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五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9 頁。癸一,明不變隨緣用。

從《楞嚴經》的學習,我們要慢慢地習慣把生命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心性,一個是相狀。一個是能變現的心性,一個是所變現的萬法。那麼這兩個應該怎麼去觀察才比較正確呢?就是「觀相元妄,觀性元真」。你要經常告訴自己,相狀是暫時的,那是緣生緣滅的;而你這一念心性的功德法才是永恆的。我們絕對不能夠為了追求一時的相狀而犧牲自己的心性,那就太可惜了。比方說,我們今天貪一個相狀,你可能會得到一時的滿足,但是你失掉了永恆的功德,划不來的。所以,我們只能夠假借這個相狀來開顯內心的智慧,開顯內心的慈悲。相狀是生滅的,但是這個生滅相狀過去以後,你留下來的是那種功德的增上,這個是恆久可以受用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永恆的,什麼是暫時的。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到底是要追求相狀,還是用這個相狀來開顯你的內心的功德。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然,它的重點在心性,因為心性是真實的,相狀只是暫時的。

我們看佛陀跟眾生面對心性跟相狀的取捨。我們前面講到雜染緣起。眾生是喜歡相狀的,愛著相狀,所以弄到自己背覺合塵,可以說障礙重重。這個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的世界把心性搞壞了。

我們看佛陀,他也面對一個現前一念心性,這個跟我們是一樣的。但他怎麼去經營、怎麼去面對這一念心性、表現出什麼樣的結果?我們看經文。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身為一個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可以說是通十法界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是我們把現前一念心性給糟蹋了,佛陀可不是。佛陀面對任何境緣的時候,他是迴光返照的。我們看佛陀是怎麼面對這一念心性。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佛陀說,我在面對生命的時候,我的態度是這樣:我是用「妙明」(妙明是能觀的智慧),我用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不滅不生」是所觀的理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來觀照這一念清淨的本性,遇到任何事情我就是念念地迴光返照,向內安住。這個時候會產生一個什麼效果呢?我是隨順於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樣一個真實的道理,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把如來藏本具的功德給發揮出來。如來藏有什麼功德呢?它是一個妙覺圓明,而且是像大圓鏡智,能夠「圓照法界」的功德。

佛陀迴光返照,用清淨的智慧來觀照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時候,把這個妙覺圓明、圓照法界的功德發揮出來了。發揮出什麼自在功德呢?在這個生命當中,我會出現兩種狀態:

第一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理事無礙的境界。你看佛陀,於一念心,他能夠一念心性變現十法界的差別。佛陀可以現出佛法界,在沒有因緣的時候佛陀可以現菩薩法界,佛陀甚至於可以現地獄法界,於一切法得大自在,說是「普門示現」。佛陀也可以把整個相收起來,「無量為一」,回歸到一念的清淨涅槃的心性當中。佛陀在心性跟整個外在的無量相,可以說是進出自在。這個是佛陀因為隨順如來藏。這是第一種自在功德。

第二個,「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講事事無礙。佛陀可以把最小的事相來顯現最大的事相,也可以把最大的事相來含攝最小的事相。後面佛陀會講出來什麼叫「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佛陀這種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是怎麼產生的呢?他的關鍵點在這四個字:「不動道場」。因為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面對外在的動盪環境,他內心向內安住,向內觀照,安住在內心的一念心性的「不動道場」,生起不迷不取不動的觀照,所以他能夠產生「遍十方界」。這個「遍十方界」是形容佛陀的心能夠遍照十方法界。在三千大千世界當中,哪一個地方下了多少的雨滴,佛陀都能夠悉知悉見。

那麼佛身呢,是「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佛陀的這個法身,含攝十方的無盡虛空,無有障礙。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個是前面說的「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毛端」是在正報當中一個最小的事相,「寶王剎」是整個依報中最大的。佛陀的生命當中,可以把他身體一個最小的毛端顯出最廣大的依報的寶王剎。這個「寶王剎」就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

