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38頁。我們這一科講到丑二,釋迦親說。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難尊者的疑惑。阿難尊者的疑惑有兩點:第一個就是在修學的處所當中,應該以什麼來當作對治的處所才是最好的處所?第二個,在對治煩惱過程當中,它的次第是如何?佛陀這一段主要是回答修學的處所。它主要的觀念是說,使令我們生死輪迴的就是六根,而使令我們安樂妙常的也是六根。說是起惑造業的是它,但是返妄歸真的也是它。

那麼這一點,蕅益大師在註解當中有提出他的看法。他說本經的修學,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所謂六根、六塵、六識當中,選擇六根當所觀境。它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六根基本上有強大的主導性:第一個,六根對外攀緣六塵。它也可以攀緣,也可以不攀緣,它有主導性。第二個,六根向內能夠啟動六識。它也可以啟動,也可以不啟動。所以,這個六根身為六塵、六識的中間,是一個最好修行的處所。

我講實在話,我們修行的功夫,好壞是一回事;你修行的處所選錯了,那你真的是日劫相倍。比方說,你同樣的功夫念佛持咒,但是如果你的處所選在六識——我們一般學唯識學,煩惱都是到了「識」的時候才對治,其實都太慢了,所以你就是事倍功半。你看那個煩惱火,我們可以試試看。你那個火剛開始燒的時候,你馬上撲滅,很容易撲滅,一小杯的水就把它撲滅了;這個火已經燒了好幾棵樹了,你就更難撲滅;要是燒得整個森林大火,你沒辦法撲滅的。所以這個對治煩惱,為什麼要選擇圓通的本根?就是掌握先機嘛。到了六識再來對治煩惱,這個不是圓頓止觀,這叫做漸次止觀,時間慢、花的時間多、效果差。但是如果你能夠根據本經的方法,捨識用根,在六根的時候就守住了,你經常注意六根——見、聞、嗅、嘗、覺、知,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成佛速度會比別人快很多很多。同樣的用功,但是你的進步會比別人快很多。這個就是處所的選擇是很重要的。

到這個地方,佛陀已經把整個修學的處所定下來,也就是以六根當所觀境,整個圓頓止觀的所觀境。當然後面會講詳細,其實六根還很廣,你還要選擇。比方說耳根、意根,六根當中還要選擇。

卯二、偈頌 分二:辰一、頌說法門;辰二、頌嘆法門

佛陀前面是用長行文來把所謂的六根門頭染淨不二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了,這個時候佛陀再用偈頌的方式說一遍。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頌說法門,第二個是頌嘆法門。

辰一、頌說法門 分二:巳一、重頌;巳二、孤起頌

頌說法門,就是以偈頌來宣說首楞嚴王三昧的法門。這地方有兩段:第一個是重頌,第二個是孤起頌。重頌就是說,這個經文的道理前面說過了,再用偈頌說一遍。孤起頌是說,這個道理前面沒有說過,佛陀用偈頌把它表達出來。

巳一、重頌 分二:午一、頌近文顯性以為修本;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首先我們看巳一,重頌。重頌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頌近文顯性以為修本」,第二段「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午一、頌近文顯性以為修本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個「午一」就是以偈頌的方式來表達「近文」。這個「近文」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前面的長行文,講到六根門頭染淨不二的道理,來開顯眾生的性德(性德就是我們講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或者講現前一念心性),以為修學三昧的根本。所以這個地方這一段是顯性德,下一段顯修德,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現在開始要講修行。前面這個長行文講這麼多,就是在講修行的處所。我們把處所找到了,知道從哪一個地方殺賊是最快把賊殺掉的。那麼應該怎麼殺呢?這個地方佛陀正式講到修學對治煩惱的方法。

講到方法之前,先講第一個,性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長行文之後,佛陀又重新把這個道理以偈頌的方式再宣說一遍。

這個偈頌,古德的註解上說有三種的含義。為什麼講完長行要講偈頌呢?因為有些道理意猶未盡,所以必須用偈頌再加以補充;第二個,對於後來的眾生,能夠再一次地聽聞。佛陀在講這一段長行的時候有些人沒有聽懂,或者他沒有到來,這個時候佛陀用偈頌再講一次,讓他能夠再次地聽聞;第三個,對於好樂簡略的眾生容易憶持。因為偈頌文簡意賅,辭約理富,所以對於末法好樂簡略的眾生,他能夠把這個憶持下來,不斷地背誦,就能夠產生修觀的效果,有這種容易憶持的效果。

