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三一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305面,庚二、別示。

本經在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佛當中的定位,古人講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本經主要的特色就是要使令我們覺悟生命的真實相。這當中佛陀是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兩部份來觀察,第一個是屬於真實的部份,第二個是屬於虛妄的部份,這兩個部份。這兩個部份我們應該怎麼去如實的觀察呢?有兩種差別;第一、從生滅跟不生滅這部份來觀察,五陰的身心世界是生滅變化的,是我們沒辦法作主的,變來變去的。比方說,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跟前生的身心世界那是不一樣的,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跟來生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樣,所以它是一個生滅變化的,而我們真實的心性它是不生滅的,永遠是這樣子。本經常常說,主人是不動的,客人是變來變去的,所以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過去是由善業所招感的,或者是罪業所招感的五陰身心,總而言之,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它有一天會被無常所破壞,這是我們第一個覺悟:「它是變化的」。

第二、五陰身心它基本上是帶有過失的,從佛法的角度,我們眾生的五陰是由煩惱所招感的,一念的無明妄動才有的。所以煩惱所招感的是一種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的五陰身心本質是苦的。說,欸!我平常有些快樂,這種快樂是夾雜過失的快樂,以佛法的角度,這種快樂不是安穩的快樂,是不安穩的快樂。說是一個美好的食物,裡面有毒藥,雖然這食物吃起來很甜美,但是長久來說終成大患。佛法對於有過失的快樂是持否定的態度,只有我們安住在真如本性,那種快樂才是安穩的長久的快樂。

所以我們在修學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對你的生命要如實的了知兩個道理:第一、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無常敗壞的。第二、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帶有過失、帶有痛苦,這個本質是不能改變的。這兩種觀觀念就帶動整個本經的所有修學,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破妄顯真,它的理由就是,因為虛妄的東西是暫時、是痛苦的,所以你肯定要破壞,你要離苦得樂,你要究竟的處理生命的問題,你一定要把虛妄的五陰破壞掉。

所以破妄顯真就變成整個我們《楞嚴經》修學的宗旨。但是實際上,破妄顯真也等於是整個大乘佛法的修學宗旨,每一部經都是破妄顯真,不過本經在破妄顯真,它比較偏重在破妄這一部份,修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五陰的假相,安住真如。

所以本經從文字上來理解,你說它開顯真如這一部份講的不多,我們只能夠說安住真如,破除虛妄。你要看《法華經》、《華嚴經》那就不同,它是把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完全顯現出來,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那真的是在顯真,顯真如不可思議的妙用。

但是本經我們來看,都是在教我們怎麼樣能夠攝用歸體,或者說把心帶回家。本經是要我們從虛妄而回到真實,從真實當中再出發這一部分交給《法華經》、《梵網經》、《華嚴經》這一部分來說明。

所以本經的定位就是破除虛妄扮演重要角色,把你的基礎打好,說這個杯子你還沒裝甘露水,但是起碼你先把這杯子洗乾淨,那你以後所做的六波羅蜜全部是一種成佛的資糧,全部是一種稱性的功德。

你沒有經過《楞嚴經》的過程,杯子沒有洗乾淨,你依止虛妄的心來佈施、持戒、忍辱,所有的心都是虛妄的,杯子沒洗乾淨,裝的所有東西通通都是染污。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每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楞嚴經》這一關是必修的,是基礎課程,因為你要先破妄你才有資格顯真。

所以本經在破妄這一部份,佛陀講得非常詳細,第一個你要怎麼破妄,要怎麼正念真如。第二、你在破妄的過程當中,真妄交攻,妄想會反彈,你要怎麼辦?你要如何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也就是說,你要怎麼去安住,安住了以後,這過程當中遇到障礙又怎麼去調伏。

本經在整個破妄的過程當中,引導一個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講得非常的詳細。可以說,為我們未來行菩薩道打下一個堅固的基礎,一個不生滅的基礎。

庚二、別示(分五:辛一、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辛二、明受陰惟是虛明妄想。辛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辛四、明行陰惟是幽隱妄想。辛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這一段是佛陀回答,五陰本是妄想所成,前面是總明,這以下是別示,分五段:一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乃至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先看第一科,說明這個色陰惟是堅固妄想所成。

辛一、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前面佛陀在講到五陰魔境的時候,佛陀是把色陰惟是堅固妄想這個名詞講出來,但是為什麼我們的色陰是堅固妄想,它的理由在哪裡,佛陀沒有詳細的說明。這一科佛陀就解釋它的理由,為什麼我們內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堅固妄想所變現出來的呢?佛陀把這理由講出來。

