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一三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308面。

己三、追答並銷次第

這一科是說明五陰它的一個銷除的次第。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五陰的根元是重疊次第而生起的。五陰的生起我們前面講過,五陰的生起是由顛倒生,一念的顛倒想生起。也就是說,五陰不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這很重要),我們本來沒有五陰,是一念的顛倒而生起。而這個生起它不是同時生起,它是一個一個生起,說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當它生起的時候是先有識陰,才有行陰,乃至於才有色陰;但滅除的次第是從外面滅除,先滅色、再滅受、再滅想乃至於行跟識。

所以說是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在修理觀的時候,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當然一空一切空,當下成就,乘悟並銷,同時銷滅五陰的執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學,那你可以一個一個對治,一個一個銷滅,理觀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觀是同時的現前,事修是要一個一個銷滅的。我現在已經很清楚的指示,結波羅巾的六結(六根裡面的六結),它生起跟銷除的次第,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再來詢問。

這地方是說,我們剛開始的一念清淨心,後來一念妄動,迷真起妄就離家出走。離家出走以後就在五陰裡面打轉就回不了家,整天就活在五陰當中,今生有一個五陰,來生也有一個五陰,久了以後就忘失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像一個小孩子,欸!我不知道我家在哪裡?這怎麼辦呢?大慈悲的佛陀就出世了,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講了很多語言文字的相狀。我們慢慢慢慢的讀讀讀,哦!原來我本來面目不是這樣子,我們就找到了家。

找到了家,我們開始返妄歸真,在破妄顯真的過程當中,回家的路你得一步一步走,破除虛妄,先破外境的執取,先破色陰。你看我們在破根塵識,先破塵,然後再破根裡面的感受,然後再破識的想(識就包括想行識都在識裡面);根塵識先脫塵,我們先跟外境保持距離,然後再遠離我們心中的六根感受,再破除我們心中的想像。銷滅的過程是有次第的,由外而內,就像我們脫衣服一樣,你穿了五件衣服,你肯定是先脫外面的那一件,再脫第四件,再脫第三件,你不可能你第四件衣服不脫,就脫第五件衣服,不可能的事情嘛!

所以五陰它是重疊生起的,銷滅也是要次第的銷滅。

戊二、結勸傳示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這一段是佛陀對我們最後總結的開示:說:「汝等」,包括與會的大眾,包括我們末世的弟子。我們應該將此五種妄想的根元,所謂五陰的五種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好好的深入的觀察,色陰為什麼就是堅固的妄想?乃至於識陰為什麼它就是一種顛到妄想?你要很清楚的開悟通達。(這講到自受用)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而且將此五陰虛妄,所謂五陰本來虛妄,我們的真如本來具足,所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樣的一個法門傳給末法的修行之人。讓他知道把心帶回家,你要先知道家在哪裡,你不要修了半天還在五陰裡面打轉,還沒有上高速公路,那你就是還沒上路,你根本還不認清路頭嘛!

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你能夠如實的了知五陰是虛妄的,這種深重的厭離之心自然生起,能夠了知涅槃的真實功德是本來俱足的,我們就不再貪戀三界。

我們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我們一旦談菩提心,你肯定要談空正見,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只有菩提心沒有空正見,這個菩提心很快的退失掉,菩薩的願力是要有智慧做基礎的。它這地方就講:令是虛妄。你那種深重的厭離心才能夠生起。我們為什麼要產生厭離?因為我們觀察三界的快樂,因為我們一個人喜歡快樂,人是追求安樂,但是三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說,五陰好不好?我們凡夫也覺得,欸!五陰有時候也有快樂,我吃一個美好的東西,我也覺得很快樂。但是這地方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佛陀要讓我們了解五陰的虛妄?

