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六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四十七頁。壬二,沙陀觀色。

我們在學習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主要的觀念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便,就是我們剛開始從相中來觀察的時候,這個六根、六塵、六識的相是不一樣的。你看每一個人所依止的六根不太一樣,有些人耳根很好,有些人眼睛很好,有些人鼻子很好,他所依止的根是不一樣。他所受用的六塵也不一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不一樣。我們的根跟塵接觸以後,產生的心中的感受、產生的想法,這個所謂的心識,也不一樣。所以,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想沒有一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等到他從相而悟入到法性的時候,是完全一樣,因為我們成就聖道一定是要證得諸法的總相。證得實相的時候是完全沒有差別,因為那個時候大家是入於一種真實的心性,所謂「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回到一念心性的時候是無差別的。所以,我們整個修學,是從有差別的過程而進入到無差別的心性,是這樣子的。

我們看這一科的第二段,「蒙印命名」。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優波尼沙陀過去的修學過程,剛開始佛陀教授他的是觀察這個色身。說你現在什麼都不要觀,就整天注意你的色身就好。那麼他從不淨觀而觀到最後,「塵色既盡」,從有相的分別而產生厭離,到最後觀察這個色身當體即空、本自不生。那麼再進一步,「妙色密圓」。

優波尼沙陀在觀察色身的時候,他是兩個過程:

第一個,他先觀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從表相上的生滅而證得無我。這個都是給我們一個經驗,在觀照的時候,先從「無我」,然後再回歸到「畢竟空」。他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觀察到我們的色身,是假借心中的愛取煩惱跟父精母血的結合,而虛妄地生起,最後也是因為因緣的結束而在虛空中消失掉。所以,他看到我們的色身,在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體驗到「塵色既盡」,一個我空的真理。這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宰我們的色身,沒有主宰性。

接下來,他就進一步地觀察「妙色密圓」。「妙色密圓」,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其實這個色身,我們不但是觀察它的生滅相,還要進一步觀察它的所來之處,說「來無所從,去無所止」——這個色身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消失了以後又回到什麼地方去?

前面的「塵色既盡」,只是從存在的現象觀察它的生滅變化,而證得沒有一個主宰的自我;而「妙色密圓」,更進一步觀察色身最初的根源:你從什麼地方來?最後結論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只就是一念心性,本來具足而循業發現。所以這個地方,他從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探討這個色塵的本元當中,就悟入了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妙色密圓」。所以,「我從色相,得阿羅漢」。這個是從跡門上來說,我剛開始是從色塵的生滅變化證得我空,而證得阿羅漢果。

總結,「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現在佛陀問我修學圓通的法門,那麼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證,以色塵為所觀境,我個人認為是最為殊勝、最為無上。

這個是觀整個色塵的過程。

壬三、香嚴觀香

這個地方是講到香嚴童子,他觀的是香塵。前面兩位比丘都是先證得我空,然後再入到二空,最後再回歸到一念心性,它有它一定的次第。但是香嚴童子跟藥王、藥上就不太一樣,他們都是大乘菩薩,就直接地正念真如,直接地返妄歸真,沒有經過小乘的跡門。我們看經文就清楚。

先看第一段,「靜處聞香」。

淨界法師:楞嚴經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這個地方講到他過去修學聖道的一個因緣。香嚴因為過去在因地的時候是觀察香氣而成就聖道,所以叫作香嚴。「童子」指的是他這個人內心特別的純潔而無邪,叫童子。他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而白告佛陀說:「我聞如來」,我曾經聽聞如來的教誨,佛陀教我要如實地觀察「諸有為相」。說,你要成就聖道,你絕對不能夠離開有為的假相。雖然真理不是相狀,但是你的過程一定要借假修真。所以佛陀說,你要修學聖道,那麼聖道在哪裡呢?聖道只就是在你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有為諸法當中去觀。這是佛陀一個總相的觀察,攏總地說明整個有為相狀都是我們的所觀境。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個別相。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我聽到佛陀說,原來這個聖道的真理並沒有離開有為相,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怎麼用功了。這個時候我就辭退於佛陀,幹什麼呢?「宴晦清齋。」「宴」就是安穩的意思。我就找一個地方靜坐,叫作「宴」,讓這個色身安穩地放下一些塵勞的世務,就靜坐下來。這個「晦」指的是處在一個沒有吵雜的寂靜處所,叫「晦」。「清齋」指的是內心顯現出一種清淨而無雜念,禪定現前。就在一個寂靜的地方安坐,內心屏除一切的雜念。