體因想生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這地方把色陰當中其中一個部份,最重要的我們的身體來作說明。我們的身體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首先是因為父母的情愛之想,就是你要投胎必須有父親母親彼此之間情愛之想,其次,汝心非想,則不能來。這當中我們自己也要有一個愛憎之想,比方說,我們今天是一個男眾,我們對女眾有貪愛心,對男眾有瞋恚之想,而女眾剛好相反。總而言之,我們今天會來投胎,我們自己要動一種很堅定的憎愛之想,這樣子就在想當中就去相續我們的命根。我們死了以後,為什麼又創造一個色身?因為這當中有三個人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第一個、你父親的想像力,第二個、你母親的想像力,第三個、你自己的想像力,三種想像結合在一起,就把我們今生的色身創造出來。

引喻詳釋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

佛陀譬喻說:正如我前面講的一個譬喻說:我們內心想像酸醋的味道,我們口中就引生口水;我們心想像我們登於高山當中,我們足心就產生酸澀顫抖的相貌。但實際上懸崖並不現前,酸醋的東西也沒有真實的現前。我們的色身如果假設跟虛妄的想像沒有相通的話,我色身是色身,你的想像就是想像,假設是彼此不相通,那口水又怎麼因為你的想像酸醋而產生呢?我們的色身基本上是深受我們的想像所牽動,所以這個色身它的本質是想像,跟想像有關係,因為你是從想像而生,所以你就會隨想像而變化。

結示立名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我們的色身是我們的一個堅固的妄想。「堅固」就是說,你那個想像是很明確,很堅定。比方說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那時候心中對娑婆世界有很堅定的貪愛想像,我們就來娑婆世界投胎了。你臨命終的時候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產生很堅定的想像,「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投胎了。

從本經來說,強調臨命終的一種堅固想像所創造出來了;當然從唯識的一種等流性,你臨命終的想像就是你平常累積出來的,所以說,我們的色身是跟我們的想像力有關係的。

應該是這樣講,你今生的色身是你前生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說:我來生要去哪裡呢?你不要去算命,你看你一生當中,你大部分都是往哪一個方向想。一個人大差不多到了四十歲,最多五十歲,你來生的相貌大概已經畫出來了,因為你平常都在那個地方想像,點點滴滴那種堅固妄想已經把來你來生的色身,來生的外在環境這個圖畫已經畫了差不多了,除非你用很大、很大的止觀力量徹底的懺悔改變,否則你大概是往那個方向走。

所以我們說,你前生的想像創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創造來生的色身,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

辛二、明受陰惟是虛明妄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它也是想像,但是它是虛明,沒有像前面那麼的堅定,它是一種比較虛妄不實,變化不定的一個想像。

轉想成受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正如前面所說的,當我們心中想像自己臨於高山之想的時候,我們的身形就會產生一種酸澀的感受出現。你沒有真正爬到高山,但是你這麼一想,你就會產生這樣一種酸澀的感受。

結示立名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於我們心中的想像,就會產生感受的生起,而這個感受能夠牽動我們的身體感受的自體。也就是說,我們現前不管是順境中增益的樂受,或者是在逆境當中這種折損的苦受,這兩種的感受在我們心中留動奔馳,這就是我們虛明的第二妄想。

前面的色身是可以去碰得到的,身體可以碰到,耳朵可以聽到音聲,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見聞嗅嘗覺,五根都是可以接觸的。但是這個想像就是完全是一種比較不是那麼明確的一個物質存在,因為你感受變來變去的,一下覺得快樂,一下覺得痛苦。所以它本質是妄想,是比較虛明的,是種變化多端的想像,創造我們一時的感受。

前面是一個長時間的想像,我們想像有兩種,一種是你經常這樣想的,長時間的想像會影響到你來生的正報依報;但是你偶爾打打妄想,這個一時的想像會影響到你來生很多的感受。比方說,有些人吃榴蓮,他一吃榴蓮,他就產生樂受,有些人一吃榴蓮就很痛苦。榴蓮它本質沒有快樂痛苦,就是完全你想像出來的,你認為它好你就很快樂,你覺得它不好,你就很痛苦。

物質本身不能創造快樂,是你的想像自己創造自己快樂,也創造自己的痛苦,但是這種感受是比較虛明的,比較變化多端的。

辛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是色受想,色陰跟受陰是比較偏重在外在的因緣,而想陰就是通內通外,想陰的力量很大的,它通於外在的物質世界,也通於內在的內心世界,所以叫融通,它可以說是通內通外,它是我們生命內外的橋樑,所以叫融通妄想。

身念相應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我們的生命是因為我們心中的一個思慮(想像),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像,有很多的分別才會趨動我們的色身去造作很多事情。比方我現在想要去拜佛,你身體怎麼會跑到佛堂去呢?你一定心中先有想像,哦!我要去拜佛,我現在要去憶念佛陀的功德,要去讚歎佛陀的功德。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趨向分別,你才能夠推動你的身口去工作的。哦!我現在要去齋堂,你心中沒有想像,你不可能會行動的,不可能!

