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一講)

我們從今天開始正式解釋《楞嚴經》的經文。

《楞嚴經》的修學重點,就是引導我們修學首楞嚴王三昧。這個首楞嚴王三昧,到底它的修學過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天台智者大師把整個修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叫作緣修,第二個是真修。我們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是仰仗外在的一個清淨的因緣來修學,這個叫作緣修。比如說我們今天拜佛,我們心中要攀緣佛像;我們念佛,我們心中必需有一個佛號。假借三寶的因緣,來產生一種正念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從外面而來的。當這個外在的清淨因緣消失的時候,我們的正念也消失掉了。所以緣修的特色,是依法門來攝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法,是以法門為主導,以法來主導我們的正念。智者大師稱這個叫作緣修。

第二種叫作真修。這個真修,就是你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就要找到你內心的一個真實的本性,找到你真實的心,依止那個真實的心發動出來,來修一切法門。真修的特色是以心來主導萬法,你這個心是根本,我們講一心而產生萬行。當然這個關鍵點就是你要找到你真實的心性,這個叫真修。

首楞嚴王三昧就是一個真修,它引導我們首先把心帶回家,找到我們真實的心,從我們的真實心裡面,來發動我們的自利利他的功德,所謂的「銷我億劫顛倒想」,乃至於廣度一切眾生,依止這一念清淨的心發動出來,來完成我們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就是真修。

所以首楞嚴王三昧跟一般的三昧不同。一般的三昧它只是從表面上來對治煩惱:多貪眾生不淨觀——你貪慾很重,用不淨觀來對治;多瞋眾生慈悲觀——用慈悲觀來對治瞋心。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這個煩惱的根源在哪裡,我們沒辦法找到。我們只能夠在煩惱的表面上來對治它,來折損它的勢力。但是它的根源還在。所以我們經常覺得:好像今天對治了煩惱,明天又生起,春風吹又生。這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煩惱的根源。《楞嚴經》的特色,就是找到整個煩惱的根源,然後從根本上把它拔除。所以古人說是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就是使令我們真的是明心見性,開悟了,找到我們清淨的本性,從那個地方發動我們所有的行門。這個是它的特色。

這樣的修學有什麼好處呢?

「首楞嚴王三昧」翻成中文就叫作「一切事究竟堅固」,它能夠使令這個功德「究竟」,也就是說,同樣的拜佛、念佛,你從內心的真實心發動以後,你的功德更加圓滿,而不是片斷的。第二個,「堅固」你所修的功德不可破壞——不為內在的煩惱所破壞,不為外在的魔境所破壞。所以首楞嚴王三昧它所表現出來的,你同樣還是去拜佛,你同樣還是去念佛,但是你安住在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會讓你所有功課的功德都變成非常的圓滿,而且變得非常的堅固。

這個就是首楞嚴王三昧的特色。這樣的一個殊勝的法門當然值得我們學習。

將釋此經,大科分四。

壹、經題解釋。

貳、經文綱要。

叁、隨文釋義。

肆、結示勸修。

我們看《講義》第一頁,將釋此經,大科分四。我們把這部經分成四個部分來解釋。

首先我們「解釋經題」。一般來說經題都是詮釋一部經的整個宗旨整個要義的。

第二個「經文綱要」。這部經的整個綱要,蕅益大師將它分為六大科,對此,我們會作一個簡要的說明。

第三個「隨文釋義」。第三科就正式地隨順經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

最後「結示勸修」。我們把這個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作一個總結。

壹、解釋經題 分二:甲一、總說。甲二、別明

淨界法師:楞嚴經

先看第一科「解釋經題」。

經題總共有十九個字,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總說,第二個是別明。

甲一、總說

先看「總說」。

這個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對這個經題,古德的解釋分成「體」跟「用」的關係——內在的理體跟表現在外面的作用。這個「體」是什麽呢?就是大佛頂性。大佛頂就是我們要找到的我們的真如本性。依止這個大佛頂當作根本,發動出一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乃至「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以它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就是你要找到大佛頂。所謂的「找」,就是你的內心要跟它相應。「大佛頂」,古德說是「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我們是本來具足的,但是我們沒有開顯出來,佛陀把它開顯出來了。

