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一二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83面,辛九、貪深空想。

這一科講到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當我們對於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開始迴光返照,開始正念真如的時候,這時所要注意種種魔境的現前。有關魔境其實前面一科有講到,蕅益大師在註解中也強調一個觀念,說:什麼叫魔境呢?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什麼叫魔境?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行人要知道,魔境是安住在塵勞之內,而我們的心是安住在妙覺的心中。這兩個本來是了不相觸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魔王心是處在無明妄想當中,我們的心是正念真如的,這是兩條路,一個通往生死的路,一個通往菩提道的道路,這兩個怎麼會感應道交呢?關鍵在於我們「主人迷亂」,五陰的主人,我們自己迷惑不知,關鍵還是我們自己去攀緣魔境,所以我們自己傷害自己。

本經在對治魔境的時候,佛陀也沒有說要你幹什麼去破壞它,沒有!說你要把這魔境用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式把它對治,通通沒有。佛陀只說:「覺了不迷。」你覺悟就好,你把那個快要睡醒的主人把他喚醒:「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醒過來魔境就沒有了。」因為他本來就是走在塵勞當中,我們是走在真如妙覺心中,本來就了不相觸的。當然念佛、持咒也能夠有幫助,但最關鍵的地方就是你自己不能迷惑不知。

我們修行人,你偶爾起起煩惱,亂不了,但是你要起很大的顛倒,我講實在話,誰也救不了你!你一個人要跳火坑,佛在你身邊都沒有用。我們是自己傷害自己,魔王是把火坑挖出來,你自己跳的嘛!你不跳誰有辦法,魔王不可能把你推進去,不可能的事。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去造作惡業,魔王是誘惑你,是你自己要做的。關鍵點還是我們自己——「主人迷亂」。

為什麼主人迷亂呢?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你解門的觀照比較鬆懈。妙境長老在講『止觀』的時候一再強調,說:修止觀的人每一天要讀經半個小時,或者聽經半個小時。我們在修止觀之前,你基本上已經有正見,但是諸位要知道,正見是會退轉的。你要不長時間的薰習,只是在行門定課用功,時間久了以後,就有這個問題,貪神通想、貪宿命想、貪靜謐想。你這樣想的時候,旁邊又沒有同參道友提醒你,又沒有看經典,鏡子來迴光返照,如人自照鏡,那你就這樣陷下去,到最後整個前功盡棄。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解行並重,這一點很重要。

辛九、貪深空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深空」是什麼意思呢?他內心對於有所得的相狀,感到非常的厭惡,他希望能夠深入寂滅的空境,跟無相的因緣完全接觸,叫貪身空想。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

這個人他不是普通一般人,他是把色陰受陰完全破壞了,而且成就了圓通的妙定,已經有一點修行的基礎,但是他寂靜的心中突然間生起一個妄想,心愛入滅;他對生滅的相狀特別的厭惡,而貪求寂滅無為的境界,而且研究化性,他不但起這個妄想,還不斷的去深入、去研究一切萬物變化的體性,到底它的根源是怎麼來的。我們的色身為什麼會生病死,我們的內心為什麼它會生住異滅,這種變化的相狀,是從什麼地方而來。所以他這樣追求的結果,他就貪求深空,希望趕快使令身心世界,趕快進入到一種寂滅的空境當中。這真如本性本來就俱足了,你只要好好的修學,它本來會顯現給你看,「一念不生全體現」,但壞就壞在你一貪求,完蛋了!「一念方動烏雲遮」,就跟魔王感應道交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修止觀的人在一念寂靜心中,內心貪求深空的時候,魔王就有機可乘,就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的身上來說法,來引誘這個修行者。他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現邪惑事

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謗戒律,輕賤出家。

這個修行人他整個基本的顛倒妄想是貪求深空,他希望能夠追求無相寂滅的境界。所以魔王就順他的意思,就派遣這個說法者在大眾的法會當中,他講經講到一半,突然間身形從空中消失掉,眾無所見,所有的人都看不到他的存在。他剛剛還好端端的在說法,突然間消失掉,沒有多久,他的色身又從空中又突然間出現,他的色身能夠存沒自在,說來就來,說去就去。表示這個人已經是能夠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達到空有不二的道理,有這麼點意思。