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但是這地方有個問題,我們的色身它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它不是一個有明瞭性的心法,為什麼色身它會隨順我們心中的想像所驅使呢?色身是一個無情,我們心中的想像是有情,這彼此沒有關係的啊!但是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但是我們心中產生想像以後,我們就可以生起種種身口的造作,比方我們去拜佛、去齋堂等等,一切的身口造作都是跟心中的想像相應的。

所以說我們想像力,一定有一個想像力是融通妄想,它是通內通外,它能夠通於外在的世界,也能夠通於你內心的世界,而這樣的一種通內通外就是我們的想陰。

結示立名

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前面的想陰是講到內外的融通,這地方是講寤寐的融通。想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內外,一個是寤寐,你白天的醒著的時候這想像的心,就是你晚上睡覺時候你想像的心。所以我們的想,通於覺醒也通於作夢,你白天怎麼想,你晚上就作什麼夢,這道理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心中有所想像,才能夠去搖動我們的身口,做種種妄情的造作,這就是融通第三妄想。

在古德的註解當中說:我們的色陰跟受陰這兩部份,其實都是在承受過去的業力,它只是一種果報。色跟受它沒有造業的能力,它就是你前生怎麼想,你今生就出現了,那你只好認命!我們對於色身對、於感受主要是認命。

但是這想陰可不同,它是一個非常強的因地,它是一個很強大的造業力,它對來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它是一個因地。在唯識學上有這麼一個偈頌說想陰:「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你整個身口二業的造作都跟你的思想有關係。

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對我們的想像力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是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是一種負面的說法。說你來生為什麼到地獄去呢?因為你作了錯誤的想像,你整天想一些殺盜淫妄的事情,你肯定到地獄去。那想像就不好啦?不是這個意思。

「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你眾生心想中(從心想生)。」你看他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他也是善於利用他的想像力,去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產生強大的信願而往生淨土去。

所以我們今生的想像力,是一個正面的想像或負面的想像,那會引導我們,動身發語獨為最;然後這個業力,引滿能招業力牽,會產生招感的力量。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諸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不斷的看經典?因為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想像,我們要從一個眾生的知見入佛知見。佛陀平常都在作什麼樣的思想,佛陀一天當中,他對生命、對眾生他是怎麼想像的?其實我們就是在學佛的思想、學佛的思考模式。我們遇到我們有財富,我們應該要學佛陀去佈施,養成佈施的思考模式;養成持戒的思想,養成忍辱的思想。因為你有這個思想你遇境逢緣,你自然會有這個行為。

所以我們讀聖賢書有什麼好處呢?提升我們的思想,我們過去是這樣的思想,欸!慢慢提升,你思想改變了,你行為自然改變。

這地方說融通妄想,想像通內、通外,通白天、通晚上,當然也通於善、通於惡。想陰是在整個五陰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造業的主導者。

辛四、明行陰惟是幽隱妄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行陰是不容易了解,它是一個非常幽微、非常深隱,一個不可了知的妄想,一個微細的妄想所構成。

體遷不覺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什麼叫做行陰呢?化理不住;行陰是我們身心二法當中一種生滅變化的根本;它是運運密移,它是一種動態的,相貌是念念的遷變,而且是非常的幽微深隱不易了知的。比方說,甲長,你的指甲每天在長,你感覺得出來嗎?比方說,你頭髮每秒在生長,你感覺得出來嗎?或者我們的氣血慢慢的消退,我們容貌慢慢的變皺。可以說,我們出生開始,我們的頭髮、我們的指甲、我們的氣血、我們的容貌,每一天都在變化。但是我們自己卻沒辦法去覺察它的存在,而那種變化的行陰是來自於,因為你心中有一種微細妄想的變化,所以促成我們生命不斷的變化。

你看佛陀的生命他沒有變化,佛陀的法身也好,報身也好,佛陀的自受用這一部份,他受用他是順應眾生,示現生老病死;佛陀自受用的身,你看他今天是這樣,他明天還是這樣,他沒有變化,因為他沒有那種幽隱的妄想,我們還有微細的妄想。所以我們整個身心世界不斷的變化。

雙詰是非

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阿難!行陰假設不是我們的心,那也不對啊!它不是我們的心,為什麼它有力量讓我們的色身不斷的遷變呢?它不是我們身心世界的一部份,他跟我們沒有關係啊!那為什麼它會使令我們色身不斷念念的遷變?假設它一定就是我們的心,那麼為什麼它變化的時候,我們無所覺知呢?

