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一一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55面, 子二、明不還五天。

這地方講到的是四禪諸天的相貌,四禪的共同點他內心的狀態,就是「捨念清淨地」。他一念的禪定中是苦樂二心俱時頓捨,他既不要快樂也不要痛苦,超越苦樂的感受,他就是一念的捨心陪伴他的禪定,所以產生廣大的福德而得大自在。

看經典上佛陀的意思,佛陀是讚歎四禪,在有為的心態當中,四禪是最為殊勝。第一點他不動,他不為苦樂所擾動。第二、照了。四空定也是不動啊?但四空定他的明瞭性薄弱。古德說:四空定為三昧酒所醉,入了四空定就像喝醉酒一樣,那沒辦法修觀,定太強。四禪他的禪定入了剛剛好,沒有四空定那麼深,又沒有苦樂喜悅的干擾。所以他四禪的捨心,是正念分明不動照了,是最為殊勝。

我們前面講到,凡夫的捨念跟外道的捨念,這以下我們講到聖人的捨念,他的相貌是什麼樣。有五天發明三果聖人,他那一念的捨念是什麼相貌?

別示五天

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苦樂二滅,正是說明捨念的相貌,他因為捨心的堅定,對於苦受跟樂受在心中完全消失,他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他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鬥心不交,「不交」就是不再生起。鬥心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追求快樂跟痛苦的心,他不再生起,而且他也不再追求。也就是說,他離開了苦樂,他完全沒有後悔的心。這「鬥心」古德說,因為我們凡夫厭惡苦惱,追求安樂的心中有所爭鬥,我們看到苦惱產生排斥,看到安樂想要追求,這就是鬥心。他那一念捨心,在整個無煩天當中已經生起。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凡夫的捨心是靠禪定來攝持的,而聖人的捨心除了禪定以外,多了一個我空的智慧。他能夠知道在捨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依主宰的我;凡夫的捨心當中有一個自我意識,就是「我」不捨心,還有那個我在,聖人的捨心是有我空相應的。無煩天內心沒有煩惱的擾動,特別的清涼。

無熱天

機栝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栝」,心中的發散。把念頭放出去叫「機」,「栝」是把念頭收回來,他的念頭收發自如。唯一無二,也就是他的內心當中不管是去攀緣什麼境界,或者他把心收回來,他的念頭就是唯一捨心,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研交無地」,他的心跟境之間交接之處已經完全空亡,心境雙亡,連一念捨心的執取也沒有了,叫無熱天。無煩跟無熱,他們說:比較粗重煩惱叫「煩」,比較微細的煩惱叫做「熱」。前面是調伏粗的煩惱,這個地方把微細的煩惱給調伏。他那個捨心被我空智慧的加持,更加的堅定,他連捨心也不執取,連捨心也捨掉。

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這地方是讚歎他那一念捨心,生起種種廣大的妙用:說是這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十方世界指的是整個大千世界,因為三果聖人由於他捨心跟禪定的轉深,而產生一個廣大的天眼通,所以他能夠照了十方世界。這地方的天眼通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前面的天眼通是報通,這地方是修來,是依止禪定智慧所修來,所以他的天眼通特別殊勝,不是前面的報通。

這以下形容他天眼通是什麼相貌:更無塵像一切沉垢。三果的聖人在善見天當中,他在照了整個大千世界的時候,更無塵相;他對外能夠圓滿照見外在的境緣而無有障礙,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種種的塵相來障礙他,連一個灰塵都不能障礙他。「一切沉垢」是講對內,他已經完全調伏內心的這種粗重的煩惱的障礙,如是一類,名善見天。他對外能夠照了一切外在的環境,對內調伏內在的煩惱,所以所見皆善;他不管對外看到外在的環境,對內看到他的內心,完全是清淨的、完全是善良的叫善見天。