好!我們現在不想回家,我就活在五陰當中,這樣好不好?不好!因為你利用五陰創造出來的快樂至少兩種過失:

一、無常敗壞的過失,你過去生很辛苦的佈施、持戒,創造一個快樂的五陰,但是你經常能夠擁有嗎?不可能!你死亡的時候,你什麼都破壞了,你不是空歡喜一場嗎?所以無常敗壞讓我們感到弟子心不安,你不安穩,你不知道你明天起來的時候你五陰還在不在啊?你譬如你今天住在一個很漂亮的房子,這個房子是地震帶,你不知道你睡著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你的房子還在不在?你會覺得快樂嗎?你內心不安穩就不可能快樂。所以五陰所創造的快樂是不安穩的,有無常敗壞的過失。

二、它有三惡道的過失,你利用五陰來追求快樂,你肯定帶動煩惱;因為它本來就是煩惱構成的,它的本質就是煩惱,煩惱就會帶動罪業,有罪業就有未來三惡道的痛苦。所以你用五陰來創造快樂,你來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佛陀常常講一個譬喻說:你吃刀上的蜂蜜,這個蜂蜜很甜美,但是蜂蜜背後有一把刀,把你的舌頭割傷。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想要追求快樂,身為一個有情眾生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你想要去吃蜂蜜,但是你不要去吃刀上的蜂蜜啊!佛陀沒有叫你不要吃蜂蜜,你要吃桌上放在瓶子裡面的蜂蜜。你去拜佛,你內心是法喜充滿,你有十塊錢,你保留五塊錢,你把五塊錢去幫助別人,你產生快樂。這種快樂是功德相,這種快樂會創造來生的快樂,我們應該追求那種沒有過失的快樂。

這地方就是你要用智慧觀察,你才能堅定你所發的願力,願力是跟智慧有關係,觀照力影響你的誓願力。

這地方佛陀告訴我們說:真如本性是俱足無量沒有過失的功德,而你的五陰身心世界這種快樂是夾帶過失的,無常敗壞的過失,有來生三惡道的過失,你要好好清楚的了解,這樣子你才能夠堅固你的菩提心的。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一、如來嘆述。乙二、大眾歡喜)乙一、如來嘆述(分二:丙一、明滅惡力用。丙二、明生善力用)丙一、明滅惡力用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好好的去受持本經、弘揚本經,有什麼樣滅惡的功德。

多功較量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佛陀經常用較量的方式,先講出一個情況,然後再做出對比。說:假設有一個人,這一個人做什麼事呢?他用遍滿十方的虛空,把這個虛空裝滿了七寶,然後再用這麼多珍寶去供養十方的微塵諸佛;用這麼多的珍寶去供養這麼多的佛,而且是一一的親自的去承事供養,不是你用寄的寄過去,是人直接走過去,而且內心當中是心無虛度,內心當中對每一尊佛都保持念念之間的虔誠恭敬。這不可思議,心也不可思議,所供養的珍寶也非常的多,供養的又是十方諸佛。這個人這樣的一個佈施的因緣,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認為這個福德是不是很多呢?佛陀提出這個問。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滿,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阿難回答佛陀說:虛空是無有邊際的,所以虛空裡面的珍寶當然也沒有邊際。這地方是說,他能佈施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能施的心不可思議。第二個講到他所佈施的佛陀,是最勝第一的福田,也是不可思議。舉出一個例子說:過去有一個眾生。這個眾生古德的註解說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曾經用一個七錢,數量很少,七個錢跟前面無量的珍寶比起來太少,用這七個錢,但是他供養是一尊佛,他不是供養無邊的佛,是供養一尊佛,來生猶獲七生七世的轉輪聖王。用七錢供養佛陀尚且七生轉輪聖王,享受七寶千子的福報,更何況你現在用現前無窮盡虛空的珍寶,來供養充滿十方佛土的諸佛,以這麼珍貴的珍寶,而且以這麼虔誠恭敬的心來供養。這個福報以我阿難來說,我用窮劫的時間來思議也算不出來,這個福報又怎麼會有邊際呢?

