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七十六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67頁,卯二、成就厭離。

這一科主要是講到佛菩薩對眾生產生的加持力。身為一個菩薩,我們的心情是以度眾生為本懷,但是度眾生當中是有兩種不同的差別:

第一個,他是一個凡位的菩薩,凡位的菩薩度眾生,依止他的色身來度眾生,因為他所有的菩提心、所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都以色身為住。但是色身度眾生,他有一定的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比方說,我們佛教界很多大德,你身心有障礙,你能夠遇到他,你向他祈求,他也會為你現身說法,使令你遠離障礙。但是這當中有時間上的問題,跟空間上的問題,比方說他到了美國去,你遇不到他,那就沒辦法了;比方說,他往生了,那你也得不到他的加持。凡位的菩薩依止色身,他的確是有時空上的障礙。

第二種的菩薩,叫法身菩薩,他已經突破了五蘊身心的障礙,而回歸到一念的清淨本性,所以他以法身來度眾生。法身度眾生的特點,他沒有時空的問題,在時間上,他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在空間上,你到了美國或在台灣,到了新加坡他都隨時可以應付你,他沒有空間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說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我們今天所談的,是已經證得「圓通」的法身菩薩是怎麼度化眾生。基本上他時空無障礙,問題就是眾生這一部份,你如何能夠很正確的去釋放一個很正確的力量出來,來感應佛菩薩的法身的慈悲力。

應香陰眾

若干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幹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幹闥婆」翻成中文叫「香陰」,因為他的五蘊身心必須以香氣來滋養叫「香陰」。他是帝釋的樂神,帝釋他如果歡喜聽音樂的時候,他就點上香。幹闥婆一聞到香他就現身,因為他以香為食。但是幹闥婆這個果報,他一天到晚去彈奏音樂給別人聽,時間久了,他非常的厭惡這個果報。他也釋放出他的希望,來求佛菩薩的加被。這時觀世音菩薩就現幹闥婆身,而宣說持戒修善遠離放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脫離幹闥婆的果報。

應非天眾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翻成中文叫「飛天」,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因為他因地的時候,雖然修學下品的十善業,但是心中有很強烈的忌妒心跟好勝鬥爭,什麼東西都要跟人家去比,而且要處處的強迫別人,有很強烈的我相、人相的對立。這時候他對阿修羅的果報體也特別的厭惡。這時菩薩就現出阿修羅身,來宣說五戒十善、仁慈愛物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遠離阿修羅的果報。

應歌神眾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翻成中叫「歌神」,他的音聲特別的美妙,他也是以音樂來娛樂諸天的,他一天到晚唱歌給諸天聽,時間久了他對這樣的果報體也特別的厭惡。所以菩薩現出緊那羅身,宣說持戒修善,歌詠亂心欲樂無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脫離緊那羅身。

應大蟒眾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翻成中文叫「大蟒神」,它雖然有廣大的福報,但是它心中因為瞋恚跟愚癡的心特別重,而變成蟒蛇的果報。這個果報它也非常的厭惡,這時菩薩現出摩呼羅伽身,來宣說持戒修善,修習智慧忍辱柔和之法,使令它快速的脫離大蟒神的果報。這一大段都是講到應八部鬼神說法,使令他能夠厭離這種苦惱的果報。

應人非人眾

應人眾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眾生,他心中好樂人道,而且他也實際的去修學人道之因,但是他在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了障礙。這時菩薩現出人身宣說五戒十善,心中要俱足惻隱之心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為人道是修道的法器)應非人眾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非人」指的是天龍八部。這種天龍八部有四種的差別:有形的,他有身形,或者沒有身形。沒有身形不是說沒有色蘊,他有色蘊但是我們眼睛不可見(微細的色蘊);有想,他心中有思想,或者他心中是暗鈍的沒有思想。總而言之,這天龍八部他心中好樂出離他的本位,這時觀世音菩薩就現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的同類之身,來宣說他所相應的法,使令他能夠脫離本位,成就人道。