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精見現前,是牒前面的善見天,他不管對外、對內他都能夠所見皆善,叫精見現前。陶鑄無礙,正是說明這個天的殊勝,這地方指的他神通的殊勝。到了善現天由於他的捨心跟禪定智慧跟我空智慧的加持,他的神通到達什麼境界呢?好像陶師在製作陶器,又好像「鑄」,鑄匠鑄造種種的金像一樣,能夠隨心自在,做種種的變現而沒有任何的障礙,叫陶鑄自在。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到了阿羅漢多少都有禪定、都有神通。但神通你看《阿含經》,其實神通的相貌不完全一樣。你看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為什麼?他就是陶鑄無礙。

在經典上說,有一天,有好幾個阿羅漢在講堂聽法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個龍王也在旁邊,大鵬金翅鳥它看到龍王就要吃龍王,它那個翅膀一震動就往下衝,衝過來。在座的阿羅漢看到了,大家驚惶失措,因為它速度太快了,第一個時間來不及,阿羅漢要入定,很多阿羅漢他一定要入定才能夠起發神通,最快要七分鐘才能夠入定,七分鐘這只龍王就被吃了。

但這時候,目犍連尊者不得了!他一念之間就能夠變現一個像鍋蓋一樣就把龍王保護住了,使令龍王不受大鵬金翅鳥傷害。所以神通它有空間的障礙跟時間的障礙,空間他能夠所求如願,他要小中變大、要大中變小、要頭部出火、下部出水,他怎麼想那個東西就會出現,空間自在。第二、時間自在,他隨時要顯神通,隨時要把神通結束都可以。

陶鑄無礙是讚歎善現天他禪定的轉深,他內心當中的無所求、沒有罣礙,這個時候使令他的禪定已經到了無障礙的地步,就像陶師他要做出一個佛像,就做出一個佛像,他要變成一個人相,就變一個人相,能做種種的變現而沒有障礙,叫善現天。

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就是說這三果的聖人已經即將成就阿羅漢果,已經快要證得無生了。「究竟群機」指的是他內心的世界,「究竟」指他在禪定當中產生很深入的思惟觀察。他觀察什麼呢?觀察他的「群機」,去看他的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念頭當中它的「機」,這個念頭到底是從什麼來?而將往哪裡而去?我的念頭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那這念頭走掉又往哪裡而去呢?他就在那個禪定的心中迴光返照,不斷的念頭的生起跟消滅,做這種迴光返照的智慧,這第一個。

第二個、「窮色性性」,這地方是觀他的色身,觀察他的色身是由四大假合的,而這個色身再不斷的分析,最後入畢竟空,色即是空。他這時就能夠觀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本來是我空的真理,這時候能夠入無邊際,能夠悟入身心世界一個無所的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究竟」的意思是邊際,也就是說他已經達到了身心世界的邊際,再往前一走,他的身心世界就要消滅,達到若身若心的邊際,叫色究竟天。這個人已經即將證入無生了,就差那無生那麼一點點,就是色究竟天。

我們看「捨心」,前面四禪的諸天,凡夫外道他也修捨心,但他那個捨心是向外,我不要快樂也不要痛苦,就安住在捨心。但是你看三果的聖人,他是迴光返照這個捨心,是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所以他在安住捨心當中,他又不執取捨心的自性,所以他不斷的提升自己,就是他有我空的智慧的觀照。

人天不見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佛陀對五不還天的說明:說: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四禪」指的是第四禪,第四禪當中,他的凡夫有四天,有四位天王。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其實二禪以上就沒有分成天王跟天女,只有初禪才有天王跟天女,二禪以上沒有王民的差別。那麼為什麼叫天王呢?古德註解說:其實是約著四禪當中,他禪定最殊勝的上首來說的。

