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一零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30面,庚四、究竟轉依號。

這地方講到究竟圓滿的妙覺他的轉依的功德,這轉依的功德其實是有兩層的差別:

第一層、是從幹慧地到等覺菩薩的階位,這個菩薩稱性起修以後,明白如來藏妙性圓三諦理,依止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漸次,三漸次其實就是戒定慧。這時候,到達了幹慧地,「六根不偶,欲習初幹」,調伏三界的煩惱,乃至到了等覺菩薩,他成就了金剛喻定,金剛心中得到金剛喻定,這個等覺菩薩止觀的力量特別堅固,像金剛一樣,這時候他在金剛心中有生起一個幹慧地。也就是說,我們在斷無明煩惱的時候,是有重重單復十二種的差別,才能夠窮盡妙覺。

為什麼叫重重單復,要兩重呢?第一重就是從幹慧地,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暖、頂、忍、世第一,到十地、等覺,乃至金剛心。他第一重是斷無明的正使,無明煩惱的現行。第二重他入了金剛心以後,到了等覺菩薩的後心,入了金剛喻定以後,他還要再從前面再走一次,他要從金剛心中的幹慧地,金剛心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暖、頂、忍、世第一,到金剛心中的十地、等覺,來斷無明的習氣種子。

他要經過兩重,這個諸位懂了哦!第一重斷無明的煩惱,第二重斷無明的習氣。就好像一個杯子,它裝了酒,你把這酒倒掉以後,它裡面還有一些氣味,入了金剛心的時候,他要把前面幹慧地的習氣再把它斷掉,所以我們習氣是最後斷的。

《唯識學》的觀念也是這個觀念,《唯識學》說:俱生的種子是不能斷的,我們地地都是斷它的現行,只有到最後「金剛道後異熟空」,這時候的種子,在金剛心中突然間頓斷煩惱、所知障兩種的種子。就是這個意思,它二重,第一重斷煩惱的現行,第二重斷煩惱的種子。

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修行的階位講完了!

己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一、總以止觀結。庚二、正以三行結。庚三、復以邪正結)把前面修行的位次作總結。分三段:一、總以止觀結。二、正以三行結。三、復以邪正結。

庚一、總以止觀結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用整個圓頓止觀來總結前面的階位。

「是種種地」,這地方包括幹慧地到金剛後心。當然他所經過的過程不同,他所經歷的地地的過程不同,所破的障淺深不同,但是他的修學方法其實圓教是完全一樣。就好像蕅益大師常常講一個譬喻說:你去鑽一個很厚的牆壁,它的結構當然淺深不同,越外面越薄,越裡面牆壁的結構越堅固,但是它能鑽的鑽頭就是一個,就是一個鑽頭一路的鑽進去。

在整個修行位次當中,依止的智慧是什麼?金剛觀察。這個「金剛」就是依止不生滅心,所生起的空假中的三觀。這三種觀因為他依止不生滅心稱性而起,所以不可破壞,就像金剛一樣,這地方指的是能觀的智慧。他所面臨的境緣是,如幻十種深喻;所觀的境,當然菩薩的所觀境有兩種,一種是眾生法界,一個是佛法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十種的譬喻。

我們根據古德的註解,把它念一遍:「一幻,二陽燄,三水中月,四空中華,五穀響(山谷裡面的迴響),六幹達婆城(海市蜃樓),七夢,八影,九像,十化」。總而言之,他把眾生法界跟佛法界都當作是夢幻泡影,如水中月,如空中華。依止奢摩他,一心三止:簡單講以一心真如為止,依止一念心性稱性而起,以心性為止,生起毗婆舍那,而生起空假中三觀,經過這樣清淨的修證。

什麼叫「修」呢?蕅益大師說:稱性起修名之為修,全修在性名之為證。如是漸次的深入,慢慢慢慢一層一層的假借外在的因緣,對治心中的障礙,開顯內心的功德。層層的、慢慢的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往內深入,最後成就妙覺、成就佛道。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圓教的修學,稱性起修的思想就是「如幻三摩地」。你要知道什麼叫如幻三摩地,你就知道什麼叫稱性起修。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好好體會,你就知道什麼叫「稱性起修」。