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我們的色身本來是有隔礙的,一層肚皮我們就看不到我們的五臟六腑,但是這個說法者他在說法的過程當中,突然間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他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結構,好像看到琉璃一樣青色透明(這也是有點空有無礙的道理。)或垂手足,作旃檀氣,雙手雙腳,突然間出現旃檀的氣味,他也沒有點旃檀,他的身體就自然釋放出旃檀的香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者大小便,大小便是很臭穢的,但是你拿來嘗一嘗就像冰糖一樣的甜蜜(染淨不二),雜染的相狀,卻能夠出現清淨的功德相。誹謗持戒是小乘法門,出家也是小乘之法。這是他所現的空有不二,染淨不二的相狀。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慾,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

口中經常宣說,世間上沒有因果,造善基本上沒有招感安樂果報的功德,造惡也不能去招感痛苦的果報,世間上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他為什麼會痛苦?因為他運氣不好;他為什麼會快樂?這也是沒有因緣的。這世間上沒有因也沒有果,我們一個人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人的生命只有活一次,一個人死亡以後就像燈,蠟燭燒完熄滅以後,永遠就再也沒有生命現像。這就構成一個人沒有來生的思想,就會使令他及時行樂,斷滅空。既然沒有所謂的來生,斷惡修善,所謂的修學就沒有意義了,沒有後身也就沒有凡夫聖人的差別,產生斷滅的空見。

雖得空寂,潛行貪慾:雖然嘴巴講一切法空,但是卻放縱自己的慾望來行男女貪慾的事情。為什麼?因為他所謂的空,佛教的空是空掉我們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空是空掉外在的因果,因果既然空,造惡也就不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他就開始放逸。

受其欲者,亦得空心:弟子跟他行淫慾之後,他的內心也自然生起斷滅空的知見,以行淫慾來當作持法之子,以斷滅之空來建立他撥無因果的道理。他這樣的說法都是在順從修行人,因為他好樂寂滅無為的空境,所以就他的意識說相似法來引誘他犯罪。

指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鬼魅,是什麼鬼魅呢?佛陀指出他的名字,是日月薄蝕精氣;日跟月都有精氣,太陽叫陽精氣,月亮叫陰精氣;精氣有邪正差別,惡是黑的,正是白氣。精氣當它是邪惡的時候,它就會產生薄跟蝕。什麼叫薄?這種邪惡的精氣,它去逼迫日月的時候,使令日月產生部份的遮蓋,叫做薄。如果黑氣的勢力再強大,完全遮蓋了日月,完全看不到叫蝕。

日月的光明它本來的照射是普遍的很均勻的照射萬物大地,但是日月一旦變成薄跟蝕的時候,它的整個氣就變成集中式的,直接灌注在地上,它精氣是集中的。直接從天空灌注在地上,假設照到黃金玉石,或者是靈芝草,或者是照到動物,如麒麟、鳳凰、烏龜、白鶴等等,這些動物就能千萬年不死得到長生,而變成一種靈仙;金玉叫物仙,動物變成獸仙,出現在國土當中,經千萬年不死,因為它直接吸取日月精華。這種妖精鬼魅年老成魔,擾亂是人,最後魔王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即陷王難。假設我們不能迴光返照,就墮無間地獄。

這一科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魔王出來的時候他一定要說法,他說的是相似法。前面的相似法是很難判斷的,比方魔王說我是你過去的老師,我以前度化過你,我現在繼續要度化你,你要跟著我學,這個我們很難判斷,是真是假很難判斷。

但是這個地方是撥無因果,任何一個基礎的佛弟子都有來生的思想。你一定是有來生你才會修行,沒有來生你為什麼修行呢?要建立無量的生命觀,你才能夠今生放棄你的你的睡眠,放棄你享受快樂的時間,你願意去修行,就是為了要創造美好的來生。而現在這個思想是很離譜的,是撥無因果,但這個人還是相信他,可見得這個人是主人迷亂,所以起顛倒,顛倒到這種程度,這個法是很離譜的一個法。

辛十、貪長壽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長壽」就是長命百歲永住於世,有這樣的想法。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這個修止觀的善男子,他已經把受陰的障礙破除了,而且也成就了圓通妙定。但是他在修止觀當中,他過去的一個念頭突然間生起了。生起什麼念頭呢?心愛長壽,他希望能夠讓色身長命百歲,永住於世間,他不希望壽命結束。有這個想法以後,這個想法本來就是不對的,因為你向外攀緣,根本就跟真如不相應。真如的特性是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他起了這個妄想以後,他沒有迴光返照,而且是以辛苦精勤的心態,去深入的去研究「幾」。「幾」是什麼意思?微細動相。我要怎麼樣才能夠遠離身心世界這種粗重的動相,而成就微細的動相。因為你要長命百歲,你必須讓你整個生命的動相要能夠降低,不要動相這麼厲害。那怎麼樣才能夠把這粗重的動相,轉成微細的動相,他就深入的去追求。他所貪求的是永恆不滅的壽命,他希望你能放棄分段生死,而馬上能夠成就界外的變異生死這種微細常住的色身。

