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三零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302面,

庚三、斥邪結正(分二:辛一、斥邪。辛二、結正)我們前面講到十種識陰的魔境,前面的八種都是屬於染污心產生的執著,後面兩種是對我空的清淨心產生的執著。這一段是佛陀把它作一個總結,說是「斥邪結正」,「斥邪」是佛陀訶責十種識陰魔境的過失,「結正」是結歸大乘正確的菩提之路。先說明什麼是不對的,再說明那什麼是正確的。分兩段:一、斥邪。二、結正。

辛一、斥邪

淨界法師:楞嚴經

佛陀怎麼訶責前面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一聲阿難,這一句話有警覺的意思。阿難!你應當了知,前面十種識陰的魔境。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兩部份訶責:

第一個、是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你也應該去順從法空、法空的真如,怎麼在中途當中生起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麼生起的呢?

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他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說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不錯,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高明!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你打不了的。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會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想;這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得少為足之想,這也應該加以鼓勵鼓勵。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總而言之,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所謂的真妄交攻,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要沒有修行他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樂,福報享盡,只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麼事都沒有。什麼叫魔境呢?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麼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兩個東西,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想要清除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迷則成害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總而言之,在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看很多,他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喜歡假觀、喜歡唯識的人,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他就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有所愛。這是什麼回事呢?

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在這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認為自己已經滿足無上菩提,就不用再增上了。如果是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就很可能依止這個而成就大妄語,說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等等。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臨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落無間地獄,這是前面八種的邪見。後面兩種聲聞、緣覺,因為這樣子無上菩提就不能繼續前進,得少為足,偏空涅槃。

勸誡保護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勸勉我們,我們應該要存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將此《楞嚴法門》辨別邪正的法門,在佛陀滅度之後而傳示於末法,魔強法弱、是非不明中,普令修習止觀之人都能覺了這十種魔境的差別異相,不要被自己邪見之魔,而自己造作罪業,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什麼叫做自作沉孽?因為你到了行陰跟識陰,天魔都不能干擾你了,是你自己,你自己挖一個坑,你自己跳下去的。

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保護安定修行的內心,來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夠證入佛陀中道的知見當中。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而不遭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趨涅槃之城。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麼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要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

為什麼呢?經典講很清楚,一個是我過去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個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教誡我們,我們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兩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它不同意,我們經常這樣真妄交攻。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統一的,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縱;聖人也很簡單,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就是這個過程最困難,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腳踏兩條船的過程當中,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就這個意思。它把五種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看過一遍。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麼辦呢?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只有一個:「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完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達得到,這個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麼樣,你這過程很多事情要處理的。

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它不會投降的,你要對治它,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好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它沒有實體。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們所做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我們是真實體性,它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我們是真實體性的。

所以無明煩惱最怕什麼?煩惱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它怎麼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它是生住異滅,因為它不稱合本性,所以它一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經不起你時間跟它耗,你要不動,魔就消失掉了,你連對治都不要對治,你要一動,你就完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

我們要慢慢體會這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主要來自哪裡呢?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你沒有實體,我敢跟你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這地方我們前面花了很多、很多時間講「七處破妄,十翻顯見」,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這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對治,你只要作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完了。這一段等於是把它煩惱生起的原因跟對治的方法說明了!

辛二、結正

淨界法師:楞嚴經

應該怎麼辦,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先結示正確的修學因果法門殊勝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我們將《首楞嚴王三昧》修學法門分兩部份:一、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滅心而修學所有的三昧,「正念真如」。二、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記得「不迷、不取、不動」。就是這兩個法門,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成就三不。這二個法門,是怎麼來的呢?這要有傳承,過去當中的恆沙劫微塵如來,都是依此法門而得心開意解,入佛知見,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做,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走過來,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人修行不順從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沒有一個人這樣子,都是這樣做的。

識盡根融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功德相:假設你識陰能夠窮盡,你能夠在整個第八識當中,把它雜染的因果這一部份破壞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來開顯清淨的因果,這時候六根互用,這我們講,證得圓通法門。在階位,古德判教,諸根互用是什麼階位呢?圓教的初住,破無明證法身,別教的初地。

頓超諸位

從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剛幹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圓教初住它的功德是怎麼樣呢?在六根互用當中,他能夠等入菩薩的金剛幹慧地。我們講到幹慧有兩種,一個是初步的幹慧,十住、十行、十迴向;一個是金剛心以後又重複回到幹慧,這個是金剛後心的幹慧,是等覺菩薩的境界。