「大佛頂」,我們把它解釋一下——因為我們要跟大佛頂相應,一定要知道大佛頂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

首先我們看這個「佛」,這個「佛」是最重要的。「佛」,簡單地說,是一個覺悟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古人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其實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它走,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隨妄轉。《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一種說:「誒!我有病,我去治療。」 第二個觀念是說:我根本沒有病。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楞嚴經》的思想,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的。在本經當中,佛陀會用很多很多的方式,用七個處所、有七番的說明,來說明妄想本來就沒有,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覺悟,就是覺悟到妄想是本空的。這個地方很重要,這是第一個,「佛」,覺悟。

第二個,「大」。這個大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當我們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時候,整個心量是廣大的。為什麼廣大呢?因為它離諸對待,不可思議。 這個「對待」法,它就是一個生滅法,有生有滅。所以《楞嚴經》它不對治煩惱,因為對治煩惱就落入生滅法。

不生滅的意思是什麼?在本經當中佛陀曾經講了一個譬喻。佛陀問波斯匿王:生命是變化的嗎?波斯匿王說:對啊,真的是變化的。您看我以前小時候很年輕,長大以後慢慢地很莊嚴,現在變得很老。波斯匿王說,我們的生命不斷地遷流變化。佛陀說:你知道這個生命的變化當中,有一個東西沒有變化嗎?波斯匿王說:我沒有發覺,我發覺都在變化。

佛陀問波斯匿王:那你最早看到恆河是什麼時候?波斯匿王說:我三歲的時候,母親帶我去謁耆婆天,經過恆河,所以我三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恆河。後來,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又看了幾次,我現在六十二歲又看到恆河。

佛陀說:你看到恆河中有什麼變化?他說:我小時候眼睛很好,恆河的水很乾淨,能見的眼根很清楚,所見的河也很清楚。慢慢地我眼根衰敗了,看東西模糊了,恆河也比較污濁了。所以他覺得有變化。

佛陀說:你眼睛看到恆河的時候,你眼睛變得模糊,但是那個見性有沒有改變?你能夠看到的那個清淨的明瞭性有沒有改變?你眼睛有障礙,看到的是模糊的恆河,那個是一個因緣,那隨順因緣而變化。但是你眼睛裡面的那個見精(《楞嚴經》講見精就是見性),那個見性有沒有變化呢?他說那個沒有變化。那個就是我們的大佛頂性。

只要一個東西會變化,就是一個對立法。你看善惡,善跟惡永遠是對立的,那這個不能講大。我們安住在大佛頂性的時候,是離開整個對立的因緣,安住在清淨的本性,那個就是大。因為它離諸對待,它沒有生滅相。這是在覺悟的基礎之下,發展出一個廣大超越時空的相貌,叫作大。

「頂」,是指它所產生的妙用。這個廣大的覺悟到底有什麼作用?就是「妙用無窮,不墮諸數」。這個地方的重點,就是在這個「不墮諸數」。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數」,就是它沒有一定的相貌。所以,《楞嚴經》它依真如本性所發揮出來的整個作用,是沒有一定相貌的,就好像那個「頂」——佛陀的頭頂。佛陀三十二相有一個叫無見頂相,無見頂相是沒有一個人看得到的,每一個人看到的都不同。有些人看到是一個黑色的相貌,有些人看到它是一個白色的光明,有些人善根強看到金黃色的光明。

所以這個無見頂相,就是它沒有一定的相狀,就表示修學《楞嚴經》的人,他在修學善法是不決定的,他依止清淨心,則順逆皆方便。以真如本性所修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沒有一定的法門,這個叫作大佛頂。依止廣大的覺悟,而產生無窮的妙用,這就是大佛頂的本意。

大佛頂性在本經當中,強調眾生本具,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要知道一個觀念,這個真如本性或者講大佛頂性,不是說你去修習以後才產生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你本來就有的,你只是把它恢復出來而已,你是恢復它本來的面目。