結示立名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事實上,它本身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一部份,只是這樣的一個身心世界念念遷流變化是非常的幽微,非常的深隱而不可了知,如此罷了!

行陰它說什麼事情?我們的身心世界為什麼要有個行陰這件事情?你看色受想,它就是個很明確的東西出來,你的想法是什麼?我的想法要往生極樂世界,我的想法是我來生做個大國王,這個是很明確的。行陰是一個很抽像的概念,它到底在講些什麼概念?我們的身心世界,為什麼佛陀安立一個行陰?

他就講一件事情說,我們的生命是處在一個動態的環境,我們處的色身、我們的內心是不斷的在變,我們沒有一刻是停止的。你說欸!我今天跟昨天一樣。不可能!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我們的生命是處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不斷的在變。你說是,生住異滅,其實這個「住」,這一句話是不存在的,我們沒有住下,我現在感覺怎麼樣,你講一句話的時候,你是在形容你前一個剎那的身心世界,因為它是流動的,而這流動的相貌它正是「行陰」所收攝。

辛五、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

淨界法師:楞嚴經

識陰是什麼呢?是前面色受想行的一個依止處、大倉庫。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由識陰變現出來,所以它是一個我執、法執所相應的一個顛倒妄想。也就是什麼意思呢?前面的四個妄想都要加一個顛倒,從凡夫的角度,我們的色陰是一種堅固的顛倒妄想,我們的受陰是一種顛倒的虛明妄想,乃至於行陰是一種顛倒的幽隱妄想。因為我們所有身心世界的造作、變化都離不開第八識這個顛倒,它是以顛倒為本質。

識陰非真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假若這精純明瞭湛然而不動搖的第八識,名恆常者;我們假設它是一個恆常相續的,第八識恆常相續的,但是它整個作用在身根當中,不離開見聞嗅嘗覺知六根的作用,假設它是一種精純而真實的心性,它不應該容受虛妄的習氣才對啊!先按定其實這個第八識它也不是真實的,它也是妄想變現的,它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先把它按定,以下再說明理由。為什麼說第八識不是本來面目,它也是一種妄想習氣所變現呢?

隨境生滅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為什麼我們過去曾經在某一年,我們看到一個很珍奇的物質,這個東西很特別,我們當初真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經過了一年、二年、三年、幾年過去以後,我們對於這件事情不但是忘記了,連忘記的念頭也沒有,忘得乾乾淨淨。後來在某一個特殊因緣當中,我們又再看到了一次這個珍奇的物品。因為你過去有這樣的一個種子,你又看到了,內心外緣的碰撞,我們過去生可能曾經親近過三寶,受過菩薩戒,但今生忘了一乾二淨,但是你看到佛像的時候突然很感動,這怎麼回事呢?你內心的善根被觸動了,記憶宛然曾不遺失,你過去的記憶力突然間,啪!表現出來,而且清楚分明的現前,一點都不忘失,就好像你回到過去一樣。

這個精純明瞭湛然不動的心中,就表示什麼呢?它是念念受熏,它的確會受前七轉識的熏習而有所增長,或者有所損減。有何籌算,這地方的種子是無量無邊,又怎麼能夠計算呢?在唯識學上說,一個法會受熏,什麼叫「受熏」諸位知道嗎?受熏就是變化,它會增加。比方你看到三寶,讚歎三寶,你的善根就增加了,你訶責三寶,你的善根就退失。受熏就是什麼?就是它不斷的變化。當然變化就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面目不能變化的啊!