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麼圓教的初住他的觀行力,等同金剛幹慧呢?這是講本質是相同,因為圓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時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證一切證,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夠說,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較圓,我的真如比較不圓,沒有這回事情。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它怎麼判?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從理觀上是「六而常即」,雖然是有圓教即佛、名字位、相似位、觀行位,但是它所觀的理是一致的,所以「六而常即」,這是約理觀。圓教初住位的菩薩觀照真如的時候,他的理觀等同金剛幹慧,當然事修不同,福德資糧完全不同,但理觀是相同的。他理觀是什麼呢?圓明精心。「圓明」指的是他能觀的智,「精心」是他所觀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觀而照了現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這一部份是等同金剛幹慧的。

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他在整個理智相應當中,他能夠「發化」;他能夠從初住直接轉入金剛等覺後心的妙用。前面說過,在理觀這一部份是相似的。就好像一個清淨的琉璃寶內外透徹,內含光明的寶月。「琉璃寶內外透徹」指的是所觀的理,也就是我們講的「現前一念心性」,或者講「真如」,所觀的理性;「內含寶月」指的是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三觀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俱足三觀,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還取如如智。如是能超越別教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而等同於整個菩薩的金剛三昧十地,乃至於等同於等覺的圓明(一心三觀的智慧)。圓教初住是等同於等覺菩薩的,在理觀方面是等同的。

圓證佛果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最終他就能夠證得佛陀的妙莊嚴海。這地方是就修德來說,他能夠成就無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哪有什麼得不得,你只是「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我們只就是把我們原來的佛性恢復起來而已,哪有什麼得不得?從這經文道出講出兩個觀念,就是我們修行:第一個是本來具的,你不要修行了,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相信它的存在,然後順從他就好。二、熏習成,你要用功,這一部份是可以修來的。本來俱我們叫性德,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一部份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相信它、順從它就好。第二個是「空假中」三觀,用空假中三觀來照了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空假中」三觀是要修來的。

在本經當中我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樣講凡夫的清淨跟佛的清淨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從這一段經文就看得出來有差別,凡夫的清淨只是一個清淨的琉璃寶,裡面沒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們只有性德沒有修德,我們的清淨叫素法身;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籠罩在清淨心當中。佛陀的清淨是那一念清淨心當中,多了一個寶月,多了一個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們性德是具足,性德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就是我們要用功的。這一段等於是說明整個修學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跟修德兩項的操作,佛陀作一個總結。

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淨界法師:楞嚴經

佛陀對我們的教誨,而弟子們應該怎麼去奉行。

遵循傳承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麼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不要說十種,其實在整個五十種陰魔的魔境當中,釋迦牟尼佛你怎麼知道這五十種魔境呢?佛陀講出傳承:過去十方諸佛,他們在修習圓頓止觀當中,他們依止他們覺明的始覺智慧,他們判斷出來,定中所觀察出來的。意思就是說這五十種魔境,是十方諸佛過去修行的經驗,過來人的經驗。

善知魔境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這地方講到我們在對治五陰魔境的功德:破惡與增善:五十種魔境現前,假設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它是虛妄境。你知道這是虛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順從妄想,我要順從真如,你只要生起這樣的觀照,那有什麼好處呢?

心垢洗除,不落邪見。一方慢能夠調伏煩惱,你一旦不順從它,它就完了,你也不會落入邪見,這樣子你自己的五陰魔境慢慢銷滅,內魔銷滅,當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麼厲害他也不能強迫你。我們之前講過,魔王他頂多就是在前面挖個火坑,在火坑上面擺滿鮮花,很多莊嚴之物要你去跳。但問題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辦法啊!魔王不能將你推下去,他沒有那個能力。

所以說,我們內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魔王波旬)自然摧碎,乃至大力鬼神(魔王眷屬),它們就褫(奪取)魄逃逝,他的氣魄就消滅了,就逃逝了。為什麼呢?邪不勝正,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當中,他在黑暗當中,黑暗怎麼敢去跟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魎更小的鬼神,當然更不敢出聲,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所有的功德都不會缺少,都能夠俱足,即使是下劣種性二乘之人,也能夠在正念真如當中,慢慢增長你的大乘善根,而趨向大般涅槃,永遠不會有任何迷惑產生。這地方是破除邪見顛倒而增長善根,這是講到本經的功德。

勸修護持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

假設在末法當中,眾生去佛久遠,而且自己障深慧淺,這個修行人他不能夠完全的通達大乘的一心三觀,什麼叫做「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夠完全明白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在這過程當中哪一個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這個人也不簡單,他有善根喜歡修學《止觀三昧》。但是他對這止觀法門不是很清楚,過程當中哪一個要小心他也不知道,汝恐同邪,恐怕會墮入到魔障當中。那怎麼辦呢?