蕅益大師講過一個譬喻。他說:有一個轉輪聖王,他有七寶千子,那是一個廣大富貴的境界但是他夢為蟻子——他做夢的時候,夢到自己是一隻小螞蟻,在階梯當中去找一些瑣碎的東西吃,看到人就害怕,看到比它大的螞蟻也很害怕。轉輪聖王雖然夢為蟻子,但是王體依然——轉輪聖王的身體,還是沒有消失掉,還是好好地在那邊睡覺。只要他醒過來,就能夠恢復他轉輪聖王的功德。現在之所以表現不出來,是因為他在做夢,問題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說去找到一個新的轉輪聖王,而是想辦法讓這個夢覺醒。佛法的根本就是覺悟啊!所有的功德是從覺悟生起的。因為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很多心靈的力量發揮不出來。比如說,你看「大佛頂」,這個就是我們內心的功德,這個就是在整個《楞嚴經》當中,我們所要找到的、我們真實的本性——「大佛頂性」。

當我們找到以後依止這個大佛頂性,來產生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一切的佛陀,都是依止這樣的一個「密因」。這個密因就是說,這個大佛頂是無形無相不可了知的。當你找到的時候,你心中能夠產生這樣的觀照,也可以產生這樣真實的受用,但是你沒辦法形容它的存在。古德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你要去找它,找不到。但是它隨時可以表現它的作用出來,所以叫作「密」。我們就依止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密因,來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解脫。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我們也依止這個大佛頂性,來修學菩薩的六度萬行,使令我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功德,變得更加的圓滿、更加的堅固不可破壞,這是成就利他的功德。

所以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的本來面目。這是《楞嚴經》最最重要的——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本,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在無量的流轉當中,到底我們生命最初的根源是什麼?我們是從哪一個地方發動出來?《楞嚴經》講了三卷半,來探討這個問題,談到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大佛頂性。

甲二、別明

淨界法師:楞嚴經

我們再看第二段的「別明」。

當我們找到大佛頂性以後,要怎麼修呢?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真妄的問題。《楞嚴經》認為,一切的東西都是心的問題。他為什麼會造惡業?因為他心有障礙,跟他的嘴巴沒有關係,跟他的身體沒有關係。你說:「誒!我這個人的手喜歡去造惡業,把手給剁掉。」沒有用!問題不在手。所以祖師常說:拜佛是誰?念佛是誰?你的嘴巴不能念佛、你的身體也不能拜佛,是那一念心在拜佛、那一念心在念佛。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一切的問題都在那一念心:一切的罪業的根本在妄想心,一切功德的根本是真如的心。所以當我們的心調整好以後,這一切的修學就上路了。所以《楞嚴經》的觀念,就是返妄歸真——怎樣把現在這個妄想的心轉成真如的心,這當中的關鍵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

我們過去聽《楞嚴經》時,海公長老曾說,倓虛老和尚講到,修首楞嚴王三昧有「六字真言」,我在這個地方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倓虛老和尚說整個《楞嚴經》的修學,就是修學不迷、不取、不動。

「不迷」是智慧,你要經常保持覺照。觀察妄想是緣起性空的,它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真實,它是由外境的牽動產生感受,由感受產生想法。假設外境消失了,這個受也消失了,想法也消失了。所以它離開了外境,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說,這個地方的不迷是智慧。

第二個「不取」。對於妄想,當你知道它是緣起性空的時候,你對它絕對不要取著,你知道它存在,但是知道它緣生緣滅就好,不要取著。

第三個「不動」,你的身口二業不要亂動。

這裡包括了整個大乘的戒定慧。

「不迷、不取、不動」的修學有兩條線:

第一個:如果是利根人,智慧觀照力特別強,修學先從「不迷」下手:首先你發現煩惱,觀察它的不真實,它是由外境的刺激才產生的。你不迷,然後不要取著,最後你的身體不要亂動。所以利根人是先從智慧觀照,而產生安定的力量,最後收攝我們的身口二業。

