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好面子就是貪名,這些貪著、慾望,這些慾望都會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良心透不出來、真誠透不出來,都是被這個掩過飾非給障礙住了。所以老天要開發一個人的智慧,所謂天助,必須是這個人要自助,一個人能夠不自欺、不飾非,能夠懺悔、振奮,老天爺幫他纔幫得上忙。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從小該教孩子什麼?德行就要擺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識跟技能,這樣你這個慎思才有價值。不然每一次聽一聽,真有道理,講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這麼多人都在補習一大堆,就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沒有真正想透,很難轉變;你真正能夠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氣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我們有利眾的心,也要很清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正己」了纔能「化人」,這先後不可顛倒。沒有「正己」就要「化人」,那是好為人師,那是要去控制別人。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自己能真正做好,這樣的行持,自然能夠感動、喚醒身邊的人的善心嘛。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品學兼優,品是擺在前面;德才兼備,德也是擺在前面。而當孩子無德而有才,這個對家庭跟社會是有威脅的。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經營得好家庭以至於大的家族,在歷朝歷代都有做得非常徹底的家族。比方唐朝張公藝九代同堂,唐高宗去請教他,你是怎麼治家的?其實這個皇帝面對自己家裡的事,一個頭兩個大。張公藝一句話都沒講,拿了一張紙一直寫,拿給唐高宗看,唐高宗一看寫了一百個忍字。大家學到沒有?不能忍的時候怎麼辦?忍。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警覺的人,有福不享,福氣來了,捨掉。捨了又得,得了再捨,自己不過安逸的生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學問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要長時薰修,所謂「厚積薄發」,我們必須有恆心的去學習,不能間斷,三日不讀書會怎麼樣?對!所以不能間斷。你假如讀兩天休三天,絕對沒有效果。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人能弘道」,不是你能背這個經或者查數據告訴他纔是在弘揚文化,你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經教,那個影響甚至勝過講課。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是一種人生智慧。習勞的人才知感恩,常常能夠勞動,能夠付出的人,他纔能感謝別人的付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教」字把教的精神,一個教師的態度、精神表露無遺。上行下傚、潛移默化,這叫身教。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在《四書·大學》裡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道先後輕重的人,他纔能當好父親、當好母親、當好領導,就是先德後才,一定要先重視德行。有才而無德,這個人是危險品,你僱用他的話,他的才華很好,結果沒有德行,可能三年以後你公司的錢就被他捲走了。所以一定要先用有德的人。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有一句話叫「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有人說,「有如神助」,怎麼樣的人能得神助?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人,能得神助。但是「天棄自棄者」,假如我們自我放棄了,那上天也幫不了,身邊的人也幫不了我們。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不要以自己的優點、長處去壓別人,不要以自己所行的善事去炫耀。所以我們處世,事實上都是在涵養道德。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修行之人,時時要「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而且要主動去傚法、去學習別人,「見人善,即思齊」。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結婚,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把下一代教育好,承傳家族的家風、家道,那對得起祖先,對得起父母,也是盡孝道。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我們要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年齡都比較大。所以照顧老人,要像照顧小孩一樣細心。所以這個老天爺也很有味道,很有智慧,讓人有一個循環,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小時候,因為有父母才得以長大成人,父母年老了,那我們要報這個恩,也像照顧嬰兒一樣來照顧我們的父母。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學問能不能提陞,要從根本去修,根本在哪?根本在你的存心。你能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有沒有在孝當中?有沒有在恭敬當中?你時時這樣觀照,你的行為絕對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父母呼,應勿緩」,就是要長他對人的恭敬之心。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當孩子學生有錯誤發生的時候,我們能不動情緒,才能抓住這個機會點教他。所以又要有智慧判斷,又要有修養。不然那個孩子一犯錯,我們火氣馬上來了,「啪」一巴掌過去了,不要說教育了,那都是反教育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聖賢的學術,沒有真誠恭敬學不到。印光大師講的話決定正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老師怎麼說,你也聽不進去,心不在焉,那得不到利益。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清廉是做人很重要的操守、標準。假如人不清廉,人格就喪失了。而且,有廉才能正直。我們看,廉直、廉明、廉能、廉靜、廉潔、廉平。因為廉潔有守,才能夠正直、光明正大,才能夠平等公平地處事。假如沒有廉潔,坦白講,什麼事也看不明白。欲令智迷,只看得到眼前利,看不到對團體甚至於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危害。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家庭教育教什麼?就是教這裡講的三樣,三德,教孝、教悌、教理,理就是整齊。家裡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最好是從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教育的開始,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已經有影響。所以父母要為兒女做個好榜樣,做什麼榜樣?孝、悌、理,做這些好榜樣。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什麼叫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什麼是育?「養子使作善也」,叫育。所以教是上行下傚,所以諸位同學,你現在會教育嗎?這很重要!你要教育別人以前,首先你要能教育好你自己。假如我們連自己都教育不好,有沒有可能把學生、把孩子教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俗話講「教兒教女先教己」。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一個人出生,他的天性就是對父母的愛,從這個愛的原點教育他。所以這個人格德行的根在孝,而他身邊又有兄弟、又有長輩,他要盡「悌」道,尊重長者,友愛兄弟,所以「悌忠信」是他做人的本。道法自然,根是對父母。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真正有志向的青年人,要反覆思量,觀察、檢點自己求學的動機在哪裡、內心深處對這個名利執著能不能放得下。這些東西是污染,要把它從內心裡洗刷乾淨。有一個純淨的心態,才能真正接受聖賢的教誨。意地不清淨,想要接受聖賢教誨,聖賢的教導入不進去。為什麼?被這些污染給障礙住了。
 