這是佛問,阿難尊者的回答。先提出一個廣大的福報來讓我們想像,因為我們的想像一定要對比,凡夫的思考是二分法,二分法要對比,先安立一個很大、很大的功德再來對比。佛陀這以下就正式對比。

顯經功超

極惡因果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俱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佛陀又講出另外一件事情,要講之前佛陀先證明佛陀是不妄語: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特點是他講的話是不虛妄。佛陀一生當中,要嘛不講話,保持默然,表示這一件事情還不確定。說:佛陀,我會不會往生阿?佛陀不回答,佛陀只有為初地以上菩薩才授記,因為我怎麼知道你會不會往生呢?這地方充滿變數。佛陀不為不定聚的眾生做最任何授記,所以佛陀不回答。但是佛陀一旦回答,就是真實不虛,佛陀的口叫金口,一講出去的話是三世不改,佛陀講的話是沒有虛妄。在沒有虛妄當中,佛陀就以它不虛妄的真實語,講出以下的話:有一個人他過去造了聲聞的四波羅夷,俱足四重戒法全部都破了,而且也破了菩薩戒的十波羅夷,當然這罪就特別的重。他這麼重當中,他的時間也不多了,他「瞬息」,就是可能他生命也快結束了,馬上就要經歷他方的阿鼻地獄,此方的阿鼻地獄結束以後,再經過他方的阿鼻地獄,乃至於他要次第輾轉的窮盡十方世界的無間阿鼻地獄都要經過,這個人罪太重了。那怎麼辦呢?

暫時弘經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這個人造了這麼重的罪,但是他能夠一念的將此《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在末法當中,開示這些顛倒眾生,整天就是心外攀緣的這些人。這一念法門啊!《楞嚴經》就是在講一念而已,一念的相應,一念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做這件事情。

罪滅往生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人的罪障就在一念之間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當下銷滅,而且他的業也改變了;念頭改變以後,他未來的果報就改變,他本來要到地獄去,變成安樂果。而他的福報也超過前面用無量無邊的珍寶佈施十方諸佛的功德,百倍、千倍、萬倍、千萬倍,乃至於算術譬喻所不能及。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用有限的財富來佈施跟用佛法的修行是不一樣的,其實這就是福報跟善根的比較。福報它的情況有什麼缺點呢?在《智度論》上說,我們修習善業它沒有解脫分;我煩惱很重,我佈施了回來以後,煩惱還是很重。它對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你看你是修了很大、很大的慈善事業回來以後,煩惱還是很重。只是在這麼多煩惱當中,上面有一個善業把它壓住,叫如石壓草,煩惱都沒有對治,修了一輩子福報,煩惱還是跟你以前完全原封不動,因為福報不是對治煩惱之因。

但是你修止觀就不一樣,你心中會產生解脫分,會產生光明,它對煩惱有對治力,它有返妄歸真的力量,那可不得了!那是一個生命的改變。所以說,我們修習福報,是生滅的因緣,而修學善根是生生世世根本上的改變;一個是沒有解脫的力量,一個是有解脫的力量,那當然不同。

古德對這樣佛陀開示,他的註解說:為什麼一念的相應能夠滅這麼多的罪業,能夠增長這麼多的福報呢?古德說:[因為達妄本空,何罪業而不消;]你造罪是根據什麼呢?你就是根據五陰身心去造罪的嘛!你當初這個造罪的心,本來就是畢竟空的,覓心了不可得,何罪業而不消呢?[知真本有,何功德而不成。]你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本來俱足,何功德而不成呢?我們一念的相應,已經成就一個成佛的種子,一個未來的種性成就。這地方的功德就在這個地方,他產生滅惡生善,他直接的正念真如,產生的力量,蕅益大師說:滅業障如翻大地,是從根本大地上的轉變。

一個人要銷業障,你一定要覺悟真理,沒有其它的方法,不是整天在那邊懺悔。蕅益大師說:那個是吃止痛藥而已。懺悔以後,你以後還是繼續造罪,因為你沒有真正的覺悟。蕅益大師說:真正的懺悔你要真實的覺悟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才是真正的懺悔,發自內心根本的懺悔。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這地方講到增長我們大乘的菩提善根:若有眾生能夠經常的讀誦這部經,能夠誦持『楞嚴神咒』,這麼多的功德,如果以我佛陀的角度來廣泛宣說,那是經歷窮劫都不能夠窮盡的。如果能依我所說的《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依我教言,宣揚此法門,成就利他之功德;如教行道(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持對別人演說,你有什麼好處呢?