另一種人根機比較鈍,屬於中下根的人,智慧力薄弱。沒關係,我先求不動:我發覺了煩惱,它要來引導我去做錯事,我沒辦法把它照破,沒辦法照見煩惱是畢竟空。沒關係!我先保持不要亂動,慢慢地不要取著,最終不要迷惑,也可以。

總而言之,這個「不迷、不取、不動」,你是先從不動下手,或者先從不迷下手,都可以。你都可以慢慢地把妄想的勢力減少,把真實的心開展出來。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時,你根本的依止處還是大佛頂性——就是你的清淨本性。

蕅益大師說,大佛頂這個「頂」字,經典上說「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佛陀宣說楞嚴咒的時候,他自己放大光明,再從光明當中——每一個光明出現一個千葉寶蓮,寶蓮當中又出現一個化佛,由這個化佛來宣說〈楞嚴咒〉。蕅益大師說,佛陀自己宣說楞嚴咒不就簡單了,為什麼要多此一舉,要變現出一個佛出來,由這個佛來宣說楞嚴咒呢?這當中有深義。蕅益大師說,佛有兩種:一種是有為所成之佛,一種是無為所成之佛。有為法的佛是修習而成的。我們講佛陀的功德莊嚴,這只有佛陀才有。你看佛陀能夠八相成道,這個我們做不到的。所以經過修習所成的佛,是功德上的佛,唯獨佛陀才有,不共於眾生。另外一種是無為的本來佛,他是「天然妙覺,非屬修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佛陀在宣說楞嚴咒的時候,為什麼要創造一個無為的佛來宣說呢?就表示說,這個真如的本性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如果佛陀自己宣說,那這個是您才有,我們沒有。因為您是修來的,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才有的。所以佛陀為什麼要創造一個無為的佛來宣說楞嚴咒?就表示這個楞嚴咒的功德,整個《楞嚴經》的首楞嚴王 三昧的功德,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

所以,只要我們肯努力,我們都可以找到我們的清淨本性,然後從那個地方出發,來完成我們的修證了義,來完成我們的諸菩薩萬行,使令我們的功德更加圓滿,使令我們的功德更加堅固。是這一層意思。當然它的過程就是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個字必須要講十卷的經文,你就很清楚這六個字的意思怎麼操作了。

貳、經文綱要 分二:甲一、經文大意。甲二、修學宗趣

甲一、經文大意

淨界法師:楞嚴經

好,我們看第二段的「經文綱要」。

我們先看第一段「經文大意」。蕅益大師把《楞嚴經》分成六大段:

第一段是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

這一段叫作「分別真妄」,分別真心跟妄心的差別。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佛頂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面目,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這個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明它三種的道理。

第一個是真諦理。真諦理是說明本性的不變的體性。第二個是它的俗諦理,叫隨緣的作用。第三個是中道的第一義諦,就是它不變跟隨緣之間的一個平衡。

經文剛開始是阿難尊者去托缽,托缽的時候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跟阿難尊者過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緣,所以她看到阿難尊者非常歡喜,就想要嫁給阿難尊者,並把這層意思跟她母親說了。她母親說:這不可以的,阿難尊者是一個出家眾,你怎麼能嫁給他呢?摩登伽女說:我不嫁給他,我生命就活不下去了。她母親是一個修學外道禪定很有成就的婆羅門,因為女兒這樣的一種心願,不得已就為她的女兒持咒。持什麽咒呢?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羅咒,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咒。她把這個咒持在一條毛巾上,讓摩登伽女把毛巾蓋在缽上,拿去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把那個布一打開的時候,就中咒了,被這個邪咒所迷。這時,摩登伽女就誘惑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便整個迷惑顛倒了,整個落入顛倒的心中。關鍵時刻,佛陀知道了。佛陀在三昧當中,知道阿難尊者遇到了災難,就叫文殊菩薩將咒往護——持著楞嚴咒趕快去救阿難尊者。文殊菩薩到了現前的地方,誦持楞嚴咒。一持下去,就把大梵天的咒給破壞了,破壞以後阿難尊者就醒過來。文殊菩薩於是把這兩個人全部帶回去,帶到佛陀面前。