能夠「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微塵是依報中最小的,轉大法輪是正報中最大的。佛陀在虛空裡面一個小微塵當中,能夠現廣大無邊的圓滿報身,來演說圓頓的妙法,以最小的依報來攝最大的正報。

佛陀這種「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功德,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因為「滅塵合覺」。佛陀的生命當中,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選擇了放棄對外境的執取,選擇了向內去開顯他內心的功德,向內觀照,所以能夠發動這種二空真如相應的圓覺光明本性的功德,可以完全開發出來。

這個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障礙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唯識學上說,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的生命叫作「自變自緣」,我們自己把它變現出來,然後自己再去受用,自己再去攀緣。那麼這個地方就說出一個道理,說是心境決定我們的處境。其實我們外在的環境是我們內心創造出來的。

比方說,過去美國有一個居士,叫凱瑟琳。凱瑟琳從小的時候看到水就有很大障礙。她不能喝水的,她一喝水的話就很嚴重,她甚至於一洗澡的時候整個人會昏過去。那麼她的體質怎麼就跟水產生這麼大的障礙呢?這個障礙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後來她就讓人家催眠,說她前生跟水結了很大的惡因緣。我們講其中兩次就好。其中有一次,她帶著她的小女兒回娘家的時候,經過一個橋。那個時候下大雨,結果把這個橋衝斷了,母女兩個都掉到水裡面去了。死的時候對水很瞋恨,她對水下了很不好的咒語,起了很不好的名言。這是第一個惡因緣。其次,她有一次因為喝了一個井中的水,得到類似麻風病的病,死的時候很痛苦,她對這個水也非常地痛恨。所以,她多生當中跟水是結惡緣,她把水想像成跟毒藥一樣。

你對水產生這樣的想像,時間久了,我們講,久了以後就產生一種「色空」,凝結成一種「色空」,這個水在你生命當中就扮演了一個毒藥的角色,因為你把它捏造出來就是這樣子。我們說,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在的世界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要改變我們的來生啊。當然,我們今生要改變,說實在的,不容易,因為你今生是過去生已經把它創造出來,所以我們今生叫認命。但是認命沒關係,這個是短暫的,我們還有一個來生。那你現在開始就應該要為來生佈局了。我講實在話,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其實你來生是怎麼樣,你的內心狀態大概那個雛形都出來了;除非你真的聽到《楞嚴經》,聽到《法華經》,真實的那個內心突然間「頓悟」,脫胎換骨,重新檢討你的想法。

那麼,我們怎麼改變我們既有的思想?

我們下一堂課就會講到空假中三觀。第一個,我們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來面對你的想法。它不是這樣,它也不是這樣,後面會講,「離一切相」。用空觀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妄相。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我講實在話,初學者,諸位要有一個觀念:你對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學者:我認為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其實這個不對。你一個初學者沒有資格肯定你的想法。你那麼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沒辦法進步了嘛。你看禪宗,剛去的時候,那一定是,你動一個念頭,一定挨板子。什麼時候才有自己的想法?你要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開始發菩提心,產生新的理想,這個時候重新肯定。所以佛法的修學是先否定,否定門入,肯定門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時候,要廣度眾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個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對自己很不利的,因為你一開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先修空觀,破除我們過去的想法,這個時候你會進步很快,突破得很快。

那麼假觀呢,就要借假修真了,借假相來修真實的功德。心性雖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開顯。海公常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那麼怎麼修呢?比方說,我們拜八十八佛,我們念:「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我們讚歎佛陀的功德,很難,你必須假借這些文字,看到諸佛現前,我們用無量的言詞來讚歎諸佛的功德。所以,我們每天這樣念一次,我們隨喜佛的功德一次。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我們這個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皈依的心。那麼皈依的功德怎麼來呢?借假修真嘛。你不把這個偈頌念一次,你怎麼能夠去發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

