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

淨界法師  2024/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一零四講)

這地方佛陀講到六道善惡的因果,佛陀是講出個兩觀念:一、從我們心性的本體上來說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說:「一切眾生,實本真淨。」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的不變之體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沒有所謂的內分外分這樣差別的對立,沒有這種事情。但是當我們在觀察我們心性隨緣作用的時候,當然講作用,那就是念頭開始動的時候,一動就分成內分、外分這兩種差別。「內分」這個動,是由情愛來帶動的,隨順於我們情愛的力量所帶動,就產生水分出來,使令我們的生命慢慢的往下墜;第二種動,是根據我們經過聖賢的教育產生的理想,產生了氣勢,使令我們超升。

佛陀在講六道之前,先把超升跟墜落的主要因素區分出來。我們講到理想(渴想)會產生氣勢,這以下引證。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以下佛陀舉出我們一般修道人的六念法門來作證明:

念施、念戒: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我們經常抱著一種持戒的理想,我一定要把戒持好,有這樣理想抱負的人,很自然就少欲知足,從少欲知足當中,就能夠產生內心的輕安而隨順於禪定。這地方的心持禁戒,要按古德的解釋,是包括了佈施在裡面,我們願意施捨,也會讓自己身心感到輕安,這就是念施跟念戒。他為什麼有輕安呢?他有一種氣勢讓他身體往上輕飄,一種持戒的氣勢,佈施的氣勢產生。

念法:心持咒印,顧盼雄毅;這一個人他經常喜歡持『大悲咒、楞嚴咒心、或往生咒』。咒是如來的心印,所以他持咒以後,就感覺到他的心跟佛的心在一起,他產生一種強大的氣勢,就「顧盼雄毅」,充滿了雄心壯志,縱然遇到天魔外道的干擾也無所畏懼。因為他的心跟咒一接觸的時候,他就產生一種氣勢,這種氣勢使令他顧盼雄毅。

念天:心欲生天,夢想飛舉;這個人他的心中厭惡下界的粗苦障,欣求上界的淨妙理,他經常想到他自己要生天,有這樣的美好理想抱負,他就能夠在夢中,乃於在寂靜當中,想像到自己的身心世界是往上飛舉的。當然往上飛舉這是好事情,表示他這個人有清淨的勝氣,殊勝的氣勢在他內心當中生起,他還沒有生天哦,但是只要他有這樣的理想,他的身心世界當下就變化了。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他真正生天,這只是引證。

念佛: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他經常憶佛念佛,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淨土的殊勝,在夢中跟禪定中,他就能夠看到佛菩薩的莊嚴,淨土的莊嚴在心胸顯現出來。

念僧:事善知識,自輕身命。他為跟善知識求法,而願意侍奉善知識,他就能夠像善財童子一樣,「百城煙水,不辭辛勞」,為了求般若的法門,能夠放棄自己色身種種的受用。

我們在六念:念戒、念施、念法、念天、念佛、念僧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殊勝的氣勢,會讓自己感到輕飄,這都是一個功德相。

結示立名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想像的所緣境不同,有的想像持戒,有的想像法門,有的想像僧寶,想像的所緣境不同,但是依止想像所產生的輕舉是相同的。身心既然是屬于飛動的,自然就不下沉,臨終自然就超越而往生到善趣,這個就是「外分」。這地方蕅益大師的註解講出兩個總結,值得我們注意:

蕅益大師說:眾生全體在迷,所以以愛染為內分,以渴想為外分。我們眾生一念迷惑以後,當然活在自我,自我當中其實不管情愛,不管想像,其實這個地方我們從《唯識》來看,都是想心所在作祟。你研究《唯識學》你會發覺,在整個唯識所有心所當中,最有強大力量就是「想心所」,就是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中的那個「想」。

我們為什麼產生貪愛?因為你對這東西產生美好的想像。所以它這個地方整個關鍵點就在「想」。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的墮落是一種錯誤想像的誤導,但是我們的超升,「諸佛正遍知海」,也是從眾生心想生。我們為什麼能夠念佛、念法、念僧,也是要靠經典的學習而想像。海公他在錄音帶他常說:一個人為什麼證得空性呢?他就是不斷的想,他想我的色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說:你就這樣不斷的想想想,想久了,你就跟真理相應了。說:空性的真理是怎麼出現呢?你就是不斷的想,想出來的!說:他為什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現前呢?他平常就經常的憶佛、念佛。關鍵點在「想」,當然想有顛倒想,還有一個如理思惟的想,這地方不同。這是第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同樣是想,一個是顛倒的,一個是智慧的。

