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二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80面,辛六、貪靜謐想。

本經所發明修行的方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在理觀這一部份其實它主要的修學,就是當我們面對我們的五陰身心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經的說明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們成佛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你別無選擇,「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在正念真如的過程,什麼叫做「正念」?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

「正念」的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的意思,你面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要念念的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照它。這個五陰身心,你觀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夠把它虛妄的假相破壞掉,而顯現它真實的一面出來,以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使令我們安住真如。所以在正念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

第二個是一種順從;我們在點狀的觀照以後,你要念念的去順從真如本性。什麼叫不順從呢?當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你生起一個貪心,這個就不順從真如了,是抗拒真如。比方說,你追求世間的安樂,乃至於追求出世的功德。你看本經中所提到的內涵,他貪求神通、貪求寂靜,神通跟寂靜,本來就是真如本俱的功德,問題是我們一貪求以後,我們的心態跟真如完全不相應。

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說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我們真如本性,你老老實實的用空假中三觀,來照見五陰皆空,它真如的功德它全部顯現給你,它自然會有神通,有種種的感應,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但是關鍵點你要怎樣?你要一念不生。你一動,有所貪求,所有的功德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魔境現前。

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要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你在整個菩提道的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這個道理是這樣。你不求它自然顯現,「一念不生全體現」,但是你一貪求,整個太陽全部消失掉,烏雲就現前,這一點我們要很小心。

在第六科,貪靜謐想,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修止觀中,突然間他生起一種好樂寂靜、好樂安寧的感覺,而且對這樣的一種感覺,他產生很辛勤的追求,這時候啟動了天魔的干擾。(天魔干擾,這一段的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一點錯次。書281面現邪惑事)這個他在修止觀當中貪求寂靜,這時候魔王現前。魔王是怎麼現前的呢?他是用什麼相貌來現前?

現邪惑事

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所顯現的相貌:這當中分兩段:一、他弘法利他的相貌。二: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他利他時所現的相貌:這個人他無緣無故的在他說法的過程,他的處所出現很珍貴如意大寶珠(說法時候現大寶珠,表示這是吉祥的徵兆。)魔所化的說法者,或者他就突然間化成一個畜生,他本來在說法,變成一個畜生,嘴巴含著如意大寶珠,還有種種其它的珍寶,或者他嘴巴含著簡冊符牘,諸奇異物。簡冊符牘,是古代的一種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書跟信件;簡冊,是古代的文書,記載重要事件的文書,還有種種的信件(符牘)。

這種東西現在應該都不存在了,但是這魔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就含著古代很珍奇、很特異的東西,而且他還把這個東西送給了修學三昧之人。隨後這珍奇異物,很自然的就跟隨依附這修學三昧的人身體,就不再離開了(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或者他為了要引誘這聽法者,使令他們產生信心,他就在地上預先埋藏了明月珠,明月珠在說法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放出光明,照耀整個說法的處所。使令這聽法者,內心當中感到非常的驚嘆,得未曾有。這都是魔所附的說法者,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有種種很特殊的異相。

他個人的修學:多食藥草,不餐嘉饌。這個說法者他為了使令眾生產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間煙火,只吃藥草,也不吃美味的飲食,或者一天當中,只吃稀少的一麻一麥,但是他的體型卻特別的肥壯,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為魔力所攝持的緣故。他就經常誹謗比丘,比丘們只能夠如法的持戒,而不能夠行精勤的苦行。他罵詈比丘以後,也罵自己的徒眾,表示他自己沒有私心。自己在罵詈徒眾的過程當中,他是公然的罵詈徒眾,表示是直心、直語而不避居士譏嫌。這是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在自行化他這一部份,所顯現這種奇特的相狀,他的目的就是使令大家對他產生信心恭敬。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賢聖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這個說法者,他所宣說的法門,我們前面講到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貪求的是在陰隱寂靜的處所中去追求寂靜安寧。所以他就順從他的心意,他說: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種種特殊的寶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賢聖,他們過去在加行用功時比較陰隱的處所。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如果有人產生懷疑怎麼辦呢?就跟隨在他的身邊來看一看他到底有什麼特殊的情況。那些跟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行為的人,就往往會看到很多奇特異常功能的人,跟隨在說法者的身邊。這是他所說的法,以說法來滿足這個貪求靜謐修止觀的眾生。這樣的魔,佛陀指出他的名稱跟他的過患。

