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淨界法師  2018/10/26  大字體  護眼色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立例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這個時候,佛陀安立了一個例子。佛陀說,這麼多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的比丘,剛剛是隨從我到室羅筏城去乞食。乞什麼飲食呢?去乞求一種「摶食」。因為古時候印度吃飯沒有筷子,他用手去拿,所以它的飲食是一團一團的。這樣的乞食結束以後,大家就回到了祇桓精舍。這是把乞食的過程作一個說明。

以下就是佛陀正式問阿難尊者,說「我已宿齋」。身為佛陀,當然我已經吃飽——這句話意思是說,因為佛是法王,於法自在。在這個例子當中,佛陀不需要飲食,所以必須把佛陀先簡別出來。他跟阿羅漢有所不同,因為阿羅漢是需要飲食的。所以佛陀在僧團當中先把自己簡別出來,說身為佛陀,我已經吃飽了。假設在一千二百五十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吃飽了,其他人都沒有吃,那麼一個人吃飽了以後,其他人的肚子會有飽的感覺嗎?他就提出這個問題,說一個人吃,其他人會飽嗎?

阿難回答說:「不也,世尊。」這是不可能的。什麼道理呢?這些大比丘雖然內心當中證得阿羅漢果,內心當中都成就我空的真理,但是他所依止的果報體不同,果報體是由業力所成就的。你看阿羅漢,每一個人他入了三昧以後,他的心都是跟我空相應。但是出定的時候,有的阿羅漢長得比較莊嚴,有的比較丑陋。因為他前生造的業不同,所以軀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軀命當中,怎麼能夠說一個人吃飽以後,其他的人都飽呢?這不可能。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阿羅漢翻成中文叫作無生。他能夠做到無生,就是他的生命結束以後,他來生不再受生了,他的生命結束了。但是不能說他無滅,因為他還有一次死亡。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叫作心解脫,他的身沒有解脫。他的心已經跟我空的真理相應。他觀察五蘊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只是一個業力的集合——剎那剎那的業力的顯現,剎那剎那顯現一個果報出來。

它是一個動態的生命,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但是阿羅漢的色身沒有解脫,他過去的業力還在主導他今生的色身。所以你看阿羅漢有時候會生病,有時候會中暑。身為一個有漏的生命體,當然他還是要飲食來資助他的。所以你不能夠說一個人吃飯,其他的人都飽,這是不合理的。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阿羅漢只要是長時間沒有吃飯,阿羅漢的色身也會死亡。佛陀舉出一個例子,說一人吃飯其他人是不能飽的。再用這個例子的道理來破除這一念心在外的轉計。

癸二、正破

我們看正破。看經文: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這一段正式地破斥。

這地方有三段的破斥:第一個,以「身心相外」則身心互不相干來加以破斥。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果你這個覺了知見之心是居在身體之外……覺了,指的是前五識的了別,它能夠去攝取五塵的影像;知見,指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把前面五塵落謝的影子加以分別,而產生很多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也產生很多很多善惡的想法。總而言之,覺了知見之心,就是我們這一念明瞭分別的心。我們不一定要把它分成前五識、第六識,總之就是這念心。

如果這個明瞭分別的心是居在身體之外,那這樣會有一個嚴重的過失,就是「身心相外,自不相干」。身在心外、心在身外,你的身體在這個地方,你的心在外面,這樣身心世界不能產生互相的作用,就不相干了。這樣講的話,當你的心有所了知的時候,你的色身就不能有感覺了;另一方面,當你的身體有感覺的時候,你的心也不能了知。因為你的心在身體之外,所以你身體的感覺不能傳遞給內心,你內心的想法也不能傳遞給色身。這個就是所謂的「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這種道理就好像前面說的:兩個比丘,你吃飯他不能飽,他吃飯你也不能飽,這兩個比丘是互不相干的一樣道理。你吃飯,你吃你的;他吃飯,他吃他的。你的心在外面,如果你的色身有痛苦的感受,你怎麼傳遞給你的內心呢?你內心在外面啊。身心世界產生了隔礙,就不能夠互相產生作用。這就產生了互不相干的問題。

這種問題,佛陀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說:「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

佛陀把他的手拿出來,他的手就像兜羅綿,又細又白的手,顯現給阿難尊者看,說:「你看到我的手嗎?」阿難尊者說:「我看到了,您的手就在我前面,我用眼睛看到了。」佛陀說:「你用你的色身的其中一個部分——眼睛去看手的時候,你眼睛看到這個手,你有沒有把你的信息傳遞給你的第六意識的心,你心中會有感受想法嗎?」阿難尊者說:「如是,世尊。」有啊,我用我眼睛看到您手的時候,我的確有把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給我內心。我這個色身跟內心是可以溝通的,我內心有感覺,我就可以把感覺傳遞給內心,是可以的。這樣講,就又跟自己前面所提的宗旨相違背了。