分段生死,它是一種業報身,他的身體是由業力所招感的,有兩種不得自在:第一個、空間不得自在,你說我來生要去哪裡,你做不了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是你阿賴耶識的業力作主,不是你作主,所以空間你來生要到哪裡去,你做不了主。第二個、時間不能自在,你活多少壽命,時間這一部份你也做不了主,你只能夠隨緣。

這個修行人他對分段生死,時間空間的障礙他非常厭惡,他喜歡變異生死,因為變異生死空間得自在,他要來就來要去就去,他要到十方國土去,變異生死是意生身,他隨時可以來去自在。時間上的壽命也可以隨他心中的願力長短自在,所以他厭惡分段生死這樣的障礙,好樂變異生死的自在,他心中有這樣的想法而顛倒。這種功德相本來真如就俱足的,你好好老實的修行,好好的安住真如,他自然就一念不生全體顯現,但是這個人有所求,糟糕了!啟動魔境。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魔王本來是沒辦法去干擾他的,因為魔王在塵勞的妄想當中,這個修行人在真如當中,這兩個是了不相觸的,魔王根本就不可能去干擾這個修行人,但是這個修行人自己打妄想起顛倒以後,欸!魔王就有他的溝通管道了,他就乘得其便,就派遣妖精鬼魅,附在一個人身上,就來到這個貪求長壽人的地方,敷座說法。魔王所附的說法者,他一定要現出很特殊的相狀來取信這個修行者。

現邪惑事

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

魔所附的說法者,為了要取信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就經常說,在這遙遠的他方國土,我隨時可以去,隨時可以回來。我隨時可以到極樂世界,我也隨時可以從極樂世界回來,對我來說是沒有障礙的。當然他這樣子講,他要有所行動來表示,所以他就能夠經歷在一萬里的地方,跑到一萬里的地方去,而能夠瞬間再回來,而且能夠把一萬里以外的東西把它拿回來,取信於這修止觀的人,這是神足通。他能夠來去自如,表示空間對他是無障礙的,剛好滿足修行人,修行人他希望能夠空間無障礙,時間無障礙。

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或者這個說法者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房間,他使令某一個人,欸!從東邊到西邊的牆壁本來只有數步的距離,從東走到西距離很近,但這個人用跑步的方式,很快步的行走,經過好幾年都到達不了,表示這個說法者,空間自在、時間自在。所以這一個修止觀的人,看到這一種時空自在的力量,內心生起廣大的信心,就懷疑「哎呀」,這是佛現前,這正是我的皈依境!這是魔王所現的相狀,魔所說的法。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這個說法者他說:這十方一切眾生,都是我創造出來的,我創造所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正報的身心世界都是我一念創造出來的,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生起一切諸佛,而且我也創造一切依報的環境。眾生指的是正報,世界是依報,依正二報都是我一念的心創造出來的,而且我是元佛,我是一切諸佛的根源。既然我是一切佛的根源,在我之前就沒有佛陀。我是怎麼成就的呢?我是自然成就的,出世自然,我一出生就是佛陀,不是因為修行而得。因為他是一切眾生的根源、一切諸佛的本源,所以他的壽命是最久遠的,沒有能比的,他是宇宙萬物一切諸佛菩薩的最初的根源。

這樣講剛好順從這個喜歡長壽人,表示他是全宇宙最長壽的。這樣的說法是雪上加霜,這一個修止觀的人本來就貪求長壽,他又說這一個法給他,使令他的妄想更加的堅固,這樣的魔是什麼相貌跟他的過失。

指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毘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慾,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幹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魔王來干擾這求長壽的是兩種方式:第一個他是派遣他的眷屬,魔王沒有親自出來,是派遣眷屬。他派遣的是誰呢?這個魔王叫做住是自在天魔,是六欲天的波旬,他派遣他的眷屬,比方派遣遮文茶(奴神),魔王的屬下,或者派遣四天所管轄的,毘舍遮童子(噉精氣鬼)。遮文茶跟毘舍遮,他也有發菩提心護持正法,魔王所派遣的是那些沒有發菩提心這一部份。他就利用這些毘舍遮,來利用修止觀的人在一念虛明的禪定當中種種的妄想,來吸收這修止觀者的精氣,你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氣,來增長鬼魅的元氣跟色身。這第一個,貪求長壽或者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氣,吸到最後你就自然死掉,這是魔王派遣眷屬的情況。