那麼就在這一念寂靜的心中,他觀到什麼事情呢?「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這個香嚴童子在寂靜的心中突然間有一個所緣境現前,旁邊的比丘燒沉水香來供佛。沉水香是一種世間的寶物,燒一小塊就能夠熏習整個南閻浮提這麼大的範圍,所以香氣能夠傳播得很遠。香嚴童子在比丘不遠的地方安坐的時候,香氣就悄悄地……因為它是無形無相,所以說是寂靜地、悄悄地飄來香嚴童子的鼻根,來當作他的所觀境。這個是他過去的修學的一個過程。

我們看他遇到這樣的香氣他應該怎麼去面對。看第二段,「即香悟道」。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香嚴童子是離開了大眾,來到一個寂靜的茅蓬,在那個地方打坐,禪定的心現前,沒有任何雜念。那麼突然之間,這個香氣悄悄地來到他的鼻根。他這個明瞭的心跟香氣一接觸的時候,他突然間生起一個觀照,說這個香氣你從什麼地方而來?他就生起一個迴光返照的智慧,來探討這個香氣的根源。說是「非木」,香氣不應該說是從沉水木而來,因為你要是不去燒它,它是沒有香氣的,所以你不能夠說它從木頭而來。這個香氣也「非空」,它也不是從虛空而來,因為虛空常存,而香氣不常有,所以它不是從虛空而來。它也不是從煙而來,因為煙所飛的地方很有限,你看香嚴童子離比丘燒沉水香的地方有一段距離,這個煙根本沒有飄過來,但是香氣卻過來了,所以它也不是從煙而來。它也不是從火而來,因為你用火去燒其他的木頭就不會有香氣。所以他能夠知道,這個香氣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所以我們一定是先看到假相,先看到無我。那麼假相當中,我們就看到一個沒有實體的東西,一個如夢如幻的香氣存在。

那麼進一步再觀察它的體性,「去無所著,來無所從」。

我們先看「來無所從」。那麼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它沒有一個來處,所以「來無所從」,這個地方表示它是不生。「去無所著」表示它不滅。那麼從不生不滅當中他就能夠知道,原來這個香氣的假相只就是一念心性的一個循業發現而已。

所以這個時候「由是意銷」。既然所緣的香氣不可得,那麼我能攀緣的心自然也覓之了不可得。因為我們這個能所是互相依靠的,所緣境破了,能緣的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這個時候,由於前面的香氣覓之了不可得,由此迴光返照,我能分別的心也不可得。這個時候能所雙亡,「發明無漏」。這個地方的「無漏」,是證得我空的真如而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是講他的跡門,看第三段「蒙印命名」就清楚了。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我從這一次的修證經驗以後,佛陀就印證我「香嚴」的名號,因為因香而成就聖道,叫香嚴。「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剛開始是觀察這個香氣的本性是當體即空,是本自無生;從無生當中進一步探討它的根源,最後知道它只就是我們一念心性本自具足而循業發現。所以這個時候,從妙香當中而悟入了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體性。「我從香嚴得阿羅漢。」「妙香密圓」是指本門;「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是講他的跡門。

最後看總結,「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現在佛陀問我所修證圓通的法門,正如我所修所證,我是以香塵來當所觀境,是最為殊勝無上的。

這個地方講到香嚴童子成就聖道的過程。

壬四、藥王觀味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個地方也包括了藥上,藥王、藥上兩位菩薩是觀察味塵。