佛陀說有一個方法,你既然什麼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嚴神咒』(長水大師說,持『咒心』也可以),假設你也沒辦法持誦怎麼辦呢?將『咒』寫在禪堂,或帶在身上,仗持咒力,因為咒有金剛藏菩薩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動你。總而言之,如等應當欽奉十方如來真實的教誨,能夠究竟修學《首楞嚴三昧》,這是佛陀最後最圓滿的正確的修學軌範。

這地方是說,我們過去學很多的止觀,比方說『唯識止觀、四念處止觀』,其實這樣的止觀都是在枝末上對治煩惱。本經的特點,它是從你煩惱的根本,從你的不生滅心下手,你把煩惱的根斬掉了,你就好處理了,其它那些剩餘的勢力,你就比較好處理。所以你看天台宗它的「十乘觀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發心,它那個真正發心,不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這個!它是發起不生滅心。圓教的真正發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它是真實的發起:「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這地方真如發心修學,因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應該要順從它,念念順從真如。

丙二、更斷餘疑(分二:丁一、疑問。丁二、答釋)。

到這裡佛陀等於講得差不多了,前面的破妄顯真,會四科融七大於一心三昧,把四科融入到一心真如,然後講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圓通,乃至五十種陰魔,整個過程都講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後再斷除最後剩餘的疑惑。這當中分兩段:一、疑問。二、答釋。前面的五十陰魔它本來就分兩科,一、正明禪境。二、更斷餘疑)丁一、疑問(分三:戊一、領前法。戊二、騰三問。戊三、總請答)戊一、領前法

阿難尊者領受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悔,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

阿難尊者完全聽完佛陀說的五十種陰魔之後,他可以說是非常的歡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業頂禮,而且意業遵奉憶持不失,將整個法門的過程憶持不失。這時在法會當中白告佛陀:

戊二、騰三問(分三:己一、問陰本妄想。己二、問並銷次第。己三、問詣何為界)「騰」,生起最後三個疑問,分三段:一、問陰本妄想。二、問並銷次第。三、問詣何為界。

己一、問陰本妄想

五陰為什麼就是妄想呢?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第一問:佛陀啊!你在本經當中說五陰的差別相,五種的虛妄相都是我們的妄想所成,但是我親近您老人家這麼久,佛陀講那麼多觀念,講中觀講唯識,佛陀頂多是講五陰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頂多也講五陰是因緣生啊!怎麼說五陰是妄想呢?你過去都沒提到這個觀念,現在怎麼會提到呢?

己二、問並銷次第

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

第二問:五陰要銷除的時候是一併,還是要一個一個,先破色陰再破受想行識,是要一個一個銷除,還是同時銷除?

己三、問詣何為界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第三問:這五陰的相狀到底它彼此間的區分是什麼?比方說,色陰是從什麼到什麼?比方我們講淨律學佛院,淨律學佛院到底從什麼範圍到什麼範圍之內都叫淨律學佛院?離開這個範圍就不是淨律學佛院,它有個範圍,五陰亦復如是。色陰的範圍是什麼?受陰的範圍是什麼?要把界線釐清。阿難提出三個問?

戊三、總請答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佛陀攏總的回答:惟願如來依止心中的大悲心,一方面為了整個法會大眾來作清淨智慧的依止,更一方面讓末法障重的眾生為作將來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庇當時的眾生,一方面加庇來世末法眾生。

丁二、答釋(分二:戊一、正答所問。戊二、結勸傳示)戊一、正答所問(分三:己一、廣答陰本妄想。己二、超答詣何為界。己三、追答並銷次第)己一、廣答陰本妄想(分三:庚一、總明。庚二、別示。庚三、結成)庚一、總明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真本無陰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佛陀說:為什麼五陰本是妄想呢?我們眾生本來面目是精真妙明,精純而不夾雜,真實而不虛妄,而且是俱足無量的功能德用(妙明),俱足無量的智慧德相(本覺),週遍法界(圓淨)。我們一念心性俱足這五種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這五種功德它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諸塵垢,它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當中,停留在煩惱塵垢當中,不可能永久的。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真實的東西它本來沒有五陰的,沒有五陰是怎麼生起呢?是妄想生起。「乃至」就是說,不要說五陰,那個五陰它是有相狀的,乃至於相的虛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斯元本覺妙明真精;「斯」指的是五陰的相狀。它的根源就是我們本覺妙明真精當中,妄以發生,一念妄想的啟動,才產生這麼多依正二報的世界,這種情況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