魔王親自現身:或不因師「不因師」就是不依附在說法者的身上,他親自到來,到修止觀的地方,並且使令這個修止觀的人,親自能夠看到魔王的現身。現身以後,魔王就說:稱執金剛與汝長命。我內心當中有執持這種金剛不壞的法門,我可以把這法門傳給你,你依止修行一定能夠長命百歲。說完這個法門以後,魔王又變出種種美女的色身,因為這個修行人,修了以後身體就很健康,魔王再變現美女的色身跟修行人盛行貪慾。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修行人就肝腦枯竭死亡。

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因為魔王現身,他跟修行人會對話,對話的過程當中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看不到,就感覺到這一個修行人怎麼一個人在這個地方,自言自語,好像妖魅一樣。

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己幹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弟子跟師,都因為盛行貪慾,觸犯國法,但是在還沒遭到刑法之前,兩個人都已經乾枯而死。魔王藉此因緣擾修行人,使令他提前死亡,主要的目地是破壞他的戒定慧。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勸勉我們: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我們看這整個十科,你說他說相似法,其實也有個判斷的標準。比方這一科來說,魔王說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兒子,我出生一切的世界,我出現一切的諸佛。你聽到這一個人講話的口氣,「我」很大,心中那個「我」很大,這個「我」正是無明妄想的根本。這個修行人他動了一個無明妄想,他只是心動,他還沒有行動,是在佛堂當中打妄想。魔王來的目的幹什麼?魔王當然希望他從心中變成行動,所以他加強他的無明。

諸位你看看,魔王整個開導沒有一句話是叫他迴光返照的,沒有一句話!增長他的無明妄想,無明妄想到一個程度他自然去造業。魔王的方法是這樣,第一、他顯出奇特的相狀讓你起信;第二、說顛倒法、相似法。你本來已經有妄想的,你聽了以後又加強你的妄想,就付出行動,然後你自己破壞你的戒定慧,最後魔王他得到他的目的就直接離開了,你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他的方式都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事先知道,這個關鍵就是你要隨時迴光返照,其實魔王是不能干擾你的,因為他在塵勞妄想,你走在真如的道上,這是不同的道路。

我們不能夠說魔王破壞我們,這對魔王來說不公平,應該說魔王引誘我們,是我們自己破壞自己。他怎麼破壞你呢?你是真如,他是妄想,他怎麼破壞你呢?他怎麼敢破壞你呢?魔王扮演的角色是誘惑我們的角色,是我們自己破壞自己,這地方我們要清楚。

庚三、結過勸示(分二:辛一、結十魔過惡。辛二、結想陰所招)佛陀把前面十種想陰的過失作出一個總結,勸勉我們一定要保持自我反省,自我覺照,不能夠生起迷惑顛倒。這當中分兩段:一、結十魔過惡。二、結想陰所招。先說明他的結果,再說明他的緣因是怎麼來的。先看結果:

辛一、結十魔過惡

淨界法師:楞嚴經

妄稱極果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

這十種的魔境在末法中出現。它是用什麼方式出現呢?假裝出家修學聖道,表面上穿出家的衣服,口中宣說邪魔之法。

古人常有一句話說:「獅子身中蟲,反食獅子肉。」佛法不是外道能夠破壞的,你看那獅子雖亡,威德猶在。誰敢去吃獅子啊!猴子看到獅子倒地,它不敢跳過去,只有獅身上的蟲。所以破壞佛教的一定是佛弟子,外道不能破壞。魔王他也深知道這個道理,他就現出家相說邪魔之法,這是第一個方式,假裝出家。第二、或附人體,他依附在某一個說法者,修行人的身上,來宣揚魔法,或者親自現身,三種都有可能;一、出家說道,二、依附他人身體,三、親自現身。

總而言之,他都很清楚的表白自己成就了正遍知覺。魔王的出現都是膨脹自我,他絕對不會低調的,說他自己成佛,他是哪一個菩薩再來等等。這是魔王出現的三種相貌。

以淫成化

讚歎淫慾,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魔王他教化眾生的方式,他一定是讚歎淫慾,而且破壞佛陀所制的戒律,使令先惡魔師(被魔所依附的說法者),還有跟隨他的弟子,依止淫慾來代代相傳。說這個淫慾就是法身常住,行淫慾能夠成就種種法身、解脫、般若的功德。以上都是魔王所派遣的這種邪惡的妖精,依附他的心中。