我們看偈頌,這當中有兩大段:第一個講到性德的如實空義。如實空當中分兩段:第一個講到離言真如,第二個講依言真如。

先看離言真如。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我們在修《楞嚴經》的時候,所對治的是六根中的攀緣心,但是所依止的是真實的心性。這個真實的心性,蕅益大師解釋,其實它這個「真」,叫「非真非妄名為真」。你要執著它是真,那就不對了。這個真實的心性是離諸對待的,它也不是妄,它也不是真,那是一種無分別智親證的一個意境。不能用想像,因為你想像一定落入一邊。它這個真性是無分別智所證的一個理體。

那麼,依止真性而生起有為諸法。這個「有為」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這種身心世界的種種的相狀,它是自性空的。為什麼說這有為諸法是自性空呢?因為緣生的因故,它是假借業力的因素而生起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六根、六塵、六識呢?因為你過去有這樣的業力。有各式各樣的業力,產生男人的六根六識、女人的六根六識等等,就是假借過去的業力而產生的一種生滅的因緣。所以就好像是如夢如幻,它只是一時的假相而已,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我們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你看你今生,你身為一個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你有你的六根。但是你死掉以後,你又換另外一個六根了。你可能到天上,換了一個天上強大功能的六根,你的見看得更遠,聞聽得更遠。我們的六根是變來變去的,所以它是「緣生故如幻」。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你看你昨天的夢跟今天的夢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它是一段一段的,是生滅變化的,所以這個真性所生的有為諸法是自性空的,如夢如幻的。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前面講到它的作用,這個地方講到無為之體。真性的無為之體其實是沒有生滅相,沒有起滅的;但是它這沒有起滅,它也沒有說一個真實的實體可得,好像空中之華。什麼叫「空中之華」呢?古德解釋是本自不生,華本來就沒有生,當然它是沒有實體。

有些人對《楞嚴經》有意見。他的意見就是,《楞嚴經》講真如,安立不變、安立隨緣。當然「隨緣」大家沒有意見,但是這個「不變之體」好像產生自性執的意思。但是你看這段經文,「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佛陀說,這個不變的自體也是如夢如幻的,也是「如空華」。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其實真實的心性,不管它的不變之體,還是它隨緣的妙用,都是「畢竟空」的,是「本來無一物」的,它只是有這樣的作用而已。有一個不變的作用,有一個隨緣的作用,如此而已,法本空寂。

我們再看依言真如。

法本空寂。但這個空寂的法,佛陀必須要把它表達出來,讓大家知道啊。佛陀說它也是空,體也是空,用也是空,那全世界沒人知道。所以佛陀怎麼辦呢?「言妄顯諸真。」佛陀必須安立名言。說是「妄」,我們的身心世界六根六塵是虛妄的,由這個虛妄的生滅相來開顯不變的理體是真實的。因為佛陀講的法是給眾生聽的,而眾生的思考模式是習慣對立的:這個是黑的,黑的就不是白的,白的就不是黑的。我們習慣是落入二分法的思考,所以佛陀必須安立說,哦,相狀是虛妄的,體性是真實的,所謂「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我們剛開始放棄生滅的相狀,安住在不變的理體。佛陀必須要假立名言來開顯虛妄、來開顯真實,但事實上,虛妄的作用跟真實的體都是一種虛妄的安立,都是名言安立的。這叫依言真如。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所以當我們真實悟入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它尚且不是真實,它尚且不是「真」,當然也是非「非真」。「非真」是虛妄。它連真也不是,何況是虛妄呢?所以,我們真正悟入真實心性的時候,是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云何見所見?」那還有什麼一個能見的六根,還有一個所見的六塵呢?

