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 102 頁,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這一段等於是佛陀回答富樓那尊者的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在二乘人的思想當中,「清淨本然」是一個真實的體性,山河大地是一個生滅的有為諸相。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二乘人的想法是認為,清淨的東西不能有相狀,相狀不會有清淨;認為真妄是互相對立的,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四個字。說清淨本然怎麼能夠忽生山河大地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迷真起妄」。不過就是一念迷情的妄動,而產生很多的虛妄相出來。所以,我們修行當中,無量的法門其實在對治的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念迷情,真正的關鍵在這個地方。佛陀必須把這個迷真起妄的觀念詳細說明。這一科就是說明我們真覺的佛性是「非明」,而且是「非不明」,講這個觀念。

看第一段。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佛陀先按定我們的本性叫作「覺明」,覺性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覺性,是覺明不二的。在這個覺明不二當中,佛陀提出兩個問題來問富樓那尊者:第一個,「為復性明,稱名為覺?」他說,在你看來,這個真覺的佛性,是不是本來就具足般若的光明智慧,才稱名為「覺」呢?就是說這個覺,身為一個覺性,它本來就具足光明的智慧,才「稱名為覺」?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還是說,我們真覺的佛性是本來沒有智慧光明,必須假借外來的修學,才能夠產生智慧的光明?這樣子的智慧光明去照了這個覺性,這個覺性才能夠稱為覺性?

也就是說,身為一個覺性,到底它本來就具足光明,還是這個覺性本來沒有光明,必須假借外面光明的照射才有光明?提出這兩個問題,請富樓那尊者來加以回答。

我們看富樓那尊者怎麼回答。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我們先把經文消釋一下。說這個真覺的體性,基本上是不具足般若光明的,它只是一個覺性。也就是說,它本身是沒有具足光明智慧的,它只是一個覺性。「則無所明」,它沒有具足光明智慧。

從這段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富樓那尊者心中所想的是,在真覺的覺性當中,必須另外有一種光明的智慧來照了覺性,覺性才能夠產生光明。也就是說,覺性本身是沒有光明的,必須假借外來的光明來照射。這個是富樓那尊者的回答。

佛陀對這個回答就加以否定。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說「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正如你所說的,假若真覺之性是不具足光明的,那麼就成為無明所相應的覺性了。覺性沒有光明,那這個覺性就是無明的覺性。「有所非覺」,如果在覺性之中一定要有一個有所明的智慧來加上去,這個覺性就不是真實的覺性。「無所非明」,如果覺性本身必定不具足光明智慧,那麼這個覺性就不能稱為覺明,而成為一種無明,這個覺性就變成一個不覺,變成一種無明;而沒有光明智慧的這個無明,絕對不是我們真覺佛性這種湛然光明的體性。佛陀的回答,等於是否定了富樓那尊者的觀念。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當然有所謂的對治,有所謂的安住。其實從對治的角度,大乘佛法的差別不大,基本上就是空假中三觀;但是安住的問題卻是非常的不同。

比方說唯識學。唯識學講到生命的根源,生命是從哪裡來呢?你從什麼地方來?它一直追究,到最後找到阿賴耶識,一個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他內心有很多很多的種子,由這個種子的熏習,就產生了根身器界。你前生有這樣的業力,所以你變現這樣的身心世界出來。

從大乘的圓教的思想,是不同意我們從阿賴耶識中來。它認為阿賴耶識是第二義諦,不是第一義諦,是一念的妄動以後才有的。所以阿賴耶識在破壞以後,顯出的這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真如本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所以,蕅益大師在講唯識學的時候說,唯識學的修行法門非常好,但是有一個缺點。什麼缺點啊?就是,這只龍畫得很漂亮,頭部也很漂亮,腳也很漂亮,身體也很漂亮,但缺乏眼睛。說學唯識就像一隻龍沒有眼睛一樣,不知道要會歸到哪裡去。因為你不能夠說,破妄以後會歸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個無明的根本,真妄和合,它是一個清淨的本性跟無明妄想的結合。你云何應住呢?你敢住在阿賴耶識嗎?它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本嘛。所以唯識學是很矛盾的,它依止阿賴耶識為住,最後還要把阿賴耶識給破掉。

