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一九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67面,

己二:明受陰境(分三:庚一、總示陰相。庚二、別明發相。庚三、結過勸示)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習慣性的心態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的心不習慣向內安住,而是習慣向外面去攀緣、去執著。在整個攀緣的過程當中,佛陀是把它整個活動的範圍分成五個相貌,色受想行識。五陰當中因緣的攀緣我們可以分兩部份,比較微細的是識行想,這個是較微細的。我們的心在識陰、想陰、行陰活動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執著為自我。

什麼叫做我呢?那一念心當中能夠了別的、能夠造作的、能夠去做任何想像的,那個就是我,以這樣來當作自我。比較粗顯的就是受陰跟色陰,我們痛苦快樂的感受,還有我們整個外在的四大、內四大等等,這個我們習慣性把它當作我所,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總而言之,這個「心」它就在五陰中攀緣,而累積很多、很多的相狀,而這相狀就是一種生死的力量、那種有漏的種子。所以當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我們開始正念真如,我們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那時候內心是無相。無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觸的時候,這所謂的「真妄交攻」就把過去的的五陰的種子逼出來,當然這當中每一個人各式各樣。

總而言之,我們在整個迴光返照,把心帶回家的過程當中,你會看到很多、很多,你過去很熟悉的相狀會出現,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生命要轉變的一個關鍵。如果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夠安全的走過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動,心隨境轉,那你可能會被打回原地,甚至於著魔,乃至於來世墮落等等。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當我們的五陰身心世界要轉變的過程,我們過去的五陰一定要先逼出來,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覺。

這一段是說受陰,這個「受」,什麼叫受呢?其實就是一種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很多很多的感受。這當中有苦、樂、憂、喜、捨五種的感受。分三段:一、總示陰相。二、別明發相。三、結過勸示。

庚一、總示陰相(分四:辛一、結前色陰盡相。辛二、正示受陰區宇。辛三、懸示受因盡相。辛四、結示本惟妄想)佛陀先攏總的指示受陰的相狀。

辛一、結前色陰盡相

結束前面色陰窮盡的相狀,色陰窮盡是什麼相狀?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我們透過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楞嚴王三昧》大乘的圓頓止觀。在奢摩他(止),這個「止」是安住真如,叫體真止。蕅益大師說:大乘的圓頓止觀,它這個「止」其實都有觀的成分在裡面,先觀後止;觀照真如,然後在我空法空的真如裡面如實的安住,「體真止」。在這樣的一個安住的過程當中,色陰盡者,就把色陰的執著,我們過去的內心跟色陰是緊緊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現在把色陰給放掉了。

色陰放掉是什麼相貌呢?從眼根來說,是明暗二相瞭然不生,從耳根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外在的相狀我們還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緣執著的心態,對色陰是這樣的相貌。

我們對於內外的四大放掉以後,我們的心會產生什麼功德呢?「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見不是用眼睛見,是心中的智慧特別的清楚,這時候我們去看諸佛內心的世界,就好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能夠清楚的顯現在我們的心中。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地方是說,他的智慧已經增長了,他能夠觀察我們眾生的心,能夠入於諸佛的心中,而諸佛的心也能夠入於眾生的心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過去心老是在色陰活動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心跟佛的心有距離、有隔礙的。因為我們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們眾生的長相跟佛的長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陰的執著破了以後,我們看到佛的心跟我們眾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內心當中就有這樣的智慧的增長。這叫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這是結束前面色陰的這一部份。

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五陰它一層一層就像穿衣服一樣,你外面的衣服脫掉了,裡面的衣服當然就顯現出來了;色陰被破了以後,你受陰的障礙(區宇)現出來。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當一個人破了色陰的執取,受陰顯現以後,到底是一個什麼相貌呢?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若有所得,而未能用。一個人內心已經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說的「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我們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應,我們知道眾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眾生心。但是在作用這一部分卻不能自在,我們的心在生起種種功德妙用的時候,我們還不能夠完全的解脫六根當中這種受用的習氣的糾纏。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一個人睡覺被魘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時候,他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他雙手雙腳還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聽到外在的聲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個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沒有任何的迷惑顛倒;但是內心因為接觸到這種魘魅鬼這種邪法的控制,使令身體不能活動,這就叫做「受陰區宇」。你雖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還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現出來。當然他已經知道佛心即是己心,這對他整個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對菩薩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願力增長很多,但是諸佛的妙用,卻還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響而有所障礙。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睡覺的人假設被魘魅鬼的控制,這樣的過失已經是停止了,這時是什麼相貌呢?其心離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跟六根身緊緊的執著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心就被這六根,見聞嗅嘗覺知,產生了感受所影響牽動,這時候這個心對六根身解脫了。前面說的「聞所聞盡」,前面是脫六塵,現在是能聞的六根也脫離了。