這故事是發生在最近美國一個大學生的事情: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有一個體操的選手,這個選手他的名子叫丹米爾曼。這個丹他很小的時候,他就經常看人家在表演體操,他就很喜歡體操。他小學的時候就參加體操隊,他非常的有天份,而且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幾乎平常不是上課睡覺,就是整天在體操的教室裡面練習體操。因為他生命當中只有一個宗旨:就是得到奧運金牌。他也因為體操的關係,就進入了柏克萊大學,他整天就是跟體操隊的人在那個地方練習。經過一年的時間,在奧運之前都有一個會前賽,就是美國全大學杯的一個總比賽,誰得到冠軍就代表美國參加奧運。當然這會前賽是最重要的,還有一年的時間就要比賽,大家都加緊的練習,他是全校教練最看好的體操選手。

後來他就在將近比賽的前一年,他發生了車禍,他騎摩托車跟一部汽車相撞,整個人飛起來,就把右腿給撞斷了。撞斷了以後,經過了復健快半年的時間,雖然慢慢慢也就恢復。但是他恢復以後,他又到體操隊,在練體操的時候他就覺得力不從心,他已經沒辦法表現出他之前的水平出來。所以他的同伴也慢慢的遠離他,教練也跟他講說你沒有希望了,你要永遠退出體操隊,另謀發展。他覺得非常沮喪,因為他覺得他從小就立定要在體操當中有所表現,而得到奧運金牌。所以他晚上經常從惡夢中醒過來,那個車禍對他的殺傷力太大了,毀掉他整個生命的理想抱負,甚至於把他生存的鬥志完全破壞。

有一天,他突然間從惡夢中醒過來以後,他就睡不著覺,他就到外面去散步,走著走著,看到一個夜間的加油站,有一個老人家在為別人加油,他就走過去,他問:你整天這樣加油不會很累嗎?老人說:不會啊!我在服務人群,很快樂!老人家加油完以後就跟這個年輕人丹聊說:我看你心情不太好。他說:對啊!我受傷以後,我一直不能表現我的水平,所以我很沮喪。老人家說:那你先放下吧!你現在也沒事,你乾脆來跟我一起加油,為人家加油,我們也可以順便聊一聊。這個年輕人因為他每一次跟老人家聊完以後,心情就很開朗,兩個就做朋友了。

有一天,他要回去的時候,老人家說:你明天早上把登山鞋帶來,我帶你去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你看了會很歡喜。這個年輕人因為今天心情很不好,他想說一個美好的地方,心情就很愉快。第二天早上就把登山鞋帶過來,老人家就帶他去登山,一路爬山有說有笑,爬了三個小時,爬到了山頂。爬到山頂以後,年輕人說:你不是要帶我看什麼美好的東西嗎?美好的東西就在你的當下。丹他就往地上一看,一塊石頭,他就把它拿起來說:這塊石頭嗎?他就把它丟掉。

老人家說:你今天為什麼會挫折呢?你啊!太重視結果。他說:我跟你講說帶你到美好的地方,你看一路走來,我們兩個人聊得很快樂,欣賞很多的風景,隨著我們每一次的爬高,它的風景就不斷的變化,結果你看到一個石頭,你把它拿起來又丟掉。就像你去追求奧運金牌一樣,你得到了金牌,你還是要失掉,就像石頭一樣,結果是會失掉的;奧運金牌你這一次拿到,下一次就被取代,你還是要失掉的嘛!

他說:你既然喜歡體操,你就應該把體操當作你人生的歷練,而不是去追求金牌,你的問題點就是你的得失心太重,你要用體操的因緣來訓練你內心的專注力、忍辱力,當作你人生的一個理想抱負,不要去管外境怎麼樣,把它當作一個人生自我的完善,用體操來啟發你內心的完善。從每一個動作當中,你身心的柔軟專注,來培養你內心的功德。這個年輕人聽了以後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後還是繼續的練體操,但是心態完全不同。後來,經過半年以後,他那時候就不敢再跟大家一起練,都是別人下課,晚上以後他偷偷的跑到體操室去練。但是他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要得到金牌,他把所有的得失完全放下,專注每一個動作,完全用這一念心去觀注體操。

老人家說:用心去體會,不要用慾望來觀察人生,要用那一念心來觀察人生,慾望就是你的名言分別。你看我們前面《楞嚴經》一路講來,六根、六塵、六識,產生一個識,識就在我們的心中一直在動、動動動,一直在引導我們。他說:你要把要得到金牌的名言分別把它破壞掉,活在當下每一個動作。結果,他開始練體操,他進步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後來他過去很多很難做的動作,比方說,他從上要跳下來的時候,他要練習三個滾翻然後才著地,他現在可以做到。後來在正式比賽的時候,教練本來不讓他參加,他說:教練你站在那邊,我表演給你看。他一上去以後,所有的人都嚇呆了,他的表現不但不會因為受傷,反而表現得比以前更好。後來他參加柏克萊大學的比賽,得到柏克萊大學的冠軍,又代表柏克萊大學參加全美國大學,又得到全美國大學的冠軍。