也就是說,四天當中,即便是禪定最高深的天人,對於五不還天頂多隻有但聞其名而不見其人;因為雖然凡聖同居土,但是凡夫跟聖人所造的業不同。你看,同樣是捨心生長在四禪,但是凡夫是有所得的心,聖人是無所得的心;聖人可以看到凡夫,但凡夫是不能看到聖人的,所以凡夫的四天是感覺不到五不還天的存在的,不能知、不能見。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就好像人世間在曠野深山當中,有很多聖人修行的處所。你看,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山洞,就有很多阿羅漢、大菩薩在那邊住持;雖然我們跟聖人同住在一起,但是我們的六根有障礙,我們有煩惱跟有所得的心,所以我們根本見不到聖人,這道理是一樣的。

這個四禪,我們作一個總結,整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當然四禪的特點就是禪定,但是初禪他除了禪定增上他還有戒波羅蜜增上,他多少靠對業果的思惟產生覺觀、產生訶責煩惱,所以初禪是戒波羅蜜禪定增上。二禪禪定轉深以後,他是喜心增上跟光明增上,喜悅之心綿延不斷,身上放出光明,二禪是喜心增上、光明增上。三禪是清淨增上跟妙樂增上,三禪寂靜妙樂同時現前,一方面快樂,一方面又不擾動他的寂靜,寂靜當中又充滿了快樂。到了四禪就完全是捨心,捨心分成二類:前面的三天是捨心跟福德,廣大的福德現前,能夠所求如願,前面三個;第四個無想天,是捨心跟無想增上。同樣是禪定,你就可以看出它差別的相貌,同樣是禪定,但是心態不同,所出現的果報自然不同。

壬三、總結其名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整個色界的十八天當中,它的特點是獨行無交,未盡形累。「獨行無交」在蕅益大師的註解說:「獨行」是講他的色身,「無交」是指他的內心;就是他的若身若心都無淫慾之事,揀別前面的欲界天是「心跡尚交」,多多少少若身若心,都還有愛慾的煩惱。到了色界以後是若身若心都沒有這件事情。但是「未盡形累」,都還有色身的障礙存在,還不能夠窮盡色身的累贅,自此以還,名為色界。這地方是說明色界的相貌,做一個總結。

辛三、無色界(分五:壬一、簡去迴心不入。壬二、別明四空天相。壬三、更判凡聖二類。壬四:總辨王民不同。壬五、結成無色名目)無色界的天人是沒有業果之色,他沒有固定的色法。譬如說,你出生是什麼相貌,你就是什麼相貌。他的色法是什麼呢?定果色,他想要變一隻小鳥,他可以變成一隻螞蟻,他的色法能夠隨他的禪定而變現自在,所以他還是有色法的。你看,佛滅度以後在經典上說:無色界天流下眼淚就像大雨水一樣。當然無色界的色法,不是凡夫天人所能夠照見的,是聖人才能夠看得到,叫定果色。分五段:一、簡去迴心不入。二、別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聖二類。四:總辨王民不同。五、結成無色名目。

壬一、簡去迴心不入

揀別去掉那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他就不入四空定。其實進入四空天不是好事情,四空天它會使令一個人內心暗鈍,因為定太強,定強慧弱。所以有一類利根的阿羅漢,他在四禪五不還天當中就直接成就阿羅漢,或者直接回小向大,他不入四空天。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這個地方指的是有色界的色究竟天,是三果所住的色究竟天,在色法的最邊際當中有兩種歧路的不同。假設有一類利根的聲聞人,他在一念的捨心當中,他發明智慧,而且是慧光圓通;他有很強烈的我空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在五蘊的身心變化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這時候他這種智慧的光明,特別的圓滿通達,他就能夠直接出離三界,成就阿羅漢果,甚至於能夠回小向大入菩薩乘,這一類就是迴心的大阿羅漢。

這地方佛陀講到兩個差別:第一個是講發心的差別,第二個是講智慧的差別。「善根」的意思是講利根的聲聞。蕅益大師說:聲聞種性有兩種:一種叫直趨小果的,叫鈍根聲聞。這個人他從學佛以後一路走來,從來不看大乘經典,他也不相信大乘佛法,完全接受小乘的思想,然後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一路這樣走上來,這種人他肯定要經過四空。因為這種人法執很重,他斷煩惱他是要一步一步來,不能夠說是師子奮迅三昧。你看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他一下子就跳過去了,因為他空性的智慧特別的高。直趨小果就是說,他必須按部就班,這是指鈍根聲聞。