你說,欸,我本來就「具足」。執理廢事!假觀就是說,當我們用空觀把過去的跟妄想、顛倒、有所得心相應的假相破掉以後,我們又建立一個清淨的假相,跟三寶相應的假相。所以諸位不要忽略我們的功課,那個功課都是在假借這個假相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我們內心當中破壞了過去的妄想的執著,建立一個清淨的假相,雖然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今生,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來生。因為你心態改變了,你未來的因緣就改變了。但是今生要改很難,因為它業力已經現出來了。所以它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同樣是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凡夫因為向外攀緣執著,所以弄到自己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煩惱,障礙重重;佛陀用妙明的智慧來觀照不生不滅的本性,結果佛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種種的自在。同樣在一念心性當中,一個是向外攀緣,一個是向內去好好地觀照,好好地去開發它的功德,就有不同的結果。

這個講到一心隨順染淨的因緣而有不同的染淨的作用。

癸二、明隨緣不變之體 分三:子一、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子二、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子三、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我們看癸二的「明隨緣不變之體」。

這個體當然是最重要的,功德的妙用是來自於對內心自體的了解。分三段:第一段,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第二,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三,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就是我們說的空不空義。這一段正式顯現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子一、明隨緣不變如實空義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看第一段,說明隨緣不變當中我們本具的這種如實空義。什麼叫「如實」 呢?就是它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這個空是本來如此的。我們看經文。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這個是總標。前面是講到這一念心性隨順迷悟的因緣而顯現十法界差別的果報,這個地方再講到十法界的差別果報當中,我們沒有失掉一念的清淨的本性之體。如來藏,就指的我們眾生本具的這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性是怎麼回事呢?「本妙圓心。」蕅益大師說,「本妙圓心」這四個字,關鍵在這個「圓」,就是圓融無礙的意思,也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思。這個地方「如實空義」,就是在顯這個「圓」,表現這個真諦理。

我們看這個「圓」是什麼意思(圓融無礙)。看經文。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的如實空啊,它本身不是三界六道的雜染果報之法。「非心」,這個「心」指的是一切的心法;「非空」,這個「空」指的虛空;「地水火風」當然是七大。我們這一念心,它本身不是七大之相,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不是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也不是六識。等於它不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

我們前面講到,我們剛開始在修心性的時候,先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要做的。你不要老是在外境活動,你遲早會產生障礙的。「帶回家」以後,第一件事情,空假中第一個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想法。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輪迴,我們就是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產生一個我愛執。有這個我愛執,就有一個我愛的跟我所愛的。我所愛就是七大四科之相。我們愛著七大,我們愛著四科,所以就使令我們很難跳脫三界的果報。所以佛陀說,你現在開始要告訴你自己,我的心不是這樣子的,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我的心本來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本來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都是後來才有的。表示說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不能夠只是限制在這樣子而已。所以,破除凡夫對於七大、對四科的執著,這是第一個。

我們看看,講到出世的聖人,佛陀也給他一些建議: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這個地方講到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有順逆兩種觀察,順的叫流轉門,逆的叫作還滅門。

我們先看「順」的,「非明無明」。這個「非明無明」要跟第三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配合起來,這個地方是流轉門。這個「明」當然是觀照,我們觀照「無明緣行」,乃至於「生緣老死」。這個是流轉門,要否定,沒有所謂的十二因緣的相狀可得。

還滅門是「非明無明盡」、「非老死盡」,這個第二跟第四要合起來,還滅門。就是說,你要觀照這個還滅門也不可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滅。這個還滅門也不可得。

緣覺人能夠跳脫五陰身心,從十二因緣的順逆觀察而證得我空的真理,說「照見五陰皆空」。但是緣覺人他也有缺點,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緣覺的這個層次。為什麼?佛陀說,他產生了一個法執。他破除了三界的我執,但對這個十二因緣的法執特別的堅固,所以他就很難再向前邁進一步。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性是有無量的可能性,他可以做得更好。那他怎麼辦呢?他必須要在所有的因緣當中加一個「非」,來告訴他自己,其實生命當中本來沒有十二因緣可得,沒有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也沒有十二因緣的還滅門;那只是一個對治煩惱的假相,要破除這個法執的相狀。