蔡禮旭老師菁言錄

看到這個「謹」字,就想到「謹慎為保家之本」,謹慎的態度才能保住這個家道,以至於從自身來講,德行、學問要成就,必然要有謹。不然立名於一身,失之是頃刻之間。

智敏上師

【降魔】不要魔侵犯,重要的是要克制煩惱。如果你煩惱很重,你要避免魔的侵犯,那很困難的。內魔已經很盛了,外魔就要乘機而入。你要避免外魔,你要把內魔降伏。

智敏上師

【小善】好的事情,不要嫌小了:「這個不必做了,這一點起啥作用呢?將來也不會受什麼報的。」一滴一滴水,經常不斷地滴,再大的瓶也裝得滿。同樣,你做善業,雖然是小,但是做多了,有堅定的、有勇氣地不斷去做的話,將來果報也是充滿的。

智敏上師

聽聞正法的時候,就是要考慮將來要成佛麼度眾生。那麼度眾生的成佛的因,要知道,知道因就要聞法,發勇悍的心,聽聞正法。

智敏上師

【緣起】沒有積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也沒有淨治業障,那麼你雖然很努力在修所緣境這個正因,這個道亦難生起。沒有助緣,光是有正因,道是生不起來的。

智敏上師

【敬法】佛在說《大般若》的時候,親自敷設法座。那麼就是說,《大般若經》這個經是非常珍貴的,佛親自敷座,就是尊重這個法的關係。所以說,法尚且是諸佛所恭敬的一個因素,我們更該恭敬。

智敏上師

【我慢】我們對佛禮拜,是折伏我慢。但是很多人對這一點沒有去理會,他拜佛很虔誠,但對一般的人卻是我慢貢高,他以為自己拜的佛多,更貢高,這就錯了,「啊,我拜了一百萬!」了不得。本來是折伏我慢的,你卻以這個資本增加我慢,這不對。

智敏上師

南瞻部洲男女,最能擾亂他們心的首先是色處...當你有這樣的習氣、煩惱的時候,才一接觸(不是有叫一見鍾情嗎?)就是男女一見後有極大的感觸、觸動,覺得好像喜歡得不得了,就是他往昔的習氣形成一種模式,一看到這樣的形色、顯色就會非常地喜歡、非常地貪著,這是觀待於你自己的習氣。

智敏上師

【快速成就的竅訣】要福氣大,那就是佈施;佈施、供養,感到大財富。你要開智慧,要修行能夠成就,你就趕快想辦法法佈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好的修行辦法都供養人家。這樣你的報應,回過來,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

智敏上師

【心猿意馬】心像個猴子,停不來的。猴子你去看看,哪個時候是坐在那裡,安心坐一會兒?沒有的,手腳亂蹦亂跳的。意馬,我們的心意、意識就像一匹馬一樣的,馬也是不肯停的,它衹要還有點力氣,它到處蹦、到處跳的。【如實了知】把窗門關掉,沒有風了,蠟燭的火焰不動了,牆壁上的字畫就看得很清楚。這個比喻說明,要如實了知的話,心要定下來,心浮動散亂,就不能如實了知,所知的都是偏的、錯的。

智敏上師

【慈無量】世間父母的慈有貪慾,只愛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不管,幾天不見,愁得到處求。有慈無量心的人,雖然看到有情極可悅意,比父母看子女還要悅意,要把一切安樂都給他,但是卻沒有一點點的貪慾心夾雜其中。

智敏上師

【逆水與順流】下等的人與最上等的人共住,僅能成中等。上等的、最好的,假使跟那些最不好的共住,不要你花多少功夫、不要努力的,就成了下流了。逆水行舟,要去上游要花很大氣力,也達不到最高的要求;如果順著水下流,那就很快到下游去了。

智敏上師

【破敵】暴惡的有情跟虛空一樣多,全部使他心調柔,不再害人,這是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呢?人家來害,你不要起瞋恨心、報復的心,就等於一切的怨敵都破掉了,一切怨敵就不是怨敵了。釋迦太子要成道的時候,以慈悲心,把魔兵魔將射過來的劍、槍,全都化成花朵莊嚴。這個就是降伏了一切魔、一切怨敵了。

智敏上師

跟煩惱鬥爭的話,不用氣力、不精進,怎麼能勝得過去呢,那你就衹有投降了,做了煩惱的俘虜,就要下三惡道去了。所以要有勇氣。佛弟子和煩惱斗的「勇」要有,跟人家吵架的「勇」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