第二點蕅益大師說:雖然眾生有內分外分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會歸到清淨的本體的時候,依舊是「狂花亂舞,空體依然。」其實這個都是我們內心當中,隨順染淨的因緣所顯現的一個假相而已,從清淨的本體來說,它依舊是清淨的。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華,有的看到美好的華,有的看到丑陋的華,在空中飛來飛去,虛空還是這樣。就表示說,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它的清淨本性永遠沒有變,它只是一個隨緣的因緣顯現的雜染相,隨順清淨相,但是那個清淨的本質是沒有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依止正念真如,依止憶佛、念佛,馬上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假設這些的煩惱相、罪業都是真實的,那我們怎麼帶業往生呢?不可能帶業往生,那就要消業才能夠往生。所以念頭的轉變在於這一句話:「狂花亂舞,空體依然。」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在觀察身心世界的時候,你看蕅益大師的開示,他經常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他講即假的時候,他要提醒你是即空;他講即空的時候,他會提醒你即假;自性空而因緣有,因緣有自性空;清淨本然而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又清淨本然。你要隨時保持中道的平衡,是這個意思。

己三、明純雜升沉(分二:庚一、正明升沉。庚二、結答同別)前面是簡單的說明,以下就講得比較詳細,純一的想跟情,或者是有參雜的想跟情,所產生的六道的超升跟六道下沉的差別。分兩段:一、正明升沉。二、結答同別。

庚一、正明升沉

淨界法師:楞嚴經

依止情想純雜所產生的升沉。

臨終相現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在一切的世間,這個地方的「世間」,是偏指有情的正報世間。在整個生死輾轉相續當中,我們的生命是相續的,你看死了以後又出生,出生了又死,它是相續的。在生跟死生命的交換當中,我們有一個心態:「生從順習,死從變流」,我們眾生是貪生怕死的,這一句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受生的時候是順從習氣,順從我們的習氣去受生,但是死的時候,就會產生身心的變化,我們是順從習氣而生,然後因為業力的變化而死亡。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將死但是還沒有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未捨暖觸」。在臨命終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臨命終的時候,首先前六識都不活動,最後進入夢覺,但是他第八識還會在,還在一段時間。所以第八識還在的時候,他就溫度還在,他的壽命也在,這時候他一生所造的善惡業同時顯現出來,就像看電影一樣,他一生當中他沒有學佛之前,依止情想造的殺盜淫妄那種煩惱水、業力的水、果報水顯現出來;但是他學佛以後他在佛堂拜佛、修懺、憶佛、念佛這種功德法也顯現出來。這時候真妄交攻,「死逆生順,二習相交」,「死」是違背我們的心情的,「生」是順從我們心情的。這個時候眾生他有兩種心情,一求生,二怕死,這兩個心情在我們心中同時顯現出來。在善惡顯現的時候,他的心情是這樣子的,是「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這地方是講到臨命終當時業力的顯現,跟一般人內心狀態。

依想超升

純  想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純想」就是他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理想。這個地方的理想看經文的意思,不是出世追求聖道或往生的理想,應該不是這個,指的是他心中修學上品十善業的理想,他對這個理想非常的堅定。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因為有這樣子的理想的堅持,使令他的身心世界是飛舉的,而生天,「純想」。這個人煩惱淡薄,但理想卻非常的堅定。在整個純想當中又有另外一個情況,「若飛心中」,假設在他純想飛舉的心中,他又有持戒修福,而且他又有出世的智慧,出世無漏空假中的智慧,而且他有清淨的願力,這個願力包括菩薩的四弘誓願,也包括了往生淨土的願力,福報、智慧跟願力這三個加持,臨命終的時候就心地開通。

古德說:一般人的神識是暗鈍的,一個沒有理想抱負的人,到臨終的時候,你看他的眼神是呆滯暗鈍的;修行人的眼神他是明亮,因為他內心當中有理想,所以臨終的時候他是心地開通。這時候他就會自己見到十方諸佛,乃至於種種淨土的莊嚴,而隨順心中的願力往生十方淨土。這地方把生天當中,又另外標出了他有福德力、智慧力跟誓願力這三種的差別,而產生了往生。這是在六道輪迴的凡夫當中,最好的一個相貌,表現最好的「純想」,這個人沒什麼貪愛的,完全是活在心中的理想。