這個地方是講到三十二應身。也就是說眾生能需求的心是能感,菩薩的大慈悲是能應,感應道交使令菩薩現身而說法。感應道交現身說法,蕅益大師的註解,他分成兩種的說明,他說:我們感應有兩種差別:一種是「顯應」,就是你去憶念阿彌陀佛,憶念觀世音菩薩,你很明顯的看到佛菩薩現身,而且很明顯的聽到佛菩薩為你說法,清清楚楚。但這種機會不多,這種人跟佛菩薩有很特殊的因緣。一種叫「冥應」,就是不明顯,不明顯有現身也不明顯有說法的情況,但事實上佛菩薩已經採取行動了,而且有幫你破除災障,也幫你增長善根,這個叫「冥應」,這種機會很多很多。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講「本尊相應法」,你看「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菩薩不打妄語,你憶念佛陀的身相,憶念他的功德,你稱念他的名號,現前,當然是指當下嘛,為什麼叫現前?當來,我們講臨命終,那這個是往生了。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說:誒!阿彌陀佛怎麼沒有現身,沒有說法呢?這個是因為我們本身有障礙,我們有遮障,其實佛菩薩已經現身,我們沒有看到,叫「冥應」。古德很多這種例子,有一個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誒!他腳踢到一個石頭,「啪」!打到一個竹片,他開悟了!

我不知道諸位怎麼解釋這個公案,要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阿彌陀佛的加持。為什麼這個竹子會產生這個聲音呢?比方說,過去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他聽到《法華經》講「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產生了疑情,為什麼諸法是寂滅相呢?我看一切法是很多很多的因緣,怎麼會是寂滅呢?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日夜參究的打坐,秋天過去了,冬天來了,冬天過去,春天來了。有一天,在春天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聽到黃鶯的叫聲,「啪」!開悟了。開悟以後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天百花開,黃鶯鳴柳上。」因為諸法是寂滅的,所以才有這一切的因緣出現。其實寂滅相跟生滅的因緣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只看到生滅的因緣,我們沒有看到後面的寂滅相,這二個是即空、即假、即中。菩薩在看事情是看到兩個,一個是看到諸法的寂滅相,一個看到諸法的生滅相,我們只看到生滅相,阿羅漢只看到寂滅相,沒有看到生滅相。那麼這黃鶯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就有黃鶯呢?為什麼你就沒有聽到黃鶯叫呢?——阿彌陀佛的加持。

我們修淨土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你願意跟阿彌陀佛保持一個真的是相應的,能念所念心心相應,你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把淨土宗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講出來……我很清楚的講一句話,往生與否跟你念佛是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的,這是決定你的品位,你不要以為你一天到晚念佛,你就可以往生,這是二回事。念佛是一個廣大的功德法聚,無量光無量壽,它會創造很大滅惡增善的功能,但是不保證往生!你的心態是很重要。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要保持一種「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的心態。你的整個身心世界,整個進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說你應該遇到什麼災難,誒!這災難消失掉了,你要觀想,我沒有這個能力,彌陀本願的加持,因為你已經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海。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點心得,誒!阿彌陀佛的加持。你經常能夠「法法消歸彌陀的功德海」,其實對一個修淨土的人非常有利,因為你跟彌陀已經打成一片了。你用這種心態來念佛,那真的是「一心歸命,順從本願。」所以我們在「冥應」當中,其實我們在念阿彌陀佛,你憶佛、念佛,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麼沒有見佛呢!佛陀有現身,我們看不到,但是冥冥當中已經幫我們消除罪障,增長福慧。這個道理你要清楚,因為佛菩薩發的願他不會白髮的,眾生有感,菩薩就一定有應,千江有水,一定是千江月。好,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總結:

丑三、結明功由三昧。

前面的三十二應身的功德妙用是怎麼來的呢?都是菩薩因為證得耳根圓通之《首楞嚴王三昧》,所產生的妙用。看經文: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以上的三十二應身。這三十二應身他俱足兩種功德:第一、「妙」,菩薩的示現是同一時間現身的,「千處祈求,千處應」。所以他能夠在一個時間,同時現無量的身說法,所以他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第二、「淨」,菩薩在現身說法的時候,心中對他所現的果報是不生染著,這叫做「淨」。

妙淨的三十二應身,能夠入於十方眾生的國土,是怎麼來的呢?是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三昧」指的是《首楞嚴王三昧》,也就是一種《真如三昧》,依止真如本性,這種無障礙的因緣所發動的。這種三昧是怎麼來的呢?是聞熏聞修而來,這個是講因地。「聞熏」是他依止本覺理性而生起始覺的智慧,我們講「稱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滅心,產生了空假中三觀,叫做「聞熏」。「聞修」以空假中三觀,還照不生不滅的本覺理性。聞熏是講「稱性起修」,聞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觀,還是回歸到一念不生滅的本性,說是「無不從此法界流,又無不還歸此法界」。