你從凡夫位到無上菩提,你經常知道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經常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起碼你在過程當中,不會招感魔業。這地方的魔業包括什麼?包括不會招感凡夫的罪業,也不會招感外道的邪見,也不會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你在整個回家的路,你會直趨無上菩提,不會有中間的差錯。

你看剛開始我們大家都發菩提心,一直往大乘的無上菩提走,但是越走人越少,很多人不曉跑到哪裡去了,有些人跑到外道,有些人跑到二乘去,他就是沒有好好的把整個過程,很清楚的弄清楚,這很可惜,初發心很好,中間產生差錯。

乙二、大眾歡喜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宣說這一部《首楞嚴》的法門以後,與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於一切的六道凡夫中的天人、阿修羅,還有他方世界的菩薩,二乘的聖人,聖仙童子。「聖仙童子」指的是誰呢?古得註解說:內修聖道,但外表現出仙身。以及初發心的護法尊神,金剛藏王菩薩等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佛陀講完以後大家表示歡喜,就是他自己受益他才會歡喜,他真實的了解;說我現在還沒辦法回家,但是至少我知道回家的路,「把心帶回家」,至少我們整個修行的方向明確,這個以後就慢慢走了,修行可以走得慢一點,至少你不會走錯,走錯就糟糕了,走慢你還有希望。所以我們研究這一部經,起碼有什麼好處呢?認清路頭,認清回家的路。

肆、結示勸修

《楞嚴經》它把生命分成真實跟虛妄,首先我們要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第一件事情。

甲一、安住真如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真妄不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重點複習:

我們在生命當中分成兩部份:一個是、浮塵諸幻妄相,外在五陰的相狀。這個相狀是什麼呢?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虛妄暫時的假相。第二個、它內在的體性是真實不變的功德。本經先把生命區分成兩塊,一個是虛妄的假象,一個是真實的功德,先這一部份。

觀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虛妄是什麼相貌呢?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所以它是生滅之法,是暫時之法,我們沒有主導性的。

觀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而我們的真實之法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一種真實的功德。這地方講到一個觀念: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真中本來沒有妄。一個菩薩不容易啊!他面臨的是內心無量無邊的煩惱,要面對無量無邊的罪業。那他怎麼辦,他云何應住呢?他憑什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他用什麼理由講出一句話?

其實靠這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一念的心性當中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這個菩薩才能夠安心的安住下來。那只是一種緣生緣滅的假相,都是可以消滅的。對這地方的勝解會影響我們菩提心是不是真實的發起來,就是本來沒煩惱,本來沒有罪業,本來沒有生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勝解的觀念,「正念真如」。或者我們說「安住真如」。你經常要遠離五陰的假相,安住在你真實的心性,這是第一件事情。

甲二、成就三不(不迷、不取、不動)

淨界法師:楞嚴經

第二、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就沒事的,五陰身心它可不會放過我們的。因為過去我們跟它打成一片,太熟悉了,你對治它,它肯定要反彈的,真妄交攻,所以才會有五十種陰魔。那怎麼辦呢?你不要亂動,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它就消失掉,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五陰的魔境要的就是你亂動,一念妄動全體殘。那怎麼不亂動呢?

客不成害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然彼諸魔,魔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是什麼?你的冤親債主,他不會放過你,過去生我們對不起他,你現在想要往生淨土,他不同意的,這是一種魔障,冤親債主。第二、大力鬼神,魔王當然不會親自找你,他根本不把我們當一回事,他派他的大力鬼神來干擾你就夠了。這兩種人看到你在那個地方念佛要求生淨土,他的心情大怒,非常生氣。