天台宗的思想是認為,我們一開始就要安住在真如本性。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唯識學,因為唯識學有很多的對治法門,它是「相宗」嘛。它安立了很多的相狀,什麼是雜染相、什麼是清淨相,讓我們能夠分別善惡、分別染淨。所以蕅益大師認為說,從對治的角度,從治病的角度,我們要取法於唯識學;但是從根本的依止,要依止大乘圓教的現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跟對治是不一樣。

過去有一個醫學的雜誌,講出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媽媽帶一個小孩子。這小孩子上學的時候,他媽媽就提醒說,小華啊,你要注意啊,你天生肝臟就不好,你不要玩得太過火。她每次給他的名言就是:你天生肝臟不好。我們知道,名言會產生思想,思想久了以後會產生一個相對的執著,所以他認為他的肝臟就是不好,我天生肝臟就不好。他那個醫生就覺得很奇怪,我開了很多肝臟的藥,吃了半天都沒有改善。後來這醫生就找他媽媽說,這怎麼回事呢?哦,原來你每次都給他一個暗示,你天生肝臟就不好——你這個人業障深重!所以你不要老是講業障深重。你講業障深重,到最後你一定是業障深重。後來他媽媽就換一個口氣說,欸,小華,不錯哦,你的身體本來是很健康的,你肝臟不好是暫時的,現在改善很多了。哇!他就很有信心了。結果這個藥一吃了以後,真的產生一定的對治的效果。

所以,在懺悔法門當中,你看天台宗講懺悔,它是從事相的懺悔開始:我們思惟我們真的造了罪業,我們一念的妄心造了一些罪業;但是它最後一定要入無生觀,觀想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是「何處惹塵埃」。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警告修行人,說你不要老是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一天到晚認為你業障深重,你的結果只有一個:你真的業障深重!因為你執著它嘛。

理事要圓融。在理體上,入根本觀的時候,我們要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因緣上,我們也是一樣,要面對,要斷惡修善。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信心——你受菩薩戒,你是怎麼得菩薩戒體的?你說,我要行菩薩道!你要行菩薩道就能夠得戒體啊?沒有那麼容易啊。那是一時的衝動,那不叫戒體。戒體來自於一種智慧的觀照。你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雖然我現在業障深重,但是那個是如夢如幻的;當我把如夢如幻的這種生滅的假相撥開以後,我看到我這一念清淨的真實體性,跟十方諸佛沒有差別。所以,從這樣的一種稱性起修,發起了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我們講「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時候,那是怎麼發起的?那是因為煩惱無自性,所以我們才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那只不過是一念的迷情嘛。你說,欸,剛剛做夢的時候,明明有夢到某某人做什麼事情。那就是一念的夢心變現出來,是你在做夢的夢心。你醒來的時候,覓之了不可得。

所以,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迷真起妄」,真本來是沒有妄,是因迷故有,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已。我們本來是健康的,怎麼有病呢?那是後來才有的,那是因緣所生才有的。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的信心哪!佛陀在這個地方先按定二乘人的執著。二乘人是認為說,我們心中是本來就有病的,然後再慢慢對治。這個觀念不對!我們應該認為,我們本來沒有病,這個病是虛妄的。用虛妄的藥來對治虛妄的病。這就是所謂的「迷真起妄」的觀念。

這一段是一個總說、總辨,一個簡單的說明。

庚二、別明迷悟 分二:辛一、明眾生迷真成妄;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這個地方就詳細地說明,我們是怎麼樣產生迷、佛陀是怎麼樣地悟,而產生差別的作用,把這個迷悟的差別相詳細地說出來。分兩段:一,明眾生迷真成妄;二,明諸佛悟妄惟真。把眾生之迷、諸佛之悟這個因緣法講出來。

辛一、明眾生迷真成妄 分三:壬一、明所起妄因;壬二、明所感妄果;壬三、結果歸因

先看第一段,說明九法界的眾生為什麼迷真起妄,把它的虛妄相——這個身心世界、山河大地是怎麼產生的,作一個說明。這以下分三段:第一個,明所起妄因;第二個,明所感妄果;第三個,結果歸因。先講虛妄之因,再講它所感的虛妄之果,最後把因果作一個會歸。