佛陀前面說,演若達多他起來的時候,他也不看自己的頭,他不摸頭,他只看鏡子的影像,結果這個鏡子很模糊,他看不到頭,他就認為他沒有頭。他意思就是說,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鏡子,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他只去認應鏡中的影像,而不去認他自己的真如本性;影像指的是五陰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迷執故有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事實上五陰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佛陀為了要從眾生的妄當中,所以安立了因緣。也就是說,佛陀是為實施權,而說因緣法,所以因緣法是為實施權。外道迷於因緣而說自然那更是顛倒,連因緣法都不究竟何況是自然呢!彼無相的虛空尚且是真實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況是五陰呢!

所以因緣自然這兩種教法,都是眾生虛妄的計度所產生的;因緣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是不圓滿,應該說:「諸法是妄想所生」才是比較圓滿。「諸法」是指有漏之法,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眾生妄想之所創造。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使令眾生知道五陰是虛妄之法,所以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之法,這只針對人天二乘根性而說。

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實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根本是無所有的,更何況由妄想所生的因緣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陰是妄想所生,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的,那你說五陰還有呢?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何況是那些愚癡的外道,還把它當作自然。他意思就是說,連因緣生都不究竟了,何況是自然呢?

陰本妄想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總而言之,從圓滿的教法當中,五陰是妄想所生。這觀念我們把它作個總結:佛陀說法,不是什麼人都講一個法,他是不同人講不同法。不同法當中有權法跟實法兩種差別;權法就是方便,比方有些人他沒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產生對立,要嘛就是對,要嘛就是錯,那沒辦法,佛陀只好說諸法因緣生。那是怎麼回事呢?那是依止虛妄相而說的。

比方說,你看大海,大海本來很清淨,突然間風一吹,撞到石頭產生水泡,這個水泡本來是沒有,它本來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水泡,但是你跟他講說沒有,他也沒辦法接受。說:好吧!那就有吧,那這個是什麼呢?它是很多因緣嘛!因為有風的因緣,它去撞到石頭,所以就變成水泡。

佛陀在講因緣法的時候,他是假設很多的因緣而創造的五陰,說因緣生。說:這水泡有沒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然是有,不能說沒有。這是佛陀依止虛妄相而說法,但是依止真實義來說法的時候,佛陀講話的口氣就不一樣,這個水泡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到《楞嚴經》說水泡是沒有的。他說:你前面說諸法是因緣生,水泡是因緣生,那是為了方便說。所以你要知道究竟義是當體即空,但是方便教法裡面說諸法因緣生;到了究竟義是諸法本是本自清淨,本來無生。

所以諸位要把這兩個觀念弄清楚,在方便當中,我們安立了因緣生,到究竟義的時候,一切法本自無生,本自清淨,本自無生。

諸位你要知道,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他就不再講諸法因緣生,直接從無生當中去建立一切法,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為在因緣生,你頂多破妄你不能顯真。你說這個水泡,是由風吹而碰到石頭就有這個水泡,你這個講得很表面,沒有把大海的本質講出來。但是講諸法無生的時候,就把大海講出來了,其實你要顯真,不是破妄而已,要顯真,把真如本性顯出來,你才能夠直下承當,才能夠順從真如,從真如當中開顯無量的妙莊嚴功德海。

所以到本經的時候,他不是要你去斷惡修善而已,不是這樣子那麼簡單,他要你承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要承當這一件事情。你《楞嚴經》這一關你沒有衝過去,你後面的《法華經、華嚴經》你根本就走不過去,那是要顯妙用,你連承當真如你都不敢承當,你怎麼修《法華三昧、華嚴三昧》?那是要顯莊嚴、顯妙用。

《楞嚴經》它的觀念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訴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來掛單的,你不要相信它。說,欸!我煩惱很重。你不能說煩惱代表你阿!那是一時的生滅因緣,不能說你煩惱很重,不然你拿出來看看!所以在《楞嚴經》當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妄想只是一時的風吹草動,你不要當真,它不真實的。大海當中偶爾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還是大海,這個觀念諸位要清楚,你這個觀念清楚了,你這《楞嚴經》就沒白學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夠承當,對你以後念佛、持咒、修六波羅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