他的成功,很多體操隊的選手去請教他,你是怎麼做到的?他說:依你們的技術,你們每一個人都做得到。他說:你們的心態錯誤,你跟我過去一樣,你不能用慾望的心來做事情。他說:我去訓練體操就是要得到金牌,得到金牌我才能夠感受到我人生,讓我活得快樂啊!他說:你這觀念錯誤,慾望會讓你痛苦,而且是事情做不好。

你一定要依止不生滅心,稱性起修,不要用慾望來訓練體操,要用你那個明瞭的心來做體操,「無不從此法界流」,用你的心去做體操,所有的體操還是在追求自我的完善。後來他這個觀念啟發了很多人。就是你不要去管外境的成敗得失,做你該做的事情,從人生當中啟發你內心的功德。

這個思想就是我們這段經文說的:「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在一心真如的心中,生起「毗婆舍那的三觀,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道理是一樣。這是把前面的修行位次作總結,總而言之,都是依止一心真如,不要依止意識分別心。

庚二、正以三行結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其實整個修學位次,當然有淺深的差別,但是能增進的就是三漸次,就是正行圓頓止觀,助行就是持戒,還有《楞嚴神咒》。依止這樣的三漸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我們前面講五十七位,要把幹慧地扣掉,幹慧地它是路,但是它不是真;妙覺是真,而不是路,因為妙覺是結果不能講路。把幹慧地跟妙覺去掉,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三、復以邪正結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你能夠照前面的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這叫作正觀。假設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用有所得的意識分別心來起觀,這樣是邪觀。你一開始邪,你後面一路走來就是邪。《楞嚴經》修學只有一個思想,就是破你心中的名言分別。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但是不要老是被你的妄想不斷的牽動。這就是以不生滅心的根本思想。在這一段當中,蕅益大師他的判定邪正,他提出三個看法,他說:以三事來判定邪正。

一、「安住」圓頓止觀性修不二,名之為正。你在修行當中一定要性修不二,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所有的修學依止一念心性而生起,最後還是開顯一念心性,以不生滅心來當本修因,這叫作正。

二、「過程」知由三漸次,正助並修,戒乘俱急,名之為正。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理觀叫作乘,事修(持戒),這兩個都很重要不可偏廢,一方面理觀,一方面事修,這個叫作正。

三、知六而常即,而不生退卻;知即而常六,而不生憍慢,所以能夠理事無礙,名之為正。在道理當中我們產生信心,在事相上,我們點點滴滴一天一天的進步。前面講到漸次深入,我們只保證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事要漸修,名之為正。

三重的差別來判定邪正。到這個地方,整個修行的位次講圓滿了。

乙四、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分二:丙一、文殊問。丙二、如來答)佛陀到這時候,其實整個修學的內涵、修學的位次已經講圓滿了,但是佛陀都沒把經題定下來,所以必須由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來提經題。經題當中它彰顯了三個內涵:一、彰顯本經的「體」,本經的題就是第一大科: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是所依的理體,就是我們講的不生滅心為體。二、圓宗,就第二科:「空假中」三觀的正助雙行,叫作「宗」。三、圓「用」,第三科講到修行的位次,功德力用。分兩段:一、文殊問。二、如來答。

丙一、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文殊菩薩代表大乘的實智(真實的智慧),所以他這時候在大眾法會中從座位而起,而白告佛陀,他說:我們應當如何安立這部經的名稱呢?蕅益大師說:問本經的體。二、我及眾生云何奉持?這一段是問本經的宗趣跟它的功德力用。第一個問是問體,第二段是問宗跟用,等於是本經的體宗用。

丙二、如來答(分二:丁一、別答五名。丁二、總答奉持)丁一、別答五名

淨界法師:楞嚴經

依體立名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這一段的經題是彰顯本經所依的體,就是我們常說的「稱性起修」。菩薩的菩提心所產生的波羅蜜,都是依止不生滅心而起的。所以他這個地方是經名《大佛頂》。這個《大佛頂》就是我們常說的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不生滅心」,揀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能夠根據六根去接觸六塵,根塵碰撞而產生一個識,不能依止這個,不能產生意識分別。