壬一、明所起妄因

先說明我們產生九法界這個因果的主要的、最初的原因在哪裡。

淨界法師:楞嚴經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這一段的經文,把整個九法界說是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身心世界的整個過程,作一個詳細的說明。這個地方是由細而粗。

先看第一段,「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身為一個性覺,我們眾生本具的覺性,本來就具足光明,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多事,沒事找事,就產生一個「必明」,就是在這個覺性當中,我們又強加了一個要去明瞭的智慧出來。一個顛倒的智慧。其實這個智慧,佛陀說就是一種攀緣心。我們總是覺得安住在清淨心好像是不快樂的,應該要去向外攀緣才能夠成就快樂。我們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所以產生一個「必明」。我們強加了一個無明的力量在這個覺性當中,就是所謂的「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動,所以使令這個覺性就變成一種虛妄的明覺。就是這個覺當中強加一個「明」在上面,就整個變成一個「不覺」了。本來是一個覺,但是因為強加一個無明,而產生一個不覺。而這個一念不覺其實是很細的,古德說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細六粗之前。這個是很早很早的一個顛倒的妄動而已。

再往下看,能所對立。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這個是三細當中的第一個細相出現了。事實上,眾生本具的覺性本來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後,強加一個明瞭的功能在這個覺性上,而產生一個「所」。這個「所」就是三細的第一細,叫無明業相。就是說,轉這個本覺的理性而成為無明的業相。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已經把真如本性轉成了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是一個個體生命的開始。我們生命為什麼會有所差別?為什麼你長得跟我不一樣,我長得跟你不一樣?那就是阿賴耶識嘛。所以,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從平等的法界當中創造一個有情生命的開始。而這個阿賴耶識是怎麼來的呢?「覺非所明,因明立所。」當我們無明妄動以後,就把整個覺性轉成了一個無明業相,這個是阿賴耶識的開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就是所明瞭的無明業相)產生以後,就產生一個能明瞭的「能」。這個「能」就是能見相,三細的第二個。既然產生一個所明瞭的不覺的體性,就會產生一個能明瞭的功能,就是轉本有的智光而變成能見相,一個「能」。有所就有能嘛。這個都還是在第八識。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這個地方是講到三細的第三相,境界相,就是整個世界產生了。在整個真如本性當中,本來是沒有所謂的「同」,也沒有所謂的「異」,但是我們前面因為有能所的對立產生相互作用,就產生一個異相出來。這個異相就是我們說的依報的世界產生山河大地當然是差異的嘛,你看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頭也不同。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第一個異當動詞,就是不同的意思;第四個異當名詞。就是不同於這些差異相,又產生一個同相。既然有異相,就有同相。這個同相就是虛空。你這個世界要依什麼而住呢?當然以虛空為住。所以到這個地方,因為前面的能所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了虛空,而產生了世界,整個有情眾生的依報的環境就產生了。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這個講到正報的身心產生。這個虛空的同相跟世界的異相,會產生一種相互的靈動、相互的作用,結果,在相互的發明當中就創造一個無同無異的眾生相出來。眾生為什麼說「無同無異」呢?因為眾生是相妄性真嘛。你看相狀各各不同,但是他的佛性卻各各都相同,所以你不能說它是同,你也不能說它是異,所以「無同無異」就是眾生相生起。

我們常問,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其實我們生命開始是先有依報環境,先有山河大地,然後再有有情眾生。看這段是這個意思。先有世界,然後才有眾生。眾生跟世界兩個開始作用才有所謂因果的問題。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前面的整個世界、眾生的產生都還是第八識,到了這一段「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就產生了第七意識的作用。這個「擾亂」怎麼說呢?就是,前面有依報的世界,還有正報的眾生,眾生開始看到了依報環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個依報的環境,想要把它佔為己有,這個時候就產生一個「勞」。這個勞動的意思就是一種思慮,也就是我們說的一種恆審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識的產生,開始去思量,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這個地方的「勞」,主要是第七意識。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第六意識產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執,這個地方我執產生了。「勞久」,思慮久了以後,產生一個「塵」 。這個「塵」指的是第六意識的一種執取相。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樹、樹上有很多的蘋果,就對這個相狀產生執取,有執取就產生很多的愛取的煩惱。