第二種人叫退大取小的聲聞。這種人是怎麼回事呢?他以前曾經學過大乘佛法,後來被邪師所誤導,退大取小,覺得大乘佛法沒什麼效果,就修小乘法。但是大乘佛法他曾經聞過以後,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種。這善根怎麼樣呢?隨逐有情,眠伏藏識,這善根在睡覺。所以我們這個善根,你聽聞佛法以後,你說好像也沒什麼效果!不是沒什麼效果,在裡面睡覺,能量都在的。能量在等到有一些因緣把它啟發以後把它叫醒,這時善根就出現了。你看舍利弗尊者就是這樣,法華會上三週說法的一個是舍利弗尊者,佛陀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第一個醒過來的回小向大的是舍利弗,因為他以前修過六十小劫的大乘佛法。也就是說,他在修大乘佛法當中,第一個他發過菩提心,第二個他智慧的觀照也特別強。

同樣修空觀,我們不要講假觀,小乘的假觀當然比不上菩薩的假觀,在觀察因緣法的時候,那當然是千差萬別。我們就著總相「空觀」來說,小乘的空觀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是從「不異」的角度。什麼叫「不異」?變化。為什麼是「空」呢?我們人會變化,今天跟昨天不一樣,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樣,所以這身心世界會變化,變化當中慢慢慢慢會死掉,最後終歸於空。

但是你要是利根的人在觀空,他不必從無常變化,他從「色即是空」,因緣生它是無自性,直接從無生觀空,當下就是空,所以他就不用經過很多的過程。我們同樣是受了見思煩惱的干擾,但是離開見思煩惱的過程每一個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快就過去,有些人要走很久。當然這跟你的智慧是有關係的,你栽培的教理,就是你在思惟空性的過程,你是怎麼去思惟空性的,產生的效果就不同。這地方是說,有一些鈍根的聲聞人,他是肯定要經過四空的,否則他成不了阿羅漢,他是講這一部份的人。

壬二、別明四空天相

淨界法師:楞嚴經

四空的意思是「滅色歸空」,他討厭色身;前面的捨心是厭惡苦樂的感受,他現在連色身也討厭,他覺得這個色身是個累贅,他覺得這個身行住坐臥很麻煩,就像一塊肉,你走來走去就覺得是個負擔、是個累贅。所以他就在禪定當中,訶責色身的障礙,讚歎無邊的虛空,虛空是無障礙的,就把色身歸於無邊的虛空,最後色身就消失掉了,叫四空天。

空無邊處天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若在捨心,是指他前面的四禪的禪定當中,他生起厭離苦樂的這種捨心。在捨心當中他進一步捨厭成就,他厭惡色身,他觀想這個色身對他的障礙,如鳥在籠,就像一隻鳥被關在籠子裡面一樣,鳥就飛不出去,就是他的心被色身所障礙。所以他就訶責這個色身如病、如癰、如瘡,然後就覺身為礙,覺得色身是一種障礙,然後銷礙入空,就把色身的障礙給消滅了,而入於無邊的虛空,這就叫空無邊處。他就讚歎虛空的可貴,訶責色身的障礙,最後跟虛空相應,成就空無邊處天,業果色消失掉。

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銷,這是牒前面的空無邊處,他已經把整個正報的色身,還有外在的依報環境消滅了。這以下說明識無邊處的天人,無礙無滅。「無礙無滅」就是說他連無障礙的虛空他也不歡喜,他覺得虛空還是屬於心外之物。他這個時候,他反而迴光返照:虛空是無邊的,其實我的心識也是無邊、也是無障礙的,我應該依止我的心識,那更加的好啊!所以他把虛空也經過他的訶責就消失掉了。