我們看聲聞人,佛陀給他什麼建議。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滅道」等於四聖諦。聲聞人是把生命分兩部分來觀察:「苦、集」 是流轉門,「滅、道」是還滅門。

「苦」就是五陰身心的三苦、八苦。這個苦是怎麼來的呢?是由內心的「集」所招感的。這個「集」就是愛見煩惱,或者說是見思煩惱。苦和集就構成了一個三界的有漏因果。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修「道」。這個「道」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或者講戒定慧,趨向於涅槃。這個「滅」就是小乘的偏空涅槃。道和滅就是一個出世間的因果。

所以,他從四聖諦當中而覺悟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這樣的四聖諦的因而成就四聖諦的功德,叫作「智」跟「得」。這個「智」就是生空智,這個「得」就是偏空涅槃。

小乘聲聞人透過這樣的四諦的觀照,已經遠離了三界的痛苦,而安住在一種四諦的法,跟一個我空智,跟偏空涅槃,而不能夠前進。所以佛陀就告訴他說,你要觀察,你的這一念心性其實是沒有苦集滅道的,這個都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而已,是幫助你超越三界的假相。你對這個假相執著,那你就停留在這個地方,沒辦法前進。所以佛陀就加一個「非」字。

我們看權教菩薩,佛陀對權教菩薩的開示。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非檀那,檀那就是佈施;尸羅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忍辱;羼提是精進;禪那是禪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智慧。佛陀以六波羅蜜的法門來引導權教菩薩:這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依此而修而成就福德資糧;依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智慧的資糧。所謂「福德為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從六度當中而成就安樂、成就解脫。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這到彼岸是什麼意思?佛陀說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而到達大乘的究竟的涅槃彼岸。以六度為因,以到彼岸為果。權教菩薩如果對這個相產生執著,就永遠停留在這個菩薩的階位,所以佛陀要他們前進,就講一個「非」字。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這個「非」的意思就是說,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海公一再強調這個:只破其相,不破其法,否則就偏空了。我們破那個相的執取,但是你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

看圓教菩薩。看佛陀對圓教菩薩,是怎麼個引導他們。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圓教菩薩心中也是有所執取。他執取什麼呢?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阿羅訶就是應供,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這是佛陀的三種功德,三種通號。也不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餘依的無餘的究竟涅槃。常樂我淨就是涅槃四德。對圓教菩薩,佛陀也告訴他們說,你不能夠執著在涅槃,不能執著在常樂我淨的執取。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破相而不破法。我們剛開始,其實大乘佛法對相是很矛盾的,因為你要假借相,沒有假借相你就沒辦法修行。你剛開始不借相怎麼修行?你說我拜佛,你說我面對虛空拜佛,那你有什麼功德?你一定要有一個佛像,你才有功德嘛。那個佛像是不是也是一個「相」啊?如果說,欸,我內心就有功德。那你不去拜,你的功德又顯現不出來。你要假借這個相去拜它,你才會產生那個功德之法嘛。

我們在過程當中要假借這個相,但是你拜久了以後又對這個相產生執著,又產生障礙,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菩薩對相,是又需要它,但是又怕它。因為不假借相你沒辦法修行,但是你對它執著以後,你又產生障礙。產生什麼障礙呢?產生一個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一個馬戲團獅子的故事。你看那個馬戲團起火以後,很多動物就往外跑,那管理員趕快過去。那些過去比較兇猛的動物都關起來,這時候趕快把籠子打開來,很多動物就從籠子跑出來。但是有些動物跑不出來,不是它體力不夠,是它內心有障礙。因為他發覺,只要被關過一段時間以後,關得越久的動物越跑不出來。因為它剛開始想跑嘛,它跑久了以後,它說不可能嘛,我跑不出去了,我一輩子活動範圍就這樣子。它是從曠野中被抓回來,它當然不甘於這樣的一個鐵籠子的相狀。但是它今天這樣子走,明天這樣子走,走了十年以後,它心中產生一個相狀:原來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的範圍,跑不出去了!所以,這個馬戲團的管理員把這個門打開以後,它心中的執著沒辦法打開,它走不出去了,火燒它也走不出去了,就被燒死了。只要這個動物被關過一段時間,三年五年以上的動物,沒有一隻跑得出來。自我設限!