「勞久發塵」,這個塵是一種俱生的我執的煩惱,是微細的;「自相渾濁」 是一個分別起的煩惱,是粗的。「自相渾濁」是什麼意思呢?「自相渾濁」 這個「渾濁」是五陰身心。執取相有兩種:一種是任運生起的;第二個要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會產生的。「自相渾濁」是一種分別的煩惱,它不是俱生的,是我們對於五陰身心的種種的分別而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出來,就是分別的我執。「勞久發塵」這個「塵」指的是俱生的我執,是比較微細的。由這個第六意識產生以後,出現了愛取的執著,就產生種種的「塵勞煩惱」。這個塵勞就是煩惱。因為它是染污的,叫灰塵;它是躁動的,是勞。有煩惱當然就產生業力、產生果報、產生因果的循環。

我們這樣子講,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答案有兩個:一個是「迷真起妄」。剛開始是真如本性的一念的無明妄動、一念的迷情妄動,而創造了世界、創造了眾生。創造出來以後,這個相狀又怎麼產生相續呢?那就是「執妄為真」,在妄當中又產生第六識的愛取。第六識的愛取,第七意識的執著,使令產生很多的業力,使令這個眾生世界又能夠相續。所以相續是業力產生的。

剛開始生起的第一個相狀是一念妄動,所以,「迷真起妄」產生了我們生命的第一個相狀;第二個「執妄為真」,使令這個相狀輾轉地相續下去,又產生了業力。

當然,這個地方的觀念是說,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其實就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我們以一個小故事來作說明。這個故事講到「老和尚心中的妄想」。清朝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這個居士從小就很聰明,悟性很高,看什麼書一看就懂,而且福報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歲的時候去參加一個考試,住在他親戚家。考完試的時候,他覺得身體不舒服,就不吃飯,後來病情就越轉越嚴重。他就跟他親戚說,你拿筆跟紙來,我要寫我的遺書,寫給我父親。他就寫了,說,父親啊,我的生命即將要結束,你不要傷心,我跟你就是只有十六年的因緣。他說,其實我前生是鏡山寺的一個老和尚。我身為一個老和尚,出家以後修學數十年,幾乎成就大道。我做老和尚的時候,拿著念珠在外面經行,看到兩件事情,產生心動:第一個,少年登科者。年輕人考上狀元,功名成就以後,敲鑼打鼓到寺廟來還願的時候,我「仁者心動」,產生羨慕的心。這個妄想沒有對治掉。第二個,我看到大富人家坐著美好的車子,很多眷屬來山上祈福的時候,那種大富人家,我也心動。這兩個心動的關係,我必須為我這兩個妄想的心動來酬償我的業力,所以我做你的兒子。他說,他死了以後,還要投胎一次。他這一生是做功名,是掌握權力;下一生要償還下一個妄想,要做一個大富人家。

我們常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不要講那麼遠,說從真如本性。這樣太遠。其實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從你前生的妄想而來。你現在的妄想(當然我們很多妄想),其中一個勢力強大的,就是你的來生。《楞嚴經》一再地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創造出來。所以,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從我前生的其中一個妄想而來!所以淨土宗說,修行一定要對治煩惱。你看那個老和尚,戒定慧的善根很強,但是他兩個妄想沒有對治。還好,只有十六年。這個妄想打得不是很重。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一念的妄動,產生了世界,產生了眾生;眾生、世界相互的作用,產生了因果;然後產生了整個生命的循環。就是所謂的迷真起妄。這個是講到妄因。