聞熏聞修輾轉的循環,而成就一種無作的妙力。「無作」他這種「普門示現」是任運生起的,是不假造作的。你看我們講「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那個地方,它也沒有說要去幫助誰啊!它沒有作意的,沒有作意的意思是它沒有鎖定目標。我們度化眾生,我們是有個人的好樂,我要度化台灣的眾生、我要度化新加坡的眾生,我們是自己設定目標的。菩薩法身度眾生不是這樣子的,他那個月亮,你在美國也好,在台灣也好,你隨時把水準備好了,菩薩就現身。他是一種無作的妙力,不假造作的,這種微妙的力量,而成就這種自在的功德出現。

關於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的註解也做出兩點說明:第一點、菩薩的三十二應身只是簡略的說明,觀世音菩薩身為一個法身菩薩,他不只是三十二應化,那是個代表而已,實際上是應化無量,無量的現身。第二點、蕅益大師特別強調,這以上的三十二應身,不只是觀世音菩薩才有,整個二十五圓通的菩薩,每一個只要證得圓通的菩薩,都有這種能力,只是約著當機。因為本經的當機是阿難尊者,是以聽聞音聲約的當機,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開展出來,其實只要是法身菩薩,包括地藏王菩薩、包括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包括阿彌陀佛,都有這種加持力。菩薩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你跟他的緣是深淺而已,是這樣子的差別。所以我們對佛菩薩這一部分,你不要分別說哪一個菩薩比較厲害,哪一個菩薩怎麼…,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

我們凡夫眾生是在沒有差別當中創造很多差別,凡夫的差別很多。你看越修行的人你會發覺…你看老和尚,欸!到老和尚,他沒有什麼差別,這正確的。當我們在迴光返照的時候,你會發覺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因為真如本性是平等的。你看世間沒有修行的人,他活到愈老,人跟人的個性越差越多,修行是越來越沒什麼差別,越沒什麼差別…,菩薩依止的法身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你說沒差別,那為什麼他有感應,你沒有感應?因為他跟他緣深啊!他每天憶念他,你沒有憶念他,所以緣起、緣起,是因緣的關係。那麼這是蕅益大師的兩種說明。

子二、明十四無畏 (分三:丑一、總明大用所起。丑二、別明施無畏相。丑三、結明福備眾生)三十二應身,蕅益大師說是偏重在與樂這一部份,給與眾生種種的安樂。十四無畏是偏重在拔除眾生身心的痛苦,拔苦這一部份。分三段:一、總明大用所起。二、別明施無畏相。三、結明福備眾生。

丑一、總明大用所起

說明十四無畏的妙用是由如來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觀世音菩薩又稱呼了一句:世尊!我又以聞熏,聞熏指的是稱性起修、修德;聞修是性德,以性修不二的修學,而成就不可破壞。三昧是不可破壞,因為它依不生滅而起的,不可破壞的無作妙力,能夠下等同於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一個悲仰,跟眾生同一種的悲哀仰望,眾生心中有所痛苦感到悲哀,仰望佛菩薩來祈求,就觸動了菩薩的大悲。所以使令眾生跟我這普門示現的身心世界一接觸的時候,而產生十四種遠離怖畏,拔除苦惱的功德,無畏的功德。然這種功德都是因為真如三昧,依止法身而起,不是依止色身而起。

丑二、別明施無畏相(分五:寅一、總明脫苦無畏。寅二、別明七難無畏。寅三、別明三毒無畏。寅四、別明二求無畏。寅五、結明持明無畏。)以下個別的說明,菩薩來佈施十四種無所畏懼的種種相狀。這以下分五段:一、總明脫苦無畏。二、別明七難無畏。三、別明三毒無畏。四、別明二求無畏。五、結明持明無畏。