這時候他留下什麼東西呢?留下三個東西:一、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不能斷滅的,是凡夫整個生死的根本。二、全於末那,蕅益大師說:「全於末那」這一句話是說,末那識是完全存在,俱生的我法二執完全沒有破壞,叫全於末那,完全而無缺,第八識、第七識都在。三、半分微細,這是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兩個差別,第一個是攀緣外面這一部份粗的思想已經消滅了,但是攀緣內在的這一部份這微細的思想還是在,就是半分微細,第六意識還有半分的微細的思想,這叫識無邊處天。他覺得虛空雖然無障礙,但畢竟是心外之物,所以他遠離所緣的虛空,而返觀能分別的心識,而在那地方安住,叫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指的是無邊的虛空,「色」指的他的色身;色身虛空都銷亡,乃至於識心都滅。他高深的禪定把第六意識,那個向內攀緣思惟,那微細的那一部份也暫時的把它調伏了,用禪定把它調伏了。這時候他自己感覺到,十方世界已經寂然不動,他感到內心當中已經完全無所住。當然他還是住在末那識的自我意識,還是住在阿賴耶識那無量無邊的有漏的種子當中,他自己不知道,還是有所住。但是他至少覺得自己整個前六識不活動,色身也不在了,虛空也不在了,他自己認為他無所住了,名無所有處。無所有包括什麼呢?色身無所有,虛空無所有,前六識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就是說好像是沒有想;「非非想」就是說事實上還是有微細的想。他介於想跟無想之間,他很像要無想,但是做不到,所以存在於非想非非想。識性不動,「識性」古德說這指的第八識。第八識是寂靜不可斷滅的,第八識怎麼可以斷滅,第八識斷滅生命就斷滅。但是這個人對第八識是什麼心態呢?以滅窮研,他很想用高深的滅盡定要窮究第八識的邊際。

但是於無盡中,發宣盡性,但是第八識的體性就是真如,真如一念妄動以後,真如就變成第八識了,所以第八識當然沒辦法窮盡。他怎麼辦呢?發宣盡性,他在不可窮盡的第八識當中,他用高深的禪定,他要勉強去窮盡他的體性。所以得到兩個結果: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在體性上來說,第八識的功能好像是有又好像是沒有,從第八識的作用功能來說,第八識的功能好像窮盡又好像沒有窮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

我們知道第八識的體性就是真如,所以你沒辦法斷滅。第二、他的功能,他那無量無邊的種子,藏似海,如大海水,你除非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把有漏的種子斷滅掉,你靠禪定你怎麼可能斷除它的種子呢?你頂多是如石壓草,把有漏的種子暫時的伏住。它這地方就是說明「如存不存,若盡非盡」,這地方就說明他是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他是厭色依空,厭離色身,安住在虛空;識無邊處,是厭空依識,把虛空也捨掉了,安住在心識;無所有處,是色法、虛空、第六意識完全捨掉;非想非非想處,就是依止第八識,暫時調伏粗重的煩惱,但是不能真實的斷滅。

智者大師說:四空天是三昧酒所醉。蕅益大師對於四空天他講出一個偈頌,他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其實四空天他的所緣處都是第八識,而第八識正是生死的根本,愚癡的眾生(指的四空定)把它當作本來人。四空定在無覆無際當中,他覺得就是涅槃,其實在一念寂靜的心中,下面有無量無邊的有漏種子,一個都沒有消失掉,都在睡覺,只要你稍微敲它一下,它隨時會醒過來,這就是四空定的相貌。表面上風平浪靜,它私底下是無量無邊顛倒戲論的種子一顆都沒有少,「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壬三、更判凡聖二類。