前面是脫離了六塵,到這個地方,這現前一念心性脫離六根的執取,只有剩下微細的六識,那微細的了別功能。這時脫離以後,他能夠迴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麼?是唯心所現,是生滅變化,無有實體,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時候我們的心跟六根,是什麼情狀呢?是去住自由,無復留礙,我們這一念心可以隨時想要來就來,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夠去來自在,沒有任何的執著跟障礙。這時叫受陰窮盡的相狀,這個人能夠超越整個三界的見濁。要以蕅益大師的判教,是斷了三界的見惑。這一段是佛陀預先的指示受陰窮盡的相狀。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這一大科都是破對色陰的執取,那麼受陰你到底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應該觀察它的來處,去觀察受陰的由來,其實它是一種虛明的妄想。

解釋「虛明妄想」:在我們一念真如的心性當中,其實我們沒有任何感受,哪有什麼感受呢?但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就產生一個妄想,一種虛妄的想像。虛妄的想像當然有五種,前面的色陰叫做「堅固妄想」,這個叫做「虛明妄想」。什麼叫「虛明」呢?比方我現在很快樂,而這快樂的感受它是虛妄不實,因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沒有實體,但是它又那麼的清楚分明的顯現,我真的感覺到那快樂感覺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是清楚分明的顯現,你說它有,又覓之了不可得。你說那快樂的感受在哪裡呢?在身體裡面?在身體外面?在身體中間?你完全覓之了不可得,這叫「虛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強調這「虛明妄想」,說:關鍵點當然在「妄想」這二個字。蕅益大師說:你要認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一輩子都沒辦法破除。就是你在觀察感受的時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遠知道,它只是你內心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虛妄的一種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夠慢慢慢慢脫離它的繫縛;你要認為它真實的,那你永遠都被它控制了。前面等於是前言,這以下就正式的進入我們破除受陰執取的正宗分,叫別明發相。

庚二、別明發相(分十:辛一、過抑生悲。辛二、感激生勇。辛三、智衰成憶。辛四、慧勝成劣。辛五、失守生憂。辛六、慧劣成喜。辛七、見勝成慢。辛八、輕安自足。辛九、空解成斷。辛十、愛極成貪)各別的說明,當我們在正念真如的時候,受陰所引發的相狀有十科:一、過抑生悲。二、感激生勇。三、智衰成憶。四、慧勝成劣。五、失守生憂。六、慧劣成喜。七、見勝成慢。八、輕安自足。九、空解成斷。十、愛極成貪,有十種的感受會出現,這十種感受每一個人不同,因為你過去在感受當中,所累積潛在的種子不同,所以當真妄交攻的時候,所顯現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過抑生悲

淨界法師:楞嚴經

「過抑」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對內心這種妄想的感受,他經常用念佛持咒來壓抑它、來訶責它,他對這感受壓抑、訶責是特別的過分;因為過分的壓抑訶責,而生起非常強烈的悲愍之心,這悲愍之心,悲愍到沒辦法控制,已經影響到他修止觀的相續,叫「過抑生悲」。

發端現相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阿難!這修習止觀的人,當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們一再強調修行的所觀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觀境只有一個所觀境,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相的真如。你內心不斷的在無相真如當中修止修觀,這時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說你前面的色陰被破壞以後,你內心的智慧顯現出來了,你能夠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

這時候其心發明,內心當中因為過分的壓抑這種內心的感受,就產生一種廣大的慈悲心。廣大慈悲心產生以後是怎麼回事呢?內抑過分,由這個慈悲心你就不斷的訶責自己,為什麼我到現在才知道要修行呢?為什麼我到這時候,才知道要去度化眾生呢?為什麼不早一點發菩提心度化眾生?你就會產生一種過分的訶責自己的一種心態,然後這個心態再相續下去,當然我們如果去對這個心態的這種感受,不斷去攀緣執著,這個時候就增長廣大了。