寅一、總明脫苦無畏

先攏總的說明,菩薩使令眾生脫離身心的苦難而成就無所怖畏。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一段是無所怖畏的總說,一個總綱,你這一段懂了後面整個就懂。這一段有他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自利的功德是說明他所證的理性是什麼。說為什麼他有這種加持力呢?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我」指的是觀世音菩薩,「不自觀音」是說觀世音菩薩他在修學因地的時候,他不隨外在的聲塵所轉;他心中能生起迴光返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所以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前面是講能觀的智,這以下偏重他的所觀境),他以能觀的智慧來觀察。第一個「觀」是能觀的智,第二個「觀」是所觀境。依止這種反聞聞自性的智慧來迴光返照「能聞是誰?」。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耳根圓通的時候講過,「出於聞中,入流亡所。」「入」就是第一、你不要分別外面的聲塵,第二、你不要隨你內在的分別心而轉,就停留在根的部份,「但聞」而已。「但聞」的時候你就迴光返照,為什麼我有這個聞的功能,然後你就順著這個因緣回家了,「借假修真」。又從「聞」的功能當中,然後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迴光返照。依止「不自觀音」而去觀察我們能聞的是誰?因為這樣子迴光返照,而成就自利的功德,產生化他。所以能夠使令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他有種種痛苦,遇到種種的災難,菩薩皆能夠觀其音聲,使令他得到解脫。

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註解有二層的說明:第一、他說明菩薩是以自利為本而產生利他。菩薩的利他,他不是依止色身,他是要能夠找到真如本性,以真如本性無障礙大慈悲的拔苦與樂的力量發動出來,才能夠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以自利為本」。第二、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都有事理二種的差別。

一、從事相上來說:比方說我們遇到了災難,有鬼神來傷害我們,晚上睡覺做惡夢,那麼我們憶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憶念阿彌陀聖號,念念分明,感應道交,破除障礙,這叫做事持。事持就是你的心,完全去注意佛菩薩的聖號,你心中住在佛菩薩的聖號,反正我就是把自己放下,通身靠倒,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事持能夠破除事相上的障礙,也就是能破除你一時的災難。當然破除後就沒有了,你又恢復原狀,這叫做事持。二、理持。你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阿彌陀聖號的時候,你念念迴光返照,能聞是誰?那個真正覺悟,能念所念惟是一心,能念所念那種對立完全破壞了,回歸到一心真如。這時候破除理上的障礙,這時候就不是消除災難,就是轉凡成聖。

所以他說這以下的七種無所畏,種種的遠離怖畏都要俱足事理二種的修學。事相上我們真的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理上也是因為我們反聞聞自性,所以把這個災難究竟破除掉了。

寅二、別明七難無畏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復」從他力加被的角度,這個「知見」指的是六根當中的見根。觀世音菩薩因為他的眼根的「見」跟色塵接觸的時候,他是「旋妄復真」,他不隨外塵所轉。因為觀世音菩薩他因地有這種功德,我們講自利的功德才能夠利他,所以你憶念他的聖號,就能夠使令一切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你。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眼根」它所對應的見,它是屬於火。一、觀世音菩薩內火不生,外火不起,因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滅了。所以我們去憶念菩薩的聖號的時候,火就不能燒我們。這是從「事相」來說。二、你憶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緣,那火也不能燒。事理二種差別。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耳根:「觀聽旋復」「觀」就是我們依止觀照的智慧,來反聞聞自性,「旋聞復性」。我們經常去迴光返照,能聞是誰?因為耳根是屬於水,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隨耳根而轉,就把心中的水給消滅了,所以能夠使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夠去沉溺他。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意根:「斷滅妄想」我們依止迴光返照的智慧,來息滅第六意根的分別妄想,所以我們心中沒有殺害眾生的瞋心。這樣的因地,這因地是佛菩薩的功德,也可以說我們自己迴光返照,我們有這種功德。因為沒有殺心,我們入諸鬼國,這個羅剎鬼,這個鬼是要吃人的,諸鬼不能傷害。我們過去看經論的時候說,有一個比丘他住茅棚的時候經常被鬼干擾,他持什麼咒都沒有用,他就去請示佛陀。佛陀說:你現在要修「慈心三昧」,你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不能傷害你。果然他回去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的干擾就消失掉。

我們經常會跟鬼有一些問題,我們講你內在沒有問題,外在就沒有問題。我想我們修大乘佛法要有一個觀念: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遠是你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就像《唯識學》講的,它就是一面鏡子,所以你內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動,你也無所謂,大家一起共住嘛!