我們看經文,阿難尊者哭得非常傷心。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已經出家十二年,恨自己一向多聞,沒有好好在心地上用功。佛陀說:你不是沒有用功,你是很用功,但是你用錯了心,你用妄想心在修行。所以你看你的功力,為什麼一下子就被破壞了、那麼經不起考驗呢?佛陀說:你當初為什麼跟我出家?阿難尊者說:我是看到您長得很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就跟您出家了。佛陀說:那你這個心是依止生滅心、緣生滅的境產生一個生滅的修學。佛陀說:你這個體性是生滅的,你依止虛妄的生滅心修學,你怎麼能夠成就一個不生滅的果呢?佛陀說:你今天用沙去煮飯,有沒有可能煮成飯?不可能。因為你根本就是沙嘛,沙非飯本嘛。所以這個時候,就帶動了整個七處破妄、十番辨見,就是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問阿難尊者,你現在修了十二年,結果一個大梵天咒就把你破壞了,你應該要好好地找到你的本心,重新開始。這裡把我們這一念心——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妄心,講了三卷半的篇幅,這叫「分別真妄」,先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第二段,示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妙三觀門。

當我們找到了家以後怎麼做?你看阿難尊者聽了三卷半以後的發願文: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個偈頌是他聽了三卷半,真正開悟,明心見性以後,讚歎這個法門殊勝的話。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又跪在佛前,說:我現在找到我的本性了,我找到我的家了。那我應該怎麼回家呢?我現在是遠遠看到了家在那個地方,我要怎麼回去呢?這個時候佛陀說明了二十五圓通:你回家有二十五個方法,當然主要不離開六根,主要是六根門頭。佛陀說:你以前從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緣的時候,你是通過六個門——六根門頭。你現在回家也是從六根門頭,就路還家。當然這個地方空假中三觀的修學,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耳根圓通,一個是念佛圓通。到時候我們會加以說明。在經文當中,講得最詳細的是這兩個。

這一段就是講返妄歸真,把心帶回家的方法。

第三段,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

當我們回家的時候,有正行,有助行。過程中有五十五個階位。每一個階位,都是在轉識成智,叫圓三德位。三德位,指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那爲什麽叫「圓」呢?就表示這個三德是轉變而成——轉煩惱障成般若德,轉業障成解脫德,轉報障為法身德。所以它是一個轉變。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轉變」就是說:我現在心打很多妄想,但是妄想你不能把它斷滅。二乘人就是對妄想用極端的手段,把它給斷滅,結果連菩提也沒有了。比方說這隻馬是一個狂妄的馬,但是你把它殺死了,你這隻馬也沒有了。這隻馬把它調伏了以後,它會變成一隻優良的馬。對心地法門,大乘佛法用一個「轉」字,轉妄想而成真如。就像你這個波浪一樣,波浪波濤洶湧,但是你把波浪拿走了,你也找不到平靜的水。什麼叫水?波浪停下來就是水。這是不二法門。起煩惱的是你這一念心在起煩惱,有一天你變成菩薩的時候,還是你這一念心,沒有離開你這一念心,只是說它轉變了。它以前是波濤洶湧,現在變成平靜了,它的本質都是水。整個過程都是轉妄成真。當然它有它的淺深的次第。在這一段經文當中,把它的淺深次第分成五十五個階段來加以判定。

第四段,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

這個地方,佛陀親自講出本經的經題,來開顯本經修學的體、宗、用。當然它的體我們前面講過了,是以大佛頂這種真如本性為根本,當作我們一個依止的體。這個宗就是整個自利的因果,就是我們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它的用,就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講利他的作用。這是講到經題。

第二、三、四段等於是說明它的返妄歸真的方法,跟它的修學次第;第五跟第六段主要是破邪顯正。

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妄想,當我們知道什麼是真心以後,我們開始依止真心來破除妄想。但是妄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無始劫熏習所成,所以你要對治它的時候,它一定會反彈出來。所以真妄交攻的時候,會產生很多邪惡的力量出來,妄想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誘惑你,讓你產生錯誤的思想,讓你產生錯誤的行為。你應該怎麼辦?你要作正確的判斷。所以它這個地方講到:

第五段,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廣示七趣差別。

阿難尊者說:佛陀您講到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這個我完全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是這樣子。但是佛陀您也說了,這個世界上有地獄、餓鬼、畜生,有很多的地獄。我們本性是清淨的,那怎麼會有地獄呢?這個地獄是有固定的地方,還是沒有固定的地方?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呢?這裡講到了六道輪迴的問題。

「借破戒惡法為問端」是說,阿難尊者提出一個情況:你看寶蓮香比丘尼,她受了菩薩戒以後犯了淫戒,而且她還說這個淫戒是沒有過失的,因為它非殺非偷,也不去偷人家,也不去殺人家有何過失?破戒以後又破見,結果現身墮入地獄。還有,琉璃大王滅釋迦族,也是現身墮入地獄。那麼到底地獄在哪裡?既然我們本性是清淨的,怎麼會有地獄呢?

這一段講到業力的問題,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持戒。這是怕我們在觀照清淨本性的時候產生執理廢事——執著空性的道理而忽略了因緣的業果。所以講到七趣的差別。

第六段,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

「無聞比丘」是說,有一個比丘成就了四禪。他死了以後,生到四禪天,結果天報享盡的時候五衰相現,他又面臨了死亡。這個時候他內心非常地瞋恨,他以為他得了阿羅漢果,他以四禪當作四果,因為他沒有聽聞教理,結果他就謗無阿羅漢,謗沒有佛陀,說世間上原來沒有阿羅漢——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羅漢,結果還是流浪生死。因為謗佛、謗法的關係,他在禪定消失的時候,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了。這裡說明了正見的重要。前面是破除執理廢事,這一段是破除執事昧理——在修學過程當中失去了正見的觀照。

破戒跟破見,這兩個是我們在返妄歸真的過程當中很容易產生的兩種過失。這兩段講得很詳細,講到破戒、講到破見。大概一個修行人,有什麼奇奇怪怪的修學,《楞嚴經》裡面都有。古人說,《楞嚴經》是照妖鏡,一點沒有錯。佛陀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預知末法時代很多奇奇怪怪的修學。破戒跟破見就是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當中所要避免的兩種過失。

總而言之,《楞嚴經》的三昧包括戒定慧。蕅益大師說:沒有出世的妙戒,決無出世的定慧;若無出世的智慧,並失中道的妙戒。所以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攝受的。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開悟,《法華經》是成佛。《楞嚴經》在找本性的時候,它偏重在體性上、偏重在空性。雖然我們講真如是不變性跟隨緣性,但是《楞嚴經》,你看它整個把心帶回家,它偏重在那個清淨的本體、它偏重在那個從假入空這一部分,讓我們找到我們的本性——所謂的明心見性,所謂的開悟。對於廣修六度,在本經當中講得很少很少,《楞嚴經》主要是把心帶回家。

《法華經》是讓你從家裡面再出來,再從空出假,廣修方便,所以《法華經》講到無量的方便,乃至於一舉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實的心,什麼都是成佛的因緣。所以到了《法華經》,是以心力來引導法門,法門本身不是重要的。剛開始,佛陀在法門當中作了很重要的定義:說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諦成就阿羅漢,修六波羅蜜成就菩薩道。到法華會上說:那都是方便說,其實是以心為本。你發菩提心,一切都是成佛的資糧,沒有這種五乘的差別。所以智者大師判教說:在方便的教法——所謂的權教當中,是用法門來攝心的。佛陀看這個人還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門來攝持你,等到真實法開權顯實以後,那是以心來攝法。你是發什麼心、你修什麼法門,都跟你的心相應,那是以心作根本。

《楞嚴經》談到的心,是本體的心,它強調把心帶回家。《法華經》的心是從家裡面出來,發菩提心,廣修六度的心。一個是攝用歸體,一個是依體起用。所以我們應該在修學次第上,先了解《楞嚴經》,先攝用歸體;再依《法華經》依體起用。差別在這裡。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