諸位要想想看一個問題,我們思惟一個問題:我們在受戒的時候為什麼發願?說,我從今開始,過去的我死掉了,現在的我又產生了,法王座下添新生!比如說,今天有些人受了沙彌戒。你說你受了沙彌戒,其實你才剛受沙彌戒,你有什麼功德?諸位!他所有的戒今天才剛開始受,還沒有開始持嘛,但是他跟居士不一樣了,他心中有一個願望,他已經正式把他過去的「我」完全破壞,無眼耳鼻舌身意,他把他過去否定了:我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他對自己又捏造一個更清楚的假相出來。你說,你都還沒開始做!但是他已經有這個假相了,他已經開始往那個方向在走了,好過你還活在原地,你還跳脫不出來。所以我們不要忽略我們心中的發願,因為借假修真嘛。

你今天的生命要改變,我講實在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強迫,說我替你發願,沒有用。什麼東西可以取代,發願不能取代。你自己真的說「我一定要改變」!

當然,這個要聽經聞法明白道理。發自內心的覺悟而產生一種願力——從今開始我要作一個改變。你就有希望,而且你要相信你可以改變。為什麼你相信你可以改變呢?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我現在的狀態也是被我過去生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

所以我們在觀真諦理的時候,給菩薩無量的信心:原來,我們回歸到生命原點的時候,回歸到我們生命最初的時候,是清淨本然,是離一切相。我們現在的相狀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我們可以重新再捏造一個更莊嚴的相狀。

子二、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那怎麼捏造呢?看第二段,假觀,明隨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前面在整個不變的體性當中,強調如實空,強調離一切相,它是一個否定的態度。這以下佛陀又重新用假觀來照俗諦理,又安立一個假相。

我們看經文第一段。

淨界法師:楞嚴經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它又同時地具足世間的功德法以及出世間的功德法。它具足世間的五戒、十善的功德,乃至於出世間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功德法。

這個功德法是怎麼來的呢?是「即」。這個即就是當下具足,是如來藏這一念心性當中的一個「元明心妙」所具足。「元明心妙」,蕅益大師說,關鍵在這個「妙」字,這個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議。怎麼說呢?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它本來就具足。這四個字很重要:本來具足。不管你有沒有去開發它,不管你是不是否定它,都沒關係,反正它本來就具足整個諸佛的功德莊嚴、整個世間出世間的功德法。

我們看。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它本來就具足整個人天的安樂的果報,當然它也具足了雜染法。

我們再看四聖法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其實具足整個十法界的染淨諸法。具足這個法,什麼意思?比方說我們念佛,古人會常問我們說:念佛是誰?當然是我們這一念心。那麼為什麼要強調這一念心呢?也就是說,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嘴巴念佛是沒有用,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這個效果是很差很差。那麼為什麼念佛一定要那一念心呢?比方說我今天把錄音帶放著,讓錄音帶一直在念佛,那這樣子它可不可以創造功德?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整個業的造作一定要有心,心為業主,因為心有這個法嘛。因為心具足無量的功德法,所以說,你佛號進來跟心接觸,假借這個佛號因緣把我們往生淨土的功德開顯出來。我們思惟一下,比如說虛空,虛空具足光明,對不對?太陽一定要跟虛空接觸它才能夠現出光明相。太陽沒有跟虛空接觸你怎麼產生光明呢?這個虛空表示我們心性,太陽是一個助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你念佛、持咒一定要有心的因緣在那個地方,你才能夠產生功德。沒有心是不能造業的,善業也不能造,惡業也不能造。所以它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因緣,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緣來顯現你內心的這些法。你用殺盜淫妄的因緣來熏這一念心,它顯現三惡道;你用六波羅蜜的因緣,它顯現諸佛菩薩的功德;你用憶佛念佛的因緣,它顯現往生淨土。假借外在的造作,來開顯你本性的功德。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看看,為什麼說這個「心」是根本。這故事就是講到捨本逐末的故事。