我們看第一段,這兩位菩薩的過程,「宿因嘗藥」。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

這個地方講到兩位菩薩宿世的因緣。藥王、藥上兩位菩薩名號的得來,在註解上有提到。說在過去生有一個琉璃光如來出世,這個時候有一個長者,因為聽聞佛法生歡喜心。這個長者叫星宿光,星宿光聽聞佛法起大歡喜,就供養佛陀跟大眾師種種的良藥,並且發願:我願於未來世中善能調治眾生身心諸病。因為這樣一個發願的關係而得到藥王的名稱。這個長者的弟弟叫作電光明,也就跟著哥哥發了這麼一個殊勝的願,也得到一個法號,叫作藥上。因為供養藥物而發願,能夠生生世世治療眾生的身心諸病,所以他們從那以後就得到藥王、藥上的名稱。這兩個法王子都是能夠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紹隆佛種,所以叫法王子。

在法會當中跟著五百梵天(五百梵天是追隨兩位菩薩修學的眷屬),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說我無始劫來就做一件事情,「為世良醫」,我就經常治療眾生的病痛。我怎麼去治療呢?「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古代的社會沒有所謂的科學儀器,所以要判斷一個藥物的體性是冷是熱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要親自去品嚐,自己要去吃。娑婆世界當中所有種類的藥,包括了草木金石這四大種類,我都要一一地去品嚐,去感覺這個藥的體性、藥的味道。那麼總共嘗了多少呢?它的名稱數目總共有十萬八千。這個是講到他過去生修學菩薩道的一個所緣境,都是跟藥物接觸。

當然這當中也就影響到他未來成就聖道的過程,看第二段「遍知藥性」就清楚了。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這兩位菩薩不但只是在藥物的假相上分別,他們更能夠了解到它的體性。由是之故,因為品嚐的關係,就知道這個藥是苦的、是醋(醋就是酸)、是咸淡,乃至於是甘甜的、是辛辣的,就知道這個藥味。它的種種滋味不同,就能夠把它分門別類出來。「並諸和合,俱生變異」,也能夠知道藥跟藥之間互相組合所產生的效果,這個藥跟這個藥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效果,它的一個組合性。還有它的「俱生」,俱生就是這個藥它與生俱來的藥味。黃蓮與生俱來就是苦的,甘草與生俱來就是甜的。「變異」就是經過調製以後所產生的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味道。有些藥經過蜂蜜去調製以後,它的效果就特別的殊勝,要怎麼去產生調製變化。從藥性來說,這個藥的冷熱,是冷性的、是熱性的;是有毒的、無毒;是可以吃的,是不能吃的;乃至於它的味道是酸甜苦辣,都能夠一一地了知它的藥性藥味。這個是講到他品嚐以後得到各種的知識。

第三段,「即味開悟」。就正式講到他破妄顯真,看到藥的總相。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前面,藥王、藥上身為醫生,只能夠從藥物的假相上來分別,但是後來產生了因緣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就是「承事如來」。後來,他因為發了殊勝的願,供養了佛陀跟大眾師,跟三寶結緣,就有因緣能夠親自承仰奉事諸佛如來,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聽聞大乘的了義的教法。所以他在品嚐藥味藥性的時候,不再只是心隨相轉,而能夠產生微密的觀照。

觀照什麼呢?「了知味性」是「非空非有」。剛開始先了解這個藥是冷的、熱的、中性的,進一步他去觀察這個道理是「非空非有」。

什麼叫「非空」呢?當我們的根跟塵相應的時候,你看你的舌根跟味塵一接觸的時候,可以說冷熱諸性是了了分明,所以它是非空。因為它的確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叫非空。什麼叫「非有」呢?當根塵分離的時候,是覓之了不可得。你說它的味道是冷熱,但是我們舌根一旦離開了這個味塵的時候,它這個冷熱的體性就了不可得了,所以它是「非有」。