但是有一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他生氣是他生氣,彼塵勞內,我妙覺中。他安住在一種生滅顛倒的妄想當中,我們安住在清淨的妙覺心中,咱們兩個是不同的道路啊!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這地方講出一個譬喻: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第一個、風跟光的譬喻;你看風吹來吹去,光明會動搖嗎?當然光明不會動搖嘛!如刀斷水,刀可以把水斷掉嗎?斷不了。所以說,真跟妄是不能夠接觸的,它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心,這兩個是兩碼子事。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這又講到另外一件事情,不但是各走各的,而且還邪不勝正。怎麼說呢?佛陀說,我們修止觀的人就像熱湯一樣,魔王冤親債主活在妄想當中,他就如冷堅冰。諸位你想想看,是堅冰把熱湯消滅,還是熱湯把堅冰消滅?當然是熱湯把堅冰消滅,我是熱湯,你靠近我,你就融化,這是邪不勝正的道理。

所以徒恃神力,但為其客;魔王冤親債主在那個地方很生氣,但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他只是客人,客人就是他沒辦法主導我們,真如本性充滿了正氣,活在妄想是幽暗之氣,他怎麼能夠干擾你呢?但是他不能干擾我們,的確我們看到很多人,被魔境一干擾的時候都退轉,這怎麼回事?

迷亂由主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原來不是冤親債主破壞我們的戒定慧,會成就破亂戒定慧是我們的主人,迷惑顛倒,客人才有機可乘。你自己顛倒,你不堅持真如,你從真如當中退出來活在妄想,他才有辦法對治。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活在光明當中,黑暗不敢靠近,但是你一離開光明,黑暗就進來了。你不能離開三寶,離開三寶你就完了!

你說,修行很辛苦啊!你不修行你更糟糕,問題在這裡,不是說修行很辛苦,你難道還有其它選擇嗎?你修行這個光明是把你保護住,外面很多魔王恨不得你趕快出去,你一退轉,魔王就把你抓住,等你很久了!所以主人,你不能迷惑啊!你一迷惑,你的光明消失了,魔王就有機可乘,所以我們自己是自己傷害自己才有辦法。

悟則必勝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所以我們在面對魔境的時候,你肯定在修學過程當中打了妄想。沒關係!趕快把正念再提起來,安住在禪那當中,安住在真如心中,只要我們的心中保持一念的覺悟而沒有迷惑,魔王是無奈如何的!前面說過,他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如,他是黑暗,你是光明,他怎麼拿你有辦法呢?所以我們不斷的堅持真如,五陰的魔境慢慢慢慢就被光明所消失了;魔境都是屬於幽暗之氣,我們真如是屬於光明之氣,所以時間久了自然自動消失,它怎麼敢留下來破亂你的禪定呢?

我們會被魔境所干擾表示你沒有堅持光明。很多人說,為什麼有黑暗?因為你沒有堅持光明,你堅持光明,黑暗就消失掉。我們打佛七的時候也是這樣,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念了三天,欸他就上路了!佛號念得非常好,有些人念了三天,心都還是亂七八糟。你說:我妄想很重。這不是理由,這跟妄想重不重沒有關係,每一個人來打佛七妄想都很重,哪一個人妄想不重啊?

關鍵是你要不要堅持佛號,不是說妄想重不重,你堅持佛號,佛號是清水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了。所以打佛七,看誰能夠上路就是誰對佛號的堅持,誰對佛號的皈依心強,誰就上去了。真如本性的道理也是這樣,你要堅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掉,不過那一分的堅持是來自於勝解,你要如實的了解。

甲三、功德超勝

淨界法師:楞嚴經

迷故成障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眾生怎麼就有六道輪迴的痛苦呢?是不是上帝創造的呢?不是!是我們一念迷惑顛倒的心,我們背離我們真如的覺性,而去追求外在的塵勞,所以才招感煩惱業力,才有這六道之相。六道的痛苦是一念妄想變現出來的,是自己創造出來,是一念的妄想。

悟則功超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佛陀的功德是怎麼來呢?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理事無礙,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事事無礙,內心安住不動道場,同時普遍十方,他的法身能夠含遍十方的無盡虛空,在一個小的毛端當中,現廣大的寶王剎,在小的微塵當中現廣大身,轉大法輪。為麼佛陀有這麼多功德?因為他隨順於一念妙明的不生滅心,而順從於如來藏,所以開發這個功德。