說有一個獵人,他對國王做了很大的貢獻,國王很高興,就賞他一個很莊嚴的弓,弓箭的弓。這個弓是黑檀木做的,柄非常的大。這個弓可以說是天下無雙。獵人看到這個弓,他說這個弓很好用啊,一射能夠射幾百里,但是有一個缺點,這個弓的柄雕刻太平淡了。他這個時候就跟一個雕刻師說,你把這個弓柄的雕刻全部擦掉,用磨石紙把它磨掉,重新雕刻一個巡獵圖,打獵的圖。上面要有晴朗的虛空,要有太陽,有大地,有草木,裡面有很多的動物在那個地方跑,還有很多人開著車子、騎著馬在那邊飛舞。這個雕刻師就照他的話,把整個狩獵圖都雕到柄裡面去了。雕完以後,這個獵人一看,哎呀,這才是一個天下無雙的弓。結果他拿起這個弓要射的時候,啪!這個弓斷掉了。因為雕刻太多,把那個木柄弄得太薄了。這個就是講到捨本逐末:我們為了追逐這個美妙的雕刻相,結果失掉弓本身的功能。

這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這念心,你看它具足了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的功德,但是因為我們追逐某一種相,結果忽略了去開顯它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內心其實有無量的珍寶是可以去開發的,它本來就具足的。這個講如實不空義。

子三、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我們看第三段,明隨緣不變遮照同時義。看經文。

淨界法師:楞嚴經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遮」當然是講遮一切相,講如實空;「照」就是照一切法如實不空。這個地方把空跟不空合起來,空不空——如實空不空義,它同時具足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也就是所謂的「如來藏妙明心元」。

「妙明心元」這個觀念在這個「元」,圓滿無缺的意思。這一念心性本身是離一切相,所謂如實空,但是它又即一切法,又如實不空,可以說圓滿不缺的。

我們看它遮照同時的說明。看雙遮。

離即離非。

這四個字的關鍵在這個「離」,它離開了即,也離開了非。離開了「即」,這個「即」當然是俗諦理。「非」,是真諦理。換句話說,從雙遮的角度,一空一切空,真諦、俗諦都空。

「離即」,離開了俗諦;「離非」,離開了真諦。一空一切空。

看雙照。雙照是假觀。

是即非即。

這個「是即非即」的觀念在這個「即」,也就是說它即是、即非。它當下是俗諦,當下也是真諦,所以一假一切假。

所以,從雙遮的角度,是一空一切空;從假的角度,是一假一切假。總而言之,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就是順入中道的實相。

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們解釋一下。說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

比方說我們一念心把它比喻作一個鏡子,一個清淨光明的鏡子。遠處有一個人站在那個地方,這個鏡子就顯出一個人的影像。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我們看這個人的影像,你說這個鏡子裡面有沒有人?有沒有人?

你說它本來沒有人,沒有錯,即空就是它本來沒有啊;就算有,也不是真實有,如果前面人跑掉,它相就沒有了。所以即空,就是說離一切相。

但是,你說它真的沒有人,它還真的有一個人的相在那裡面。你說它沒有人嗎?即假,它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

那你說這個鏡子到底有沒有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古德講一句話說,不是佛陀要把道理講這麼玄妙,而是道理本來就這麼玄妙。你看大乘佛法講得很奇怪,什麼即空、即假、即中。其實道理本來就是這樣,佛陀只是假借方便。你看,你說鏡子的人到底有沒有?你說它有也對,沒有也對。

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這一念心性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即空即假即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