雜想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中等的:他一生對男女財富多少有一點貪愛,但是他理想抱負這種正念的力量是超過貪愛的力量,想像的力量多,情愛的力量少。這個人從本經來說,當然他身體裡面有水,但是也有氣勢,但是氣勢強,所以他能夠高飛,但是不能夠飛得很遠。

這以下提出四種差別:即為飛仙;這是指的九想一情,百分之九十的想,百分之十的情,這種人是具足五種神通,在天上做種種飛行的天人。大力鬼王;指的八想二情,比方山神種種的土地尊神,某某大帝,某某國王等等的,這種大力鬼王。飛行夜叉;七想三情,前面是指鬼王,這是指他的將帥,八部的鬼帥,他能夠飛行。地行羅剎;六想四情,一般的曠野鬼神,但是他也沒有太多障礙,就算不是多財鬼應該也是少財鬼,還不是屬於餓鬼,因為他想的成分還是多,六想四情。這以下四種最多的範圍,能夠遊行在四天王天來去自如,無有障礙,因為他生前雖然有一點貪愛,但是他的理想,希聖希賢的那種抱負還是多的。

另外一種在情少想多的過程當中,它又把它分出一種。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佛陀在講經的時候,前面的純想也是一樣,他先講非佛弟子,再講佛弟子。前面是講非佛弟子,變成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這個是世間的善人,這以下講佛弟子。

假設他有一般的善心,除了希聖希賢的理想抱負,更重要他有一種善願,護持三寶的願力。護持三寶當中,他以下提出了有四種的情況:

一、護持我法,護持如來的正法。這種護法尊神,講大乘經典的時候,護法神會來護法。

二、或護禁戒,隨持戒人,護戒的善神。在戒壇當中有很多的護戒善神,或者他是保護戒法,或者保護持戒之人。

三、或護神咒,隨持咒者,保護神咒,乃至於保護持咒之人。

四、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有的護法神是專門護持哪一個人修禪定他就保護他,使令他遠離魔障,保綏(安定),使令能夠身心安定,而成就無生法忍。有這種親近護持三寶願力的尊神,他就會在如來的座下而成為三寶護法尊神。

它這個地方,我們一般講鬼道,其實它是把鬼道分成兩類,一種是鬼,一個是神;有福德的是神,沒有福德叫做鬼。在神當中,本經又分成兩類:一、具足善心而不具足善願,他有善心,但是沒有護持三寶的願,這一類大概就是到了飛仙、鬼王、夜叉、羅剎去,福報力很大,但是跟三寶都沒有什麼因緣,只有善心的。二、他有善心又有善願,就會親近三寶,來護持三寶。

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他內心當中對於五欲的情愛,跟對整個聖賢之道的理想抱負是均等的,一半一半的,這種人他也不會飛舉,也不會墜落,而生在人世間。做為一個人有兩種差別:第一種人是想明斯聰,這個人他平常歡喜用覺照的智慧來推度事理的聰明人,這種人就屬於聰明人,凡事用智慧來推度的。第二種人是情幽斯鈍,他遇到事情是習慣用感情來判斷,跟著感覺走,做什麼事情也沒什麼章法,沒什麼考慮的,這種人一般都是暗鈍愚癡之人。這是講到情想均等,他是做為一個人,到這個地方還沒有墮落,都還不錯!以下看墮落的情況,墮落的情況又分二種,一個是雜情,一個是純情。