所以你為什麼修行佛法?只有一個理由:依大佛頂而修。你的心都不能依外在的因緣,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說我為了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而修學佛法,這個都不對的。這意識分別心嘛!六根去攀緣眾生苦的境緣,產生一個慈悲的意識分別,這樣子都是屬於生滅心,這個菩提心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整個修行所依的理體就是《大佛頂》,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明瞭的心性。

「悉怛多般怛囉」前面的《大佛頂》是約顯教來說;密教就是「摩訶悉怛多般怛囉」。「摩訶」是大,「悉怛多」是白,「般怛囉」是傘蓋。海公說:其實「大白傘蓋」就是《大佛頂》,道理是一樣,一個是密一個是顯。「無上寶印」,大佛頂性是無上之法。為什麼是「印」呢?因為所有要成佛的人都必須要經過這個過程,「以心印心」。如果你所依止的心不是這種心,那你根本就過不了關。「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前面我們講過,十方諸佛要成佛,沒有一個人意識分別心根據一時的衝動來學佛的,沒有這回事情!都要明白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起修的,這是一個無上寶印,這是「以心印心」的法門。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前面是講所依的理性,這地方是依止理性所產生的智慧。依止不生滅心產生清淨廣大的智慧眼,依止不生滅心產生空假中三觀,叫「清淨海眼」。這個標題偏重在「體」所依的體性。

依用立名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這段的經題偏重在功德力用。這部經有什麼功德力用呢?「救拔親因」。「親因」蕅益大師說:就是親因緣。救拔誰呢?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摩登伽女,這兩個出了狀況,佛陀才宣說《楞嚴咒》,才宣說此經。所以這部經主要的親因緣…當然如果說講得更遠一點,末法眾生都是救拔的對像。但是他當時直接的因緣,的確是因為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的事情而宣說的。

阿難尊者他是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背很多道理,但是都活在意識分別心中;性比丘尼是淫心熾盛的淫女。這二個人一個是煩惱很重,一個是分別心很重,結果兩個人因為這個教理以後,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前面是說它所救拔的根機,這以下講他得到的利益,都能夠發起菩提心,而成就正遍知。「正」講大乘的實智,空觀的智慧;「遍知」是講菩薩的假觀。

依宗立名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依宗立名:「如來密因」就是前面的體,十方如來的秘密之心,非凡夫二乘跟權教菩薩所能了知的,叫作密因。「修證了義」正是講到本經的宗,空假中的智慧,依止空假中才能夠達到修證了義。「宗」就是它修學的方法。

體宗立名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體宗:「大方廣」就是《大佛頂》,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妙蓮華」是講譬喻,它是出污泥而不染。這兩句話都是講體和宗。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依體所產生的智慧是十方諸佛之母,十方諸佛都是依止稱性起修的空假中三觀而成就的,而且這樣的一種智慧能夠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叫陀羅尼咒。

因果立名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灌頂章句」是講它的出處,因為本經是出至於灌頂部所錄出的,屬於〔密教〕部,叫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是講整個修行的因地,它有五十五位的真菩提路。它的果就是成就《首楞嚴》,堅固而究竟圓滿的真如。依止一念心性而修學,最後還是會歸到一念心性的真如,叫《首楞嚴王三昧》。這個地方等於是佛陀安立了五個經題,包括體宗用。

丁二、總答奉持

汝當奉持。

總結:蕅益大師把「奉持」這兩句話講得非常的妙。什麼叫「奉持」?他說:你不管做什麼,法法銷歸自性,這個就是「奉持」。前一段時間我去正覺精舍聽清公上人上課,我覺得他老人家上課那真的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建議你看看清公上人上課。他老人家上課,他不管你下面幹什麼,他都不管,睡覺的睡覺……他都沒關係,他講得自得其樂。他講課就是完全「稱性起修」,從內心講出種種的法義,這個法義還是開顯他自性的功德。

所以「稱性起修」的菩薩是什麼意思?因為外在的因緣你控制不了,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是這個意思。所以稱性起修的人,沒有所謂的末法時代,沒有這種事情!心性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嗎?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就是這一種相貌,現在還是這個相貌啊!當然你要說,我是假借外境在修學,那的確是末法時代,那你感覺的出來,那真的是魔強法弱的時代。但是要法法銷歸自性,那就是事在人為,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法、像法、末法。你那一念心能夠轉過來就是正法,你能夠把你自己生起的妄想,把它不隨妄轉那就是正法;那你跟著你妄想在動就是末法,就在一念之間而已嘛!