指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獄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生心,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這以上種種的擾亂是屬於山神、靈神或者土地種種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於平地(川)、高山(獄)種種土地鬼神,年紀老了以後就變成魔的眷屬。這些人就經常的宣揚讚歎淫慾的功德,來破壞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揚還有行動,跟經常侍奉他的人,私下行五欲(財色名食睡)之事。他個人的修學經常有很多無益精勤的修學苦行,不食人間煙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

無定行事:無定行事,古德的註解說,有兩層意思:一、從他一個修行的法門來說,這個人修行沒有一定的章法,有時懈怠,有時精進,他修行法門不決定。第二個、是講他內心的情緒也不決定,他有時歡喜、有時瞋恚,喜怒哀樂不決定。惹亂修行人,使令這個修行人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如法。一旦魔王對這個修行人厭倦的心生起以後,他離開了這個說法者的人體,弟子與師就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提醒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你一定要產生自我覺照,假設你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迷惑不知,就墮無間地獄。我們一般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則你很難從魔所說的相似法去判定邪正、很難!我們從經典上這樣看,魔要出現有幾個特色:一、他顯現感應神通,他肯定要先感應神通,很奇特的事情。二、他自己要表現修學苦行,表示他與眾不同。三、他一定是攻擊謾罵其它的比丘,來表示他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地方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從他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張揚。你看,這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違背的,佛法是強調無我、低調、謙卑,但是魔出現的時候,他往往是非常的張揚、高慢,把那個自我表現了最大,這是跟整個佛教的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完全是背道而馳的,那是一個無明妄想全體的顯現。從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可以看到一個徵兆。

辛七、貪宿命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宿命」是了知過去生,你發生過什麼樣的因緣,他都能夠清楚的了知,了知過去的因緣叫做宿命。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這一個修學圓頓止觀的修學者,他的受陰已經被他破壞了,他的圓通妙定也堅定的顯現出來,在寂靜的止觀當中,他突然間動了一個念頭,心愛知見。什麼叫「知見」呢?他對一般世間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見的事情特別的好樂。他想如果別人不能夠知而我知道,別人不能夠見而我能夠見到,那該有多好!當然在整個修止觀當中,我們打妄想這是很正常,因為我們一般還沒有成就止觀,一定還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還不能構成魔境的因緣。但是下一句話就很重要。勤苦研尋,貪求宿命。他的妄想已經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願意用不辭身心世界所有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尋思,怎麼樣得到這樣特殊的知見。

我們講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在哪裡?起煩惱這個人他還有反省、還有覺照的功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見」;而起顛倒是完全沒有覺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堅定的妄想。所以你看,他從心愛知見,經過他的一種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這時候會產生一種很堅定的貪求宿命的妄想,而這個就是啟動魔境主要的因素,就是一種堅固的妄想,也就我們一般說的,這個人起顛倒了。內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應了。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

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爾時」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順從真如了,開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爾時」就是他起顛倒的那個時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個人身上,使令這個人能夠口說經法。這個人他自己不知道著魔,哦!我以前不會說法,現在會說法了,以為自己得到無上涅槃,來到這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的善男子處所,為這個修止觀的人,敷展高座,演說如何能夠得到知見,如何能夠成就宿命的法門。他在說法的過程當中,當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顯出異相出來(經文280面,現邪惑事)(以下經文標藍部分:第四段現邪惑事、第五段說邪惑言、第六段指名示客,經文及講解內容是辛六貪靜謐想的內容,師父根據古德註解調整了講經順序。)現邪惑事

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利他相貌:令其聽人,各知本業;這個聽法的人,在他座下聽他所說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夠知道,這個人他自己過去生造過什麼業因,今生會有這樣的結果(知道過去)。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知道未來),或者他就能夠在某一個地方,針對某一個人說,你現在還沒有死,但是你來生的果報其實已經出現了,你知道嗎?對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個人,在這個人的身後加上一個嚇他的尾巴,看起來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攝受,使令這個人從此以後身體不能夠在地上走路,只能夠在地上爬,起不了身。他為了要證明他自己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他證明他能夠知道未來,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來生要去哪裡。

於是一眾傾心欽伏,使令法會大眾對這個說法者都能夠很喜心的欽佩而信服。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知道現在);在說法的過程當中,有人起心動念,他馬上就指出說,你這個念頭是從什麼地方而來,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是什麼因緣形成的。這個念頭的起因他都能夠說的很清楚,這是顯現他感應神通的道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