依情墜落

雜  情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流入橫生」古德說是六情四想,「橫生」就是畜生道。這個人的情感已經多於理智。在畜生道又分兩種,一毛群,二羽族。在畜生道中情愛比較重的就在地上爬,像牛、馬…種種的走獸;假設他過去當中,他的情愛比較輕薄,就是飛行的鳥類。這地方有所不同,情感重是在地上走,情感輕薄的在天上飛。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如果他是七情三想,他就沉在水輪之下,而生於火輪之上,他剛好受生在水火二界交接的處所,他經常受到猛火氣分的燃燒,就變成餓鬼。餓鬼的特色是什麼呢?常被焚燒。「常被焚燒」古德註解有兩層意思:第一、常被內火所燒,餓鬼眾生他內心經常有一種飢渴之火逼迫,他永遠也喝不飽、也吃不足,有飢渴火的逼迫,內火。第二、他有外火,外受猛火的燒燃。什麼叫外火呢?水能害己。餓鬼道他去喝水的時候,他過去慳貪的業力,就把水變成猛火,把自己給燒了,但是他被燒了以後,他下次看到水,他還是過去喝水,又被燒,經常被外火所燒。他一生當中的總結是: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沒有食物,沒有飲食,活在內外火燃燒當中,經過百千刧的時間,這是七情三想所引生的。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地獄:這個人他一生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根據感情在做事情,偶爾有一分是跟著理想抱負,臨終的時候就下洞火輪;「洞」沉淪,沉淪到火輪之下,而到火風二地交接的地獄,風輪跟火輪的交接處所。比較輕的八情二想,他就在有間地獄,重的就在無間地獄。有間無間當然有幾種差別,比方說他受苦差別,無間地獄你一進去以後,你的痛苦是沒有停止的,有間地獄他的痛苦是有停止的。第二、生命也有差別,有間地獄的生命是有期限,無間地獄的生命是沒有期限,死了以後,業風一吹,又活過來,一天當中萬死萬生,生命受苦無間,乃至於時間也有種種的差別。

純  情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這個人一輩子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希聖希賢的這種理想,完全是一種情感的作用,這個人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也不用經過中陰生直接墮入。古德註解說:這個地方的阿鼻地獄比前面的無間地獄更厲害,那無間的力量更大,受苦無間、壽命無間、時間無間等等,更厲害。在無間當中,前面是一般人,這以下有更厲害,就是跟三寶有關係的。

假設在整個純情的下沉心中,有譭謗大乘,說大乘佛法非佛說,或者毀佛境界,比方說,寶蓮香比丘尼破戒、破見;或者狂妄說法,比方說前面那個善星比丘,說一切法空而撥無因果;或者虛貪信施,假借種種的因緣來貪求信施的財物;或者濫膺恭敬,自己沒有德行就假裝有德行,來追求別人的恭敬,乃至於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這種人他就不只一個阿鼻地獄,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因為一個阿鼻地獄它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阿鼻地獄結束以後,他的罪業還沒有結束,他又換到另外一個阿鼻地獄去,他的時間是無間,時間特別長。

這地方就是他對於整個三寶有譭謗、傷害的過失。這一段是把整個情想升沉的差別做一個大方向的說明。蕅益大師說:眾生法界造業也是不可思議,因為眾生法界造一念心性的時候,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議。在這不可思議當中,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個譬喻說:為什麼不可思議呢?說:我們這一念心性清淨的本體就像黃金一樣,而隨緣的相狀你可以把黃金做成佛像,讓人家恭敬禮拜;把黃金做成兵器去殺人。兵器跟佛像就是它隨緣的作用,黃金就是它的不變之體。當然兵器你也可以重新把它燒一燒又可以做成佛像,關鍵在哪裡呢?蕅益大師說:就在迷悟的差別。眾生隨順迷惑的因緣,跟隨順於覺悟的因緣而產生差別。

這個「想」,第一個是以迷惑來引導的,一個是由覺悟來引導的。「想」我們再說明一下:我們一路看來,你要超生比較高的境界,想是不夠,他要達到純想的時候,還加一個「思」。五遍行裡面,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常說思想、思想,其實這個觀念不對,是「想思」,「思」是決定性的造作。比方有些人說,我內心存有善念就好,我幹嘛受戒呢?不一樣。你沒有受戒,你對於持戒這件事是存在這個「想」,我很想要做善事,但是你受完戒以後,到「思」的時候,是我一定要造善業。

諸位知道「想跟思」有什麼差別?一種是一種增上意樂。你看為什麼我們淨土宗一定要發願,我為什麼要發願呢?我覺得淨土很好就好。不可以!因為你很想要往生,這叫做想;我一定要往生,這叫思。這地方有所不同。這地方就是說,你內心的堅定的力量,這是成敗的關鍵,那種「堅持」。我們修行人你最關鍵就是…每一個人都會修行,但是那個力道有所不同。你看懺公師父對善法的堅持,我們比起來就差一截的,當然這就是善根的問題。