也就是說,心性的這個性德,真如本性這個性德,是「本來無一物」的,是佛陀假名安立:這個是隨緣不變之體、這個是不變隨緣之用,是一個名言安立的、讓我們悟入真實的方便。但是你真正從這個地方悟入以後,你真實跟心性相應的時候,那是離名言相、離分別相,是一切法不可得,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是講到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發明它如實空義。

這個地方講如實不空義,這個講作用。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前面是從絕待圓融的角度來看真性,這個地方是從對待的角度。

「中間無實性。」能見的六根既然不可得,所見的六塵也不可得,那麼中間所生起的六識的了別,也是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這個「中間」指的是誰呢?正是指的六識的想像。「是故若交蘆。」所以我們常說根跟塵的關係,就像交蘆一樣,兩根相連互相依存,而中間的虛空就像六識的作用,是沒有實體的。這個地方把整個根塵識的相互關係就講得很清楚了。

「結解同所因。」所以眾生的繫縛跟聖人的解脫並沒有二因,皆是六根所生起的。「聖凡無二路。」聖人之道是由六根的智慧觀照而生起,而凡夫的道也是由六根的顛倒而生起,所以,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完全是由六根所生起。離開了六根,就沒有凡聖之道。聖凡都是在六根當中活動,只是一個是隨順於六識的妄想,一個是隨順於智慧的觀照,產生差別。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聖凡無二路。」我們一再強調六根,蕅益大師說,那為什麼我們不強調六塵呢?因為六塵也是依他起啊。

你在六塵當中你就很難修學了,你試試看。遇到事情,我們把所觀境鎖定六塵,那你就完了。誒,這件事情是他錯,這件事情是你對。我們分別六塵的好壞,那你就很難修學。所以你看,修《楞嚴經》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對錯,把心收攝回來在六根當中。所以你修學,你的心經常在六塵活動,你就完了。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不要去管對錯。不是說你不知道對錯,你知道就好,但是不要再往這個方向想下去,煞車!知道這個是業力顯現,這樣知道就可以。因為你要守住六根,因為你再往下那就是六塵六識了,那就完了。

所以你要知道,什麼叫做安住六根,什麼叫做捨識用根,你要把這個道理體會出來。就是少打妄想!少打妄想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容易打妄想,一般的顛倒的妄想可能還不容易打,就是連那個正確的妄想都不能打。你說,誒,我明明對,我明明對你卻說我錯!這個妄想也不能打,就是善的妄想也不能打。不思善不思惡,才真正地安住六根。所以,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人,你少給自己講道理,正念真如就是安住在無念。這個地方就是講到六根的修學,什麼叫做安住六根。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我們應該詳細去觀察這個「交中性」,這個交蘆中間的體性。它體性是怎麼樣呢?是「空有二俱非」,它是非空非有的,因為它的相狀。六根六塵的確有它的相狀,所以你不能說它空啊;但是六根六塵的體性是畢竟空的,這個是非有的。所以這個「交中性」,交蘆,它相狀是有,體性是空的,就比喻六根的相狀,還有見聞嗅嘗覺知的相狀是有的,但是它會歸到一心真如的時候是空的。「迷晦即無明」,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我們生起一念的迷情,那麼就產生了愛取煩惱。「發明便解脫」,當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智慧的觀照而不迷不取不動,就產生諸佛的解脫。關鍵在於迷跟觀照的差別。

那麼這個地方,佛陀講這個性德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六根當中要把這個性德,所謂大佛頂法找出來。祖師說在六根當中有一個無為真人,它在哪裡?第一個找到它不變之體,離一切相的不變之體;第二個講它即一切法的假觀的妙用。

你看我們講禪淨雙修,禪宗的角度是偏重在離一切相,在六根當中它是找不變之體。禪宗對生命的探討,是探討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為禪宗是看過去的,探本求源。淨土宗是看未來,你將往哪裡而去。這兩個思考模式不太一樣。所以禪宗是偏重於在六根當中把那個不變的體找出來,淨土宗是把它的隨緣的妙用找出來。所以淨土宗你要是「不想」,那就完了。你看憶佛念佛,你對阿彌陀佛為什麼產生強烈的皈依呢?你就是憶念他的功德啊。你對四十八願完全不了解,你怎麼會安住這句佛號呢?所以禪宗是偏重在離一切相,淨土宗是偏重在即一切法。這兩個都在六根當中,看你怎麼應用,這叫性德。