魔自修方面,他是怎麼做:佛律儀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儀以外,他還精勤的修學苦行。比方前面的日食一麻一麥,不食人間煙火等等。誹謗比丘只能夠持戒,而不能修苦行,而且他也罵詈自己的徒眾種種的懈怠放逸,經常的揭露別人的隱私,而不避眾生的譏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這方說明魔王他顯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的特色,顯現神通,修學苦行,罵詈徒眾等等。

說邪惑言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指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魔他說法,他經常宣說一些未來即將發生的吉凶禍福之事,等到時間到了時後,他所預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說的完全符合,一點都沒有差錯。佛陀說:這是大厲鬼王,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我們如果迷惑不知,墮無間地獄。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人不老實。有一本說叫「祕密」,它裡面講一個觀念跟本經的說法是很接近。「祕密」說:我們每一個人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充滿很多的好人,也充滿很多的壞人,充滿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充滿很多痛苦的事情。為什麼這個人會去招感好人、好的事情?為什麼這些人招感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它說:完全是我們內心的因素。

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強大的磁場,你有什麼樣的心態,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比方我們看過去的歷史,也有這種印證,在春秋戰國,那時候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亂世,人跟人之間是非常的鬥爭。

所以當時有很多思想家出世來挽救當時的社會,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們提出三個,儒家、墨家跟法家。儒家跟墨家他們對於對治當時社會的亂象,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很接近的,儒家提出的是仁愛,墨家提出的是兼愛。儒家認為人跟人會鬥爭,因為沒有把仁愛的心表達出來,他說我們應該把仁愛的心落實到日常生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現在父親就是一種慈愛,表現在兒子就是孝順,表現在兄長就是友愛,表現在弟弟就是恭敬。人跟人之間只要把慈悲心、愛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很祥和的社會,孔孟之道就是提倡仁愛思想。

墨家的兼愛差在哪裡呢?孔夫子的仁愛他是有因緣親疏遠近的差別,他是先愛自己的家人,再愛家族,再愛自己的國家,最後再愛所有世界的人,孔孟之道的愛,它是由近到遠。但是墨家認為這樣的愛是不對的,既然提倡愛,不能有任何的差別,所以兼愛就是一種平等的愛,沒有所謂家人、國家的差別。

總而言之,孔孟之道跟墨家思想,都是以仁愛來治理天下。所以它散發出來的,你看孔孟之道整個傳法的人散發出來是那種慈愛的心。但是法家思想完全不同,法家思想代表的是商鞅跟韓非,他認為仁愛是沒有用的,兼愛也沒有用,他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盜賊到處殺人放火。你看他父親對他很慈悲,有沒有用?沒有用,他不聽他的。他的朋友用仁愛勸諫他,他也不聽,這時候要是有警察拿著刀劍過來,他就開始乖乖的順從。所以法家認為,對治整個社會的亂像隻有一個方法,嚴刑峻法。這最有用,仁愛根本是空談,法家的思想他也是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們看看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他們所釋放的仁愛,結果大部分得到長壽,孔夫子活到七十三歲,墨子活到八十三歲,法家的人整個傳承當中,大部分都是死於非命,商鞅活到五十二歲,韓非子活到四十七歲,都是死於非命,都是被君王殺死。特別是商鞅,他當初是為了秦孝公來變法,秦孝公一死,秦孝公的兒子一即位馬上把商鞅抓起來,命令車裂商鞅,車裂是當時很嚴重的酷刑,用五台馬車把這個人的身體,頭部、二隻手、二隻腳,用五台馬車同時往外拉,把他整個身體分裂掉,因為商鞅所強調的就是嚴刑峻法。

本經也是這個道理,你內心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結果你生起了一念的貪求,你釋放出的磁場已經不是跟真如相應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我們經常要去注意你所釋放的念頭,是不是隨順於涅槃,隨順於真如。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你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你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這地方是說明,我們著魔的因緣都是自己招感的。

辛八、貪神通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貪求種種神通的變化,而且妙用自在。

定發愛求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一念寂靜的心中,突然間他貪求五種的神通,而且他對這種神通,所成就的種種身口意的變化特別的好樂。當然這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經過他的研究化元以後,那就不同了,變成堅定的執著。他因為這樣子的念頭,而且深入的去研究,神通變化根本的來源,為什麼能夠神通變化呢?它的根本來源在哪裡呢?依止研究化元,來貪求神通的種種妙用,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已經起了一種堅固的顛倒。