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就在這一份慈悲的感受發起的時候,就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大悲心;而這種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於看到微小的蚊虻,這種小蟲你看到它的感覺就好像看到一個赤子,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沒辦法去照顧自己,你內心就有一種使命感,應該去保護他、照顧他,甚至於看到他會產生憐愍的心,而不知不覺流下眼淚。這地方跟我們一般大悲心的標準就是過分,慈悲心過分,這種情緒的力量太強大。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解釋:佛說:這是一種修行用功過分的壓抑、訶責所造成的,假設我們能夠迴光返照,知道其實這樣的一種慈悲心,這樣的一種感受,它只是一種惟心所現的。你知道它是一種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當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夠沒有過失。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個也不是一種真實的過失,只是一時的感覺而已,這跟真實聖道的功德是沒有關係的。你能夠覺了不為這樣的一個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作聖道功德的理解,認為這是一種真實的功德而深深的好樂、深深的執著,就有一種慈悲魔入其心中來控制你的心態,那這個人不管看到誰就釋放出無窮的慈悲,甚至於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淚而不能夠停止;這個人的結果到最後就失去了禪定的三昧,而且輪迴三界甚至於會墮落到邪魔外道去。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感受」,當然這種感受是種情緒,一種慈悲的感受出現。我們會感同身受,看到眾生的痛苦就特別的悲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過去有修慈悲心的種子,這時你正念真如的時候,把有相的種子逼出來,但是適可而止就好。

所有的五陰魔境都是做的過分,因為放縱自己慈悲的情緒,很可能就會被這種慈悲魔所控制。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開示,特別指示說,這個地方的對治只有四個字:「覺了不迷」。我們不能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因為這是種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顛倒。我們一再強調,一個人可以起煩惱,但是你不可以起顛倒,起顛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辛二、感激生勇

淨界法師:楞嚴經

「感激」就是說這個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內心有少分的功德,他能夠…前面說的破除色陰,能夠見諸佛心即是己心,有這樣堅定的理解。這時候對佛、法、僧三寶心生感激,由這種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種勇猛精進的心,而這種勇猛精進的心是過分。

發端現相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觀的相貌:這個人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已經是色陰窮盡,而受陰明白;這個「明白」是受陰清楚的顯現出來。我們前面說過,五陰就像是一個人穿五件衣服一樣,他第一件衣服脫掉了,第二件衣服顯現出來。而受陰顯現是什麼相狀呢?勝相現前,他的智慧能觀照到,見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這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勝解,依止這樣的勝解,感激過分。他想,無量劫來,我都是在顛倒的妄想中度過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寶的啟發,我才能夠明白這樣真實的道理。就對三寶產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無限的勇猛,這種勇猛是又猛又利。怎麼說呢?它內心當中的志向是『志齊諸佛』,他志向要上齊於十方諸佛。他就經常認為,其實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來說,只要一念之間就能夠超越,我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當下就是如如佛。他有這樣一種勇猛精進的決心,這種決心壞就壞在其心猛利,又猛又利,有一點過了頭。

指名教悟

此名用功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唯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說明:佛陀說,這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陵率過越,心中產生過分的勇猛,總是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這樣的心態勇猛過分,如果能夠迴光返照,知道這一念勇猛的心,其實是覓之了不可得,不要隨它而轉,還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觀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功德來看待。這樣就能夠覺了不迷,這樣過分勇猛的心,自然就銷亡歇息。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你把這樣過分勇猛的心,把它當真實功德的理解,而不斷的的去隨順它、執著它,那就有一類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見到人就誇讚自己修學禪定智慧的功德,總是認為自己是無與倫比,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怎麼說呢?你的心態乃至上不見佛,連佛都看不起。說,佛陀尚且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而我只要一念的相應,當下就是如如佛。上也覺得自己能夠超越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體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隨妄轉。如此的高慢,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失去禪定的正受,來生墮入到輪迴生死,甚至於三惡道。

這種勇猛問題就在於,有一點執理廢事。理可頓悟,但是事要漸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約理觀,但在事相上還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夠執理廢事。