壬二、明所感妄果 分二:癸一、牒上略明二相;癸二、廣顯三種相續

癸一、牒上略明二相

第一段是牒示前面的經文,而略明眾生、世界兩種的相狀。我們看經文。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妄動以後所產生的結果作一個說明。這個「起」,當然就是一念無明妄動,心中那種動盪的相貌叫作起。因為我們有動盪,所以產生了世界的差別相。但是我們有時候也會保持寂靜,也不是一天到晚動,寂靜的部分就變成了虛空,廣大的虛空。就是我們靜態的部分變成了虛空,動態的部分變成世界。虛空是一種同相,世界是一個異相。到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有情眾生的依報世界的產生。

「彼無同異」,這個「無同異」,無同無異,前面說過了,世界跟虛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種眾生相,眾生的五陰身心。

前面的世界乃至於眾生都是有為諸法,眾生是生老病死,世界是生滅遷流,都是有為之相,產生了。

這裡簡單地列出兩種的果報相。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 分三:子一、明世界相續;子二、明眾生相續;子三、明業果相續

當然,這兩種相:眾生、世界,就會產生造業,因為有愛取。你要這個蘋果,他也要這個蘋果,那這就有問題了,有很多煩惱出來了。煩惱就會產生業力,業力就使令整個生命相續下去了。這是廣泛地顯示世界、眾生、業果三種有為相的相續。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明世界相續,二明眾生相續,三明業果相續。

子一、明世界相續

淨界法師:楞嚴經

先看第一段。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前面是講到一念的妄動而產生了世界,這以下就講這世界生起的過程。先有四大。

我們先看風大。

「覺明空昧。」這個「覺」是眾生本具的覺性,「明」是我們心中的光明。我們知道覺中又產生了明,那麼「覺明」當然是正確的。我們講「覺明」是對的,「明覺」才不對的。覺性中本具的光明本來是對的,但是一念妄動以後就變成了「空昧」,就把這個覺性當中的真空轉成一個晦昧的頑空。

然後,「相待成搖」。明跟晦昧的頑空兩個相互地作用而產生一種搖動之相,而這個搖動之相正是風大形成的原因。所以,在整個地水火風當中,先有風大來執持整個世界。你看我們的地球,它是怎麼回事呢?它外面一個大氣層,把它攝持住,這個就是風大。就是一念的搖動產生了風大。

再看地大。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是承接前面的經文,就是把這個「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作一個總結。因為這個頑空跟我們心中的無明的作用而產生搖動(這個等於是風大),搖動以後,無明的「明」跟所明的這個頑空之間,無明一定要去發明頑空;發明久了以後,就產生一種堅固的妄明。「堅明立礙」就是這個明一定要去觀察這個空頑,空觀察久了以後,這個無明就變得更加地堅固,而這個堅固相正是地大的產生。所以說「彼金寶者,明覺立堅」,這個金寶就是地大的代表,就是金剛石,整個地大的精華。

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金剛石呢?會有這種地大的石頭出來呢?就是「明覺立堅」,就是一念的無明心中,這個「明」需要去觀察這個頑空而產生一種妄覺,才有這個所謂的金剛石,這個堅固的金輪來保持國土。所以,地大是從風大而來。是先有搖動,搖動久了以後,我們產生一種堅固的對立。這個堅固相正是地大。

再看火大。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一念堅固的地大而產生一種金剛寶石,「堅覺寶成」,等於是承接前面的地大。「搖明風出」,一念的無明妄動而產生了風。「風金相摩」,前面風大的搖動跟地大的堅固,風去吹這個金,兩個互相摩擦,就產生一種熱性的火光。

這個火光為什麼叫「變化性」呢?因為火能夠去生成萬物,它也能夠毀滅萬物。你看泥土。泥土要沒有春天的溫度,它沒辦法生長萬物。你看,春天百花開,為什麼?因為春天帶來了泥土的溫度嘛,所以火能夠生長萬物。

但是火一燒的時候,也可以把萬物毀滅,所以它是變化的。也就是說,整個火大是風大跟地大的互相摩擦而有的。

看水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這個「寶」指的是前面的地大,金剛寶。金剛寶的表面是充滿了光明的,並產生很多的光滑的潤相。這樣的潤相跟火光相接觸的時候,因為火本身是上蒸的,這個金剛寶遇到火光的燃燒就產生了水。火去燒這個金產生水,就有濕潤的水輪來含攝世界。