魔王在什麼時間出現?近則九生,多逾百世。這個時間是約著佛滅度後開始算,「九生」一生一百年,剛好九百年,最快是佛滅度九百年開始魔王出現;最慢「百世」,一世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的第一千年,魔王還不會出世,但末法一千年以後,佛滅後三千年以後最晚,魔子魔孫就開始活動了。他們活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令所有的修行人,都變成魔王的眷屬,他的眷屬是多多益善。我們在往下看,成為他眷屬的結果。

命終墮獄

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你成為魔眷屬以後,你有兩個過失:一、失去大乘善根,二、墮無間地獄。以佛法說墮無間地獄還不是很可怕,因為他的傷害只有一生,你出來就沒事了。斷滅大乘善根這件事不得了,產生邪知邪見不得了,你那個後遺症太大了,你從無間地獄出來,你的思想還是有偏差,你下次修行,你就很容易又走上這種入這種路。這道路走熟了,你每一次修止觀就有這種問題出來,這地方的後遺症太大了。古人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你不修行都沒關係,因為著魔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第一、到三惡道去,第二、你變成魔種,天魔種性。

申令救護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佛陀對阿難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勸勉:「汝」針對的是阿難尊者。你不必急著成就涅槃(阿難尊者這時成就二果),你未來得到無學的阿羅漢果報,也希望你停留在末法,生起大慈悲,救度那些真正發起菩提心,真正想修行的修行者,使令他們能夠了知這十種魔境,不要著魔,成就大乘的正知見。我已經度汝,遲早要出離分段生死,你應該要遵守佛語,是名報佛恩。這一段是佛陀對阿難尊者弟子們的勸勉。蕅益大師說:讀到這一段,如果一個弟子不能痛哭流涕,而生起弘護正法之心,那真的是魔眷屬。

辛二、結想陰所招

淨界法師:楞嚴經

前面的墮入無間地獄,斷滅大乘的善根的結果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佛陀就將因地講出來。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勸誡保護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前面十種在止觀當中所現的魔境,都是修止觀中的一種用心交互。我們內心正念真如跟我們無始劫想陰,我們的顛倒妄想兩個一接觸的時候,真妄交攻,就把我們過生一些的顛倒妄想逼出來,說穿了還是我們過去有這個種子,在止觀當中被逼出來。逼出來的過程當中,假設我們產生迷惑顛倒,而不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迴光返照,就會產生大妄語,以為自己成就聖道,就胡作非為,最後墮無間地獄。

佛陀勸勉我們,必須將如來的真實之語,將這十種的魔境,在末法當中傳示給修行者,使令大家能夠開悟了知這個道理,使令天魔不得其便,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而成就無上道。所以我們從這一段可以知道,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靠自己,靠你自己的自我覺照的功夫,沒有其它的方法。我過去去「蓮因寺」,我發覺一個現象,很多人親近懺公師父都會知道,懺公師父對於一個初學者打坐太久,他非常不滿意,不太高興。你在念佛堂你坐太久,他叫你起來拜佛。這是有道理的,你自己的覺照功夫不夠,你在心地上一直用功,用功不是不好,但是你真妄交功的時候,你顯現很多的問題,你有辦法處理嗎?可能你連想處理都不想處理,那這樣糟糕了!

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一定要有相當的基礎,你才能長時間的修學,你覺照的功夫要夠,自我覺照。因為魔境現前的時候,你靠誰都沒有辦法,五陰主人一迷亂,你什麼都沒有;一念方動烏雲遮,你看到的全部是烏雲密布,你只有自我覺照才能救你。諸位你看,為什麼魔境正法時代不出現,相法時代也不出現,一定是在近則九生,多者百世魔王才出現。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善根淺薄,第一個去佛久遠,思想錯亂,外在環境又是離佛越來越遠。第二、他本身善根淺薄,所以魔王能夠得其方便。你看,為什麼魔王不敢去侵害正法時代、相法時代?他根本不敢,因為侵害沒有用,他們那些人自我反省的力量都很強,正知見善根都很強。

我們在整個修行的障礙當中,你一定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尤其是「不迷」,你自我反省的力量要強,遇到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別人救不了你。當然我們依止團體也是有好處,大眾有它的正氣,我們有結界,有護法神,然後你持『楞嚴咒、大悲咒、念佛』,仰仗佛力加被都有幫助,但最重要的要你主人不迷、最重要!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