佛陀正式破斥了:「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說,既然你眼睛看到我的手的時候,你內心會產生一種歡喜、羨慕的心,那表示身心世界是互相了知的,身心世界是可以相互作用的。這樣,你的心怎麼說是在身體之外呢?所以你講你前面所說的你這個明瞭分別的心住在身外,是沒有道理的。你的心住在外面,那身心世界是兩個個體。就像兩個阿羅漢,你吃飯他不能飽,他吃飯你也不能飽。那麼身心世界不能產生相互的作用,跟現實的情況不相符合。我們現實情況是,身心世界是相互可以作用的。

過去有一對母女,母親帶了一個小女孩在鄉村裡面生活。後來遇到了饑荒的時代沒有飯吃。這母親一看,這樣死守下去就完蛋了,所以母親就拿一個布袋裝了很多的沙,把這個布袋綁起來吊在樑上面,跟小女孩說:「你不要緊張,這邊有一包米在這個地方。我有事情,出去辦一下馬上回來,就用這個米煮粥給你吃。」結果這個母親出去了七天都沒有回來。

隔壁的鄰居一看,這個小女孩都沒有吃飯,跑來跑去的。跑過來問:「你媽媽呢?」「媽媽出去不在啊。」「她走的時候交代過什麼事嗎?」「她說上面有吊一袋米,回來的時候煮粥給我吃的。」鄰居就把布袋拿下來,布袋一打開,裡面都是沙。小女孩看到是沙的時候,當下馬上氣絕死掉,因為她心中的願望被破壞了。

為什麼她剛開始不會死亡呢?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願望。一個人心中有願望會滋養色身,身心世界是互通的,你心中有願望的時候,你的色身的整個五臟六腑的運作就正常,所以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你看我們一個人的心情,你經常保持愉快,保持樂觀,這個是最好的補藥,因為它滋養色身。所以從現實的環境,心會影響色身,色身也會影響內心。你看你身體要是不好,你的心情也會比較躁動,所以身心世界是相互作用的。你不能夠說心在外,身在裡面。不可以這樣講,不合道理。

這是阿難尊者第二個執著,執著內心在外。這個是產生了一種身心相外、互不相干的過失。所以佛陀說是沒有道理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我從前生的妄想而來

清朝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居士,這個居士從小就很聰明,...

心中要有陽光

心中有佛,見的都是光明,說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見...

培養臨終的第二念

淨土宗要培養臨終的正念是什麼意思?臨終第二念的正念...

美好人生,從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著最為豐富的詮釋。認識自己的心,把握...

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道者理也,...

現今社會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

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污染,處在染濁、複雜的環境裡,我...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

臨終時要擺脫妄想的執取干擾

什麼叫臨終正念呢?不是說臨終不打妄想,是說臨終打妄...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淨土這個法門最直捷、圓頓

佛陀施設教法,我們可以分成實法跟權法,好比我們今天...

破了本參,還有沒有妄想

未開悟的人,舉心、動念就是妄想;開悟以後,舉心、動...

祭拜祖先很重要嗎

問: 民間一直都盛行祭拜父母先祖,這很重要嗎? 方海...

【推薦】弘一大師:改過十訓

1、虛心: 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

唯識有何重要意義

問: 唯識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義? 答: 唯識法相...

不怕犯錯,怕不改過

佛陀走到一處鄉村聚落,遠遠地看到了一位比丘,態度散...

二六時中都不要忘記這句佛號

很多念佛人對於淨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艱...

什麼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隨筆原文】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為愚,此誠愚也...

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

人間第一幸福兒 佛陀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迦毘羅衛國...

微縷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佛菩提,精勤修學佈施...

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扶

問: 受過菩薩戒的居士,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淨土三經的高下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

臨終提不起正念,阿彌陀佛能把我救走嗎

問: 我們都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然後一定要相信阿彌...

不傷蟲蟻、使蟲蟻遠離的妙法

接手書,備悉。汝所附問之事,實為貴地沐佛法之漸。 以...

慳貪的小鳥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在某個城市郊區,有一片種滿枇杷...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

【佛教詞典】五師

(雜名)五種之法師。毗奈耶雜事十二曰:經師律師論法...

【佛教詞典】佛性闡提善根二人有無四句

子題:一闡提有佛性善根人無、善根人有佛性一闡提無、...

【視頻】淨界法師《為何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會有很大加持力》

淨界法師《為何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會有很大加持力》

【視頻】妙境法師《厭棄老病死身,希求圓滿報身》

妙境法師《厭棄老病死身,希求圓滿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