那麼這「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能夠堅持,而我們就沒辦法堅持呢?智慧淺深有差別,就在那個勝解,對功德法的勝解。我自己參加佛七,我有這種感覺,你看我們同樣是依止佛號來抗拒煩惱,一念敵萬念,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每一個打佛七的人都是妄想紛飛才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是寂靜來打佛七,都是在這個地方打滾了很久沒辦法了,到佛堂去,把佛號提起來。有些人一下子就上路了,有些人他念了七天還是老樣子,佛號總是建立不起來。關鍵在哪裡?就是你沒有堅持佛號嘛!你堅持佛號妄想就消失。那個堅持的力量來自哪裡呢?來自於對生命的勝解,來自於對淨土功德的勝解,那種堅定的理解。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說:欸!我們看那麼多經典幹什麼呢?看那麼多經典你平常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你讀聖賢書你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但是你一旦修行的時候,你真妄交攻的時候,你會對正法多那一分的堅持。那一分堅持就是養兵千日,平常的聞思來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想,你不能停留在想,要到思,增上意樂。

庚二、結答同別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先做一個簡單的回答,它分兩段:

別業:眾生各別造業個別受報。從別業的角度,一切眾生,他循其所造的惡業的輕重不同,各自去招感自身不同的痛苦的果報。

共業:從共業的角度,在眾生的共業當中,也的確有一個地獄的處所存在。蕅益大師說:你要講「萬法唯心」的時候,把一切法匯歸到一念清淨的隨緣不變體的時候,那就是所謂的「故知道地獄非本來有」;你依體起用講「唯心萬法」的時候,那就是大眾共同造業共同受報。就是說,也的確有一個地獄,但是進到地獄的人,各自受個自報,共業中有別業。

戊二、別示七趣(分七:己一、示地獄趣。己二、示餓鬼趣。己三、示畜生趣。己四、示人趣。己五、示仙趣,己六、示天趣。己七、示修羅趣)這地方講到七趣的差別因果,分七段:一、示地獄趣。二、示餓鬼趣。三、示畜生趣。四、示人趣。五、示仙趣,六、示天趣。七、示修羅趣。

己一、示地獄趣(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別釋。庚三、總結)庚一、總標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這地方的「此等」看前後文的經文來看,古德註解的說法是說:特別指的是地獄的果報,叫「此等」,持等地獄的果報,包括有間地獄、無間地獄。這地獄是怎麼來的呢?眾生在因地當中,依止自己的身口業所招感的。他怎麼造業,怎麼招感呢?在因地「造十習因」。本經把眾生的煩惱習氣列十種,《唯識》是分成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蕅益大師說:其實它這十種煩惱,就是把《唯識學》六根本、二十隨煩惱全部把它合起來,有十種根本煩惱。

「受六交報」,「六」指的是六根。它的意思就是說,眾生是怎麼造業呢?依止六根造業,煩惱去推動六根。他造業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根為主,其它的根當輔助,受果報的時候也是這樣,它有一根來受痛苦特別重,其它根兼代的受報。因為你因地的時候,有一個根特別強,其它當助伴,受果報也是這樣,會有其中一根特別重,其餘的受報。這以下等於會把我們眾生是根據什麼煩惱來造業,會有各種果報出現,等一下就要詳細的說明。

蕅益大師說:簡單的講,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自己捏造一個煩惱出來,然後去造業,自己把地獄的果報顯現出來,自己去造作,自己去變現,自己去感受,是這個意思。你說為什麼學佛要你自己去學呢?你說:我受戒,為什麼我自己要去發心?明明是緣境發心,你一定要自己發起來。因為沒有人可以幫你改變,你自己要誓斷一切惡,你自己要誓修一切善,你自己要誓度一切眾生,是你自己要做的。所以你看你造業,也是發自於你內心,學佛也是要發自你內心,關鍵就是你要加強你的覺悟,你才能夠發自內心想要改變你自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個例子,...

魔境生起時應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訶責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產生的因由 阿難!如是...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裡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

宣化上人:楞嚴咒的功德利益

楞嚴咒分五部,表示五方: (1)東方金剛部,金剛王咒...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太虛大師:楞嚴經大意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①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

虛雲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罣礙。三...

曾國藩的日課四條

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

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

有弟子困惑於不知要如何化解和冤親債主的仇怨的問題。...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修行的根本法寶--信願持名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心安放在道上,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龍天護法自然護持...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宏海法師:心地法門

好,各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吉祥如意。 今天很冒...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巧辦法助你節約時間

命運之神是公平的,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他給...

心靈的七個境界

凡是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事業上的成功者,卻一定是心...

【佛教詞典】華表

(堂塔)列仙傳所謂華表,本由印度傳來。毗奈耶雜事三...

【佛教詞典】正性定聚

【正性定聚】 p0503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何名正性?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視頻】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

慧律法師《警惕不要犯五戒》