這個地方講到四大。就是說,為什麼世界上有地水火風呢?說穿了,還是我們一念心變現出來。我們一念心的搖動相產生了風大;搖動了以後產生堅固的執著,這個堅固的執著就是地大;風金兩個互相摩擦產生火大;火去燃燒金就產生水大出來。地水火風,還是一念心變現出來。

有一個小故事,講到小鳥的故事。我說一下。在喜馬拉雅山有一個老修行者,很有智慧。每一個人跟他請示問題,他都能夠給他一個非常圓滿的答案。有一個年輕人就不服氣了,出了一個難題,他手上握了一隻小鳥,就請問這個老和尚。他說:請問老和尚,這隻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如果你說它是活的,我用食指一掐,它就死掉了;你說它是死的,我一打開這個鳥就展翅飛翔。所以你怎麼答都不對嘛。你說它是死的,還是活的?這隻鳥握在我手上,請你回答它是死的還是活的!這老和尚就說,這隻鳥啊,生死在你一念之間。你要它活它就活嘛,要死就死嘛。這意思是說,一切法的生、一切法的消滅,其實就是我們一念之間。就是說,整個地水火風,整個身心世界,就是我們一念心創造出來的。

我們這樣子講比較現實一點,就是說,一念的妄動,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你不能讓你的心不動,你做不到。因為你已經動了,這個剎車剎不住了。所以你看小乘人就是,你要動,我就把你斷掉。其實這不是很好的方法。大乘佛法就是說,好,你要動,那我們疏導,我們引導他往好的地方動,憶佛、念佛、布施、持戒。所以大乘佛法對這個妄動的思想是「轉識成智」。

我們沒辦法讓這個無始的妄動停下來。這個諸位要知道,你停不掉。你說我要硬壓的。所以你看有人在禪宗打坐的時候,強壓它,坐到最後吐血。我們已經動了無量劫了,動了這樣久了,你壓得住啊?你的修行短短幾十年,它動了無量的生命。所以我們「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它是一個強大的勢力,我們只能夠引導它,不能叫它不要動的,不可能,你做不到的。一動,就產生了世界,產生了眾生。那沒關係。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我們引導他往好的地方動,往念佛的地方動,往善良的方向動,那麼我們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所以我希望大家知道,其實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斷煩惱,不能這樣講,叫轉煩惱。為什麼叫轉煩惱?因為「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煩惱本性是迷真起妄,它是真實的,是迷惑了而變成煩惱。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不講斷煩惱的,講斷煩惱那是小乘講斷煩惱,我們是一個「轉」,把這個念頭轉到另外一個方向去,轉到一個自利利他的理想目標去,轉到往生淨土的方向去。是一種疏導的方式,不是斷滅的方式。