淨界法師:楞嚴經

在四空天當中來分判凡夫聖人的差別

聖道出離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這是說明四空天的天人,他雖然窮盡色身跟虛空之相,但是不能窮盡我空法空的理性,但空其相,不空其性。但假設是從五不還天,依止出世的聖道。出世的聖道指的是什麼?就是我空的智慧,來窮究我空的真理,這個就屬於不迴心的,這個人他不可能在初果、二果、三果這個過程回小向大,他一定要成就阿羅漢果,然後經過八萬大劫,乃至於經過二十小劫的時間,才能夠成就阿羅漢,鈍根阿羅漢。

我們把利根跟鈍根說明一下,古德說:執事昧理,名之為鈍根。這個人他做什麼事都完全看事相,理觀薄弱,所以他必須從五不還天當中,經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處。空無邊處就二萬大劫的時間,識無邊處要花四萬大劫,無所有處要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要八萬大劫,他要多一般人二十大劫的時間,才能夠成就阿羅漢果;因為他的理觀薄弱,他必須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前進。

凡外還墜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觀想空相而不能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迷漏無聞,迷於有漏的諸天,便入輪轉,無想天死了以後還要流轉生死。這地方是說明,凡夫外道因為執事昧理,一者進步很慢,二者便入輪轉。

壬四、總辨王民不同

淨界法師:楞嚴經

業果為民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阿難!這個諸天指的是什麼?是包括了欲界天,也包括了色界跟四空天,這地方不包括五不還天。這些天人都是凡夫在業果酬答,你因為有什麼樣的持戒、有什麼樣禪定的功德,所以就招感種種諸天的果報,因果酬答報盡以後,還是要進入三界的生死輪迴。也就是說,這種果報都是暫時的,因果的酬報而已,這是指諸天的人民來說。

天王示現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提,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諸天的天王就不同,包括欲界天、四禪、四空的天王,有很多都是法身菩薩遊行三昧,在真如三昧當中,他為了要增進他的福德智慧兩種廣大的資糧,以諸天的果報來修學,而依止這個修學來迴向聖倫,迴向他的無上菩提所修行的道路。我們都知道,菩薩不能入偏空涅槃,他一定要有個生命體,阿羅漢是一成就我空以後,他馬上把生命消失掉。

大乘佛法是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認為生命沒有錯,你把生命消失掉幹什麼呢?身心世界沒有錯啊!錯在你心中的執取,菩薩是借假修真。那借假修真就有問題了,你一定要來生得一個果報。當然有些人智增上菩薩,選擇到諸佛菩薩的國土去;但是有一類的悲增上的菩薩,他又不想離開眾生。在沒有佛出世的情況之下,他又不想到五濁惡世的人間來,那怎麼辦呢?他只好到天上去。

這種菩薩到天上去,那是做天王,遊行三昧,漸次增進;他在那個地方教化天人,因為他不想要跟人在一起,就去教化天上的人。等到彌勒菩薩的下降,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他們再下來幫助佛陀。講到這一類的人,他不想到淨土去,他也不想到人間來,那怎麼辦呢?就是到諸天做天王。

壬五、結成無色名目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以上的四空天,他外在的色身跟內心的心識(前六識)都已經滅盡了,四空定的禪定堅固的現前,已經沒有業果之色,但有定果之色,所以他的色法能夠自在的變現,自在的受用。從此逮終,在整個三界的身心世界當中,他是一個最為極端、最高的境界,在往上就沒有了,三界中的最高,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庚二、總結虛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包括前面所有的整個七趣的眾生,依止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依止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乃至依止禪定招感寂靜的果報。這一類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都不能去通達本妙、本覺、本明之心。他們雖然修學持戒跟禪定,他們都不知道迴光返照,他本具的妙覺明性,而依止一念的妄想,造作很多的妄業。包括持戒、包括禪定,只要不跟現前一念心相應都是妄念,虛妄有三界的果報,所以就在三界當中,就虛妄的隨順於整個業力而沉淪在七趣當中,這叫補特伽羅(數取趣),各從其類;眾生數數的造業,數數的的果報,各隨其妄因,而各擔起妄果,直到有一天他能夠遇到大乘的經典,迴光返照為止,否則這三界是沒辦法停止的,叫補特伽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