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我們看修德。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這個「前文」指的是,佛陀講的二決定義當中,講到修德來契合我們的妙性,來契合性德。前面講性德,這個地方開始講修德,應該怎麼修才能把性德找出來,把那個不變之體、把隨緣之用找出來。看經文。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佛陀講修德,第一件事講到,解除六根的繫縛一定要有次第。你看佛陀在六根的時候,他的對治是由外而內。我們講色、受、想、行、識,先破色陰,先破壞對色塵——外境的執取,然後再破除對內在的根的執取。先破除外面,再破除裡面。先破除色陰,再破除受想行識。所以這個地方要有次第。

「六解一亦亡。」當我們六根當中隨選一根來破除它內中的結,那麼等到這個結解開以後,連一念心性的「一」也不可得。就是你真正從六根當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這個時候不但是六根,連「一」也不可得。這個是進入到一種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的狀態。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在修學次第當中很重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因為你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比方說古德註解上說,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弗沙佛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用單腳著地,七日七夜來讚歎佛陀,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他七天七夜單腳站立來讚歎佛陀,結果滅除了九十一劫的生死重罪,而早於彌勒菩薩成佛。為什麼?因為這個讚歎法門很適合他,他找對了法門。所以他就在七天七夜當中,滅除了九十一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找到自己相應的法門,會有日劫相倍的效果。就是一定要選擇圓通。

娑婆世界,我們不談個人的差別,從本經來說,從娑婆世界的共業來說,你要修止,耳根最容易安住,修止。你看我們一個人很躁動,我們看到一個三寶的佛像會安定下來,但是安定的不會很快;但是你一個很躁動的人,你讓他唱唱爐香讚,念念佛號,聽佛號的聲音,他馬上安定下來。音聲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所以你看,我們發展出一個所謂的音聲佛事,這個耳根。你要讓一個人安定,把心安住下來,耳根是最快。你看我們只要聽到有人講話,我們眼睛大概就很難再看東西了。你的一根攝住,其他五根就攝住了。那如果站在「觀」的角度,要依體起用,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你靠耳根就沒有用,要靠意根。所以我們事實上在整個六根當中止觀的運用,是耳根的攝心跟意根的觀想,這兩根大概用得最多了。

這個說明在修學當中要有次第,要選擇一個圓通的本根。

已二、孤起頌

淨界法師:楞嚴經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這個地方講對治了。當你圓通本根也找好了,六根的處所也找好了,開始要對治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所對治的是誰。我們在六根當中對治的是識,六識。其實六識的根本就是陀那識。這個「陀那」就是執持,它執持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也執持一切的根身器界。在因地執持種子,在果地上執持我們一期的身心世界。

這種陀那識是非常的微細,二乘人不知它的存在,乃至等覺菩薩不知它的邊際。那麼這個阿賴耶識——陀那識有什麼樣的缺點呢?「習氣成暴流。」 它有很多很多有漏的無明的種子,就像暴流一樣,剎那剎那地生滅,沒有停止。

那麼身為阿賴耶識,它「真非真恐迷」,「真」指的是它的體性是真實的,「非真」指的是它的作用是顛倒的,所以我們講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之體。那麼,它又是真,又不是真,恐怕凡夫跟二乘產生迷執,因為凡夫執此為妄,二乘執此為真,而產生修學的障礙,所以佛陀對阿賴耶識——這陀那識不隨便開顯。

我們在整個六根當中所要對治的,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煩惱。你隨時注意,它隨時會出現的,因為它習氣如暴流,它沒有停止的。

那麼應該怎麼對治呢?

這個地方是講到六根當中的一個煩惱賊的相貌,這以下講出它的對治的方法。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我們的障礙點是「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六根的明瞭性。去取著誰呢?取著六塵。因為六塵也是由心所變現,由這個心去取著自己心中的影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攀緣心中的影像。

「非幻成幻法。」六根六塵本來不是顛倒之法,它是依他起。依他起它本來不是顛倒的,但是我們取著以後,就把這個依他起轉成遍計執,就變成顛倒了。顛倒是我們自己把它取著而變成顛倒。

所以應該怎麼辦呢?「不取無非幻。」這個關鍵!就是你這個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外不取六塵,內不取六識,安住在一個無分別智的狀態,以無念為正念,這個時候「無非幻」,連真實的功德也不可得。「非幻尚不生。」 所以我們要說,你真正不取法門現起的時候,連真實的善法都要放棄。你就是不但惡法要捨,你對善法的執取都要捨。「非幻」,非幻就是真實的法,連真實的法都要捨。「幻法云何立?」那麼顛倒之法又怎麼能夠安立,怎麼能夠執取呢?