「汝當奉持」就是說,就在你當下那一念當中,你的分別心生起的時候,你的觀照力要現,不迷、不取、不動,你做你該做的事,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這是「汝當奉持」。

乙五、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分二:丙一、申請。丙二、示答)其實前面的理觀講得很詳細,其實後面這兩大科,佛陀在講事相的因緣,一個是破戒的惡法,第二是對治五陰魔境。借破戒惡法為問端,這地方的破戒二法,在經典當中提到三個人,第一個寶蓮香比丘尼,第二個琉璃大王,第三個善星比丘。他們整個破戒跟破戒的過程來當作問端,佛陀趁這個機會,廣泛的說出三界的業因跟三界果報的種種差別。一般我們講六道輪迴,這個地方講七趣是包括仙道,把仙道也加上去。分兩段:一、申請。二、示答。

丙一、申請(分二:丁一、經家敘益。丁二、當機正請)丁一、經家敘益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一段是結集經典的人來敘述阿難尊者所得到的利益,不是阿難尊者自己說的,是結集經典的人把它描述出來。

敘所聞法

說是語已,實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說是語已」佛陀講出前面五種經題以後,講到本經的體宗用以後,阿難尊者跟法會大眾,得到如來的開示。開示什麼呢?「密印」,成佛最關鍵的一個無上寶印,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你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來當起修。這個密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摩訶悉怛多般怛囉」,大白傘蓋的意思。得到這個「體」,而且得到本經了義的名目。

明所得益

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從這地方以後,他能夠頓悟禪那。這個「禪那」前面是了解體,這地方講到宗,依止不生滅心禪那(圓頓止觀),修習空假中三觀,而經歷了五十七個階位,從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就一個殊勝圓滿的真如之理。知道這個道理以後,阿難尊者他的功德就講出來了,「心慮虛凝」,阿難尊者在這個時候,就把妄想的心轉成止觀的心,斷除三界當中修心六品微細煩惱。斷除欲界當中的思惑,前六品的煩惱。這時候的階位,從斷德方面等同小乘的二果,欲界的思惑有八十八品,他斷了六品。

丁二、當機正請(分二:戊一、讚謝。戊二、陳疑)戊一、讚謝

阿難尊者一方面稱讚如來的威德,一方面敬謝如來甚深的大恩。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從座位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說:「大威德世尊,「威」指的是讚歎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依止戒定慧而斷除了煩惱,名之為威;「德」佛陀能夠有種種的善巧方便來救拔眾生,名之為德。依止大慈悲的慈音,能夠無遮,不簡別眾生的貧富貴賤,平等的善巧開導一切眾生微細的煩惱,使令我今日能夠身心快然得大饒益,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色身非常的安然,而得到廣大的利益。這地方的「身心快然,得大饒益」,蕅益大師說就是前面的頓悟禪那的意思是一樣的。

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麼菩薩得到《大佛頂密因》以後,會「身心快然,得大饒益」呢?我們一般人啊!心是向外攀緣。我們一個人向外攀緣的時候,你會發覺成佛是很困難的,非常困難!因為你心一動的時候,一念方動烏雲遮,六根一發動去碰撞六塵,就把六識創造出來,整個我法二執一創造以後,整個世間上的事情就很複雜、弄得很複雜。所以我們覺得斷煩惱很難,要成佛道也很困難。但是你研究本經以後,你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稱性起修。你往內心去觀察的時候,你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原來煩惱是如夢如幻,無量的功德也是我本具的。所以煩惱是可以斷的,既然我本具的功德也可以開顯的,所以他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大乘的正信。

諸位你去看看《大乘起信論》,菩薩的起信,雖然剛開始仰仗佛法僧三寶這個助緣,但是他真正的起信是信根本。菩薩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之所以不退轉,完全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從自他不二當中產生的那種菩提心,才真正的是大乘的信心。所以他到這個時候,雖然對阿難尊者來說,他的斷德等同二果,但是他對自己的成佛之道產生了信心,所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是這個意思。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這一大科「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主要佛陀要強調持戒的重要。這一段的宗旨就是:「若無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因為前面一路走來,佛陀把空假中三觀講得很詳細,但是對因緣的斷惡修善、業果這一部分講的少,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作一個補充,強調理觀不能障礙事修,事修也不障礙理觀。但是這一段這一大科的經文強調持戒的重要。所以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經文有一點「扶律談常」味道,就是《涅槃經》一方面談真如佛性,一方面強調持戒的重要,有扶律談常的意思在裡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