所以,從這個藥的觀察我們就知道,當這個藥在治療身心世界的時候,它的相貌是「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因為它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藥本身沒有真實體性的,只就是眾生的循業發現。怎麼說呢?因為它「非即身心」。藥吃到我們身體中,跟我們的身心沒有真實地結合。

這句話什麼意思?你看這個藥是熱性的,你現在身體很虛寒,如果真實結合,那應該所有熱性的藥吃下去都有效果,但事實上不然。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他吃什麼藥都沒有用,對不對?那表示說什麼呢?還是要探討到循業發現。所以我們中國常講一句話說,醫生緣、主人福。你沒有那個福報,這個藥你吃下去對你沒有用。為什麼?因為藥本身沒有實體。如果藥有實體,那有錢人永遠不會生病。他永遠不會生病,因為他所有的病吃藥都可以治好。但事實上不然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藥沒有跟身心真正地和合,只就是你有這個福報力。你過去生有這個福報力,那麼藥物跟你結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是這樣子的。這叫「非即身心」。

但是,也「非離身心」。你也不可以說它完全不和合。藥跟身體完全不和合,那你怎麼把病治好呢?所以,緣生緣滅的東西,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叫作什麼?叫作循業發現的一個假相。假相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夠說它「有」,但是你也不能夠說它「沒有」。你有這個福報,你就感覺它有;你沒有福報,你就感覺它沒有。就是這麼回事。

那麼,換句話說,有沒有不是藥本身決定的,是因緣決定的。我想,我們先了解觀念,「諸法因緣生」這句話很重要!一個法到底有沒有存在,不是「法」決定的。你說,欸,這個藥就是藥!不是這個意思。有些人吃藥下去,他死掉,變成毒藥了,也是有。所以它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呢?藥本身不能決定,是因緣決定,諸法因緣生,就是由你的業力決定。

所以叫作「非即身心,非離身心」。

所以藥王、藥上菩薩行醫這麼多年以後,覺悟到一個道理,原來這個藥是「非空非有」,「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分別味因,從是開悟」。他能夠探討到這個滋味最初的根源——它本自不生,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所以「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眾生的循業發現而已。從這個地方,他真實地開悟到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地方,他從一個世俗的醫生,最後迴光返照而悟入了真如理性。

看第四段,「覺味得果」。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從那麼一個開悟的過程以後,就承蒙佛陀的慈悲,跟我印證我們兩個兄弟藥王、藥上兩位菩薩這個名稱的安立;在楞嚴會上,我們都已經承蒙佛陀授記,將來必能夠繼承佛位,所以位登法王之子。那麼我們回觀我們過去是怎麼成就的呢?「因味覺明」,我們依止這個藥的味道,而悟入了這個藥味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謂的相妄性真的道理,而現在位登法身菩薩。佛陀您現在問我整個圓通的修學過程,正如我個人所修所證,我認為是,以味塵來當所觀境是最為殊勝、最為無上。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觀念。我們看到這些大小乘的聖眾,要悟入理性之前都有一個宿世的因緣。所以我們講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所有的人,要成就聖道之前,第一件事情:跟三寶結緣,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是先結緣。比方說你整天做香燈,你就聞到那個香味,然後你跟那個香就結下緣,以後你可能因為香氣而得度;你整天擦佛像,你就看到佛像的色身有時候有灰塵,有時候沒灰塵,然後慢慢地你也因為這個因緣而得度。方便有多門,但是我們剛開始一定是什麼?先結一個緣。

所以《法華經》上說:「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陀在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沒有相狀的,是一念心性。一佛乘哪有相狀呢?但是每一個人要悟入心性之前,一定要「佛種從緣起」,所以《法華經》說,要開方便門,才能夠入真實相。沒有一個人說,我不要方便門,就直接悟入真實相,我剛開始不要去供養三寶,不要跟三寶結緣,然後我就悟入真實相。那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叫作獨覺,成佛之道不可能。所以我們看看,在介紹二十五位圓通之前,都有一段的宿世的因緣,從因緣當中慢慢地觀察,然後從相狀而悟入到法性,悟入到心性,一定是借假修真,這個過程誰都不能避免。