0:00 / 0: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要義1
大佛頂首楞嚴經2-要義2
大佛頂首楞嚴經1
大佛頂首楞嚴經2
大佛頂首楞嚴經3
大佛頂首楞嚴經4
大佛頂首楞嚴經5
大佛頂首楞嚴經6
大佛頂首楞嚴經7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9
大佛頂首楞嚴經20
大佛頂首楞嚴經21
大佛頂首楞嚴經22
大佛頂首楞嚴經23
大佛頂首楞嚴經24
大佛頂首楞嚴經25
大佛頂首楞嚴經26
大佛頂首楞嚴經27
大佛頂首楞嚴經28
大佛頂首楞嚴經29
大佛頂首楞嚴經30
大佛頂首楞嚴經31
大佛頂首楞嚴經32
大佛頂首楞嚴經33
大佛頂首楞嚴經34
大佛頂首楞嚴經35
大佛頂首楞嚴經36
大佛頂首楞嚴經37
大佛頂首楞嚴經38
大佛頂首楞嚴經39
大佛頂首楞嚴經40
大佛頂首楞嚴經41
大佛頂首楞嚴經42
大佛頂首楞嚴經43
大佛頂首楞嚴經44
大佛頂首楞嚴經45
大佛頂首楞嚴經46
大佛頂首楞嚴經47
大佛頂首楞嚴經48
大佛頂首楞嚴經49
大佛頂首楞嚴經50
大佛頂首楞嚴經51
大佛頂首楞嚴經52
大佛頂首楞嚴經53
大佛頂首楞嚴經54
大佛頂首楞嚴經55
大佛頂首楞嚴經56
大佛頂首楞嚴經57
大佛頂首楞嚴經58
大佛頂首楞嚴經59
大佛頂首楞嚴經60
大佛頂首楞嚴經61
大佛頂首楞嚴經62
大佛頂首楞嚴經63
大佛頂首楞嚴經64
大佛頂首楞嚴經65
大佛頂首楞嚴經66
大佛頂首楞嚴經67
大佛頂首楞嚴經68
大佛頂首楞嚴經69
大佛頂首楞嚴經70
大佛頂首楞嚴經71
大佛頂首楞嚴經72
大佛頂首楞嚴經73
大佛頂首楞嚴經74
大佛頂首楞嚴經75
大佛頂首楞嚴經76
大佛頂首楞嚴經77
大佛頂首楞嚴經78
大佛頂首楞嚴經79
大佛頂首楞嚴經80
大佛頂首楞嚴經81
大佛頂首楞嚴經82
大佛頂首楞嚴經83
大佛頂首楞嚴經84
大佛頂首楞嚴經85
大佛頂首楞嚴經86
大佛頂首楞嚴經87
大佛頂首楞嚴經88
大佛頂首楞嚴經89
大佛頂首楞嚴經90
大佛頂首楞嚴經91
大佛頂首楞嚴經92
大佛頂首楞嚴經93
大佛頂首楞嚴經94
大佛頂首楞嚴經95
大佛頂首楞嚴經96
大佛頂首楞嚴經97
大佛頂首楞嚴經98
大佛頂首楞嚴經99
大佛頂首楞嚴經100
大佛頂首楞嚴經101
大佛頂首楞嚴經102
大佛頂首楞嚴經103
大佛頂首楞嚴經104
大佛頂首楞嚴經105
大佛頂首楞嚴經106
大佛頂首楞嚴經107
大佛頂首楞嚴經108
大佛頂首楞嚴經109
大佛頂首楞嚴經110
大佛頂首楞嚴經111
大佛頂首楞嚴經112
大佛頂首楞嚴經113
大佛頂首楞嚴經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115
大佛頂首楞嚴經116
大佛頂首楞嚴經117
大佛頂首楞嚴經118
大佛頂首楞嚴經119
大佛頂首楞嚴經120
大佛頂首楞嚴經121
大佛頂首楞嚴經122
大佛頂首楞嚴經123
大佛頂首楞嚴經124
大佛頂首楞嚴經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126
大佛頂首楞嚴經127
大佛頂首楞嚴經128
大佛頂首楞嚴經129
大佛頂首楞嚴經130
大佛頂首楞嚴經131
大佛頂首楞嚴經132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這心在到底在哪裡

阿難祈教《楞嚴經》的緣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東西,...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不隨妄轉,心常覺照,安住真如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

身處生死輪迴,我們該怎麼辦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藥王菩薩以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

《圓覺經》云: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慈悲語二十條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於心善。 3.一點慈愛...

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觀宗寺,除平常在講課的時候,修一小時的止觀外,每到...

煩惱即如來種

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法

一、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放下,就會自在 若悲心莊嚴,則為人中天,若人無悲心,...

附佛外道與神通

我們一般最難分辨的是附佛法外道。就是依附在佛法裡,...

有利於他人的就是好工作

佛法講「正命」,所謂正命是指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十纏十使」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

《怡山發願文》全文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把我們的三...

女眾夏天到寺院不能不知道的事

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夏天到了請收起您的性感。 進...

北宋高僧省常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念佛的人有一個期許,就是將來在...

青少年墮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問題,著作《青少年的覺醒》這本書:主...

【佛教詞典】三種自苦惱行

【三種自苦惱行】 p0201 瑜伽八十九卷二十頁云:云何他...

【佛教詞典】伽耶

(術語)Kāya,譯曰身。名義集六曰:梵有四名:一伽耶...

【視頻】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狗狗送暖,老婦獲救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丘尼唱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