我過去在文殊院住了三年,那時候五位老法師都走光了,剩下我一個人住。有時候晚上真的有點事情,因為我也看到之前那個公案,我每天做完功課我就迴向,因為文殊院後面有一大片很高的樹林。我說我們今天一起共修,我不障礙你,你也不障礙我,白天是我活動,晚上你們活動。我就把所有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我就試著釋放善意。誒!真的沒有事。所以你遇到蛇也是一樣,你要是起瞋心,它馬上感應到你的磁場。你保持慈悲心,它也有佛性,它的反應會比較緩和一點,但是你一起瞋心的時候,它蛇也會有反應。後來我就知道,人跟人之間的心裡的磁場是互動的,鬼道亦復如此。所以我們內心能夠心無傷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這的確有這分的感應。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動搖。

「熏聞成聞」「熏聞」指的是我們觀照的智慧,依本覺理生起的始覺智;「成聞」依始覺智還照本覺理。使令六根銷復,把六根這種向外攀緣的功能,都把它消滅了,而「同於聲聽」。六根的攀緣功能消滅以後,這個能聽跟所聽,回歸到一念心性就沒有彼此的對立,能聽所聽惟是一心。因為這個眾生消除了能所的對立,他被盜賊所抓,要被傷害的時候,那刀就一段一段的損壞,使令這個兵器要傷他身體的時候就像是割水,水是無所損傷,就好像風吹光明一樣,光明當然不會動搖。因為我們沒有對立心,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就不容易受傷。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就是反聞的智慧,「精明」依止觀照的智慧返照本覺的理性,而啟發心中的光明。這種自性的光明遍照整個法界,這時這種幽暗的體性就不能成就了,因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氣的光明。所以在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藥叉(男眾的鬼,叫輕捷鬼)、羅剎(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這兩種鬼都會吃人的;鳩槃茶鬼(厭魅鬼)、毘舍遮(噉精氣鬼,吃人的精氣),富單那(熱病鬼)。這個人他心中經常迴光返照,開顯自性的光明,有浩然正氣,這些鬼神就算在他的旁邊,目不能視,對他產生畏懼,眼睛都不敢看他。

我看算命的書,在道家裡面說,你遇到重大的劫煞的時候,破煞之法,放個石頭、石敢當,有些人把石頭放在家門口,或掛一個什麼八卦的相,都可以破煞,但只是破小煞。他說真正的破大煞,用浩然正氣,培養浩然正氣,所有的煞都不能靠近。這個跟這道理一樣,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音性圓銷」,對外在動靜兩種聲塵都完全的消滅了,而且能夠依止能觀的智慧,反聞聞自性,來逆流照性,所以能夠離諸根塵二種虛妄的干擾。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已經不隨外在根塵兩種的干擾,雖然你被禁,禁閉在房屋,身體被綁住枷鎖。古代的刑具,在脖子上叫「枷」,在腳上叫「鎖」。即使你有這種禁繫枷鎖,對你也不能夠產生障礙,因為你已經遠離根塵這種虛妄的染著。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消除外在聲塵的動靜兩種障礙,而能普遍產生大慈之力,所以使令眾生經過危險的道路,一切的盜賊都不能劫奪他的財物,乃至於傷害他的色身。從事相來說:觀世音菩薩因為有這種功德,所以我們水不能淹,火不能燒,一切的鬼神盜賊都不能傷害。從理觀來說:菩薩修學反聞聞自性,菩薩本身在未來生命當中,也能夠遠離這種災難,遠離這種怖畏。蕅益大師把這一段《耳根圓通》離諸障礙,跟《普門品》做一個比較。蕅祖說:《普門品》是釋迦牟尼佛介紹觀世音菩薩果上的功德,不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幫他宣說的。說觀世音菩薩對眾生有什麼加持力?他講了三十二應身,叫「普門示現」。

所以《普門品》它對觀世音菩薩的因地,基本上是沒有談到。所以《普門品》的修學是偏重在事持,偏重在佛力加被這一部份,眾生內心有障礙,憶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你心中有希求,然後跟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接觸,「啪」!感應道交,去觸動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力,然後我們離苦得樂。是偏重在「佛力」這一部份,心力(理觀)這一部份講得少。但是本經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講到自己,從因到果修證的過程。因為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破除了身心世界的障礙,開顯了真如本性,所以產生了三十二應身、十四無所畏、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楞嚴經》的「耳根圓通」它是從因到果,觀世音菩薩自己宣說的,所以它這地方的修學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觀在裡面,每一個法都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觀在裡面,《普門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師認為有這一層差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