壬五、賢護觀觸

賢護,就是說他過去的一個因緣。他能夠經常以賢善的功德來守護自己跟一切眾生的善根。他是怎麼樣保護他的善根的,在經文講得很清楚:他觀察「觸」,身根所對的觸塵。

淨界法師:楞嚴經

看經文第一段,「宿因入室」。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

這個地方講到他過去的因緣。跋陀婆羅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賢護,他能夠以賢善的功德來守護自己的善根,叫賢護。他的「同伴」,就是他共修的十六位大菩薩;「開士」就是他們有資格開導眾生,叫開士。就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陀說,「我等」,就包括了賢護跟十六位共修的菩薩。我們最先發心的時候是在什麼時候?是在威音王佛。那是很早了。在經典上說,過去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有二萬億個威音王佛。這個地方的威音王佛是指最初的一尊,在二萬億個威音王佛當中的第一尊。那麼他是在什麼時候出世呢?是在威音王佛滅度以後的像法時代出世。也就是在什麼時候呢?也就是在《法華經》裡面的常不輕菩薩時代。諸位知道常不輕菩薩,這個跋陀婆羅比丘跟常不輕菩薩是同一個時代。當初常不輕菩薩以頂禮一切眾生來宣揚一佛乘的觀念,說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有佛性。這個時候跋陀婆羅是持反對意見的,他是對常不輕菩薩種種的訶責罵辱,後來才懺悔的。所以他等於是跟常不輕菩薩同一個時代,都是在威音王佛的像法時代。是怎麼個情況呢?「聞法出家。」因為佛陀滅度了,他聽聞佛陀的遺教而觸動他的善根出家。

跋陀婆羅出家以後,「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大眾師半月半月在洗身的時候,就跟隨眾僧,依戒臘一個一個次第地進入到浴室當中來洗身。洗身當中就發生了一些事情,看第二段「即觸開悟」就清楚了。

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

跋陀婆羅比丘出家以後,他在洗身體,身體跟水接觸的時候,突然間生起一個微密的觀照。他觀察水的體性:它是濕冷的體性,它既不能夠洗塵,也不能夠洗體。

為什麼水不能夠洗身上的塵垢呢?因為塵垢是無知之物,沒有知覺,它怎麼能夠感覺這個水的冷濕的體性呢?所以這個水沒有真正的洗到塵。

它也不是真正的洗身體。因為身體也是一個四大假合,也沒有明瞭性,它怎麼知道冷熱的體性呢?所以也不能夠洗體。

也不是洗身根,也不是洗塵,根塵都不可得,中間的了別的身識也就不生分別了。因為根、塵、識這三個是要麼三個都存在,要麼三個都沒有,所以,塵不可得,根也不可得,中間明瞭分別的心識也就不可得。所以他在洗身體的時候突然間「得無所有」,了知這個根塵識三,中間沒有真實的、主宰的自我,這個時候證得我空的真理,應該說是得到一個這樣的勝解。在過去很早很早之前威音王佛的時候,他就有根塵識「得無所有」這麼一個深刻的善根的理解。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當然在《法華經》上說,他因為譭謗常不輕菩薩曾墮落到三惡道,但是在墮落過程當中,因為這樣一個深刻的勝解,他都沒有忘失他的善根,乃至於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到了現在「從佛出家」。這個佛是誰呢?釋迦牟尼佛。他過去生從威音王佛出過家,有這個出家的善根,雖然到三惡道去,後來遇到釋迦牟尼佛,又出家。蒙佛的開導,把他過去的善根啟動了,今生就正式證得我空的真理。但是他最早的善根,是在他過去洗澡的時候就有所體驗了,知道這個水也不洗塵,也不洗體,這中間也沒有了別的心識,當體即空。他有這麼一個勝解,最後就證得我空的真理。

