崇。今人看重聲色財利,所以崇拜明星、大款。價值取向不同,追求也大不一樣。
 

夢參老和尚法語

皈依法。法,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發心要有般若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足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導、依據經論去辨別。佛說法是對機的,我們應該怎麼判斷呢?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

濟群法師

持戒,是安裝心靈的防禦系統。修定,是培養心靈系統的免疫能力。修慧,是開啟心靈系統的殺毒功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夢參老和尚法語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閑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沒什麼含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

夢參老和尚的法語

對於修行存有各種疑問的修學者,我一再強調發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發菩提心,也就是厭離世間的心;然後發大悲心也就是救度眾生的心;最後發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衹要有了智慧才能普度眾生。因此對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與佛無二無別,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
 

濟群法師

科技越發達,人性越墮落;物質越豐富,人們卻越不容易幸福。這是我們追求發展所要的結果嗎?
 

夢參老和尚的法語

學習佛法就是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智慧的心指導我們的一切行動,發菩提心,斷惡修善。
 

濟群法師

了解有害和有益的心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為心是苦樂的根源,也是輪迴與涅槃的創造者。唯有做心的主人,才能做世界的主人。
 

濟群法師

沒有正知的心,看不清楚心念活動,對於自己的行為也沒有主動選擇的能力,最後衹能讓煩惱當家做主了。
 

濟群法師

保守、封閉、固執、自以為是,很難進步;擁有開放的心,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別人的長處,才有可能進步。生命就是一次學習的旅程,不僅要學習生存、生活能力,還要學習生命的智慧,這樣才能不負此生。
 

夢參老和尚法語

我們看見的世間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年齡很大的都活得很健康,有年紀很小的病病歪歪的,乃至消失了。壽命長和壽命短,有富的有窮的,這是世間相。但是它怎麼來的?過去積纍的。過去他造的因,現在所受那個因的果。

夢參老和尚法語

現在我們很多道友,自己付出不夠,怪佛菩薩不加持。我可給你們做證,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十六歲就出家了,十六歲之前也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住監獄?當這個念頭一起,知道不對了,為什麼?前輩子做的。

濟群法師

對「我」和「我的」的貪執,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礎,也是八萬四千煩惱產生的源頭。
 

濟群法師

有些人很自豪的宣稱自己沒有信仰,這能說明什麼?說明他並不清楚信仰是什麼,信仰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對人生缺乏深層的思考,不清楚生命存在的永恆困惑。
 

濟群法師

以利他之心,做好本職工作,這樣的人生也很有價值。自私自利者,即便身居高位,富甲天下,貌似風光無限,衹是貪瞋癡的傀儡。
 

濟群法師

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你的認識模式有很大的局很和偏頗,也可能你的判斷標準有問題。
 

夢參老和尚法語

你想明白六百卷「大般若經」,不需要全學,衹要把「心經」學通了,六百卷「大般若經」你也通了。我們受持的時候,或者工作忙事情多,在你受持的時候就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具足六百卷。

濟群法師

如何面對福報?一、不要沉迷於福報中。二、不要讓福報成為不善心行的助緣。三、不要做衹是福報的消費者。四、要惜福。五、要多做善事,播種福田,讓福報可持續發展,乃至成為菩提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