魔便邪附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惑

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樣。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念頭一動,你招感的磁場不是佛菩薩的感應,是魔王的感應。佛菩薩的感應都是無所求的情況,佛菩薩才會出現,「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佛菩薩是你心中躁動不安,有所求的情況之下,佛菩薩現前,不可能!因為你二個磁場不一樣,佛菩薩安住在無所求。心中有所求,這二個心心不相應。魔王是對三界的因緣有所求,那我們也有所求,那好了!二個人就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以後,魔王他要現出很多奇特的事件…現邪惑事

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跟神通有關的種種因緣,這地方提出五種神通自在:第一種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這個說法的人他就能夠用手,很自然的在手中變現種種顏色的火光出來,而且變現出來以後,手撮其光,他還能夠把光拿著分配給聽眾,放在四眾的頭上,這個光在他頭上、這個光放頭上。這時聽法之人,頭頂當中很自然的,無緣無故的就出現各式各樣、青黃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長數尺之高。頭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覺到熱,也不感覺到焚燒他的頭髮,就感到很奇妙。表示這個說法者,他在火光當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在水中得自在。這個說法者他看到水,他也不坐船,他直接從水上走過去,就好像踐履平地一樣。前面是火中得自在,這是水中得自在。或於空中安坐不動。這是在虛空中得自在,他能夠飛到虛空,在虛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這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個很大的身體,他就能夠很自然的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瓶裡面去;或者是縮到一個很小黑小的囊袋當中,比方一個小的塑膠帶,他就能夠進入到塑料袋裡面,然後再跑出來。他的身體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小大自在。或越牖透垣,曾無障礙。「牖」,窗戶的意思;「垣」,是牆壁。窗戶本來是關著,他能夠從關閉的窗戶中走出去,或者牆壁他就這樣走過去,他的色身對這種種的隔礙,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

唯一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水中、火中、虛空、大小中乃至於牆壁中得自在,但對於刀槍兵器他沒辦法得自在。古德說:魔王為什麼神通這麼多,刀槍不能自在呢?因為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以佈施,他有福報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可以持戒。我們看經典,他經常受持『八關齋戒』,甚至於魔王可以修種種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點做不到,他不能夠離欲,他不能夠離開男女的慾望,而這個不能離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個因緣。所以刀兵的障礙他沒辦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不能夠離欲。

刀兵不得自在,我過去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有一位老師,叫達理老法師。他說:在泰國有一個修仙道的人,他就是這種情況。他能夠在火中走過去,也在水中走過去,但是你拿槍打他,一槍就把他打死,他對刀兵不能夠得自在。你用火燒他沒有用,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拿槍才有辦法,刀兵有辦法。當然就是他因地當中,他內心有所貪求,所以他的果報就有所不圓滿。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他在整個修學當中,自己就稱自己已經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他就公然的誹破佛法僧三寶。第一、身著白衣,破壞佛陀的相狀。佛陀出現的是清淨的幢相,他穿著白衣就破佛。受比丘禮,破僧,破壞僧團應有的規矩。誹謗禪律,破法;禪宗的止觀,戒律裡面的修止,這都是不圓滿,只有自己是一念頓超的法門。一方面罵詈自己的徒眾,表示自己是沒有私心,而且喜歡揭露別人的隱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眾生的譏嫌。我們看魔王出來的時候,他的態度高慢張揚,而且充滿了鬥爭,喜歡說別人不對,來顯現自己的特殊。這都是跟我空法空真如那種謙卑、低調、調柔完全不相應。

說邪惑言

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粗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口中常宣說自己所成就的神通妙用,自在無礙的功德,或者使令別人傍見佛土,跟在他身邊的人,就經常看到這個人到哪裡去,這地方的國土就變清淨了。暗示他自己成佛,因為他自己成佛了,他到哪裡去都變成國土。事實上是鬼力神通的迷惑,並不是真實的功德,是一種假相而已。他讚歎男女行淫,說男女行淫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毀粗行,說男女行欲不會毀破戒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男女污穢的事情這就是傳法,這就是使令佛種不斷。這是邪知邪見。

指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樣的干擾,魔王所派遣的是天地大力。「天地大力」是整個山精、海精、風精的總相。就是天地之間的這種大力鬼神,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海中的、或風中的,或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這種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來,這種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華,而變成了一種妖精鬼魅;或者是龍,龍類的眾生時間久了而變成妖精鬼魅;或者壽終仙,他以前是修學仙道的,仙人的壽命終了以後,他再活過來變成鬼魅;或者仙期終,仙期已經終了了,而在死亡之後,他的身體沒有化去,身體就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著。這種鬼怪年老成魔,就來擾亂修行者。假設我們不能夠覺悟的話,就墮無間地獄。這段是說明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