我們看第三段,「蒙印命名」。

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彼佛」,這個彼佛,是指他得到名號的最初,是威音王佛就安立他作跋陀婆羅。「妙觸宣明」,妙觸就是指的他當初的所觀境,依止塵境而觀察當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謂的塵境,只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謂的「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所以從相狀當中悟入到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成「佛子住」。這個地方已經成就等覺菩薩了,他的本門是等覺菩薩。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已經是等覺菩薩。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佛陀問圓通的修學,正如我所修所證,我是以觸塵為殊勝無上的法門。

這個地方講到賢護比丘整個修學聖道的過程,他的跡本二門。

壬六、迦葉觀法

迦葉尊者的所觀境,是觀察心中的法塵而悟入聖道。看經文:

淨界法師:楞嚴經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先看第一段,「宿因感報」。這一段講到迦葉尊者跟紫金光比丘尼過去的一段因緣。

摩訶迦葉,這個「迦葉」是他的祖先的姓氏,叫龜氏,烏龜的龜。為什麼加一個「摩訶」?因為「迦葉」這個名號,佛在世的比丘有三個迦葉,為了揀別,多一個「摩訶」,就是「大」,有殊勝的意思。為什麼迦葉尊者有資格稱為摩訶呢?這個地方有三層意思:第一個,這個尊者有一個殊勝功德,他叫飲光尊者。因為他過去生供養佛像的關係,身上經常放出紫金光明,叫飲光尊者。他所到的地方,其他的光明都被他遮蔽了。第二個,他在俗家的時候財富特別廣大,他父親的財富是頻婆娑羅王的一千倍以上,他父親的財富比國王的財富還多一千倍。大富長者的兒子。第三個,他出家以後是頭陀行第一,是佛陀滅度以後的第一代祖師,付法藏的第一代祖師。所以叫作摩訶迦葉尊者。

摩訶迦葉尊者跟他在俗家的妻子,就是他的故二,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以下講出他為什麼色身放大光明,有兩段因緣。

先看他第一段因緣。說,我過去生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有一尊佛出世,這一尊佛叫作日月燈明佛。我因為有殊勝的因緣,經常能夠親近佛陀,等於是做佛陀的常隨眾。他沒有說到他是出家在家,總之是經常親近佛陀來學習佛法。佛陀滅度以後,我感受佛陀的深恩,而造了塔廟供養舍利,以種種的油燈的光明來供養塔廟跟舍利子。這是他身上光明的第一個因緣,他供養日月燈明佛,這第一點。

再看第二點。「以紫光金塗佛形像。」這個地方是講第二個因緣。就是在過去有一尊佛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滅度以後,有一個貧女,她找到一個佛像,毗婆尸佛的佛像,已經破舊剝落了,那整個金箔都剝落了。所以她就去乞求金錢,找一個金匠來補這個佛像的金箔。但是因為錢不夠,金匠說,那這樣子,不夠的部分我來負責。於是兩個人就發好心,把這個毗婆尸佛的佛像給造好。造好以後兩個人很歡喜,就發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妻,來修學佛法。也就是說,他過去生曾用紫金光的金箔來塗佛的形像。

依止這兩種因緣,從那次以後,生生世世,身體一出生以後就自然放出紫金光明。這紫金光比丘尼,也就是我過去生所結的眷屬,現在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同時發心而出家。這個地方就講到過去生的一段因緣。

我們看大小乘的修學,這二十五圓通它有兩個方法:有些人是直趣大乘,他的煩惱淡薄,他直接就正念真如,直接觀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來無所從、去無所止」,而悟到了無生的理;從無生理當中就入到了現前一念心性,破妄顯真。但是有些人要經過一個過程,就是經過四念處的對治,從四念處的無常、無我當中來破除我們對五陰身心的執取,先證得我空,然後再悟入二空。大概這兩個過程。

諸位!你看整個二十五圓通的修學過程,大致上是這兩個重點:有些人他必須先破執再顯真,有些人破妄跟顯真可以同時,破妄當下就顯真。有些人要先經過破妄然後再顯真,他分兩個次第。這個地方諸位好好地體會就清楚。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