辛三、智衰成憶

淨界法師:楞嚴經

「智衰」這個他的止觀過程當中,他觀照的智慧比較薄弱,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門的定課用功的多,所以他觀照的解門薄弱。會產生什麼過失呢?形成一種經常專注的念頭。這個專注的念頭,是什麼念頭呢?沉默孤寂的念頭,他經常會產生好像很沉默、很出現孤寂的感覺出現。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這個修大乘止觀的人,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前無新證」就是說,他這時候雖然破整個色陰,但是他對於整個受陰還沒有破除,還沒有產生新的功德;往前,新的功德還沒有出現,但是往後,他過去所熟悉的色陰已經破壞了。因為他過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的境界,他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好樂心了。但是他新的功德還沒有產生,這時在這中間的過渡時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夠經常的去讀經典,去思惟觀察諸佛的功德,來給自己內心的好樂。

觀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這時他內心很可能會入中隳地,迥無所見;過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經不感興趣了,但是新的朋友還沒有出現。就在這色陰已破,受陰未證的中間的過程,是進退兩難,叫「入中隳地」。他可以說是心中一無所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心中總是覺得悶悶不樂,沒有一個安住處。

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個廣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沒有水的滋養,經常會有沉默孤寂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還不是一時之間,是一切時,沉憶不散,白天打坐也是這樣,晚上也是這樣,經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總是悶悶不樂的感覺。而且他自己還把這一種感覺當作是精進用功之相,還不知道怎麼去對治,還不想要去出離。修行有這樣的問題,這是禪定過深,止的功課過多,觀慧薄弱。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對這樣相貌的批評說:這是修心無慧自失,修習止觀的心過程當中,沒有智慧的引導而引生的一種沉默孤寂的過失。假設你能夠體悟到,趕快加以對治,不要守在這種沉默孤寂,趕快走出來,這樣子就沒有過失,而且他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功德。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這種專注憶念之心,如果你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種憶魔,一種專憶之魔侵入我們的心中,控制我們的心態。結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經常的攝心專注。專注在哪裡呢?懸掛在沉默孤寂的處所上,當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淪落於生死輪迴。

這種情況就是他的定課「止」太強。弘一大師有說一句話,他說:我們一個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樂,你修行要帶一點法喜。你要思惟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心生好樂;你經常都沒有誦經,一路安住在無分別住的止,時間久了就很沉默。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當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專憶之魔感應道交,他就趁你在執著這沉默境的時候,因為你好樂這種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態。這時候你要多誦經,多看祖師的開示,把心走出來,走出沉默。

辛四、慧勝成劣

淨界法師:楞嚴經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較多,這一科是觀慧力太強而定課太少,就產生一種卑劣之心。什麼叫卑劣之心呢?得少為足,不思進取,有這樣的心態出現。

發端現相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色陰已經窮盡了,而受陰現前。但是他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他的止跟觀並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過定,他看書的時間比較多,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觀想諸佛菩薩的功德的時間比較多,但是拜佛、靜坐修止的時間相對比較少。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智慧過分猛利的一種狂慧的過失。什麼叫狂慧?以諸勝性懷於心中。「勝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他在破色陰以後,他不是得到一個勝解嗎?見諸佛心即是己心。他經常就是憶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當然這理論上是對,但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他卻把這樣的心態,過分的執著,而經常的懷在心中。

經常的執著就會產生一個什麼過失呢?他懷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這麼一點想法,自己就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叫「淨滿」,惡無不盡,善無不滿,所以他也是功德圓滿了;功德圓滿當然就不用再去修證,也就不用再進取了,就有一種得少為足的觀念出現。這種觀念的產生,我們看佛陀對這種相貌的說明,如果他不對治的結果。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佛陀說,這是在修觀的過程當中,忘失恆審。他雖然在理觀很強,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觀的時候,他入一種無相分別的時候,他覺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個理論上對,但是他沒有從空出假,以假觀來自我反省自己的階位,沒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種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這樣的一種自他不二的勝解當中。如果能夠覺悟迴光返照,而放棄這樣的執著,他是沒有過失的;而這樣的一種勝解,也不是真實的聖道,他只是一時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墜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假設我們把它當作真實功德想,就有一類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見到別人就說,我已經成就無上第一義諦了,我已經真實的證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課,也不必增上了。這種情況,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種情況是觀慧過強,但是禪定薄弱,而產生一種得少為足的心態。「觀」,我們一在強調,你修空觀的時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觀,觀一切法空,你不能壞假。你同時在理觀,正念真如的時候,觀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還得清楚你的階位在哪裡,你內心當中哪一方面的煩惱比較重,你內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較殊勝,假觀也是要加強的。當然這個地方,你禪定的止你要加強,否則沒有禪定的支持,產生狂慧就容易得少為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