結示勸修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因為他遠離世間的妄想,順從真如本性,所以把真如的功德開顯出來。這地方的總結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我們生命當中,我們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我們還是活在過去,我們還是隨順我的妄想,我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那就完了!你今生沒有希望,你來生更沒有希望,你就是走上一個顛倒痛苦的道路去,你自己選擇的。痛苦了很久,總有一天你覺悟了,你在讀《楞嚴經》,你還得乖乖的回來,你還是要走這一條路,因為你沒有其它路可以走,你離苦得樂只有回到真如。所以我們現在繼續選擇隨順妄想,那就是故發塵勞,有世間相,這佛陀也救不了你。

第二、我們正念真如,順從真如,順從彌陀的本願,欸!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們慢慢慢慢走向光明,走向功德。這就看你要覺悟不覺悟,你的心,痛苦也是它,快樂也是它,你要順從妄想,那就生死流轉,你要順從真如,那就創造功德,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當然這一念的抉擇,你要花很多、很多時間的學習,包括生命中的經驗,你才能夠產生強大扭轉的力量。當然我們要改變自己不是那麼容易,但是至少你要先承當,先相信你有真如本性,你先相信五陰身心是生滅的、是痛苦的,先相信這件事情。先給自己生命的方向先明確,返妄歸真,然後再配合念佛,《禪淨雙修》,那就更殊勝。

我們這一部經,我剛剛在上課之前講過,《楞嚴經》是破除虛妄,它的定位是破除虛妄,至於開顯功德這一部份,就是未來我們,比方說《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這一部份,如果有因緣的話,那我們就知道怎麼樣依止真如,依體起用,積功累德創造萬德莊嚴。但是這一部經起碼,他告訴我們怎麼去遠離妄想,怎麼去安住真如。

我個人認為,即使你不修《法華經》、不修《華嚴經》,你能夠用本經的不隨妄轉。說:我妄想很多,但起碼我能夠安住真如不隨妄轉,然後再配合佛號,你肯定可以往生。我不敢保證你今天能夠成就很大功德,你要成就功德,那你要修《梵網經》,怎麼去發起菩提心,斷惡修善度眾生——《法華經》。

但起碼你修《首楞嚴王三昧》,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煩惱很多,但是我還是正念分明,煩惱打你的,我安住在我的真如,那麼這個時候,就像懺公師父常說的:「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一方面順從真如,一方面順從本願,達到臨終的正念,肯定可以做到。

積功累德到了淨土以後再做也可以、也可以!所以本經我覺得它在整個菩薩道當中,破除虛妄,安住真如,這是我們整個修學的宗旨。  好,我們今天的課,這整個《楞嚴經》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好,我們迴向。

全課圓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人可以用絲織的棉被嗎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這以下有三個要斷...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菩提涅槃

佛在七處佂心以後,怕我們大家落入斷滅見,心不在內,...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推薦】身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

1:00 人體進入淺睡階段,易醒。此時頭腦較清楚,熬夜...

如何用佛法來處理家庭中的矛盾

問: 請問師父,如何在家庭裡的夫妻之間,丈夫與妻子...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

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什麼呢?念阿彌陀佛的宗旨是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才擁有好的命運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

大安法師:念佛不求往生與五逆十惡者相同

修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與淨土念佛法門相應的...

「庵」一定是女眾所住的地方嗎

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我在的這個地方呢...

這位護法神,獨護地藏菩薩

堅牢地神跟地藏是一個系統的。堅牢就形容大地,我們一...

遇到逆緣的時候,要這樣來思維

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

要了解我們自己的念頭

我們說修道是什麼?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們的念頭,...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佛前供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

心無形故,力最無上

《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中聚落界分齊、聚落界分齊 子題:可分別聚...

【佛教詞典】近住

梵語 upavās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婆沙、優波婆娑。又...

【視頻】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八十八佛(演甫居士)

【視頻】修出離心

修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