引喻申明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阿難當知!這個湛然不動的體性,它不是我們真實的本性,它只就是像一個急速的水流,你遠遠望去,好像是很平靜而沒有波浪,其實它是流水流得很快速的關係,而使令流動之相不明顯的顯現出來,並不是沒有水流,它是流得很快,流得很微細,如此而已。假若第八識它不是一個妄想的根源,又怎麼能夠接受熏習呢?又怎麼會有變化呢?除非我們的六根能夠互相的開合、互相的互用,否則,我們第八識的妄想是不能夠銷滅的。

結示立名

故汝現在見聞知覺,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我們現前六根的作用當中,第八識在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六根互用之前,它是念念受熏的,而這第八識的種子它是貫穿於過去生無始的習氣。所以我們湛然明瞭的內心,它是一種罔象的、虛無的,而且是一種顛倒微細的妄想。第八識我們叫根本識,因為你前面的色受想行都是依止它,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相續的。在唯識學給第八識兩個字,一個叫「集」,一個叫「起」。

集是它的因相,第八識它能夠集合無量無邊的種子,你過去生身口意的造作生起什麼樣的念頭,它完全把你收集起來,一個都不放過的,它有集合種子功能,它能夠把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全部貫串在一起。

所以蕅益大師說:什麼叫過去的你?其實過去的你,也活在你的心中。你看我們要修行的時候,有人就反對啦!我想要去拜佛,有些人就同意,過去的你不同意;但是現在的我是接受佛法的熏習,我們覺悟拜佛是功德相,為什麼會有人反對呢?因為我們第八識的功能不是只有現在的你,它把過去的你也集合在一起了。所以你看我們經常會真妄交攻,很矛盾,很想這樣做又不要這樣做,就是你有過去的你跟現在的你,在那地方互相的抗拒。第八識它能夠把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

第二、它會生起「起」,它會把強大的種子把它表現出來產生現行。第八識又叫做根本識,這是我們最微細的部份。

你看儒家思想講到我們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呢?本性就是不能改變,不管你怎麼教育都不能改變。儒家的思想是講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為什麼造惡呢?他受外在環境一時的誤導而已。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教育就有效果,教育就是把你善良的部份啟發出來。儒家的思想為什麼要制禮、作樂?它的理論基礎就是人性本善,用禮、用音樂把你善良的部分帶動出來。法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反,法家的思想是人心是邪惡的,這個邪惡的本質是不能改變。所以制禮、作樂,仁義道德完全沒有用,只有一個有好處,嚴刑峻法才有好處。性善、性惡的學說,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是經常存在的;佛法是認為人的性不是善也不是惡,因為你講善跟惡就落入阿賴耶識去了。

本經是認為我們的心性是本來清淨,是本來清淨跟十方諸佛一樣。只是說,佛陀在清淨的心中,多了一道的光明,一個修德的智慧,我們缺乏那個太陽而已,但那清淨的本質是一樣的,性德是一樣的。

庚三、結成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五陰都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都是一個虛妄相,它是五種不同的妄想所構成的。

己二、超答詣何為界

「超答」是超越的回答。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是第三個問題,佛陀把它當作第二個來回答。五陰的邊際範圍在哪裡?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我們要知道因界淺深;因界指的是什麼呢?因界指的是五陰之法,因為它是整個十八界之因,只是開合不同,開的話是十八界,合起來就是五陰,所以它叫因。五陰之法它整個淺深(邊際)範圍在哪裡?色陰是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是色陰的邊際。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色就是有相,空是無相,從有相到無相,這個範圍都是色陰的邊際。所以你看我們在破色陰的時候是怎麼樣,從耳根來說,色陰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你要離動相,也要離靜相,因為動靜二相都是色陰所收攝。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觸」是我們心中所取著的,「離」我們心中所厭惡的。你喜歡一個東西,你被你的受陰所控制,你討厭一個東西也是屬於受陰所控制,它是取著跟厭離,都是屬於受陰所收攝的範圍,所以我們要離開受陰,你要做到不取、不捨,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這時候才能夠從受陰裡面跳脫出來,回到本來面目。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記」就是有念,「忘」無念,不管是有念無念都是屬於想。我們過去曾經說:「莫謂無念便是道,無念猶隔一重關」,你什麼都不想,它就是一種想。你說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就是在打妄想,它也是一種妄想。大乘佛法是你要觀照,不是不想就沒事了,不想就是一種妄想,那是一種無記,無記也是一種妄想。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滅」就一種很寂靜微細的相狀,「生」是一種很粗重散亂的相狀;不管是粗重的相狀,微細的相狀,都是屬於行陰所收攝。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湛」有為的生滅之法,「合湛」是無為的寂滅之法,也都是屬識陰邊際。你看阿羅漢你就很清楚,阿羅漢入了偏空涅槃,我們講到五十陰魔,諸位知道沒有離開第八識,因為你離開有為而證入無為,無為就是第八識;大乘佛法是離開有為,離開無為,才能夠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即空、即假、即中,才能夠徹底脫離第八識。所以阿羅漢在整個修學當中,離開有為的生滅法,安住在無為的不生滅法,這個是第八識。這個地方是講到五陰的範圍。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