這個「不取」是什麼意思?「不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這個外境你是沒辦法改變的。這個第一個觀念,你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一個人。你要記住:你改變不了任何人,你也改變不了任何的環境,因為那是業力所變現的。

我想我們修行人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外在的環境要認命。這個是要認命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你真的勉強不來,這不是跟現在有關,是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你看阿賴耶識,它就不斷地把你自己的業力變現給你受用,你自作自受嘛!你過去有什麼業,你就會看到什麼人,遇到什麼環境。所以我們對外境只有一句話,認命!沒有第二句話。但是怎麼辦呢?你的心不要去執著它,過去就好,知道就好。我們講歷事煉心,把它當作你一個歷練的所緣境,把這個外境來當作你歷練、來開顯你的智慧跟慈悲的一個過程就好。

當然,你要產生「不取」,你要懂道理。什麼道理?就是這些都是你的業力所變現的,你怪不得別人。你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它是自心取自心,你自己的心把業力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去受用。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道理,沒有必要去埋怨,就安住在「不取」。

辰二、頌嘆法門

看最後的「頌嘆法門」。

淨界法師:楞嚴經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前面已經把整個修行的處所、修行所對治的是什麼——是你自己阿賴耶識的種子,以及第三個,對治它的方法是不取,都講過了。這以下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

先讚歎它的名稱。

「是名妙蓮華。」這個名稱,首楞嚴王三昧叫做妙蓮華的法門。為什麼?它出污泥而不染。它能遠離整個九法界的雜染相,包括凡夫的執著「有」相跟聖人的執著「無」的相狀,遠離一切有無的執取,這叫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就像金剛王寶一樣的一種覺照。金剛王寶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破壞一切的煩惱。這個不取法門,不管你外在的環境多麼惡劣,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都能夠過得了關的。所以,在《楞嚴經》的觀念裡面,人生沒有過不了關這件事情,沒有走不過去的人生,沒有這回事情。那麼「金剛王寶」是比喻這個覺照的智慧是不可破壞的,任何逆境不能破壞這個不取的覺照。

「如幻三摩提。」這個不取,它的智慧來自於什麼呢?如幻。我們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觀察外在的環境、內在的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才能夠不取。不取,不是說好像是勉強壓制,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一種智慧的觀照。這種「三摩提」,就是三昧,這種正定正受,觀察一切的外在的六塵跟內在的六識,都是如夢如幻的。

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依止不取法門,能夠「彈指超無學」。因為二乘的無學只證得偏空無我之理,而不知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地方古德解釋,「彈指超無學」,彈指當然時間很快,一彈指時間很短嘛,是約著智德而說,不是約斷德而說的,是約著你所成就的種性來說的。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個不取法門是阿毗達磨之法,是一個無比之法,無比殊勝之法,是超越一切的方便法門。也可以說是「十方薄伽梵」(這個「薄伽梵」是佛陀),十方佛陀也都是依止法門而悟入大般涅槃,沒有一個例外。「一路」,就是只有一條路。你看我們從淨律寺要出去,也只有一條路,你沒有選擇。這個不取法門,就是趨向涅槃唯一的道路。我們沒辦法改變外在的環境,我們也不能去改變我們阿賴耶識有漏種子。說,誒,你煩惱不起現行,也不可能。我們外在也不能改變,內在的六識累積很多煩惱種子,也沒辦法改變;我們唯一能夠主導就是在六根當中生起不取的觀照,這是我們能夠做的。而這樣的法門也真正能夠「一路涅槃門」。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認清路頭,什麼東西你應該要去用心,什麼東西你不應該用心。我們以前錯用心。你看,你沒辦法改變的,你一定要改變!花了很多時間去改變人事,結果到最後還是沒辦法改變。沒辦法改變就是說,你怎麼努力它就是這樣子,這個叫做不能改變。這種浪費精神體力,叫錯用心嘛。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你要在六根當中生起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是一路涅槃門,這個是妙蓮華,是金剛王寶覺,是無比法,是十方諸佛趨向涅槃唯一的道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